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章姓(桐乡的大姓沈朱)
文 | 郁震宏
大,也是一个姓。今天说的“大姓”,主要指人口数量、区域影响力而言。
大姓,小姓,是一个相对概念,比如濮院,过去有一句话:前有贝刘燕朱,后有杨冯施岳。贝刘燕朱,是濮院历史上最早的四大姓,但其中的“燕”姓,现在好像很少听到了。
顺便说一下,影视剧里,常把《水浒》“浪子燕青”的燕,读第四声,这是错误的。燕姓,是燕召公的后裔,以国为氏,要读第一声,与“烟”同音。
同一个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姓氏结构也在变化,但这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一般而言,除了特大自然灾难、人口峰值、大战争等因素,区域姓氏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就如白居易《朱陈村》所说朱、陈两姓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鬼”,变化很少。费孝通《乡土中国》里,写到他的一位在张北调查方言的朋友,可以从墓碑恢复这个区域的家谱。
我们看宋朝到近现代的桐乡大姓,基本没有结构性的大变化,那时候的大姓,比如沈、赵、张、吕、范、陈、姚、顾、陆、朱、徐、钱、蔡、王等等,现在还是大姓。因此,濮院镇的燕姓,历史可能非常早,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
大姓,一般具有区域性,比如劳姓、平姓,并非中国大姓,但在桐乡,却经常遇见,历史上也出过非常多的名人。苏南浙北一带,沈氏最为常见,俗称“沈半天”,到了西北,数量就少了;顾姓,江浙沪这个区域,就占了全国顾姓人口的p。
又如福建的林姓、黄姓、陈姓,皖南的汪姓、程姓,衢州的徐姓,都非常集中。这些现象,在桐乡人的家谱、家族传说中,也多有反应,比如汪姓、程姓,一般都说来自徽州;陈姓、黄姓多说来自福建。这些说法,有的是真实历史,有的只是习惯观念,不一定可信。
需要说明的是,宋元以下流行的“郡望百家姓”,对乡土社会影响巨大,但其实只能姑妄听之,不必当真,比如陇西李、天水赵、江夏黄、彭城钱之类,说的都是郡望,不能等同于实际的祖籍。
说桐乡大姓,首推沈氏。沈,本是一个国家,春秋时期就被楚国灭了,后世子孙以国为氏。西汉末年,沈戎从北方迁居到乌程县的余不乡,也就是现在浙江德清县的乾元镇一带,从此繁衍生息,子孙逐渐分布到江浙沪,成为“沈半天”,至今还是桐乡、德清、吴江等地的第一大姓。
沈戎定居的乌程县,三国时属于吴兴郡,所以“吴兴”成了沈氏唯一的郡望,民间有一句话,叫“天下沈氏出吴兴,吴兴沈氏出竹墩”,前一句可信,后一句不必当真。竹墩,在湖州的菱湖镇,竹墩的沈氏,系出德清,元朝时候才从千金镇迁入,这个时候,桐乡的沈氏已是地方大族了。当然,就桐乡而言,也不排斥有一部分沈氏是竹墩迁入的,但时间比较晚了。
与沈戎同时迁到德清的,还有姚氏家族,发展迅速,也是江浙沪的大姓。沈、姚两姓的郡望都是“吴兴”。姚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之一,桐乡姚姓,宋代已为大姓。
桐乡博物馆藏有《东溪姚公墓志铭》,墓主人叫姚凤,他的八世祖姚壬六从余姚迁到崇德县沙渚塘,推算起来,姚壬六大概是元朝时候的人。这一支姚姓,后来分布高桥街道、梧桐街道(钱林),后来居上,出了不少名人。
接下来说说吴中四姓:朱、张、顾、陆。
这四个姓,是东汉时期兴起的江浙沪四大家族,历史悠久,而且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家风,标识度很高,《世说新语》就说:张文、朱武、陆忠、顾厚。这四个姓,两千年来一直是环太湖流域的大姓。
从文献记载的角度看,朱,是桐乡最早的家族。从唐朝的《朱巨川墓志铭》可见,朱巨川(725—783)家族世居“嘉兴县上蔡里”,我们知道,唐朝时候,桐乡(崇德)还没有设县,时属苏州嘉兴县,嘉兴县上蔡里,大概位置在今凤鸣街道、梧桐街道的交界之处。这是有确切记载的桐乡最早的家族。
《朱巨川墓志铭》追记到他的曾祖朱伯道,官至襄州司马。朱伯道,就是第一个桐乡人,当然,前提是文献记载,所以桐乡民间有俗话“先有朱家坟,后有崇德城”。就目前而言,桐乡还没有早于朱姓的文献记载。
顺便说一下,我近期去无锡玩,在无锡县学的碑上,又发现了一个朱鲁卿,元朝时候的崇德人,桐乡历代地方志都没有记载,很可惜。
再说张姓,《后汉书》记载:张武,由拳人。生活时代大概在西汉末到东汉初,非常早。由拳,是嘉兴的前称,东汉时候的由拳县,包括现在的桐乡,但汉朝时期由拳县的范围比较广,我们不能确定他是桐乡人。据确切的文献记载来看,桐乡张姓定居的历史也很早,明朝初年的贝琼,有一篇《竹深处记》,他说乌镇张氏“自五代以来,阅五百年矣”,张杨园也许属于这一系。
还有石门的张氏,桐乡博物馆藏南宋《张子明墓志铭》说张子明是“曲江公十五世孙,世居石门”,曲江公就是唐朝的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作者,他是广东人,由碑文可见,张九龄有一支后代迁入石门镇,但具体是什么时代,难以考证了,从“世居石门”一句来看,时间应该很早。
陆姓,是桐乡南宋时期的大家族,出了祖孙父子叔侄几代进士,崇德县城里的袭桂坊就是为陆家而家,所以南宋文学家刘宰就说:陆氏之盛闻天下。是南宋时期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家族。桐乡博物馆有两块南宋陆家的墓志铭,我都去抄录过,其中为《陆埙墓志铭》填讳的是范钟,宋理宗时候的一代名相。这两块碑,对桐乡宋韵文化的研究非常有价值。
顾姓,与朱、张、陆并称为“吴中四姓”,主要聚居地在湖州、苏州。三国时期,丞相顾雍的弟弟顾徽从苏州迁到海宁的皇岗,我疑心桐乡的顾氏可能与他有关。桐乡顾氏,宋元以来即为地方望族,其中芝村顾家(今属洲泉镇清河村)更为出名,明清两代,出了顾朱、顾鐔、顾濂祖孙父子三代进士,其他举人、贡生、秀才不计其数,人称“三斗三升菜籽官”,姻亲网络巨大,顾鐔的夫人就是明末阁老温体仁的侄女儿,吕留良的一个女儿也嫁在顾家。
桐乡大姓,吴是非常著名的。清代石门县(今桐乡)的秀才数量,吴姓排名第一,一共363人,可见这个家族的文教之发达。桐乡吴姓,特别著名的有洲泉吴、崇福吴、乌镇吴。乌镇吴姓,定居历史应该非常悠久,陆心源的《千甓亭砖录》里,有很多南宋的碑文,出自乌镇吴洪之手,我们现在姚研究桐乡的篆刻史,吴洪堪称第一人,他是桐乡宋韵文化的重要人物。
洲泉吴家,南宋时就有“千年吴”之称,可见其定居历史之早,可惜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明清之际,吴之屏、吴尔埙、吴震方祖孙父子三代进士,即出自这一家。
崇福镇的吴姓,据唐朝《吴府君墓志铭》记载,这个家族在唐代中晚期定居在“嘉兴县南津乡官村”,即今崇福镇区西南不远。墓主人吴延,出生于公元788年,也就是朱巨川去世后五年,因此,从文字记载的角度看,崇福吴姓,是桐乡第二个家族,其历史仅次于朱姓。
元朝时候,崇福吴家的吴英,创办了“延陵义塾”,这是桐乡历史上第一个家族性的公益学校。延陵,是吴姓的郡望,出自吴公子季札,孔子的偶像。老底子手里,倘若您姓吴,人家问“贵姓”,可以直接回答:姓延陵。
吕姓,也是桐乡大姓,北宋释元照《崇德吕府君墓志铭》记载,吕家世居“义禾”,吴越王时期就出仕做官,义禾,即义和镇,即今崇福镇,可见崇福吕家定居历史之久,从确切的文字记载来看,吕家仅次于朱、吴两姓,是桐乡最早的家族之一。后来吕希周、吕留良家族恐怕于此有关,不一定是宋代迁入的。从《崇德吕府君墓志铭》看,墓主人吕忠亶葬在县城的西南隅,与吕留良家族祖坟地“官村”吻合,所以我估计,吕留良家族应该是崇福土著。
徐姓,崇福过去有一只崇胜寺,是公元945年徐家捐出来造的,可见徐姓在桐乡的历史之早。桐乡徐氏,最著名的是梧桐乡的徐家,《至元嘉禾志》记载,南宋时期,以村落而言,读书出山排名第一的,就是梧桐徐氏家族。
明朝时候,大麻徐家蔚为望族,出了不少进士、举人,地方人称“三斗三升芝麻官”,这个家族最厉害的,是聘请家庭老师的眼力,其中有一位王华,在他家教书多年,他的儿子也在此读书,他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王阳明,因此,大麻镇湘洋里,明朝时有一个“阳明先生读书处”的碑。
赵,是《百家姓》第一姓,做过三百多年皇帝,人口众多,南宋时期,迁入到桐乡的赵氏皇室有很多支,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洲泉的赵汝愚家族,赵汝愚官至丞相,是桐乡历史上最大的官,《宋史》里有他的传,《宋史》列传的桐乡人,一共只有三位,还有两位是陈垲、李曾伯。其中,《宋史》的《赵汝愚传》有4809个字,不比不知道,文天祥在《宋史》里,只有3650个字。
金姓,分为“假金”、“真金”,大麻金家,家具上写的是“彭城”,这属于假金,本来姓刘,因为吴越王时期,避钱镠的名讳,所以改姓“金”,但郡望还是用的刘姓的“彭城”,这在桐乡很多地方的金家,是普遍的现象。梧桐镇上,明朝末年从徽州迁入的金家,是真金,郡望是“京兆”,是西汉名臣金日磾的后代。桐乡金家的名人非常多,我最早晓得的,便是名医金子久。
桐乡的大姓,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蔡、陈、方、田、李、费、盛等等等等,都值得专门研究。本来想再聊几个姓氏,但是我的表侄太客气,电话来催晚饭,只能下次再聊了。突然想起,表侄严忠杰,严,倒也是桐乡的一个大姓。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