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主要记录有哪些(被诸多名将喜欢的左传)

《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关羽喜好春秋,其夜读春秋的景象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经典的关羽形象。

而在正史中,这部春秋便是《左氏春秋》。

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三国志·关羽传》裴松之注)

无独有偶,西晋主持灭吴之战的杜预也喜好《左传》“有左传癖”。

南宋名将岳飞更是从《左传》中领略出战略战法:“用兵在先定谋,栾枝曳柴以败荆,莫敖采樵以至绞,皆谋定也”。(《宋史·岳飞传》)

注:栾枝曳柴指的是晋楚城濮之战。莫敖采樵指的是桓公十二年,楚国屈瑕伐绞国,采用的计谋。莫敖是楚国官名,类似大司马。

古代诸多名将为何喜欢看《左传》?

左传主要记录有哪些(被诸多名将喜欢的左传)(1)

《左传》是一部史书,而史书便是过去的经验总结.而记录了大量战争的《左传》,其中便有足够的战争经验供后世名将揣摩学习。这便是历代名将对《左传》爱不释手的原因所在。

《左传》通过对战争的记录描写,以及后代名将对其喜爱的程度,表明了对军事也有相当的影响力。

《左传》将战争以最朴素的方式展现给我们,我们通过《左传》中记录的战争战事,来看看《左传》的军事思想。

左传主要记录有哪些(被诸多名将喜欢的左传)(2)

重视民心在战争中的作用。

重视民心几乎贯穿整个《左传》。

僖公十九年“民,神之主也”。民心向背决定着战争胜败的走向。

成公十五年更是直接写到:“无民,熟战?”没有人心支持,君主连如何打仗?民心才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例如僖公二十七年,城濮之战后,有人认为楚国战败是由于“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

晋文公在城濮大败楚国,挡住了楚国威逼中原的势头。《左传》称其“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那么晋文公教了什么?文公使民知义、知信、知礼

晋文公通过对百姓的指导教育,使“民听不惑”后,“才能用之”。有了百姓的帮助,晋文公才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

当然城濮之战的原因不止这一点,这里只是将关于民心记述列出来,下文我们还会继续用城濮之战的例子。

左传主要记录有哪些(被诸多名将喜欢的左传)(3)

相比晋文公,晋国的前任君主晋惠公便是失去民心的典例。

秦晋韩原之战的起因,便是晋惠公失约于秦国。晋大夫庄郑曾劝过晋惠公:“背施,幸灾,民所弃也。”(僖公十四年)

失去民心,便是《左传》对晋惠公败于韩原原因的总结。

《左传》对民还有一个态度——忠。

一般我们所说的忠,多指下级对上级的忠心。比如孔子的的“臣事君以忠”。而左传的忠是上对下的忠,即君主忠于民,

“上思利民,忠也”(桓公六年)

楚国长期攻伐随国,随国季梁指出哪怕君主国家财富再多,民心不归附,战争也不会赢。

随侯于是修改治民政策,改为“忠民”,使得“楚不敢伐”。

左传主要记录有哪些(被诸多名将喜欢的左传)(4)

左传中的战略战术

1.掌控战机,抢先攻击敌人。

齐鲁长勺之战,鲁军实力不如齐军,但曹刿主动掌握战机,利用敌我气势变化,来赢得战争。当鲁侯还在纳闷怎么赢了的时候,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掌握的战机便是“彼竭我盈之时”。

一场战争,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打都大有学问。

若没有合适的战机怎么办?伍子胥:我们自己创造。

吴楚的柏举之战,便是吴国精心准备后的一场胜利。

吴王阖闾问伍子胥怎么伐楚。

伍子胥答道:“我们将军队分为三师,每次派一师去攻打骚扰楚国。楚军迎战,我们便退。楚军退回去之后,我们便派另一师继续。这样轮流几次之后,便会有攻打楚国的机会了。“

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

伍子胥这个战略的核心目的便是疲楚,在楚国疲于奔命的时候,为吴国营造伐楚的战机。

于是“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

吴国一直执行这个战略,最终吴国在鲁定公四年寻得战机,在柏举战败楚国。

左传主要记录有哪些(被诸多名将喜欢的左传)(5)

若说曹刿是在防守中寻得战机,那么伍子胥便是在进攻中寻得战机。二者方式不同,目的却一样,都是为了赢得战争。

对于失去战机的例子,便是有名的泓水之战。此战中宋襄公死守旧规,讲究“不鼓不成列”,结果错失战机。宋军本来实力就弱于楚军,又不审时度势,贸然开战,战败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左传》中提到的“先人有夺人之心”,也是掌握战机的描述。这一现象也昭示着春秋时代战法的改变。

春秋以前两军交战,都是彼此排好队列,然后双方击鼓开战。好比长勺之战中,齐军击鼓准备,但鲁军也击鼓之后,齐军才能进攻。

注:长勺之战发生于齐桓公称霸前,这一时期也是异族侵犯中原诸侯最美、频繁的时候,诸侯与戎狄的战争自然不同于诸侯间的战争,战争的形势由此改变。后来随着生产力发展,诸侯开始了兼并掠夺。

之所以采取如此战争方式,因为当时诸侯间的战争更类似一种“竞技”,多是为了解决某一争端,而非为了兼并掠夺。因此战争的结局便是谁赢了,便是谁提出“争端”的解决办法,败者无条件听从。

但到了春秋之后,诸侯争霸。战争的目的便成了兼并、掠夺。战争性质的改变,使得各国的统帅发空心思的想要取得胜利。便有了各种各样的战略、计谋。

左传主要记录有哪些(被诸多名将喜欢的左传)(6)

两军交战全军出击固然爽快了,但能赢吗?什么时候能打,什么时候不能打,都是将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先人有夺人之心”就是让将帅在敌人没有准备或准备不当的时候发动攻击。昭公二十一年,宋吴鸿口之战。齐吴联军就是趁吴军远来为定的时机,整军出击,在鸿口击败吴军。

把握战机指的是主动攻击,在《左传》还提到了与他相对的防守思想,那便是“有备不虞”。

平时有备,防患于未然,这便是《左传》的“居安思危”。

战时有备,不给敌人可乘之机,首先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伺机进攻敌人。

晋楚邲之战中,晋国便是没有做到“有备不虞”,被楚国突袭击败。

左传主要记录有哪些(被诸多名将喜欢的左传)(7)

2.战争中需要攻击敌人的弱点

这个虚弱之处既可能是防守不当的地方,也可能是实力薄弱的地方。

《左传》桓公四年,周桓王率领的陈蔡卫三国联军伐郑。

郑庄公采取的应对策略便是先攻击陈国。为何如此选择?因为“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

陈国正在遭遇内乱,军心不稳,这便让陈国成为联军的“薄弱环节”,攻敌之弱,扰乱联军阵型。打退陈国,联军便散了。

结局自然是郑国大胜,郑庄公也凭借此战成为了春秋第一霸。

《左传》成公十六年,晋楚鄢陵之战。苗贲皇言对晋厉公说:“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

这也是典型的先灭其弱小的左右二军,然后集合全军攻击最强的中军。

田忌赛马中,孙膑也是利用这一战略,并加以延伸,增加了以诱饵拼掉敌军的“主力”的策略。

田忌的下等马便是诱饵,将对方的上等马对掉。以优势马欺负对方的弱势马,自然胜利。

左传主要记录有哪些(被诸多名将喜欢的左传)(8)

3.骄兵必败

我们在后世战争中,见过很多的骄兵必败的案例。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也有“骄兵”的意思在内,否则他也不会不探清楚长江虚实,就贸然进攻。

《左传》中更是同样记载了骄兵必败的案例。

桓公四年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小之即自大轻敌。

襄公十一年,晋国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中原绝对的霸主。可是却在栎被秦军打败。《左传》称:“晋师败绩,易秦故也”。易秦便是小瞧了秦国。

”骄兵“战略的本质便是打消敌人的”有备不虞“。为己方创造有力战机。施行的过程中又会示敌以弱,将自己弱点主动暴露给敌人,打乱敌人部署,引到敌人进攻。

这些战术指导都是环环相扣,并非单独一个就能打败敌人的。

左传主要记录有哪些(被诸多名将喜欢的左传)(9)

4.战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最后我们还是以城濮之战为例。

当宋国向晋国求救之后,晋国没有立即发兵救援,而是君臣首先确立作战目标以及作战方略。

作战目标也是晋国的指挥方针,即“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作战方略便是伐曹、卫,引导楚国来救援,以此来解决宋国危机。

目标、行动方案都定好之后,便是整军、人员安排。

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僖公二十七年)

城濮之战中,晋军的指挥便是用到了上述几项战术特点。

晋军先退避三舍,以骄楚军。

楚国联军中陈蔡二国最弱,位于楚国右军,晋军便让下军首先攻击楚军弱点——右军,将其击败。

对强大的楚中军暂时不管。晋将把楚左军引向战场后方,使得楚中军、左军脱节,不能相救。然而晋国集中上、中二军兵力打败左军。

最后剩下子玉强大的中军独木难支,只能退去。

晋国战前的充分准备,再加上在战场的出色发挥,是赢得战争的关键。

左传主要记录有哪些(被诸多名将喜欢的左传)(10)

结语

若说《孙子兵法》是一部战争理论巨作,那么《左传》便是一部战争实例巨作,通过对对大量战争的记录,给后代人提供丰富的战事实例,让其自己去中参悟。

《左传》确实是一部值得诵读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喜欢军事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品一品,看看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的战争智慧。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