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各区介绍(城市简介----百色)
百色(壮文:Baksaeg si),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总面积3.62万平方公里。全市共辖12个县(区),总人口378万人,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回族等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百色市官方语言是普通话和壮语,境内流行壮语等语言。壮民族布洛陀文化、黑衣壮文化、壮族织锦文化、北路壮剧文化、壮族嘹歌文化等,被列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西南地区出海出境的大通道,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口岸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成为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百色市是以铝为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工业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也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
2015年3月25日,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历史沿革
“百色”由“博涩寨”演变而来,系壮语,意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的地方。一说系壮语“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据传在鹅江与澄碧河汇合处,有一无底深潭,岸边有村庄,村女经常在此洗衣,因而得名。
乐业—布柳河漂流
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今百色属象郡。
秦末汉初,百色为南越国属地;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今百色属郁林郡增食县地。
三国时,今百色属吴,仍归郁林郡增食县地。
晋初,增食县改为增翊县,今百色属晋兴郡增翊县地。
南北朝,百色属晋兴郡增翊县地。
隋朝,百色属郁林郡宣化县地。
唐朝,在今百色地置羁縻添州(属江南道黔州都督府),归乐州和武隆县。
五代十国,今百色先属楚,后属南汉,仍称添州、归乐州和武隆县地。
宋朝,除归乐州不变外,改武隆县为武龙县,置古天县(县治在今那毕乡大和村),属羹州路添州。增置龙川州、唐兴州、睢暇州。
元朝,升田州为田州路,今百色仍称武龙县,羁縻归乐州、龙川州、唐兴州、睢州、天州(宋古天县)。属田州路。
明初,撤销羁縻龙川州、归乐州、唐兴州、睢暇州以及武龙县,其地并入田州。
洪武二年(1369年)田州路升为田州土府,嘉靖七年(1528年)田州土府降为田州土州。今百色为田州土州地。
清康熙三年(1664年)田州土州改属思恩府,府治驻武缘县(今武鸣县)。
雍正七年(1729年)分田州土州地设厅制,迁思思府理苗同知驻百色谓百色厅。翌年建城。这是百色得名之始。
光绪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归流,升百色厅为百色直隶厅(厅治驻今百色镇)。统辖恩阳州判(今田阳地)、恩隆县(今田东县)、上林土县(今田东思林镇)、下旺土司(今平果县海城地)等地。
同年,划下田里(今四塘乡全境、那毕乡七塘一带、百色镇全境、永乐乡百练村等地)、武隆县(今百色百兰乡、龙川乡及田阳坤平乡之一部)、龙篆里(今巴马县西部)、篆里四都(今巴马县城、巴料、定马等中部地区)归百色厅治所属。这是百色有属之始。全境东西长360里,南北宽95里。
民国元年,百色直隶厅改称百色府,二年废府设百色县。原百色直隶厅、百色府所属的土州、土县均划出另置县,与百色县同属田南道(民国2年(1913年)设,道治驻百色)。
民国15年(1926年)废道。
民国18年(1926年)12月11日,成立百色县苏维埃政府,县下属的龙篆里一都、二都、三都、四都、武隆、龙川(时属凌云县)等六个区、五十一个乡分别成立了区、乡苏维埃政府。
民国19年(1930年),广西始建民国制度,百色县属百色民团区。
民国23年(1934年)设行政监督区(民国29年改称行政督察区),百色县属之。
民国31年(1942年)至解放前夕(1949年),广西改划为7个区和15个区,百色县属第五区。区署驻百色。
1949年12月5日百色县解放,仍称百色县,归百色地区领导(行署驻百色镇)。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称百色市(县级)。
2002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47号)同意撤销百色地区和县级百色市,设立地级百色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右江区。百色市设立右江区,以原县级百色市的行政区域为右江区的行政区域。百色市辖原百色地区的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西林县、田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右江区。6月19日,自治区政府以桂政发32号转发国务院批文。
2005年,百色市撤并乡镇50个。其中:右江区5个、田阳县5个、田东县3个、平果县5个、德保县6个、靖西县5个、凌云县2个、隆林各族自治县5个、西林县3个。从6月8日起,全市正式启动实施乡镇撤并工作,并在6月底前完成。
2013年8月,经自治区批准,右江区永乐乡建制变更为镇建制,百色市一同获得撤乡建镇的还有田阳县五村乡、平果县凤梧乡、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西林县那劳乡等4个乡。
2015年8月1日,《民政部关于同意广西壮族自治区撤销靖西县设立县级靖西市的批复》(民函〔2015〕247号):撤销靖西县,设立县级靖西市,以原靖西县的行政区域为靖西市的行政区域,靖西市人民政府驻新靖镇新华街339号。靖西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百色市代管。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百色市辖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10个县:右江区、靖西市、田阳、田东、平果、德保、那坡、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百色市总面积3.62万平方公里,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地处东经104°28'-107°54',北纬22°51'-25°07'。西与云南相接,北与贵州毗邻,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紧连,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365公里,是滇、黔、桂三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大西南通往太平洋地区出海通道的“黄金走廊”。
地形地貌
百色地形东西长320公里,南北宽230公里,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地势走向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于典型的山区,在总面积中,山区占95.4%(石山占30%,土山占65.4%),丘陵、平原仅占4.6%。
气候环境
总的气候特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作物生长期长,越冬条件好。据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9.0°C至22.1°C,大于10°C,年积温6230°C至7855°C,全年无霜期330至363天,太阳辐射总量达到96.9至114.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1405至188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13至1713毫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该市境风水资源总量约为216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有600万千瓦以上,截至2013年,已经开发的水电资源460多万千瓦,是国家“西电东送”基地。
植物资源
该市有土山面积35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9%;野生动物资源100多种,植物资源2775种,其中药用植物1200多种,素有“土特产仓库”和“天然中药库”之称。
矿产资源
截至2018年,该市已探明矿产有57种,是中国十大有色金属矿区之一。其中铝土矿已探明储量7.8亿吨,远景储量10亿吨以上,约占中国的四分之一。煤的储量在4.5亿吨以上,已成为广西产煤的主要基地,此外还有锑、铜、石油、天然气、黄金、水晶等十多种矿藏。
区域人口
2018年末人口385.9万,其中市区人口33.7万。有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335.73万人。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4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46.7亿元,同比增长7%;第二产业完成556.3亿元,同比增长10%;第三产业完成425亿元,同比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0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07.7亿元,同比增长9.8%。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58亿元、贷款余额592亿元,分别增长12.1%和14.7%。
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34亿元,增长8.4%,增速排在全区第5位,比上年提升5位。财政收入完成108.7亿元,增长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5.2亿元,增长1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86.3亿元,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亿元,增长1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3%,控制在5%的目标内。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的目标内。外贸进出口总额7.3亿美元,增长21.8%。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5:55.5:26调整为17.8:55:27.2。铝基和锰基新材料、非冶金铝、节能环保型金属、高端装备制造、碳酸钙、林木加工、电子信息等新产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3%,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同比下降7.03%。新增非公企业3275户、个体工商户1236户。
扶贫攻坚成效显著。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兴边富民行动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扎实有效。设立了“曾宪梓产业扶贫专项担保资金”,投入财政产业扶贫资金1.05亿元。完成广州市帮扶的12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任务,与广州市的扶贫协作向产业合作转变。完成扶贫培训5.3万人。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8亿元,实施一批水、电、路项目,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预计全市减贫2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5个百分点。
全年交通领域完成投资140亿元,增长36%。百色至靖西、靖西至那坡、马山至平果、崇左至靖西4条高速公路以及云桂铁路加快建设。河池至百色、乐业至百色高速公路、黄桶至百色铁路、南昆铁路二线以及百色巴马新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国道、省区道路网16个改造项目和“百村通畅工程”192个项目深入实施。鱼梁航运枢纽船闸实现通航。
第一产业
百色市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地肥沃,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早稻、玉米、麦类、豆类、薯类;经济作物以甘蔗、木薯、花生、芝麻和麻类为大宗。
历史以来,因受自然条件限制,旱、涝、寒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以生产技术落后和封建地主土地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十分落后。
据光绪八年《百色厅志》记述:“其地山多田少,俱无水利,十日不雨苗立槁,一月不雨水就涸,农田岁一稔,四月莳秧,九月刈稻,以余暇负贩营生,搏蝇头利”。
1933年《广西年鉴》记述:百色县耕地面积17.51万亩,当年播种面积18.08万亩,粮食总产量1750.26万公斤,产值42.08万元(毫币)。其中稻谷种植面积14.37万亩,产谷1266.5万公斤,亩产88公斤。
解放后,农民分得了土地,后又组织了互助组、合作社,沟通了社员生产上的需求。调剂了劳力缺余,兴修水利,积肥改土,特别是政治生活稳定,农业发展较快。粮食总产1949年是2412.5万公斤,1957年增到3078.46万公斤,年均递增3.1%。人均有粮300.32公斤。农业产值(种植业,下同)为700万元(人民币,80年不变价,下同)。县内粮食略有余裕;经济作物产品糖,1956年外调26.5万公斤。
1965年粮食总产为3112.88万公斤,比1962年增长27.74%。农业产值为1219万元,比1962年增长17.21%。
1982年全县普遍实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生产有所突破。当年粮食总产为7779.67万公斤,农业产值为3098.91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7.58%和34.91%。
1983年粮食总产上升到8058.97万公斤,农业产值为3165万元,分别比1982年增长3.59%和2.13%,比1978年增长42.52%和37.79%,创历史最高水平。甘蔗亩产4.31吨,出现一些高产典型,亩产6吨以上的有两个村和21个村民小组<其中两组亩产8吨),亩产超10吨的有12户。
1984、1985、1986年因自然灾害和经济作物种植增多,粮食总产量分别比1983年下降8.88%、19.18%和25.17%。
1987年开始回升,1988年总产为7134.8万公斤,农业产值为3047万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9.54%和11.20%。
1952~1988的37年中,国家先后投入2063.55万元扶持农业生产,加上科技推广、水利建设逐步增加、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生产发展较快。
1988年粮食总产比1952年增长2.28倍,年均递增3.5%,但因自然灾害的频繁侵袭和工作上的失误,生产起伏不定,呈波浪式向前发展。
1952~1957年,粮食产量年均递增9.8%;1958~1965年,年均递减3.8%;1966~1978年,年均递增5.4%;1979~1988年,年均递增3.6%。37年中,有25年增产,12年减产,在25年增产年中,有8年属恢复性增产。
2006年末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12亿元,主要农产品有蔬菜、水果、烤烟、油料、茶叶等。其中水果产量达38.94万吨,蔬菜产量达183.95万吨,蔬菜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区300多个大中城市。
2011年全年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55元,增长20%,是2002年撤地设市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全市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63万亩,产量277.1万吨,分别增长6.33%和7.79%。全市年出栏肉鸡5000羽以上的规模场累计达3500个,建成林下养鸡集中区90个,林下养鸡“百万羽乡镇”和“十万羽村”分别达到28个和108个。
第二产业
清光绪年间,百色市的乡镇手工业生产已初具规模,诸如打铁、木器、竹器、纺织等手工业已遍及乡村,但生产能力小,多为单家独户生产,亦有少数联户合办,而品种单调,产量不多,产品多自产自销。民国8年(1919)9月,商办百色日光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本市第一家现代工业,并推动了手工业进一步发展。[3]
1922年,已有毛巾织造业8家,织布业15家,面条加工数家,产品线面远销龙州、靖西等地。26年,工厂作坊增至72家,百色熟烟(丝)畅销云南、贵州等地,仅林鸿源烟庄年产烟丝5万公斤,产值13万元(银元)。
1936年,工业、手工业有335家,其中酒精、采煤等为新兴行业,至1949年,工业总产值69.88万元(按人民币1980年不变价计算)。
1950年10月,专区人民工厂成立,是全民工业之始。在国民经济恢复三年中,先后建立专区农具厂、右江农民报印刷厂、建国机器榨油厂等6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加上私营企业9家,至1952年共有工人938人,当年总产值22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137元。经过经济恢复时期,县政府加强对工业生产的领导,后又通过对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工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发展步伐加快,至1957年,有企业21家,总产值年均递增37.9%,属高速增长。
1970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军工第一,三线第一,配套第一,质量第一”、“工业要增长17%,年均增13%”的指示,县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的领导,当年投资159.9万元,有企业79家,工业总产值3813.7万元,效益得到提高,在“三五”计划期末总产值年均增长17%,到“四五”计划时总产值年均递增15.7%,生产较为稳定。在“五五”计划期间,因实行生产责任制迟缓,效益降低,总产值年均递增8.8%,1980年利税比1979年减1.6%。
自1982年普遍实行厂长责任制和经济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有所改观,在“六五”计划期间生产基数增大的情况下,总产值年均递增仍达7.4%。多年来,由于重视投入,从1952年至1988年市属总投入7049万元,使产值逐年增加,1988年总产值达21275万元,独立核算企业职工16046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3258元,是解放以来最高的一年。
在全部企业中,中央属企业,有分别建于1964年、1965年的建华厂和大华厂,1966年投产,当年总产值共268.68万元。主要产品为军工品。1986年总产值2650万元。从1987年起改属地区企业。
区属企业,有建于1956年的东笋煤矿,1961年拨归地区管理。余下的百色公路总段机修厂、华侨农场工厂、百色茶场工厂、阳圩茶场工厂、右医印刷厂、右江师专印刷厂等6家,均不是独立核算企业,无系统资料记载。从1985年起年度统计报表归百色市管理,1988年总产值737.5万元,比上年度增7.4%。
地属企业,有建于1950年10月的百色专区人民工厂。1952年1月增加右江农民报印刷厂和专区劳改大队工厂,当年3家总产值26.3万元。1955年增加专区副食品加工厂、专区红星榨油厂、专区自来水厂共6家,总产值153.8万元。此后地区为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对工业生产的领导,逐年增加企业建设,至1966年有企业9家,总产值465.1万元。1979年企业增至36家,总产值3366.9万元。1980年至1985年,地区将部分企业拨归百色市管理,1986年实有企业17家,总产值3407万元。1988年有企业24家,总产值11290.5万元,比上年度增7.3%。
市属企业。有建于1919年的商办百色日光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和林鸿源烟庄。后增加毛巾织造业8家、织布业15家,至1949年有企业25家(不合手工业),但多为小厂,总产值69.88万元。1952年按照工商行政登记有建国机器榨油厂和林鸿源烟庄等9家,总产值225万元。从1956年起,工业发展步伐加快,至1966年有企业52家。总产值1510.7万元。1979年企业增至80家,总产值4951.4万元。1985年有企业92家,总产值7181万元。1988年经过企业整顿和调整,有企业91家,总产值9247万元。
2006年末完成工业增加值90.54亿元,同比增长2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36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53.78。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机制纸、水电、火电、蔗糖、铁合金、原铝(电解铝)和氧化铝等。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00亿元,增长28%.
201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00亿元,增长28%;工业增加值完成264亿元,增长13%。全年全市铝及配套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4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1.9%。
2018年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1116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0亿元,同比增长11%。工业投资完成285亿元。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全市铝产业完成总产值600亿元,同比增长24%。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875亿元,同比增长14%。全市新增亿元以上企业9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1家。
第三产业
2006年,百色在167个旅游景点中,已成功推出了邓小平足迹之旅,天坑群之旅,峡谷群之旅等旅游线路。2006年共接待游客503万人,同比增长23.4%,实现旅游收入19.24亿元,同比增长18.75%。
2011年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80亿元,增长8%。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游客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达1110万人次,增长16.2%;综合收入73.5亿元,增长29.67%。物流业发展不断提速,预计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802770万吨公里,增长38.5%;水运货运量209.2万吨,增长2%。对外贸易稳定增长,预计全年实现4.25亿美元,同比增长7.6%。居民消费持续兴旺,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6亿元,同比增长18.3%。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清朝至民国,百色文化事业处于无统一组织领导状态,只是每值旧历新年,市民多舞龙舞狮,平时不时有戏剧演出;农村的一些地方,在农闲或节日之时,青年男女互唱山歌,个别村屯自组剧团演出传统剧目。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后,百色县临时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组织宣传队,深入各乡向群众进行形势宣传教育,给群众演白话剧、粤剧、教唱革命歌曲,激发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活跃和丰富文化活动。
1950年人民政府内设文教科,1952年建立县文化馆,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963年7月因文教战线太长不易管理,而分设文化科负责全县文化活动。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下设文教小组,为文化、教育的领导机构。1973年9月恢复文化科,后改科为局,至1983年底易称市文化局。市文化局属行政单位,1981年以前,只配工作人员2~4人,后逐年增加人员编制。1988年,配备局长1人,副局长2人,干部4人。由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方针,不但基本形成城乡文化机构网络,而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文化事业有较大的发展。
教育事业
清光绪元年(1875年),百色升为直隶厅,成为桂西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这才致力于教育。光绪七年(1881年)改“考棚”(今镇一小)为“鹅城书院”。这是百色官办学校教育的开始。
戊戍(1998年)维新之后,全国各地创办新学,风向所及,百色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开办了第一所小学,称百色厅两等小学堂(今镇一小前身)。同年,百色筹建中学堂,翌年(1906年)建成开学称泗色中学堂;招收泗城府(今凌云)和百色厅所属州县学子入学。两年后又增收镇安府(今德保)各县学生,改名为泗镇色中学堂(今百色中学前身)。近代学校教育由此开始。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百色增设女子小学;1917年后,城镇增设东、南、西三个区小学。此后,小学陆续发展,到1932年全县共有高级小学5所,初级小学33所,学生共3093人,其中女生669人。泗镇色中学堂改称为广西第五初级中学,设8班,共学生363人,共中女生35人。另有师范讲习所1所,学生67人,其中女生14人。
民国36年(1947年)是民国时期教育发展最高蜂,这年公私立小学达232所,学生共11255人,普通中学3所,学生共1125人。1949年学校虽末减少,因经费筹措困难,大部分陷于停顿和瘫痪状态。
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办学堂到1949年12月百色解放的45年间,百色教育大致经历了启蒙(1905~1912年)、发展(1913~1947年)、瘫痪(1948年~1949年)等三个阶段。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成功。翌日即将第五中学改为广西劳动第一中学;把县第一小学改为百色县劳动第一小学。由苏维埃文化委员直接领导。1930年2月红七军转移后又恢复原校名。
1949年12月5日百色解放,人民政府即对旧有学校进行接收、恢复、整顿和改造。1950年3月,将原有3所公私立中学并为一所,教学力量也大有充实。1953年小学校已恢复237所,达到和略超过解放前最高年水平;1956年小学调整为203所,而中学发展到4所,在乡村也开始出现中学。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期间,各种类型的学校盲目发展,小学增至284所,学生19888人,中学增至7所,学生2444人。
解放以来,百色教育虽经受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挫伤,但教育事业仍是在艰难的道路上曲折前进,学校一直在持续发展。到1988年,小学发展到565所(含教学点),学生40122人;普通中学29所(包含百色高中),学生11821人,其中教育部门办的20所,企事业单位办的9所。市办职业中学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市民族语言学校1所,私立中学2所。此外,还有地区辖属的各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8所,大专院校3所,使百色教育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淅趋完善的教育网络。
百色市2018年有小学1380所,在校生320415人,入学率为99.64%;初中学校175所,在校生131583人,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6.96%;特殊教育学校有8所,在校生521人,全市四类残疾儿童少年适龄人口(7~15周岁)2214人,已入学1823人,入学率为82.32%;高中阶段学校52所,在校生94051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2.70%,其中,普通高中25所,在校生52677人,普通高中毛入学率35.12%;中等职业学校27所,在校生41374人,中等职业教育毛入学率27.58%;幼儿园708所,在校生110086人,3-6周岁儿童入园入班率达63.01%。
截至2018年,百色市共有中小学教职工31889人(小学19331人、初中9447人、高中3111人),其中,专任教师29493人(小学18221人、初中8482人、高中2790人)。全市县城以上普通中小学教师分别为小学3188人、初中3335人、高中2623人。县城以下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数量占69.3%。教师学历情况:研究生51人,本科6101人,专科15431人,中专8576人,高中及以下1730人。
教师职称情况:教师职称分小学教师职务系列和中学教师职务系列。均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四类。全市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为:高级职称640人,中级职称13870人,助理级职称15472人,员级职称1626人。教师年龄情况:30岁以下5966人,31-35岁7091人,36-40岁5760人,41-45岁4689人,46-50岁2902人,51-55岁3389人,55岁以上2092人。
主要高校有: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职业学院、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平果县)、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平果校区、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平果校区
科技发展
民国时期,百色县无专业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以民间自发开展为主,成效较突出的有八角种植、茴油蒸制、草医治骨折、生产白糖和棉胎加工等。
解放后,科技活动由各业务部门组织开展。1958年5月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全县的科技工作。“文革”初期,科委被撤销。1973年成立县科技局,1978年改局设委。1979年6月20日成立县科学技术协会。1980年成立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为科委二层机构,配所长1人,干部2人,与科委合署办公,主管科技情报的收集、整理、研究、交流工作。
1982年后,贯彻执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科技普及工作全面开展。至1988年末,市内有专业科研机构(所、站)2个,群众性科技学术团体协会(含乡、镇)、研究所35个,从事科技工作的技术人员4763名,取得地区级以上科技奖的项目104项。
历史文化
民族文化
嘹歌文化
嘹歌是壮族的原生态文化、根性文化,发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明清时代,广泛流传于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以及邕江流域的武鸣。其歌声特点为嘹亮高远、字句简短,当地群众凡有喜事、农事活动都爱哼唱,其尾音一般出现“嘹”音而得名。曲调有“哈嘹”、“那海嘹”、“嘶咯嘹”、“长嘹”、“迪咯嘹”、“哟咿嘹”等。百色市平果县境除了黎明乡不唱嘹歌外,其余各乡镇都有嘹歌传唱,相对而言比较集中。
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中,新郎方去迎娶新娘时,除了抬一顶红色的轿子外,还要派人挑着酒、肉、月饼、粽粑等礼品去女方家;唢呐队经过时,每个队员都鼓着腮帮,尽情地吹着喜庆的曲调。唢呐,用壮语来说叫做“礼咧”。小时候,每逢村里有人结婚,都会听到悠远而动听的唢呐声。21世纪以后,人们结婚时,已经很少有请人吹“礼咧”助兴了。
田阳舞狮
田阳舞狮队20世纪80年代早已遐迩闻名,他们的表演遍及百色内外,近的在本县及邻县表演,远的到国内各大城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表演。1992年,田阳舞狮艺术团曾代表中国参加在德国波恩举行的国际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两次表演都获得最高荣誉表演证书,还曾荣获广西首届八桂“狮王”大赛“团体狮王团”、“北狮王”称号。
绣球文化
靖西旧州是远近闻名的绣球之乡。绣球系广西壮家人的定情物和吉祥物,又称为“堆绣绣球”,由老艺人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而成。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收藏了广西制作的超大绣球;为迎接港澳回归、庆祝申奥成功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胜利召开,艺术家们分别制作了一批超大型绣球。壮锦是明清时期公认的名织品,同湘绣、蜀绣、苏绣一样驰名国内。
矮马文化
德保矮马具有矮、小、短、壮和结构匀称、整体结实、美观等特点,善爬坡走山路,性情驯良,载人或驮货安全可靠。由于其身高一般不超过106厘米,为此又被称为“果下马”。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果下马,高不逾三尺,健而喜行。”德保属于石山地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矮马便成为当地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21世纪以后,德保矮马还成了著名的旅游观赏“珍品”。
黑衣壮文化
黑衣壮是壮民族的一个分支,以其喜穿黑色服饰而得名。那坡黑衣壮是目前壮民族传统文化保存得最完好的支系,被称为壮族的“活化石”。黑衣壮文化包括服饰文化、干栏文化和“尼的呀”山歌文化,其山歌曾两次代表广西上过央视的春晚舞台,还多次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表演。
壮剧文化
北路壮剧相对南路壮剧而言,是在田林旧州一带的民歌、唱诗和民间杂耍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生于清朝咸丰年间,主要流传于田林、西林、百色和凌云一带,2006年北路壮剧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田林代表队还展示了苗族月琴、壮族祭瑶娘、瑶族铜鼓等民族文化。
名优特产
有靖西旧州纯手工绣球、德保矮马名扬天下、德保蛤蚧雄睾酒(神鞭酒)、靖西大果山楂、德保八角茴香(茴油)、凌云极品白毫茶、田阳芒果、田东七里香猪、田东香米、 田东香油 、田林八渡笋等。
风景名胜
百色起义纪念馆
仡佬和回七个民族的多彩风情资源等,主要旅游景区(点)有百色起义纪念馆、红七军军部旧址、右江民族博物馆、澄碧湖、大王岭原始森林、乐业大石围天坑群、靖西通灵大峡谷和古龙山峡谷漂流景区、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旅游景区和布洛陀杧果风情园、凌云茶山金字塔等。
截至2013年,百色市共拥有6个国家级4A旅游风景区,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百色起义纪念馆
百色起义纪念馆于1999年12月11日,即百色起义七十周年纪念日正式开馆,位于落坐在风景秀丽的后龙山公园,园中还有百色地区正式的标志-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百色起义纪念馆内藏了百色起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大量的革命文物和史料。
大石围天坑群
大石围天坑群是“国际洞穴探险基地”和“国家地质遗址”和“世界自然遗产”,建设有世界“天坑”溶洞博物馆,24个天坑分布在方圆不到2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此处集独特奇绝的溶洞、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于一体的垂直竖井,形成天然的洞底有洞,洞中有河的景观。地下暗河河流湍急,洞中石笋挺拔丛生。
澄碧湖
“雅芒”崖像是澄碧湖的奇观之一,在澄碧湖东岸的石坪村上雪屯西边的斑鸠溪旁石壁上,有一座天然形成的壮族村姑崖像。崖像距百色城区30公里,其中有较宽的公路24公里,余下的6公里为乡村道路,可以乘汽车抵达上雪屯。若从澄碧湖坝首码头乘游艇走水路,向东偏北航行,约40分钟可到达。从斑鸠溪水面算起,下沿高约30米,面部比例均匀,像高约20米,宽约12米,轮廓如同真人。崖像额顶有数层岩石,呈横向弧状断裂,宛如壮族妇女头上的壮锦头巾,颈下有一斜向断纹,恰似壮族妇女衣领斜襟。
通灵大峡谷
通灵大峡谷的谷口有着一些石垒墙,这些石垒墙是古人留下的遗址,石垒墙后面有一个深约60米的洞,据民间口碑流传,这里就是北宋年间壮族首领侬智高的一个营盘,营盘内的洞称为藏金洞。据说侬智高在昆仑关被狄青打败后,带着无数的金银财宝,撤退回来,其中把十八担黄金藏在这个洞里,故被称为藏金洞。在附近一带的群众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谣“山对山,岩对岩,找到藏金洞,两广吃不忘”。
旅游攻略
景点概况
简介
百色位于广西省西北部,拥有众多令人羡慕的旅游资源,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景区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中国单级落差最大的瀑布靖西通灵大峡谷瀑布、终年常绿山清水秀的布柳河热带雨林美景以及罕见的乐业县南国雪景、壮瑶苗等少数民族风情等等,这一切都使得百色独具魅力。百色也是著名的革命胜地。邓小平曾经在这里发动和领导了百色起义,在这片热土上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财富。现有百色起义纪念馆、粤东会馆、清风楼、岑氏古建筑群等人文景观。
最佳旅行时间
夏秋季节
建议游玩天数
2天
当地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语言
壮语、粤语-邕浔片(极少数)
了解更多地理知识请关注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