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适性教育思想(庄子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理念‍:“遵循自然”‍

在《庄子》的文本中为我们呈现了众多拥有高超技艺的匠人形象,他们在生活中保有自己个性,全心全意专研技艺,最终实现自我,逍遥于人世间。在练就技艺中不断精进技术,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将技艺上升为人生哲学层面,超脱于技艺本身,从而获得自由。在《逍遥游》之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的适性教育思想(庄子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1)

庄子认为的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束缚,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拥有高超技艺的匠人所追求的,正是庄子所说的“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庄子的教育观所批判的是当时传统教育中对个性的压制、对生命价值的忽视、以及对传统重视君子之大道而忽视传统工艺小道的纠正。总体来看,庄子将传统技艺上升为艺术哲学层面,倡导的是尊重本性、崇尚自然,是张扬个性、全面发展。

二.育人目的:“无用之用”

从古至今,人们期待培养“有用”之人。然而儒家圣者却也曾赞许“不器”之君子,在这一点上,道家的庄子将“不器”拓延开来。庄子倡导的是“无用之用”。庄子认为,人能通过感受自然,感受生命与自然的力量,从而发挥自己的长处,达到超乎于自身的高超技能。这与培养有用之人的传统价值观并不一致。

庄子的适性教育思想(庄子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2)

传统观念将职业分出高低贵贱,比如认为杀牛是低贱的行当。而在庄子看来,任何职业不过是用来谋生的手段,不仅如此,技艺甚至可以上升为艺术。例如,在庖丁解牛中,杀牛的匠人就是在技艺之中领悟到处世的道理。也就是说,庄子所想要达成的教育效果是超越传统价值观的。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掌握其中技艺的奥秘;成为真人之后,才有真理。

三.教育方法:“不言之教”

一种思想要传达后世必然经由一定的渠道,姑且称之为“教育方法”。《庄子》一书中体现着众多的教育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就是不采用长篇累牍去说服学生,不通过言语进行劝诫,而是通过老师以身作则,在身体力行、潜移默化中教导学生。

庄子的适性教育思想(庄子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3)

通过行为示范或将思想融入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之中,让学生自我学习,感悟其中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思考。相较而言,这种教育方法更能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在《德充符》中所描写的王骀正是如此:“立不教,坐不议;而往,实而归。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在教学现场,不言而教,反而使得其学生追随他,找到自己的方向。可以说,庄子认为的不言之教,是符合道的要求的。庄子批判充斥教条的说教,主张教育是一种自由,在自由之中感受心中的愉悦,从而心有所悟。

庄子的适性教育思想(庄子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