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农创新创业项目点子(振兴有我乡信未来海归硕士变身农创客)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文莎 文/图/视频

3月1日,记者来到雅安市雨城区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目光所及,全是爬在架子上、长到一人多高藤蔓。从成排的藤蔓后转出一个小伙,头戴渔夫帽,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手里握着一把尖嘴钳,熟练地将密枝、病枝剪断,身后还跟着一只德国边牧犬。

这位带着书卷气的农夫,名叫范晋铭,34岁,是一名海归硕士,本科在荷兰学习农业经济,研究生在瑞典攻读创业学。10年前,他放弃德国咨询公司的高薪工作,毅然选择回国创业,从荷兰引进软枣猕猴桃,获得6项植物新品种权和多项发明专利。

助农创新创业项目点子(振兴有我乡信未来海归硕士变身农创客)(1)

试验田“打了水漂” 心痛但不愿意放弃

软枣猕猴桃,又称“奇异莓”。这种果子和猕猴桃是兄弟,只不过个头迷你,只有红枣大小;果皮光滑,没有茸毛,口感酸甜,维C含量相当高。

2012年,在德国期间,范晋铭对欧洲小浆果市场做了一次调查,他发现产自荷兰的奇异莓刚在水果市场崭露头角,备受年轻消费者追捧。

这次调研,范晋铭看到了商机,决定将奇异莓从荷兰引进到中国。他认为,当时水果品类供过于求,要想在市场中找到机会,就要切入到小众、新兴的品类里去。

助农创新创业项目点子(振兴有我乡信未来海归硕士变身农创客)(2)

范晋铭正在修枝

奇异莓由野生品种驯化而来,对环境很挑剔。经过反复考察,范晋铭把奇异莓“试验田”选在了雅安,“这里雨水足,没有工业污染,土壤、水源清洁,又有猕猴桃种植基础。”

2013年春天,15个品种、750株奇异莓果苗从荷兰空运回国,并在雅安“安家”。范晋铭也在种植基地旁租了个农家院,住了下来。

栽种、翻地、施肥……曾经的“海归”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看着亲手栽培的奇异莓藤蔓慢慢爬上水泥架,范晋铭越干越有劲。不料,2013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将15亩试验田全淹了。

“这是真的‘打了水漂’。”范晋铭回忆,洪水倒灌果园,抽水泵连续作业10个小时才把水抽完。估算损失,范晋铭吓一跳:果苗淹死三分之一,损失60万左右。

“继续干吗?”奇异莓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这次遭遇让范晋铭倍感痛心。不过,他没有选择放弃。“家人、朋友,还有政府、专家,都给了我很大鼓励和帮助。”范晋铭说。

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0年。

助农创新创业项目点子(振兴有我乡信未来海归硕士变身农创客)(3)

奇异莓。资料图

攻克“越洋”水土不服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这个草叫紫云英,可别小看它,能起到固氮作用,增长土壤的肥力。”穿梭在田畴里,范晋铭总是盯着脚下,避免踏伤这些绿色小草。

海归创客,既是创业者,更是创新者。联合比利时根特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范晋铭在种植基地建起雅安市猕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培育抗涝的优质种苗、创新熊蜂授粉技术,不断攻克奇异莓“越洋”水土不服的问题。

近10年的潜心研究、试验,范晋铭挑选出最适宜在四川广泛种植的品种——绿迷。他说,相较于红迷、紫迷、益香等品种,绿迷存活率、挂果率更高。“除了雅安,我们还在绵阳进行了试种,有望进一步扩种。”

解决了种的问题,怎么卖出去?范晋铭给奇异莓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叫做“槑(méi)莓”。“发呆呆,吃莓莓”的广告语,更显软萌。范晋铭认为,创造出能够被消费者快速认知或记忆的品牌形象,才能够长远地把一个品牌建立起来。

2016年,第一批奇异莓上市,范晋铭将市场选在电商平台,3000份奇异莓,30分钟抢购一空。“很惊喜!”首战告捷让范晋铭有了信心。

如今,奇异莓种植基地面积已扩大到300亩,产量达80吨、产值约700万元,提供12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种植700亩。在销售方面,除了电商平台,范晋铭还致力于开拓新零售渠道,把产自四川的奇异莓卖到北上广深的精品超市。

种下奇异莓,收获“致富果”,这正是范晋铭的致富“奇遇”。

对话

如果在农村干不好,对不起“海归”标签

川观新闻:如你所言奇异莓“娇贵”,种起来很磨练人的耐性,是什么支撑着你坚持下去?

范晋铭:也许是我的性格原因,在决定创业时,就做好了不赚钱的心理准备。当时,只有24岁,就任性了一把,如何把事情做对和做成功比赚多少钱更加重要。事实上,我们做奇异莓确实也是“十年磨一剑”,发展一个从未在国内商业化过的水果新品种,没有前期的心理建设,我不可能坚持下来。

川观新闻:海归、新农人、农村创客,在你的身上有很多标签,你是怎么看待这些标签的?

范晋铭:这些标签对我更对是一种激励,极少有类似我这样背景的人选择走这样一条路,因此会背负更大的压力。当然这些压力倒不是外界给我的,更多是自己给自己的,有时候觉得自己过往积累的学习和实践经历不能白费,一定要发挥作用,如果自己做的还不如其他同行好,那就有些愧对这些标签了。

川观新闻:高学历人才投身农业农村建设,应该给乡村带去什么?

范晋铭:随着乡村振兴这股浪潮,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年轻人开始关注且投身于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但是这里面能够真正接地气的人才并不多,因此会出现很多的水土不服,最后很多好东西没有得到落地转换。我认为高学历人才无疑要把更先进的技术、理念、管理、模式带到乡村,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当地人文风俗自然结合,实现与当地人共同发展。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