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盐食品能减多少盐真相有点意外(卫生健康宣传日)
2022年3月14-20日是
今年的世界减盐周,
主题是“改变高盐饮食习惯”(Shake the Salt Habit),
特别呼吁全球各国的食品企业和餐饮行业,
为了公众健康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生产和提供更多有利于健康的低盐食品。
营造低盐饮食的环境,
减少食品中盐的用量,
降低血压、减少中风和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提高人们的营养健康水平。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生活中有一味调味料,也是我们颜值的大杀器,那就是“盐”。
盐值影响颜值?Yes!
你可能已经知道的:
吃盐多了,会高血压
你可能还不知道的:
吃盐多,还会让人变丑变胖
皱纹增多:吃盐太多,钠离子的增加,导致面部细胞失水,时间久了会产生皱纹。
皮肤粗糙:钠离子增加,细胞内外的水交换过程出现问题,容易出现色素附着,造成皮肤粗糙。
面部浮肿:有人说,盐吃多了,多喝水就好。但人体内潴留的水分多了,就会出现水肿。
脱发:不仅会造成营养代谢性脱发,还会让头发变得枯黄。钠离子过多,会使细胞失水、活性下降,皮脂腺和毛囊受到影响,头发的供养渠道受到破坏,头发枯黄易掉。
导致肥胖:重口味者在咸味的刺激下,胃口更好,从而吃得更多,导致肥胖。
2019年的INTERMAP研究调查了中、日、英、美四国4680名参与者饮食盐摄入与BMI(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盐摄入量增加1g/d与BMI的增加以及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上升有关。中国人的盐摄入量每增加1g/d,BMI增加0.1kg/m²,超重/肥胖风险上升4%,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结果。
智慧控盐,当心“隐形盐”
你可能已经知道的:
烹饪时少放盐,使用控盐勺
你可能还不知道的:
味道不咸,也可能含有 “隐形盐”
疏松多孔:碳酸氢钠
增强韧劲:食盐氯化钠、焦磷酸钠
脱水、防腐:食盐氯化钠、苯甲酸钠
保持色泽和口感:柠檬酸钠、亚硫酸钠
在日常饮食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盐
临出锅前再放盐
如果早放盐,盐分深入内部,在同样咸度感觉下,不知不觉就会多用盐。
蔬菜会“腌”出水,损失更多营养成分。
最后放盐,只需较少的盐,就能达到同样的咸味感觉。
炒菜时放些食醋,或者加柠檬汁
酸味可以强化咸味,也可以达到少盐的效果;
使用低钠调味品,尤其适合高血压患者
低钠盐是用部分氯化钾(20-35%)取代氯化钠,氯化钠占65-80%。
还可选用低钠或者无盐酱油。
不仅降低了钠的含量,增加了钾的含量,还能不牺牲风味,容易接受。
但高血钾者、高温作业者、肾功能障碍者等应慎用。
购买包装食品时,查看营养成分表,少吃高钠食品
折算公式:400mg钠=1g食盐
高钠食品:固体食物中钠超过600毫克/100克,液体食物中钠超过300毫克/100克。
不小心吃咸了怎么办?
多吃水果和蔬菜。这些富含钾的食物,有助增加钠的排出。
豆浆也含有较多钾,可促进钠的排出。
运动排汗,也是排出钠的重要方式。每1升汗液里,就有3克的钠离子排出。
“后悔药”终究只是补救
控盐需要从一餐一食开始,培养清淡口味
逐步感受和适应食物的自然风味
对咸味的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出
每天食盐不超过6g
健康中国行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建议每日盐摄入量小于5g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平均每天烹调用盐量为10.5g
与2002年的12g、1992年的13.9g相比
确实明显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减少高钠食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胃癌及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病率。为此,中国营养学会给出了中国居民减盐“十条”核心信息 ,希望我们广大群众了解。
1.健康成人每天摄入食盐量不超过6克(一克盐相当于400毫克钠)。
2.高盐(钠)可以导致脑卒中、心脏病、胃癌、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大约50%的高血压和33%的脑卒中是高盐饮食导致的。
3.全球每年有300万人是因为高盐饮食死亡,限制食盐摄入量是有效控制方法。
4.口味可以培养,咸淡可以逐渐适应,每天6克盐是可以达标的。
5.多食用新鲜食材,天然食物也含盐,少放盐和其他调味食品,少食用腌制食品。
6.膳食搭配多样性,巧妙搭配多种滋味,摄入均衡,可以减少食盐用量。
7.保持食材原味,外餐点菜时主动要求少盐,优选原味蒸煮等低盐菜品,饮食不过量。
8.购买加工食品,先看标签,少选高钠食品,谨慎选购。
9.儿童用盐量要比成人更少,仔细搭配饮食,选择低盐(钠)零食。
10.合理膳食,吃动平衡,多饮水,兴健康饮食新时尚。
2022年3月14日-20日
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世界减盐周”
让我们一起科学减盐
远离“高盐值”,拥有“高颜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