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

导读‬:一件乾隆御制款铜香炉参加央视(寻宝)节目,持宝人称来自曾国藩家传,专家以“款模糊”和“大漆在清末民国时期使用比较多”为由定为“清末仿乾隆”,疑似遭‬专家故意打压……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1)

前段时间‬,在某视频网站上看到一段被掐头去尾的央视《寻宝》节目视频,持宝人的一件乾隆御制款铜香炉,被‬专家以“款模糊”和“大漆在清末时候使用得比较多”为由鉴定为“清末仿乾隆”。节目里这位王姓专家的一些说法让我觉得很是牵强,后经查询,原来该期节目是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武汉东西湖,于是在CCTV官网上从头至尾看完了这期节目的上下两集,仔细看了这件藏品的鉴定过程,从这件铜炉本身大开门的特征以及专家牵强附会漏洞百出的鉴定评论中,明显感觉这位王姓专家有意在使坏,有故意打压此藏品的味道!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2)

节目里持宝人称该乾隆御制款香炉出自曾国藩家传;至于是不是曾国藩家传,这不好确定,任何一件传世文物的溯源如果没有辅助证据来证实,本身是无法考证的,是或不是都有可能,无法考证的问题这里不去探究,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3)

这里仅从文物鉴定专业角度出发,说一说专家在鉴定这件铜炉时暴露出来的一些知识短缺和明显的一些逻辑不通的问题,专家是不是有故意打压,有没有生拉硬拽的意思来展开分析

其实,这种原生皮壳的铜炉鉴定起来并不困难,玩过几年铜器的藏家一看就能明白,从节目高清视频里就能清楚地看出来,那种厚重充满沧桑感的斑驳状包浆没有两三百年是不可能形成的,更何况明确的《乾隆御制》四字篆书款摆在那里,专家用“款模模糊糊”和“大漆在清末使用比较多”这两种根本站不住脚的说法,硬是往清末来压,理由显得很牵强!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4)

这里先拿这位专家所说的“大漆在清末使用得比较多”的说法,咱们论证一下,看看这位专家所说的“这种大漆只有在清末民初时期使用比较多”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脚?

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国使用大漆的历史:

大漆:俗称“土漆”,又称“生漆“或“国漆”,在我国使用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已有的考古证据表明,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跨湖桥的先民已经对漆的性能有所了解并开始使用,该遗址出土的“漆弓”被专家称之为中国的“漆之源”。

春秋战国时期,漆艺发展已有飞跃的进步,此时就已广植漆树,朝廷并设立管理漆园的官吏。《明史髹饰录》载:漆始用于书策写竹简,随即用于黑漆食器,其后则是黑漆其外朱漆其内的祭器。

汉代是大漆文化的高峰,漆工艺迎来了空前的发展,使之成为了我国漆工艺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从出土的汉代漆器数量就可以窥视它曾经的辉煌。汉朝的史料中,时常有提起少府监所属的工匠们制作"东园秘器"。其实就是专门制作为王公大臣们制作死后的殉葬品。其中"东园朱寿之器"就是指彩绘花纹的漆棺。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漆艺开始步入衰弱期,漆艺的衰弱,主要是因为封建政治迎来解体,群雄竞争天下战乱纷飞,社会的动荡经济的衰败,除了漆器之外,各种工艺也都迎来了停滞现象。在汉代时,漆器曾是厚葬的主要用品,但从三国开始,这种风气被减弱。虽然西晋迎来了短暂的大统一,漆器更是成为了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因此,晋朝还专门颁布了一条禁令:"欲作漆器卖者,各先移主吏者名,乃得作。"晋代规定普通人不能随便制作的漆器,从而也抑制了漆器的发展。

唐宋元时期漆艺开始登上历史的高峰,此时除了髹饰品种已齐备,这一时期的文明高跻当时世界高峰,各工艺达到空前水平,漆器自然也不例外,如唐代的金银平脱、宋时的素色漆器以及元的雕漆等各具特色,富丽豪华,这也与这一时期的盛世气象是相符的。

明清两朝的漆艺跨入新的阶段;两朝分别设以“果园厂”、“造办处”为主的宫廷漆器制作中心,两朝的漆器制品除了皇家宫廷自用外,还作为贵重礼品馈赠海外诸国。这一时期因为两朝皇室对漆器的青睐和需求,也促成了漆器制造业的繁荣。明代宫廷作坊“果园厂”对漆器的制造采取集中的方式由国家监管,汇聚全国的精工巧匠,制作的漆器,样式繁多,备极精致。漆工艺也有进一步发展,除了官设的漆艺厂外,民间漆器生产也遍及大江南北。明代江南漆器名家辈出,并出现集漆器工艺之大成的著作:黄成著,杨明注《髹饰录》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6)

漆艺专家王世襄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明清两朝的漆艺发展,“不同髹饰变化结合,迎来了漆艺的千文万华”。

清朝康熙年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下设42作,其中设有“漆作”。专门制作皇室贵族所用的漆艺制品,乾隆年间颁布的《工部则例》中有《漆作用料则例》、《漆作用工则例》、《泥金作用料则例》、《泥金作用工则例》。此外还有《圆明园漆作价值则例》、《圆明园漆活彩漆扬金则例》、《圆明园内工佛作则例》等,分别讲述了制作灰胎、漆胎、描漆、描金等工艺的配料、操作。此时除了北京造办处以漆艺生产中心以外,全国还有许多漆艺作坊,如扬州、苏州、杭州、广东,福建,山西、贵州…苏州和扬州亦为宫廷造办处设立的官办漆艺作坊,宫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苏州制做。扬州雕漆则生产螺钿、百宝嵌等品种,其它各地漆作坊则生产各具地方特色的漆艺制品。清宫档案中有明确的记载。苏州漆作坊制作的雕漆,从器形、花纹、落款方式等都听从造办处的指挥,大多数情况下乾隆皇帝都会亲自提出设计要求、尺寸大小。若不合格,还需要重新修改;若制作得精美,就受到皇帝的嘉奖。

乾隆皇帝很喜欢漆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乾隆时期的漆艺文化达到了清代最高峰,此时,大漆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家具,几案、屏风、棺椁,宫殿房间、宗教法器、寺庙宫观、楹联、抱柱、花隔、板壁、乐器、官帽架、从径不及寸的香盒到象征帝王权利的大型龙椅宝座,品类几乎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此时,大漆已经渗透到清朝宫廷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各地官员也将漆器作为重要贡品进贡朝廷。

清朝嘉道时期,漆器工艺逐渐走向衰落,漆艺制品的风格也从乾隆时期的华丽精致转变为纤巧柔弱,漆艺匠人的创作精神也逐渐丧失。到了同治光绪以后,随着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以及经济衰落,漆工艺一蹶不振,漆艺发展近乎处于停滞状态。漆园也随之减少,漆工大量流失,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令苏州承办漆器家具,唯漆雕一项无人制作,只得作罢。跨越了几千年的古老大漆工艺,此时随着清王朝的衰败也彻底走到衰落,乃至到了民国时几近灭绝!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7)

由此可见,根据大漆在清代由康乾时期的鼎盛到清末彻底衰落的发展历史来看,并非是这位专家所说的“大漆是在清末民国使用比较多”的结论,这里也明显暴露出这位专家在这方面的知识硬伤,用所谓“大漆在清末使用比较多”这条理由来把这件铜炉往清末来压,理由显然站不住脚!

文物鉴定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学科众多,有历史学、考古学、美学、逻辑学、社会学、材料学…等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理论是文物鉴定重要的基础。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8)

下面再来分析一下关于这位专家所说的“款识模模糊糊,皇帝看了会龙颜大怒”的问题

我们从节目视频里能看得出来,这件铜炉底款并非刻款,而是铸款或热冲印款两种其中的一种,铸款内堂无冲痕而热冲印款内堂则有冲痕,节目中看不到铜炉内堂所以不好区分,但不管是哪一种,这两种款识的款痕深度本身都略浅于刻款。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9)

文章前面曾说到过这厚重的包浆,原生皮壳特征,青铜器藏家都知道,生皮跟熟皮在包浆上完全是两种概念,这件本来就是原生皮壳的铜炉,款识在这么厚厚的包浆掩盖之下,再加上此炉在历史上可能还不止一次上过大漆做保护,在多层大漆和厚厚的包浆掩盖下,款识略显模糊属正常,如果还清晰如新的话反倒不正常了。

铸款和热冲印款的款痕本身就略浅于刻款,作为‬一个‬青铜杂项‬专家‬这是‬应该‬懂‬的‬知识‬,铜炉在最初刚铸造出来时,款识自然是清晰凌厉的,您老‬怎么就能如此主观臆断、夸大其词‬地‬认为‬“皇帝看了会龙颜大怒”呢?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10)

我认为,作为一个专家在媒体上公开鉴定,措辞严谨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文物鉴定专家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像这么‬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对于资深收藏家来说也许不会被你误导,但对于新入行的藏友来说可能会被你严重带了节奏!

道德也是口德,口德也是道德,做为专家,这可不能缺啊!

其实,我们能够根据这件铜炉的与众不同造型,以及极为传神的象头三足,线条比例的准确把握,能够看出这件铜炉的铸造水平非常精湛,应该只有造办处才能达到这样的铸造工艺,同时,使用大漆来给一件铜炉做保护,这也与清中期对大漆的广泛使用情况也是相符的。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11)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传世下来的明清铜香炉外表涂上大漆作保护的极少,民间普通的实用性焚香铜炉一般不会去这么去做特殊保护。这一特征也在说明它曾经的出身世与出处,并非普通百姓家焚香之用,我的推测可能为某些皇家庙宇或祭祀礼佛宫殿场所用炉,而且此类宗教供奉用器当时铸造时应该不止一件,而是一批,造办处应该是奉命根据宫观寺庙殿宇数量需求铸造。同时,名称、寓意也都须依旨明确!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12)

接下来再来分析一下,根据这位王姓专家他的 “个人认为” 是一件“清末仿乾隆”的这一‬结论是不是成立?

既然‬是清末“仿乾隆”的,那么问题又出来了,那原版的乾隆御制(太平有象)铜炉在哪呢?清末时候去仿它的人应该是看到原件才去仿它的是吧?那原件在哪?在故宫吗?在国博?在首博?还是哪个博物馆?还是在专家您手里?还是在哪儿跟哪儿?

在清末那种国力衰败、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下,竟会有这么个吃了熊心豹子胆的,竟然去仿这么一件“非常少见的”、造型还这么“独特的”、还叫作“太平有象”的铜香炉?用的还是这种精炼铜去仿!仿它个乾隆年号款也就罢了,还仿他乾隆老爷子的“御制款”!还仿得这么优秀!

卧槽!这可真的是“龙颜会大怒”了,大清律法,估计满门得咔嚓!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13)

铜器藏家都知道,宣德炉为炉中名品,炉中极品,后世藏家尤为推崇,民间一直有仿,《宣德鼎彝谱》中117种炉型主要都为文房小型炉,后世仿也都按照宣德炉谱标准器型仿,除了宣德官款之外,私款也多达上百种。清代仿宣德炉一直较多,但清仿清本朝的非宣德炉标准款式的铜炉极少,尤其是仿本朝御制款的,似乎从未出现过,也从未见什么资料有过记载,不知道这位王姓专家所谓的“清末仿乾隆”的“御制款铜炉”的结论依据出自哪里?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14)

道德和口德是一回事;人品和水平又是一回事,在一件文物上,一下子“稀奇古怪”来形容,一下子“造型别致”来描述,用词‬毫无章法‬,逻辑如此混乱,到底是“古怪”还是“别致”啊?您老给个准信‬好不?这东边一榔头西边一棒槌的,您老别误导电视机‬前‬的广大藏友好不好?做为一位知名专家,在央视这样的媒体上公开鉴定,说话岂能如此不着边际信口开河!

记得这位王姓专家曾经公开说到:“我不是什么文博科班出身的专家,我只是个半路出家的专家”,的确,从他江湖味味十足语言表达以及知识面的短缺来看,感觉他说这话还真不是什么谦虚…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15)

值得庆幸的是;这件藏品尽管被专家阴一句阳一句的一番打压之后,但在节目最后依然还是过关斩将击败众多优秀藏品成功晋级登上珍宝台获奖,我想,这毕竟是在公开的媒体平台上鉴定、评比、竞争、只要是优秀的艺术精品,其本身的优势不管怎么样还是都能凸显出来,怎么压是压不住的!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16)

说实在话,尽管替它庆幸的同时,心里又充满一种忧虑,忧虑的是当前国内文物鉴定领域,这些专家的水平和道德谁来把关?如果这件藏品不是这种大开门的原生皮壳炉子,换成是鉴定难度较大一点的熟皮炉子,会不会就直接被这这样的专家直接给毙了?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17)

这件藏品最终能够抵挡住冷枪暗箭成功晋级并登上珍宝台获奖,这也应该是专家团集体投票推选的结果,现场观众的投票分数其实只占决定分数的极少部分,记得当时寻宝栏目在央视一套播出时,每期节目最后都会有专家团开会投票选举获奖藏品的花絮片段,只不过现在在央视官网上看重播已经看不到了,可能是被官网压缩了吧!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18)

央视【寻宝】节目的程序就是这样设计的,最后晋级的四件真品都是由专家团集体投票选举产生出来,而不是由某一个专家来决定,这种程序设计,也是最大限度避免某一个专家因为个人主观因素造成失误,同时也对专家的人品和道德或多或少起到一点制约……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19)

文物鉴定本身情况非常复杂,专家误鉴、错鉴也是常事,有些是因专家本身知识不足的无意鉴错,有些是专家心怀不轨的故意错鉴,就比如著名的“24亿金缕玉衣”鉴定事件,又比如下图这位“8700万乾隆古画”的刘岩…

乾隆御制双耳青铜器(一件乾隆御制铜炉鉴宝)(20)

文物鉴定领域,专家使坏非常普遍,如果是在媒体上公开鉴定,这种开门见山的藏品,无良专家一般也不敢太明目壮胆黑白颠倒打压太过离谱,最多就是在断代上黑你一把、阴你一把,让你哑巴吃黄连!如果是私下鉴定,遇到道德恶劣的专家,给你吃的可能就不是黄连,而是致命毒药!

收藏圈就是江湖;江湖就是收藏圈。其水深深不见底;其水浑浑不见天;是是非非,纷纷扰扰,各位藏家自珍重,且藏且玩且珍惜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