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忌讳 这些忌讳一定要避开

避讳在中国是传统,所谓为长者讳。

其他国家是没有所谓的避讳制度的,以前读Carl Gustav Jung的书,书里说Jung爷爷叫Carl,所以给他也取名叫Carl以示纪念,这是一种很人性化的纪念方式,中国就不一样,长辈叫什么名字,子孙一般就不能再用这个取名了,写字的时候遇到先人的名字,还得回避一下,缺一两笔或者用其他字代替,《红楼梦》里的林妹妹每逢写到“敏”字的时候,就缺一两笔,这是要避母亲的讳,唐代诗人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所以李贺不能去考进士,这是避父亲的讳。

避讳忌讳 这些忌讳一定要避开(1)

祖先的名讳要避,皇上的名讳尤其要避,不但要避本朝皇上的名讳,还要避皇上列祖列宗的讳,唐代为了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把六部之一的民部改名叫户部,有名的《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人”字,也是避太宗的讳。

唐太宗在世时,是规定除非“世民”两字同时出现,否则不用偏讳,可是他死了之后,继位的皇帝可不能继续这样宽松,只能将世民二字同时讳掉。

避讳忌讳 这些忌讳一定要避开(2)

宋朝的士大夫们喜欢议礼,议着议着要避讳的字就越来越多了,北宋最没出息的皇帝之一宋真宗治国无能,成天就想着借些怪力乱神的热闹事情给自己壮阳,拉了赵玄朗这位神仙做祖宗,玄朗两个字也就得避讳了,真宗本来给孔子封号“玄圣文宣王”,后来新认了祖宗,只好委屈一下孔子,改作“至圣文宣王”。清朝人觉得,孔丘是圣人,更应该避讳,所以遇到“丘”字,通常会改写成“邱”。

元朝是个特例,元代的皇帝很多连汉字都不认识,要他们弄这么麻烦的事儿大概没人乐意,而且皇帝的蒙文名音译汉文的时候怎么写都成,元代就没有避皇族讳的,算是给当时刻书的人减轻了不小的负担。

元朝这个好习惯没保持下来,明清两代的帝王热衷传统文化,要避讳的字也很不少。清代乾隆时江西有个叫王锡侯的读书人,自作主张把《康熙字典》缩编成《字贯》,本来顶多也就治个盗版的罪,不过这位王举人有点糊涂,竟然把乾隆爷祖孙三代的名讳都堂而皇之地写出来了。乾隆大怒之下,亲批“此实大逆不法,为从来未有之事,罪不容诛”,王被判斩立决,他15岁以上的子孙七人斩监候、秋后处决,其他人统统“充发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还牵连了包括江西巡抚在内的一大帮子官员,避讳避到如此地步,算是一大奇观。

避讳忌讳 这些忌讳一定要避开(3)

避讳是件很麻烦的事,皇帝自己也知道,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子很多都取生僻的名字,免得将来作皇帝之后又得有几个字不能用,算是避讳史中难得一见的“以人为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