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蓉唱跳说rap(MC赵丽蓉的称呼背后)
记得90年代的春节,央视春晚的小品几乎是每家百姓必备的一道美味年夜下饭菜。
黄宏、宋丹丹;郭达、蔡明;赵本山、范伟;巩汉林、赵丽蓉。
他们的语言味道,曾几何时,就是春晚的味道。
尤其是赵丽蓉老师那一口观众熟悉的唐山话。
群英荟萃,我看就是萝卜开会
1995年,她和巩汉林合作的小品《如此包装》,针对90年代的时髦词“包装”,上演了一出传统与流行对垒的好戏。
荒诞,搞笑,却又真实。
小品在欢笑之余,还抛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流行文化与传统艺术究竟是敌是友?
这闺女长得真俊啊小品一开始就是巩汉林扮演的明星制作公司经理兼艺术总监在焦急的等待。
等谁?或者说在等什么?
等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又或者说等的是摇钱树,等的是猎物。
“艺术总监”巩汉林和赵丽蓉本色出演的自己在这里分别代表了流行文化和传统艺术。
开场不到28秒,流行对传统的狩猎之态已经跃然舞台上。
背后,是彼时小品主创的一种的焦虑,在流行文化市场能力驱动下,对传统艺术被异化的一种焦虑。
而焦虑的根源是因为我们将流行视为了传统的对立面。
这种对立更多源自先天的误解。
就像小品中赵丽蓉老师初见巩汉林的时,她是这样说的:
“这闺女长得真俊啊”
闺女?
只因为“艺术总监”作为男性的一头长发。
所以,误会后的赵老师解释:我没看出来,就看着这小辫儿.....
在这里,“小辫儿”成了流行文化在传统艺术面前异像的具化。
新兴的流行文化在不同维度以千奇百怪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满足了我们大部分的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你甚至很难精准的去定义它。
而客观上,流行文化的崛起又与传统艺术观众基础的式微并行,加之和传统艺术迥异的诞生背景、审美特征,注定了来自传统的先天误解。
传统面对流行,就像那句:“这闺女长得真俊啊”。
困惑、误解溢于言表。
但这误解背后更深层面我们应当看到,流行和传统存在的互补融合。
《如此包装》对这样的互补性进行了探索,至于结果如何,我们接着往下看。
麻辣鸡丝小品里的“艺术总监”希望通过和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合作拍摄评剧MTV。
赵丽蓉欣然应允。
看到这里,流行和传统各取所需的合作基础已经清晰。
对流行文化而言,传统艺术精致、绵长的内容能量,能够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滋养,进而通过流行文化强大的内容变现能力转化为利益。
而传统文化在流行包装下不但可以具备更广泛的传播力,且经济补偿也有助于改善传统艺术的生存环境,如赵丽蓉在小品中所言:
我们排戏正需要钱。
因此,融合产生共赢。
但以什么形式融合,这才是最难的。
小品中,“艺术总监”的融合方式就显得非常粗暴。
艺名,他以好莱坞影星玛丽·蒙泰斯(玛丽亚·蒙特兹)和波姬·小丝为蓝本,给赵丽蓉老师取了个艺名叫做玛丽·姬丝。
于是在老艺术家这里,这个流行艺名变味成了“麻辣鸡丝”。
从玛丽·蒙泰斯、波姬·小丝到麻辣鸡丝,融合的味道又辣又怪。
小品的这一幕反映了流行文化急功近利,却无章法。
属于流行和传统融合的反面教材。
但“艺术总监”依旧不自知的在反面案例上不断加码,直至想要将暴露的晚礼服和评剧相结合。
不难看出,他的策略就是简单的把时下流行与能博观众眼球的元素和传统粗暴嫁接,没有考虑到匹配协调的问题。
用今天的话讲,是不动脑经的在蹭热点。
小品充分的解释了在流行文化语境里,传统艺术焦灼心态的由来。
同时也正好点题小品的名字:”如此包装”。
那有没有流行与传统融合的正面案例?
当然有。
TV吧电视剧《都挺好》的背景音乐苏州评弹,随着电视剧热播,就在荧幕上圈粉一波。
再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书籍,据此生产出的大量影视剧都以不同的时代面貌带给了观众极大的愉悦。
更别提完美融入进黄梅戏的《新白娘子传奇》,是怎样的一种盛况空前。
保有传统艺术的特征,再以恰当的流行文化形式表现,是二者融合的康庄大道。
那作为传统艺术方对此的态度呢?如何摒弃对立的焦虑感。
在《如此包装》中虽然对“包装”有清晰的批判态度,但那只限于对“不着调”的形式。
赵丽蓉面对明星制作公司的再三邀请,她的一句:“TV吧”,是传统面对流行的一个表态。
只要是有利传统艺术的,并不拒绝。
开放,积极,乐于尝试。
毕竟,生存才是硬道理。
因为任何文化表现形式都依托于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或者简单说,科技。
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就多脱胎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时代,随着时代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的衍进,新的生产系统让我们需要更快捷、直接的文化体验。
如果传统艺术拒绝这样的尝试,则极有可能因为脱离了群众基础而被送进博物馆。
但,有时候这样的尝试认知又带着时代的局限性。
非常有趣,小品《如此包装》中对评剧《花为媒》选段《报花名》rap改编的批判,时过境迁后却成了网友们的欢乐场。
以至于有网友说每当听Jay-Z、50Cent的时候,除了会想起纽约,有时还会想起唐山。
更因为这段传统结合流行文化的rap,MC赵丽蓉的称呼悄然走红网上。
当然,这并不是要提倡对传统艺术面目全非的改编,毕竟合理的融合才是正途。
但未尝不可更多元的去把传统拆解注入进流行文化之中。
试想,如果没有小品中的这段rap,今天的绝大多数年轻人几乎没再可能去搜《花为媒》,去度娘评剧。
这一段高潮无心插柳柳成荫,本身也成为了现实中流行与传统融合的正面例子。
至此,关于流行文化与传统艺术是敌是友的问题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当然且一定是朋友。
所以,打通流行与传统之间的脉络,需要流行文化更贴心的搭配,也需要坚守传统技艺的人们拿出赵老师“TV吧”的勇气,大胆的往前走。
因为艺术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社会功能,就要将传统艺术融入流行文化机制。相比越来越边缘化的宿命,只有回归民众才是回归了艺术的本初。
有心,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