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的历史影响(关于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及后世相关案例的简要分析点评)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为稳固权位杀害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其人昏庸无道任由赵高指鹿为马,大量忠臣良将陆续被害,人心尽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天下响应,六国贵族纷纷起事恢复旧国秦朝为维护统治实施强力镇压,陈胜吴广、项梁等人相继兵败被杀,六国重新面临灭亡之境后秦朝大将章邯、王离在巨鹿合军围攻赵国,各诸侯军畏于秦军威名,大都作壁上观保存实力,坐视赵国灭亡唯独项羽极力主张进攻,带领楚军破釜沉舟,与秦军进行了惊天动地的殊死决战,最后楚军歼灭王离部、虏王离迫降章邯,坑杀秦军二十万,秦朝自此迅速走向灭亡,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巨鹿之战的历史影响?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巨鹿之战的历史影响(关于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及后世相关案例的简要分析点评)

巨鹿之战的历史影响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为稳固权位杀害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其人昏庸无道任由赵高指鹿为马,大量忠臣良将陆续被害,人心尽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天下响应,六国贵族纷纷起事恢复旧国。秦朝为维护统治实施强力镇压,陈胜吴广、项梁等人相继兵败被杀,六国重新面临灭亡之境。后秦朝大将章邯、王离在巨鹿合军围攻赵国,各诸侯军畏于秦军威名,大都作壁上观保存实力,坐视赵国灭亡。唯独项羽极力主张进攻,带领楚军破釜沉舟,与秦军进行了惊天动地的殊死决战,最后楚军歼灭王离部、虏王离迫降章邯,坑杀秦军二十万,秦朝自此迅速走向灭亡。

此战是灭秦的最关键一战,已成为经典案例为人所称道。由于历史文献记载较为简单,对该战的详细进程难以窥其全貌,后人遂认为此战全赖项羽勇武盖世,靠破釜沉舟之计激发战斗力,方能一举击败曾经横扫六合的秦军。后世马谡、张灵甫等人依样画葫芦,亦效仿项羽巨鹿之战的破釜沉舟之计,自入绝境企图大胜。岂料事与愿违,非但未能全歼对方,反让自己丧师大败并使战局逆转,可谓自取其辱、怡笑大方。鉴于部分人对兵战之事较为轻率,眼光狭窄仅以单纯军事观点看待问题,可能对战局的把握不准。恐以有人继续步马谡、张灵甫等人后尘,而造成难以弥补的危害,故对巨鹿之战、马谡、张灵甫等人的案例做简要分析点评。

一、巨鹿之战分析

时代背景:胡亥、赵高当政以后秦法严厉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百姓苦不堪言,宗室、大臣亦辄受屠戮,人心早已不附,天下苦秦久矣!反秦义军占领道义的制高点,在政治上处于顺风位。且巨鹿之战发生在反秦义军的地盘上,以现在的话来讲,群众基础好、后勤补给不愁、得道多助。从战争意志的角度来看,若反秦失败,以当时秦法的严厉,造反者及其家人必死无疑,决定了反抗军势必死战到底,军队临阵投敌的可能性很小,难以自行溃败。另一个方面,由于胡亥得位不正,依靠赵高采用高压手段巩固权位,杀了颇有声望的大将蒙恬及一大批能臣、将领,秦人敢怒不敢言、人心浮动,秦王朝在政治上处于逆风位。具体的例子是在山东(崤山以东)群起反秦后,起义将领周文竟然轻易突破函谷关,一路到距离咸阳百里处,均有人积极响应。此时秦王朝竟找不到一位可以带兵平叛的大将,而此时长城军团(以前由扶苏、蒙恬率领,后由王翦之孙王离统领)、南下的任嚣、赵佗军团也未及时回师救秦。最后只得由少府章邯主动请缨,率领骊山刑徒击败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稍微使局势缓和了一些,可见秦王朝内部之涣散、胡亥之不得人心已到何种地步,曾经横扫六合的秦军已无斗志。秦军与反秦义军相比,兵势已不占优。

作战简要分析: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巨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

《资治通鉴》记载:“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

《资治通鉴》记载:王离军既没,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通过对以上文献进行分析,具体作战过程应是:项羽首先派出一股军队实施穿插,断绝了由章邯负责守护的秦军补给通道,由于章邯与王离之间存在矛盾,章邯并未死战夺回补给通道。加上前方各诸侯军队的牵制,王离率领的秦军亦无法回援恢复补给线。这就让楚军可以牢牢控制住补给要点,将秦军一分为二以便于各个击破。由于补给中断,王离率领的秦军出现断粮导致战斗力大减,只得按兵不动等待章邯率领的秦军救援。此时战机已现,项羽率楚军主力渡河出击,为激励士兵的必死之心作出破釜沉舟之举。在围攻王离所部时,章邯派出的一股秦军来援,楚军与王离、章邯的两股秦军展开遭遇战。楚军因为有高昂的士气,秦军却饿着肚子打仗,导致双方实力产生倒转。楚军通过多次战斗大破秦军,章邯见无法取胜只得引兵退却,这一退导致秦军的军心彻底动摇,兵败如山倒,至此整个战局及天下大势彻底扭转。各诸侯军一改作壁上观的做法,与项羽所率楚军一同围攻王离所率的秦军,秦军被尽数全歼,王离被俘、大将苏角被杀、大将涉间自杀,战斗力最强的长城军团全军覆没。后来章邯惧怕胡亥、赵高追究,无奈只得投降。项羽由于国仇家恨,加之害怕秦军反叛便坑杀了二十万降卒。

可见,秦军失败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秦王朝政治腐败、不得人心,领兵大将不睦,军队士气低落,且昏君奸臣当道,人人自危,如此这般,兵势几乎消亡殆尽。而巨鹿之战中,项羽所率楚军战术得当,采用类似现代穿插分割包围的战术,通过一系列掌握战场主动权的连环动作,不断消减秦军士气,最终扭转战局大破秦军。破釜沉舟只是其中一个激励士兵的手段,并不能决定战局走向,所以领兵之将不能妄图以一种策略取胜。若有此心,属轻率之行,自败之。

破釜沉舟实施的必要条件:一是敌方兵势必须低于己方或者与己方持平。所谓兵势主要指整个大局各要素的主动权,这些要素包括政治、经济、装备、人员素质、后勤保障,如此方能有操作转还的空间,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调动敌方使己方逐步夺取全局上的兵势制高点。若没有操作转还的空间而无法调动敌方,此乃取死之道也。

二是事态已经紧急到了不可不为的境地。破釜沉舟之举风险极大,稍不注意极易被敌方抓住要害,反被吃掉。若无十分必要,万不可行之。巨鹿之战中,各诸侯军都畏惧秦军,楚军前主帅宋义亦惧怕停滞不前。由于秦军占有人数、人员素质及心理优势,项羽统率的楚军必须要激发士兵的决死之心方能战胜秦军。否则,秦军一旦抓住战机先行击垮楚军,诸侯军必定全军覆没。换言之,此时若始皇帝尚在,秦军主将乃是王翦,项羽行破釜沉舟之事实属自杀,楚军必定让秦军给赶下河喂鱼。

三是必须有强大可靠的后应可以跟上。破釜沉舟必定让己方暂时处于极大劣势,需要强大的后应配合接应自己,逆转双方力量对比最终取胜。若无强大可靠的后应跟上,此种行为属于低胜率赌博,自入绝地。巨鹿之战楚军有各诸侯军对秦军进行牵制,且王离所部秦军已经因断粮导致战斗力大幅下降,敌我力量对比已经逆转,取胜几率大增。四是必须敌方主将无能或无心作战。破釜沉舟是自入绝境,如敌方主将是老成持重之辈,必然不让己方可以操作转还,配合接应亦会实效,此时如行此事,必败。巨鹿之战中,秦军主将章邯、王离各不买账,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且因为惧怕胡亥、赵高加害而无战心,项羽方能得逞。如果没有这些必要条件,项羽亦与其叔父一样必败无疑。若秦军主将是王翦,项羽就不会出现在史书上了。

二、街亭之战简要点评

魏太和二年(228年)春天,诸葛亮率军攻打曹魏,声称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派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郿县;诸葛亮则亲率诸军进攻祁山,发动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响应,关中震动,震惊曹魏,魏明帝更亲身到长安督战,并派张郃抗击进攻祁山的诸葛亮。

诸葛亮任命自己十分赏识的参军马谡领导诸军,后于军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将领张郃的进攻。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举措烦扰,更加舍弃水源,选择登上南山据守而非占据山下的城镇;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接纳。张郃到后,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大破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王平此时命自己所领的军队鸣鼓自守,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得以有时间收拾残军,并率领败军撤回。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迁西县一千多户撤回汉中。

马谡自诩知兵,亦想学项羽破釜沉舟一举击败张郃所率魏军,创立不世之功。可惜其没有注意到实施破釜沉舟的几个必要条件,大败导致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至今让人耻笑。

一是诸葛亮北伐与巨鹿之战的形势及战略目的不同。诸葛亮当时并未打算全歼魏军,只意图先占领据守陇西,形成高屋建瓴之势,等待时机夺取关中。所以只要马谡坚守住了街亭这个关中进入陇西的要点,诸葛亮的战略即可达成。巨鹿之战是因为秦军围困赵军,意图灭掉赵国,只有击败歼灭秦军,才能让赵国解围。马谡自作主张、贪功冒进,想激励士气凭少量兵力歼灭张郃的魏军,以当时的条件来看做不到。

二是驻扎山上乃自入绝境。马谡在街亭没有强大可靠的后应,被围困之后没有援军策应,无法调动张郃的魏军以形成战场力量对比的逆转。马谡违命擅作主张,又不听劝告。此时在山下有大量魏军团团包围,水源又被断,士兵饥渴已无战斗力。面对如此绝境,士兵对马谡只有怨恨,试问何以激发楚军一样的斗志?军心一动,如何不败?

三是张郃乃老成持重的名将,根本不会给马谡翻盘的机会。通过张郃在街亭所展开的一系列作战行动手段狠辣,环环相扣、招招致命,街亭的蜀汉军队完全没有招架之功。张郃是诸葛亮都不敢轻视的战将,马谡轻敌如此,焉能不败?四是街亭之战本来的策略是坚守。马谡只要坚守即可达到战略目的,冒险行破釜沉舟之举,全无必要。即使击败张郃,亦不过使街亭守得更牢固,但是风险极大。是功名使其迷失了心智,费力不讨好做了赔本生意。

三、孟良崮战斗简要点评

张灵甫与马谡如出一辙,一开始就自以为是“王牌主力”,嚣张跋扈甩开友邻部队突出冒进。在遭到我军迎头痛击之后,慌不择路选择孟良崮这样的绝地想当然的搞“中心开花”战术,妄图内外夹击歼灭我军。孟良崮山峰四周陡峭,顶部平坦、且岩石裸露、植被不丰,此种地貌根本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张灵甫舍去现代化武器装备上山,战斗力大减正中我军下怀,围困此地,即让张灵甫的74师处于断水断粮断弹药的境地,战局双方力量对比就此逆转。即使有飞机进行空投补给,但由于空投不准,空中补给在激烈的战斗中难以大量补充满足需求。加之周围的国民党军为了保存实力,未尽全力进行配合营救突围,颇类巨鹿之战章邯接应王离之事,其被围歼亦是意料中事。如其不贪功冒进,充分利用现代化武器优势,进退得宜,即使偶有挫败亦不至于全军覆没。但当时国民党政治腐败,不得人心,整个国民党的兵势已经快速下降,即使不在孟良崮失败,亦会在他地失败,此乃天下大势所决定。

前人的经验可以吸取,领兵之人要根据现实条件认真分析,深刻领悟用兵之道,存乎一心的大道,万不可草率作出破釜沉舟的决定,不然很可能影响整个战局,导致形势不可收拾,理应深察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