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黄克诚应邀谈谈林彪(1985年黄克诚应邀谈谈林彪)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
历史上敢于直谏的忠臣良将数不胜数,而在我国的解放军中,也有这么一位敢于直言,敢和毛主席直接拍桌子的将领。
这个人叫黄克诚,是开国十大将军之一。
他为人正直,敢做敢当,就算是与他有嫌隙的人,他也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对方。
1985年的时候,黄克诚应要求谈了谈林彪,而在场的人听完他对于林彪的看法后,都不由地赞叹道:“也只有黄将军敢这样说了。”
那么当年的黄克诚到底给了林彪什么样的评价?他与林彪在战争期间,又有着怎么样不为人知的过去呢?
一生正直
林彪是我国战争时期有名的将领,而他之所以能在战争时期成为享誉国际的帅才,自然也是在战场上真枪实弹的跟敌人拼过命,为革命事业受过伤、流过血的。
在解放战争的五年征战中,林彪多次指挥大兵团作战,屡战屡胜的漂亮战绩让他获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
而在对林彪众多的评价声中,有一个人对他的态度极为醒目,当时在场的人听后都感叹:敢这么说的人,只有他了。
此人就是开头提到的,令毛泽东都“又爱又恨”的黄克诚。
黄克陈
黄克陈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192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享誉国际的十位开国大将之一。
他人如其名,一生为人处世都将“诚”字奉为首要信条,但凡事过刚易折,因此黄克诚也曾因为性格过分耿直,多次遭到误解而被降职。
比如一些人在长征时期,不顾大环境的艰难苦险,经常偷偷聚在一起背着大伙开小灶改善伙食。
待红军长征走出草地后,红三军团的一些同志便对此提出异议,发了一些牢骚,当众说了一些阴阳怪气的话,有严重者甚至违反了群众纪律。
这样的行为很快就引起了上级的注意,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应该被归属于教育问题。
但上级领导将其定义为这是对革命丧失信心,是在动摇军心,不应该轻易放过,该处死以儆效尤。
然而,对于此事黄克诚却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黄克诚认为,这些战士发牢骚,战斗情绪出现问题,这于领导平时的教育脱不了干系。
与此同时,一些领导干部做不到以身作则,给战士们一个正面的教育形象,不能一味责怪下面的战士。
此外,黄克诚还提出,大家刚刚历经千辛万苦走出草地,已经被拖得身心疲惫,此时再搞这样的大动作,很不合时宜。
不出意外,黄克诚的直言劝谏遭到否决,甚至还差点给自己找来麻烦。
除此之外,1935年黄克诚被任命为军事裁判所所长,任务就是要将那些掉队的人抓起来。
看着这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得不到信任,黄克诚下不了手,用行动抵制了上次的命令,并与之争论,结果被上级批评撤了职。
事实上,我们翻阅史料就能发现,黄克诚因为性格正直,宁折不弯向上级谏言被撤职的次数很多。
但作为一位正直坚定的军人,即使多次经历撤职,他都坚定自己有话直说的原则。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最终成为了开国时期的将军之一,这正是因为他个人能力强,眼光长远,大局观好的缘故。
最能看出黄克诚的大局观的两件事,都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日军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军在节节溃败的大势下,宣布无条件投降。
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宣告结束,全国人民欢呼不已。
那场面,用宋丹丹和赵本山在小品中的话来形容就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时任新四军三师师长的黄克诚正在准备两淮战役,为苏北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时苏联红军已将日本关东军尽数消灭,而我军也趁机将少量部队放入东北地区。黄克诚听闻此消息后,认为这是我军开辟东北战略根据地的最佳时机。
因为彼此国军大部队一直未跟上脚步,掉在大部队之后,失去抢占先机的机会,反观我军早已占领华中等离东北比较近的地区,天时地利人和聚齐,再不行动就是傻了。
“别看你们的黄师长戴着近视眼镜,他的眼睛可看得远嘞,是‘千里眼’!”
这是陈毅对黄克诚的评价。
也正是因为这“千里眼”的战略眼光,让黄克诚屡屡在时局中虽偏居一隅,也能纵观全局,看到战机。
战场上,时机瞬息万变,为此黄克诚于9月14日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发了电报。
在电报中,黄克诚细细剖析了我军的优势,提出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黄克诚指出,蒋介石就像饿狼,一定在等待时机发动全面内战,狠狠咬上我军一口,对重庆和谈根本没有丝毫诚意。
这不过是他的骗术,只是他拖延时间的小把戏而已,我们不应该被他的表象蒙骗,应该早早做好迎战的准备。
此外,黄克诚根据多年作战经验,还在电报中提出尽早占领大片根据地是取得战争先机的重要条件,对打持久战也有优势,建议中央尽量多派点人手前往东北,最低五万人。
这封细细剖析战局的电报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于是立即将其转到了正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手里。
看完电报后,毛泽东欣喜异常,因为黄克诚所思所想与他的想法几乎一模一样,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中共中央看到毛泽东对此表示赞同后,于9月19日向各分局发出指示,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向北发展指的是:控制东北及其邻近的热茶两省;向南防御指的是:收缩战线,随时做好迎接国民党大举进攻的举动。
此后,毛泽东便将这个远在苏北的师长放在了心上,凡是黄克诚寄来的电报都报以万分重视的心态审读。
四天后,黄克诚奉命亲率新四军三师前往东北。
北进之前,黄克诚曾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三师在山东暂留一会儿,但黄克诚认为时局并不允许三师有任何的停留,必须赶在蒋介石行动之前抢占山东。
于是,黄克诚再次向中央军委发出电报,请求一路挺进东北不作停留,中央军委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可行,同意了黄克诚的请求。
对内战历史略有耳闻的相必都知道,当时东北在两军眼里除了战略地位重要,传闻物资丰富也是一大争夺点。
但黄克诚一向有凡事先看坏结果的习惯,因此对于东北物资充足的说法他并未全信,而是坚持自备武器,要求部队全副武装进入东北,杜绝后院起火的可能性。
此外,黄克诚在奔赴东北之前做足了功课,算好进入东北时是冬季,害怕战士们没有御寒衣物延误战机,于是提前安排后勤人员准备了充足的棉衣。
当时正值9月,艳阳当头照,众人对黄克诚的这个做法并不支持和理解,甚至还有人还抱怨:
“艳阳天备棉衣,我还是头回见,不知道又要闹什么幺蛾子!”
“全副武装赶路已经够累了,还要带那么多棉衣,除了增加负担,什么用都没有。”
对于这些牢骚,黄克诚听后也只是一笑了之,没有过多计较。
11月,黄克诚带领三师正式踩上了东北的黑土地。
正如他所想,东北的物资没有传闻中的充裕,说是贫穷都已是口下留情了,他们面对的是“七五”局面——无党组织、无政权、无群众、无精兵、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
面对此景,北进之前对黄克诚备棉袄有意见的人,也自觉羞愧,乖乖闭上了嘴。
自古以来,打仗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东北什么都没有,这仗打起来也是做无谓牺牲。
随即黄克诚就将东北的惨相上报给了中央,并提出当务之急不是打仗,而是建立农村根据地,做好后勤保障,做长期打算。
毛泽东也同意黄克诚的想法,但为了维护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权利,毛泽东指示黄克诚向时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的林彪联系。
得到指示后的黄克诚没有片刻停留,先后给林彪发了三封电报,奇怪的是,一封都没有得到回应。
见状,黄克诚焦心不已,无奈之下他直接去面了林彪,当面跟林彪提出了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想法,两人交换了意见。
黄克诚的到访令林彪喜悦不已,这意味着他手里的兵力又将有增长,可达11万人。
没过多久,毛泽东就致电二人,询问对东北工作采取的具体措施。
黄克诚征得林彪同意后,亲自给党中央发了长篇电报,向毛泽东详细说明了关于建立东北农村根据地的想法和即将采取的措施。
毛泽东看完电报后,于12月28日给中共中央东北局致电,发来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一文,明确指出:
“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
“我党必须给东北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群众才会拥护我们。”
就这样,我军在黄克诚的带领下,抢在国民党之前在东北建立了根据地,逐渐扎根东北。这一切都离不开黄克诚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
黄克诚与林彪的东北合作是比较合拍的,然而在四平保卫战中,两人的合作就没那么愉快了。
1946年2月,国民党不知道抽什么风,突然掀起反苏惹得斯大林大发雷霆,于是将苏军全部撤离回国。
苏军的撤离打了蒋介石一个措手不及,当时国民党东北军主力还滞留在东北。
对于苏军撤走后遗留的城市,蒋介石并没有多余的兵力去接受管理,只能临时抱佛脚,在当地临时收编一些匪徒伪军代为接管。
面对此等夺取城市,发展壮大我军的机会,黄克诚自然又嗅到了。于是几经考察,他盯上了东北地区极具价值的战略要地——四平。
3月14日,苏军刚刚撤离北平,第十旅就趁热打铁地占领了四平。
对此蒋介石勃然大怒,放出豪言壮语称一定会在4月2日之前夺回四平。
双方都想要这块宝地,四平争夺战被摆上局面。
对于这场争夺战,林彪也没有坐以待毙,在4月4日亲自带领指挥部奔赴四平前线的梨树县城,抱着必死的决心准备于国民党轰轰烈烈的干一仗,誓死守卫四平,巩固东北地区的局面。
4月中下旬,苏军从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全面撤离,第3师随即打蛇随棍上,在东满部队的配合下,于4月18日-28日先后攻下长春、齐齐哈尔、哈尔滨三地。
4月中旬,马歇尔到访中国,妄图干涉中国内政,将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态度摆上台面。
没过多久,国军就自沈阳出发一路北上,准备兵分三路攻打四平。
面对这样的战局,黄克诚建议林彪攻打陈明仁的第21军第87师,这是国军三路中最弱的一支。敌军对四平的首次进攻以失败告终,蒋介石暴怒。
很快,国军几乎倾巢而出,集结30万兵力打算猛攻四平,此时林彪手上只有10万人,敌众我寡,战况陷入胶着状态,我军死伤无数。
见此,黄克诚意识到,这样下去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地守住了,人没了;要么人和地全都交代在这里。
可无论哪一种都不是他想看到的,死守四平已没有意义。
四平这么大,无论谁拿到短时间内都无法消化,当下我军应该做的是认清局势,将四平这个烫手山芋扔给国民党,加速他们的内耗,我军则转战中小型城市养精蓄锐,以待来日反击。
于是,黄克诚心急如焚的连续在白城子给林彪发了几份电报,建议他及早撤军减少人员伤亡。
可是电报仿佛石沉大海,林彪既没有回应,也没有撤军,大有跟国民党军队死磕到底的气势。
四平对于稳固东北局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毛泽东对此也十分关注,从4月16日-5月19日,先后给林彪发了十多封电报,明确要求林彪死守四平。
党性极强的黄克诚并未放弃,见林彪对自己的提议熟视无睹,于是在5月12日直接给中央发了电报,对四平保卫战提出了五条想法,中心意思就是要求撤军,保留实力。
奇怪的是,从前对自己电报回复特快的中央这次也没有给黄克诚回信。
不过,在5月14日给林彪和彭真的电报中明确提出:
“请你们考虑军事全局再打下去是否有利,应否考虑有条件地让出长春,换得其他地区的合法,并取得时间整部军队,以便将来之用。”
很明显,几经思考下,毛泽东最终还是采纳了黄克诚的意见。很快,林彪从四平撤军。
当然,黄克诚对于这些事情是一无所知的,他看到的只是林彪不听劝阻,坚持与国民党硬拼,因此对其颇有意见。
对此,林彪也并未作出解释。
直到1959年的庐山会议,黄克诚才得知真相。
有一天,毛泽东邀请黄克诚去他那里吃饭,桌上二人说起四平之战的情况,毛泽东问:
“难道四平之战打错了?”
对此,黄克诚给出答案:
“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时,我们打它一下子,以阻敌前进,这并不错。但后来敌人集结重病寻找我主力决战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应该固守四平了。”
席间一时沉默,一会儿毛泽东才缓缓道出:“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定的。”
黄克诚听后顿感无语,骨子里直言不讳的因子又冒出来了,于是他直指毛泽东:“是你的决定也是错误的。”
对于黄克诚的说法,毛泽东并未生气,因为他欣赏的就是黄克诚的敢于直言,于是说道:“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
至此,林彪不回黄克诚电报,不撤军的谜底才彻底揭晓。
不过,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黄克诚的真实性格——刚直敢言、忠诚无私。无论在什么人面前,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能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开头我们提到的,黄克诚审读《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对林彪过于片面的评价时,也能敢于直言。
打破编纂者们习惯的“一俊遮百丑,一丑遮百俊”的写法。
不仅如此,黄克诚还曾对“全盘否定”林彪历史的说法据理力争,直言:
“林彪的确有指挥作战的能力的,他生前我这么讲,他死后我也这么讲,说林彪不会打仗,这不符合历史。”
黄克诚一家
事实上,黄克诚与林彪的交情并不深,甚至还有过冲突。
但他依然说出了希望能客观看待林彪的话,这也反映出黄克诚确实是个实事求是、中正无私的人。
正如黄克诚自己所说:
“我认识到 ,作为一个革命者,自己应该有独 立的思考和见解,不能够一味地盲从,人云亦云。这样才是真正对革命事业负责。”
最后,谨以此文,向黄老将军致敬!
对于这位敢于直言的老将军,大家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参考资料:
李果—《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
喻和坦—《怀念老首长黄克诚》
计庆功—《黄克诚数次苦谏撤兵四平》
刘诚龙—《黄克诚直言林彪功过》
李维民—《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