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际线越来越少是什么体验(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脱发,是很多当代年轻人备受困扰的问题,但你知道吗,实际上在古代,人们也会有脱发困扰,不论是市井小民,还是身在故宫养尊处优的后宫妃嫔……
嘿,你有根头发掉了!
当代人最怕听到的一句话:
“你的头发怎么越来越少了?”
“每逢加班脱发勤”、五花八门的防脱产品销量领先、发际线与脑门儿亮度持续升高……种种现象表明,成年人的世界——“秃”如一夜春风来!
发际线不仅是现代人的烦恼,更是历史遗留问题。上至皓首老翁、下至垂髫小童,无论男女老少,身份显赫与否,都面临着让人看了头皮发凉的问题:发!际!线!恨!天!高!
就拿这幅仇英的《铁杵磨针图》来说,画里的这位净乐国太子和化为老媪的玉清圣祖紫元君,一个来自天上、一个来自凡间,穿着打扮不尽相同,但二者拥有一个共同点:发际线高到后脑勺了。
明仇英铁杵磨针图 图源@佩然君
唐代诗人杜甫于公元757年,也就是他45岁时写下著名的《春望》一诗。诗中的这句“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日渐稀疏的白发烘托出凄凉悲惨的氛围。
同样,杜甫在《寄司马山人十二韵》中写道“发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头发都没有了,头发白不白也就无所谓了,抒发了自己对脱发、衰老的忧愁。
南宋佚名《赤壁》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临摹的《赤壁》图画的是木船在波涛汹涌中穿过赤壁,苏轼坐于船头,船夫用力撑船。然而,这幅图的“亮”点不在苏轼,而是船上剩余三人发亮的大脑门儿,一眼望去让人很难不注意到。
事实上,坐在船头的苏轼也有脱发的烦恼。苏轼《宋文与可出守陵州》中的一句:“夺官遣去不自沉,晓梳脱发谁能收。”
意思就是:“我苏轼的官可夺,但发不可脱!”苏东坡对于官位职称啥的并不在乎,就算夺去官位也不会沉沦,但要是早上梳头却看到脱发就很心疼了,感受到了古人对脱发满满的无奈。
宋刘松年《西园雅集图》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西园雅集图》里宋代雅士苏轼、黄庭坚、米芾、高僧圆通大师等盛会于王诜西园。乍一看,这里被众人围绕的苏轼好像并没有发际线高的问题。但你仔细看站在一旁的侍童,小小年纪就“地中海”了,看来古人的脱发问题实锤了。
(小童内心OS:要不是我买不起帽子,我也不会让你发现我稀疏的头发。)
有一说一,古画中的古人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没戴帽子发际线高到后脑勺的人和戴了帽子以此掩饰脱发的人。看到古人“脱发也疯狂”,不知道有没有给屏幕前的你一丝安慰呢。
千古以来,发际线都是困扰世人的最大难题。那么,在没有“霸王”的古代,古人们都是如何治脱发的呢?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人是如何防脱发的,各位看官拿出小本本记下古代防脱秘方!
白居易可能算得上最在意脱发的诗人了,他为自己的这一头白发写过一首又一首的诗:
雪发随梳落,霜毛绕鬓垂。
加添老气味,改变旧容仪。
不肯长如漆,无过总作丝。
最憎明镜里,黑白半头时。
——《白发》
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
——《白发》
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
——《沐浴》
唐代玉花鸟纹梳 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外,还有《感发落》、《叹发落》、《嗟发落》等等…那白居易到底如何解决脱发问题呢?他在《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中这样写道:“乃至头上发,经年方一沐。沐稀发苦落,一沐仍半秃。”
没错,他的防脱秘方就是如此的简单粗暴:坚持一年只洗一次头,不能再多了,因为洗一次头发就会掉一半的头发,这可洗不得。
一年只洗一次头这样的防脱秘方放在今天显然不太现实,倒不如学习一下白居易的好心态吧。
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最宜湿暑天,头轻无髻缚。——《嗟发落》
头发没了就没了,掉光了还更好。不用洗也不用梳,三千烦恼丝掉光之后,一身轻松,大夏天的还倍儿凉快!这样乐(zi)观(qi)向(qi)上(ren)的心态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呢!
王莽当上皇帝后,忧国忧民忧天下。他的头顶逐渐稀疏,也逐渐拓展出一片地中海。于是,饱受脱发困扰的王莽将一块巾帕放上填充物之后裹于头顶,使其整体看上去像个隆起的发髻,以此营造出自己头发尚多的假象。
介帻
“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蔡邕《独断》
这种包裹头发的巾帕叫做“帻”,这项专利是由汉元帝汉元帝刘奭研发,本来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茂盛头发,当时的人们认为头发多是愚笨的象征。
(小编要是穿越回去就是“聪明绝顶”了!)
没想到王莽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把软帻衬裱硬,套在头上,将顶部升高做成“介”字形的“帽屋”,谓之“介帻”。
意料之外的是。这一神奇发明在群臣中间得到迅速推广,民间男子也纷纷效仿王莽,一时间东汉满城都戴上了“王莽帻”,
发际线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后宫的三千佳丽们。养尊处优的她们面对难以拯救的发际线,她们选择了“化腐朽为神奇”的防脱秘方,也是放在现代仍然适用的方法——戴假发!
唐代卷髻大女俑 1988年出土于西安东郊唐墓
《周礼》记载:“摘遗发之美者缕束之,杂发中助绾为髻。”
古代有以真人头发、马鬃或动物毛发制作而成的发髻头饰。一般制成发髻或发团,用时直接戴在头上即可。一些明朝妇女还会在上面插满头饰,美丽与实用并存,这样的称为“鬏(jiu)髻”。
鬏髻和配套的六种发饰
发髻最早兴起于上流社会的贵族妇女群体。人的头发数量是有限的,想要梳高高耸起的美丽发髻,就需要掺入一些假发。古代假发多来源于犯人的头发。还有就是贫苦穷人割下头发,卖给富贵人家的女子,换取钱财救急。
除了发髻,明清还很流行的一种发际线神器,那就是——抹额!在许多清代后妃的画像中都能见到。
孝贤纯皇后朝服像轴
抹额,也称额带、头箍。使用时,就像现在的发带一样,包于头额,束在额前即可。完美遮挡自己的超高发际线,和巾帻有着异(yan)曲(er)同(dao)工(ling)之妙。
早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就深受脱发困扰。根据记载,曹丕30多岁就已经发脂如泉,脱发不止。而曹丕为了治好自己的脱发,动用皇家资源,找顶级专家开展会诊,有一套“科学防脱秘方”。
据唐代医书《外台秘要》记载,御医针对曹丕脱发严重而开出治疗脱发的药方:
黄芪、当归、独活、川芎、干地黄、白芷、芍药、莽草、防风、辛荑、藁本、薤白、乌麻油将上述药一一切碎,用微火煎汁。
在使用前洗净头发,再将其涂抹于头皮之上,静候一两个时辰洗去。
《外台秘要》称该药方疗效卓著,“又生长发令黑,有黄白者皆黑,魏文帝用效,秘之方”。魏文帝使用此方洗头,很快在脱发处长出新发,头发如骏马之鬃毛般飘逸,故将该秘方命名为“马鬃膏”。
不过据说魏文帝用完该药方之后没过几天就驾崩了,因此魏文帝的这个秘方真实性有待考量。
看完古人们的防脱秘方,是否有所启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防脱秘方”呢?其实脱发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脱发影响心情,造成恶性循环。大家平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可以向大诗人白居易学习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有效防脱发哦。
(大不了就秃了嘛,还不用洗头不用梳头呢!)
大家可以在留言区里分享
#最有用的防脱发小妙招#
(头发日渐稀疏的小编急需)
(本文转载于博物官 ID:mrbowu)
头发日渐稀疏?其实 ,这跟过度用脑也有关系哦!
常年写不出方案,没有思路?缺乏精彩的想法和闪现的灵感?整天绞尽脑汁,头发大把大把掉?一只好用的笔,在纷杂的思绪中,如梦笔生花一般给予些许灵感,只点睛一笔,如有神助!
故宫文具匠心制作的【“点睛之笔”玛瑙铜木中性笔礼盒】,包含一根玛瑙铜木中性笔、一枚备用笔芯,此外还贴心附赠了一张擦笔布,给予你的“点睛之笔”以温柔守护。
套装中的玛瑙铜木中性笔非常讲究,笔身采用非洲紫檀、缅甸酸枝精细制作,笔头和笔帽采用黄铜材质,笔芯则采用德国原产专业笔芯,下笔舒适流畅,色泽优雅大气,不论是手感还是颜值均属佳品。
不仅如此,取灵感于故宫馆藏玛瑙制品的“点睛之笔”还有一个小彩蛋,在它的笔头和笔身衔接处,使用了玛瑙优雅过渡,让小小一支中性笔有了独特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作为一个礼盒产品,“点睛之笔”的外包装采用了“金龙纹理”,并用典雅黑色特种纸包覆礼盒,威武不凡、贵气四溢,不管是送礼还是自用,都颇为不俗。
现在下单
拯救自己的头发吧!
古 代 男 女 快 速 降 温 图 鉴。
07-23
故宫大美纹饰,每一个都该上热搜!
07-21
把故宫古画放大看…发现一些了不得的事!
07-16
我知道你在看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