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出处(Vol.371.秋声赋念谁为之戕贼)
古代文学作品选
Vol.371
作品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sǒng)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cōng)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biān)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yī)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qiāng)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夜晚正在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不觉心里一惊,说到:“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如淅沥的雨声,萧飒的风声,忽然间却又变得奔腾澎湃,仿佛是夜间波涛忽起,风雨骤至。而一碰到物体,却又铿锵有力,像是金铁撞击的声音。又像是袭击敌人的军队,衔枚夜行,听不到任何的号令之声,只能听见人马行进的声音。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我说:“夜色皎洁,明月高悬在天,四周并无人声,这声音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说:“哎呀,悲伤啊!这就是秋声啊,它为何而来呢?秋天的样子大概是如此的:它的色调凄清惨淡,烟散云聚;它的形貌清新明丽,天高云淡,阳光晶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萧条,山川寂寥,了无生气。因此它发出的声音凄凄切切,愤慨呼号。春天的时候,草木丰茂,绿意融融,乔木茂盛,使人快乐。然而到了秋天,秋风使草变色,使树叶凋零;它能摧残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乃在于秋气的余威。秋,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于阴。而秋天又是战争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便是所谓的天地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天地对于万物,都是让其春天生长,秋天结果。因此秋天在音乐中,又是属于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音乐。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夷,则是杀戮的意思。万物过了繁盛之后就应该走向衰亡。唉!草木是无情之物,也有飘零的时候。人为动物,是万物中最具有灵性的。百般忧虑扰乱他的心绪,万般琐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内心受到外物触动,就会耗费心神。更何况常常惦记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担心自己的智慧无法解决的事,红润的面色白嫩的形如槁木,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为什么非要以非金石的身体,去和草木争一时的繁盛呢?应该认真考虑是谁给自己带来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并不回答我,低头沉沉睡去。只听见四周虫声唧唧,像在符合我的叹息。
解读分析
本文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欧阳修于这一年卸去开封府尹一职,转任给事中,居于汴京城南。该年秋日,欧阳修感于平生际遇,写下了这一名篇。
本文以秋声起兴发端,描绘了暮秋时节草木零落、山川寂寥的景象,分析了秋声萧飒凄厉,却又奔腾澎湃的原因。在文章的末尾抒发了作者因秋季万物凋零而感慨于万物之灵长——人的日渐衰老。作者的这种低沉情绪,就其根源而言,显然深受老庄消极一派的影响,而就其现实与境遇来说,是由于作者在经历新政失败后长期苦闷心情的反映。
作者在抒情方式上显然深受《诗经》起兴手法的影响,开篇先以秋声起兴,继而详细的描绘了秋色、秋容、秋气、秋意,以巧妙的比喻,极尽渲染之能事。描绘了“秋之为状”,把不可捉摸、不可感之秋声写得生动具体。由此秋声,引发出了作者对于自身的忧虑,感慨于人自身力量的渺小,面对纷扰不断的凡事,要认真的去思考原由。
在形式上,本文骈散相间,一方面,吸收了新传统词赋的夸张手法,多用骈偶、韵语。另一方面,又大胆的打破了传统的骈赋、律赋的格律和模式,完全出之以散文,对新兴文体——散文赋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 /END/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打开一往网易云音乐官方电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