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看懂小米的成功(一往无前不迷茫)

一往无前不迷茫(十年小米历程的个人概述总结),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一张图看懂小米的成功?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张图看懂小米的成功(一往无前不迷茫)

一张图看懂小米的成功

一往无前不迷茫(十年小米历程的个人概述总结)

2020年7月初的股市牛市,让很多港股再创新高,也让一支在舆论和市场广受关注的股票重回发行价,就是那个人所共知的“小米”。17入市,最低8元,此次再回到原点,经过上市低谷辗转的两年之后,年满十岁的小米,也许还是那个少年,但不再懵懂,作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存活下来的"外行",如今走在更为坚实的道路,一往无前。创始人雷军即将总结过去十年,进行主题演讲,咱们借此来简短回顾一下小米的十年来发展历程,来阐发一些个人的所思所想。

咱们按照小米十年来的发展历史,简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爆火,沉淀,扬帆。

爆火:2011年至2015年

小米集团成立于2010年4月6日,这一天后来就成为小米的重要节日,米粉节。前期雷总从自己熟悉的软件入手,大量招募从金山,谷歌,微软等顶尖公司来的程序员,用正规军的方式,伪装成发烧友社区,极大提升了当时还非常粗糙的手机安卓系统的用户体验,获得了大量的论坛发烧友,同时雷总还说服了当时正好从摩托出来,给戴尔做手机的完整硬件团队加盟,对外界“一声不吭,软硬兼施”做手机,而小米在积攒了50万发烧友关注的群众基础后,成功在2011年8月16日,靠智能手机升级换代的天时,中国大市场和供应商共患难的地利,以及小米超前营销理念和1999接近半价的人和,发布了小米手机1代,可谓是横空出世。

这次横空出世可是精心策划的,雷总采访说,事先不发声,是让更少的人知道,避免了竞争,减少了丢人,一心一意做产品,形成足够势,才一鼓作气。

最令人佩服的是雷军的敢想敢干,当年雷总看到苹果手机发布后,因为天使投资大量参股移动端,明显感到作为运载平台的智能手机,将迎来翻天覆地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国内当时只有魅族一家在尝试做大屏幕电容屏手机,所以雷总断然进行调研,最后决定独立创建团队,用几十年积攒的财富和人脉,搭建起设计团队,用互联网七字决“专注极致口碑快”进入了智能手机领域。

但有一点是小米一直有所顾忌的,也没有过多预备的,就是供应链没能持续深入,这后来成为小米“添油战术”的弊端和拖累,因为不得不承认,当时创始团队中,大部分人还都是软件高手,缺乏对硬件参与度的关注,现实世界中代码跟进,其实最大阻碍是服务器数量,但手机却是超多独立供应商整合方案的综合体,这样的难度对于雷总,以及之后的仿照者,都是一个始料未及的大坑。比如在2012年,小米第二代智能手机发布后,作为当时全球首款采用28纳米四核1.5GHz处理器的高端智能手机,依然保持1999人民币价格,被媒体称为“性能怪兽”,可谓是全市场无敌般的存在,一机难求,但就是没能充分搞定供应商,不然1700多万台的总销量估计能翻倍,后面也不会出现供应链滞后等问题,到时无论是米聊还是其他软件服务,也许是另外一个光景,感慨万分啊。

不过这可能也和雷总最开始的梦想没有那么大有关,雷总在2011年说能让小米成为一家百亿美金市值的公司就很好了,可谁能想到智能手机以及背后智能家居的万亿级市场就在当年被打开了,所以正如电影《盗梦空间》所说,做梦就做大一点!

总结个人参考的几点:

1.当自己还是个小个体,甚至有些新想法时,做事情不要声张,努力做到厚积薄发。

2.想做大事,就需要尽量把控关键环节,不然难以承载足够大的梦想。

3.撬动市场的最大法宝还是价格。比如补贴大战培养市场,半价销售吸引用户,都能够形成足够的势能和吸引力。

说回小米,作为门外汉,每年百分百以上的增长无疑给当时手机四大霸主,中华酷联带来了极大冲击,OPPO和vivo作为第二梯队也感到压力,市场所有人都意识到一股难以遏制的需求在增长,黎万强出版的小米营销战略书籍《参与感》似乎泄露了天机,点醒了所有人,接下来手机互喷大战即将上演,今天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谈资。

沉淀:2016年至2019年

2014年至2015年,风光无量的小米遭遇到了暗流侵袭,就是自身手机增长的停滞,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外因,网上购机的直接购买消费者趋于饱和,因为对于手机这种重实操性的大额消费品,更多人更希望能具体试用之后再购买,但当时小米实体店却相对非常少,这就让多家店铺连锁经营的OPPO和VIVO,把握住消费者实体换机的空隙,直接进入三四线城市以下市场,通过明星代言和店面活动等手段,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随机购买,从而获得了大量业绩。

另一个是内因,就是之前雷总忽视,之后又必须亲自下场管理的手机供应链,这里面也揭示出手机制造行业,是一个很神奇的行业。

一部看似小巧的手机,其实是高科技,快消品和实体量产达到三点稳定博弈的超难商品。

高科技的特性就要求手机跟进最新的芯片和屏幕等零部件的迭代,摩尔定律所强调的“一年半就落后”的魔咒,驱使所有厂商不敢掉以轻心,摩托和诺基亚的教训就在眼前,所以手机重要供应商,比如触控屏,芯片,内存,硬盘容量、摄像头数量和高清品质等硬件要做到最高配置才不被淘汰,这就需要厂商之间深度合作,需要定制,另外,还要维持消费者的预期价格,以及其他厂商的竞争,就必须保持每年至少更新一次的频率,这样无疑增加了研发成本和量产难度;

第二个,快消品的属性,因为软件不断升级,外壳工艺不断变化,消费者一般两年内,甚至一年内就会更换,所以手机相比于电视、电脑等产品,是更新频率最频繁的电子商品。比如有人喜欢大屏手机,当年三星note系列就非常火,比如有人喜欢超长续航,“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广告就深入人心,再比如摄像头所涉及到的广告“照亮你的美”、“逆光也清晰”等等,估计以后手机后背就是摄像头的百眼怪物,但这就是市场需求,必须跟进,否则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小米当时就是供应商参与度不够,人员和定价都无法支撑足够需求,就出现了供货不足等问题,最后也因此放弃单一机型打全年的模式,不得不重回机海战术,这也就是除了苹果之外,几乎所有手机大厂商全部回到了机海战术的原因,必须分担风险,这同样增加了研发成本和维修成本,这也让我想起了之前备受关注的美的集团前董事长何享健先生,强调做耐用品的家电企业,不做手机的原因,因为变化太快跟不上,贸然跟进就会库存太多卖不了。

第三个特点,就是实体量产需求。手机是实体行业,不能像软件或互联网行业那样,可以先投放测试版验证效果,遇到瓶颈就用高并发和多机房等大规模战术解决。其实任何实体商品,都必须验证足够充分后才能推向市场,但刚才已经提到手机是一个高科技 快消品属性的行业,就必须将最新科技,时尚设计尽快地制作出来,否则就是失去市场,而且手机性能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过了发布会3个月销售黄金期之后,基本上比你性能更好的竞品也上市了,这样这款手机所有的风险就可能全部砸手里了,所以要满足不确定多,供应量快,不良率高等因素,就让手机制造的难度就更加雪上加霜。

正是这三点,让小米之后入局的360特供机,锤子,乐视等厂商,都陷入供货难题和资金压力,最后无一例外的“功败垂成”。

这也是雷总2016年以来提出小米补课的原因,手机零部件是不可逆的、定制化、大批量硬件生产模式,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撑,所以小米之前“轻资产加性价比”的模式,相比其他厂商来说就有些失灵,代工厂更愿意接受更高报价,更多数量的订单么,生意场上很现实,大伙都理解,但这也让小米遭受转型阵痛,幸亏是雷总有之前在投资界积攒下来的钞能力(多家其他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收益),小米借此才能妙手回春,维持住了基本盘,让雷总成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外行”做手机的成功案例,不然很有可能会直播带货,要不就下周回国,这里也只是无奈的调侃一下,其实这些也都是勇于探索的前辈和精英,关于他们的报道和话题依然不绝于耳,都是泪水,咱们就不多说了。

此外,也再次佩服雷总的眼光,在2013年底小米做了两件重大事情,是小米积极转型的重要助力,第一个就是推出红米国民手机品牌,更加深入基层市场,第二个就是进入智能家居领域,拓展制造业务,这两件事情成为小米业务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石。

小米转型做智能家居的探索阶段被外界戏称为杂货铺,几乎市面上的商品都有涉猎,基本上还是采取“高品质一半价”的模式。现在很多消费者已经形成了,要买某一件商品,先去看看小米是否有相似的商品,多少钱,什么功能,对比一下,没准就直接买了小米,这也是小米实体店越快越多的原因和目的,通过满足消费者多种、而非单一的需求来点击小米页面或去逛实体店,这也让小米极大减少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拓展了业务领域,降低了经营风险。

总结个人参考的几点:

1.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优势中必然会有劣势,所以得势不要得意,要时刻警惕;

2.狡兔三窟:要有提前做好各项准备,避免当前业务陷入低谷后,无处发展的尴尬。

3.未雨绸缪: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存粮过冬,避免困难时无法生存。

4.最重要的就是,梦想是很贵的,梦想也不是到处叫嚣的,梦想不仅闪耀,背后还有太多辛酸和泪水,这一点适合所有人。

此外,咱们亦可以分析一下创始人雷军先生的特点,因为创始人必然会将个人属性杂糅在公司灵魂当中,小米早期的特点,也符合这样的规律。

雷总早年的经历是武汉大学两年毕业的计算机学霸,一路创业当老板,似乎有一个天生的属性,就是商业嗅觉一流,所以他投资了大量成功案例,也推出了很多前沿的商业探索。但相比其他大佬,仿佛总是缺少一点对广大普通群众“若隐若现,欲言又止”的共识。而这个特性,让雷总有时候会感到“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率先发现市场,投资或投入,但往往因为专利和资金,甚至产品调性,最后不能取得全盘胜利。

比如雷总是最早做电子商务公司的探索者,卓越网(你看看这个名字就显得多牛逼)当年甚至比淘宝网更广为人知,但2004年不得不卖给亚马逊中国,不然今天阿里京东拼多多的“三国杀”,或许会变成四家大战的“打麻将”。

再比如中国最早的手机端即时通信软件是米聊,还成为当时小米三驾马车之一,不过被晚两个月上市的微信,模仿超越,这当然里面有腾讯和QQ十几年的积累,但执行层面上,米聊和同时期阿里做的来往APP,网易做的易信APP,风格很像,都有点过于像商务人士,而缺乏一点“人情味”,这也让更了解大众社交的陌陌和微信反超,从此江湖少有传闻。

再比如小米手机互联网属性的横空出世,顺应了中国智能手机换机潮的巨大趋势,但就是因为没能从一开始就完全把控供应链,导致友商通过各种分析和定位,在小米性价比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从而获得更多认可和订单,从而获取大量市场份额,现在反而需要小米来跟进他们的步伐;

这就又回到原点,小米最早的定性,雷总的特性也非常突出,小米手机最开始是发烧友属性,对外广告也是“为发烧而生”,配置是业内最高,因为雷总就是发烧友,其次,雷总的人生爱好之一就是滑雪,滑雪的最大特点就是技术好,速度快,所以小米前期非常强调“不服跑个分”,广告词也是“就是快”。但之后因为做了红米,公司口号改为“让每个人都享受科技的乐趣”,更为亲民,但也在手机市场中,渐渐失去了绝对领先。

在这里提一句,我认为小米公司的对外口号其实是反过来了,比如红米品牌在2018年单独分拆后,主打极致性价比,口号“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就非常贴近,而转型做高端探索的小米品牌,就应该转回公司最开始的口号,“为发烧而生”,从而让发烧友再次感动接受。

再比如重新定义“全面屏手机”的小米mix1,当时吸引了广泛关注,大伙的聚焦点其实是全面屏,而当时mix1的外壳是难以量产的陶瓷,良率也非常低,雷总也强调说是概念机,这也再次成为这款手机大批量供货的瓶颈,被对手迅速跟进,全面屏概念也不再成为小米首发的专属,你看看现在几乎所有手机都是全面屏,但外壳工艺甚至是玻璃和塑料这样更为适合量产的工艺,所以对于消费者,做出最为凸出的特点来迅速满足市场,可能在现实世界更有益。

最近一个案例是吃鸡游戏,小米枪战提前一个月发布,但几乎所有人现在都只记得《绝地求生》和《荒野行动》。

其实说了这么多,本质是爱之深,责之切。小米有太多好机会成为市场第一,甚至突破理念,形成霸主,但就是阴差阳错地错失和延误,结果就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想必很多人都说,雷总比你这个键盘侠牛多了,他能看不出来么,这其中必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隐情,我只想说,你说得对。鄙人在此纸上谈兵,是不自量力的,无论从财富到能力,相比雷总来说,都是夸克级的渺小,但不妨去思考雷军这个大佬的经历来思考人生(狗头保命)。最重要的一点,人是有自身特点的,只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这就是能力圈,就像雷总做了比阿里腾讯更早的软件公司金山一样,几十年的辛苦不如小米当初顺势而为的爆火,这也就是小米开始招揽大量手机资深从业者加盟的原因。大公司,是通过大量招揽人才,投入巨量资金,在不同领域都要尝试,防止落后,避免反超。这是得道多助的雷总能做到的,而对于没有足够资金和人脉的小个体,比如我,就更要夹着尾巴做人,不嘚瑟,少诱惑,专精一个领域深挖做专家,如果还能兼顾爱好,那就是额外的天赐了。

在此说点私货,鄙人之所以五年来默默无闻,同样是参考和借鉴小米的经历,前期不吭声,猥琐发育,而且需要尽可能地把控供应链等关键环节,现在鄙人的两个重要方向,侧重知识分享的《硕果共享》和侧重成语串讲的《成语日记》,相关内容框架也基本上搭建完成,比如十余年中考试卷真题,汇总其他脱口秀品牌全部内容做了2000 的60秒语音笔记等,还有大量知识内容的全方位整理,都是在不断夯实基础,您看到的这篇文章其实是鄙人在2015年就已经有明确观点的思路,我想,之后会不断的将个人想法来给大伙献丑,抛砖引玉,还望赐教。在此先说一声谢谢。

扬帆:2020年

小米其实在2014年就有出海计划,当时就是“巴西印度比翼飞”的做法,但是由于2016年小米在中国大陆遇到困境,开始补课,直到2018年之后才真正实施,不过从数据和财报来看,小米在印度,东南亚,甚至欧洲市场都占据了主要份额,这种依靠“一带一路”的打法非常有效,也平衡了小米在大中国区的精力和压力,不过国际化也有弊端,就是受当地商业保护主义浪潮的影响,不确定性很大,所以小米在大中国区的基本盘还需要夯实得更稳固一些。这也是小米下一个阶段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事情。

至于大伙热议的芯片和SOC等问题,鄙人个人认为短期内不大可能出彩,因为无论是高通、台积电等芯片厂商,还是三星、华为这些手机厂商,他们之所以能够拥有足够的知识产权,其实最主要的是在手机芯片还没有大火之前就已经入局,而且是十年以上时间,持续投入了几百亿的研发费用,再加上一点运气,才拥有今天的专利和地位,小米作为一个后来者,且利润相对不高,你能逼迫一家上市公司去投资几百亿美金,等十年以上,换取一个不确定性回报的市场么,是个理性的人都要三思,甚至反对,小米特点不在这,而在于供应链的整合和市场的敏锐。

其实小米已经不是主打手机的公司了,比如作为家庭重要场景的大屏电视,小米就做到了连续几个季度的中国市场份额第一,再加上基本完成的智能家电家居全品类商品,小米其实更像是家庭互联网服务的方案整合商,手机就是一个遥控器和显示屏,来维系家庭中数十个终端的联网和指挥,所以说小米在宣传和定位上,不应该只单单强调青春文化,也要侧重家庭其他成员的参与,以及家庭氛围的营造。比如不同场景下,智能家居的便捷高效和暖心体贴等特性。

这里插入一个自己早已经有的观点,其实在2013年底,小米刚刚推出网络电视小米盒子的时候,我就有一个很不成熟的小建议,就是和酒店深度合作,小米推出各种场景的对应产品,或者单列最靠近门口,住户路过率最高的的房间做为展示厅,让更多人通过旅行(人必然到现场)的方式,来更有沉浸感地使用和体验,从而形成及时反馈,连带销售和后续的持续购买,亚朵酒店就是这样的做法。其实现在小米相对其他厂商,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杀手锏,用超大屏电视(比如75寸),作为酒店居住同质化竞争的新亮点,广告词就是“酒店影院看个够”。因为很多人在体验过大屏幕之后,就会感到回不去小屏幕,手机就是这样的规律,从而可以带动电视销量,以及背后商品展示和连带销售,没准能火一把。

而且小米已经形成了“黑洞效应”,就是全市场唯一一个所有实体家用类产品供应商,而且凭借性价比的理念输入,任何单一产品的厂商都要忌惮三分。

其实小米现阶段的任务,还只能满足雷总设想的第一步,完成基础硬件的持续铺设。而未来,要形成多元,尤其是内容产业方面的收获才是关键,比如小米有自营的多看电子书APP,市场份额依然行业靠前,但却没能像罗振宇和樊登这样读书人做到爆火,来吸引流量,再比如小米投资了爱奇艺和B站,甚至有自己的电影投资,却难以批量搞出爆火的综艺和电视剧,这就难免造成了修路的人只赚取工程款,收费站却是别人开的尴尬现象,这当然是雷总和小米高手们思考和突破的,不是我这样凡夫俗子的扯淡就能轻松完成的,不过小米的翻倍之路,就必须考虑另辟蹊径,否则就会异常的艰辛和曲折。

所以重回发行价的小米,其实是回到了自己最开始设想的起点,是2013年红米品牌和智能家居埋下的种子生根发芽,让市场有了足够的认知。但之后的升级之路,必须提升在内容展现和互联网服务等多领域探索,不过这也更加迷雾重重,也期待小米能有更令人期待的创举。

最后来点鸡汤吧。

前方充满暗礁和风暴,但前行的风帆已然拉满,无需多言,只有执着向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米,加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