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敬老院的故事(平凡中上演一个个动人故事)

一个敬老院的故事(平凡中上演一个个动人故事)(1)

2017年,一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章丘逸乐医养中心落地原埠村煤矿医院并开花结果,只用不到两年时间入住率实现100%,院舍的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我有幸在这个新环境新组织中得到了磨炼,收获了成长,更让我在一个新的的岗位上感悟生命的真谛,品味了工作的价值。

亲情

去年我在抖音上发了一则短视频,标题是“七秒钟的视频是否颠覆你对‘养老院’的认知?”那是我们机构的工作人员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迎接老人返院的场景。画面中有轮椅上身体失能的老人,有热情朴实的护理员,有笑容洋溢的老人子女,一片欢声笑语,温暖祥和!老人的儿女在春节假期接父亲回家住了一个月,“前两天他主动要求回来,他说这里好人太多了!”老人女儿感慨万千地给我们描述,让在场的我们备受鼓舞。

在养老院工作了5个年头,源于经常与家属互动让家人了解老人的生活动态,拍照、拍视频成为一种习惯,这段小视频是2018年正月随手拍的。时隔4年多,在整理手机相册重新看到它时,视频里的刘大爷依然在我们的院里乐享晚年;3名护理员已成为服务一线的骨干,其中2位还荣获了“济南市最美养老护理员”;我们和老人的子女也已成为知心的兄弟姐妹,于是有感而发上传了抖音。

视频发完,短短两天时间浏览量突破6万,我顿时惊呆了!我不知是被护理员发自肺腑的真情所感染,还是当下对养老问题关注度提高,亦或是画面热闹顺着标题想一探究竟?总之,点击量势如破竹般迅速达到了95.8万次!一片点赞中各种声音也多了起来。甚至有网友说,养老院的老人其实很可怜,养老院的人可以直接去当演员了,真正孝顺的会把老人送养老院?

我对各种评论没有太多诧异,他们代表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养老院的看法。目前,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不管是老人和子女,了解和接受它都需要一个过程。回首从建院到现在的五年,我也是从养老领域的一名小白渐渐入门,一些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转变。

佑护

2017年,开业前几个日夜,预约的近十位老人集中涌入,让我们这些养老行业里初学乍练的小生应接不暇。有位大爷是在我们建院不久入住的,他是一位尿毒症的病人,双目失明,已经做了几年的血液透析,两个儿子都是煤矿工人,远在内蒙工作。老伴儿突然身体有恙,让整个家庭的担子更加沉重。

一个敬老院的故事(平凡中上演一个个动人故事)(2)

至今记得大爷刚入住的样子,常年的疾病使他体力不支,意志消沉。他坐着轮椅双手紧握搁在腿上,头埋得很低很低,额头上一个很大的脂肪瘤就要碰到桌面,就像是犯了什么过失在低头认错,当时我感到内心在隐隐作痛。这位老人以前在煤矿下井做劳力维持生计,也曾风华正茂、年轻力壮,无奈疾病的折磨剥夺了他安享晚年的欢乐。

每每看到老人低下头,身边的工作人员总要上前扶起。老人看不到也听不清,护理员和老人的沟通自然更多一些。他每周要进行两次血液透析,风雨无阻。我们医院的血透中心在后院,接送老人需要从室外院子里穿过。肾病病人最怕感冒,每次护理员都会把大爷打扮地像鸡婆婆,生怕让老人着了凉!特别到了冬季,把老人包裹的里三层外三层,而送透析的护理员却经常是穿着单薄的工作服就出门,走了一段才想起自己还没穿外套……

付出总是会有回报,在院里的生活起居规律,加上院里人多,老人就像又重返社会生活,精神状态也大有改观。老人额头上的脂肪瘤,我们的护理主任也与家人分析了利弊,在医院为他做了治疗。大爷有些耳背,每次开饭,护理员便会大声喊:“大爷吃饭啦!”他也会拖着长音回应:“好--来--!”有时高兴了,还会唱上一嗓子呢!看到老人的改变,我们也像打了一场胜仗一样高兴!

孝道

一对90多岁高龄老人的入住,对我们来说也称得上是一次考验。那时院舍开业还没几天,我受命负责业务管理工作。两位老人还是我通过电话推介的,源于我与老人的儿媳熟识,加上开业时间紧迫,没来得及上门拜访查看老人情况,只是家属提前来考察了房间的设施环境。

当打开车门的那一刻,我被老人的状况吓到了。一对老人完全失能,精神萎靡,都在昏睡状态,车内其他空间塞满了老人的生活用品。老人不会一挪动就发生意外情况吧?我心里着实捏了一把汗!当告知家人直接将老人接至某某房间时,老人的长子顿时激动起来,那也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了,他满脸的汗水告诉我他的生气和焦急!“我们当时看好的是三楼的房间,为的就是阳光充足,怎么给安排到二楼?”“大叔,为便于工作我们临时调整先开放二楼,等以后三楼开放了,我们再把爷爷奶奶接上去,您看可以吗?”“那也必须让老人住个西区朝阳的房间!”“西区两个双人间有老人住下了呢,我们给爷爷奶奶预留房间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方位的问题,真是非常抱歉!”我虽然耐心地跟大叔解释,但心里还在嘀咕,都是一样的房间配置,东西方向能有这么大的区别吗?无论我们怎么说好话,家人就是不同意,因为老人住西户住了几十年已经习惯了。大叔说,保姆已经辞退,现在怎么办吧?这时我糟糕的心情一点也不比家人差,除了事情僵持不下,我更担心老人在车上万一有个好歹,后果不堪设想。终于,当都统一到先把老人安顿下的意见后,老人被我们用担架抬进了房间。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的护理一丝一毫都不敢懈怠,那个阶段,两位老人是院里最年长的,省略了姓氏,“爷爷奶奶”成了他们的官称。爷爷今天痰有点多,奶奶刚翻过身了……当时的奶奶身上有一处压疮,除了铺设气垫,按时翻身,每天换药,医护人员还通过各项检查结果指标,制定了治疗和调理方案。

一个敬老院的故事(平凡中上演一个个动人故事)(3)

在我们的全力呵护下,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大约一个多月后,老人重新坐到轮椅上,大厅活动区有了他们的身影。奶奶更是有了可喜的变化,能与我们交流了。有一天她问给她喂药的护士,“你是晓雪吗?”“奶奶,我不是晓雪我是玲玲!”奶奶笑着点点头,当护士又出现在老人面前时,她又问,“你是晓雪吗?”“是啊奶奶,我是晓雪!”我们大家都笑起来。原来晓雪是奶奶的孙女,奶奶记忆力衰退,但唯独见了我们的护士总是知道喊晓雪,于是我们的玲玲护士有了一个新名字。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连我们也时不时地喊,晓雪过来一下。

几个月后,每当晚上8点例行查房的时候,老人总是翘起头来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由于认知有些障碍,老人的问候总是不合时宜,比如“你吃块煎饼吧!”“你娘来了吗?”等等,逗的我们哈哈大笑!第二天这些个有趣的对话也会汇报给家属,奶奶看着这一大家子人交谈,好像知道是说得自己,乐呵呵地看着,偶尔插上一句也还应景呢!有一天晨会交班,夜班护理员又惊又喜地汇报:“不得了了,奶奶半夜自己起来坐在了床尾。”这还了得,于是乎奶奶因此得到了两件“奖品”,床尾的附加床档和安全防护衣。

自老人入住之日起,四位儿女便每日轮流前来看望,从不耽搁。他们每天会把水果切成小块带来,请我们的护理人员打成果汁,几点喂牛奶几点喂营养粉,像对待婴儿一样仔仔细细。老人的子女最小的也已经五十多岁,都已退休。他们说,看到工作人员专业贴心的照护已经很放心,就是每天来陪陪他们,虽然父母已经不认识他们,但一定能感受到。年近七十的二儿子住在省城,为了来看望年迈的父母,他总是背着行囊住到附近的旅馆,一住就是一周。为的只是静静的坐在老人身边,看着老人喝水吃饭。当用心感受他们对待父母的情感时,不禁让我这个晚辈汗颜,同样为人子女,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得到吗?他们也正在或已经步入老年,有的身体不好还要照顾家庭,再照料两位失能老人确实力不从心。对于四五十年代的人来说,送老人到养老机构也应该是做了很激烈的思想斗争,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心里或许还满怀愧疚。在能力范围内,他们想的都是让老人得到最好的安置和照顾。回忆当日因为房间安排问题我心中的不快和不解,心中不免涌起自责的波澜。这件事情总在提醒我,遇到不一致的观点要学会换位思考。

两年时间,两位老人先后在我们院舍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站。95岁的奶奶因疾病诱发心衰在市医院去世,记得当时兄妹二人处理完后事来到院舍,她们双膝跪地,感谢我们在老人生命最后给予了最好的照顾,这让在场的我们一下子手足无措、受之不起,想到老人的音容笑貌和突然离世,在搀扶家人的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家人对我们说:“是你们延长了老人的寿命,在家时老人已经起不来床,如果不是来到医养中心,得到你们这么精心的照顾,两位老人可能那个阶段就离世了。”

尾声

每每听到来自老人和家属的感谢,我们的护理员大哥大姐们总是说,能得到家人的认可再苦再累也值得了。

这也许就是养老工作的平凡之处,平凡到每天围绕的就是老人的吃喝拉撒、生活起居、喜怒哀乐,而过程中却在上演着一幕幕动人的故事,有时像极了一部没有结尾的电视剧,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思考和一份充实和满足!

(山东颐养健康集团 高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