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辅导员献词:致敬少先队辅导员
2014年8月,华耀国在新疆喀拉斯
2020年7月2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华耀国置身江苏分会场,望着屏幕前的人民大会堂,思绪瞬间穿越了时空,带他回到以往一次次的少代会时光。
回想1984年参加第一次全国少代会时的情景,华耀国仍觉记忆犹新。当时在农村教书的他,作为少代会代表第一次来到北京,走进中南海怀仁堂,坐在主席台上的第二排出席会议,还受表彰作为“全国优秀辅导员”上台领奖,现在回忆起来仍感到激动和荣耀。“那一次难忘经历成为激励我一辈子努力工作的内心动力和源泉。”他笑呵呵地回忆。
此后的每一次少代会,华耀国都作为代表或工作人员参加。从一名农村教师到南京市少先队总辅导员、江苏省少先队总辅导员,从孩子们的“华老师”到“华伯伯”,许多江苏人的童年记忆中,都有一位精力充沛、和蔼可亲的大朋友,陪伴他们一路成长,带给他们温暖和感动。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华耀国是南京人。1968年,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开展时,他正在读中学。正值青春年华的他,心中涌动着一腔热血,想要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之前学校曾经组织我们看过一部电影叫《军垦战歌》,我被电影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艰苦创业的精神深深激励,也想为建设祖国边疆出一份力。”华耀国和几个同学怀着炽热的感情给兵团写了一封联名信,要求去支援边疆建设。虽然这个愿望没有达成,但到艰苦地方工作的想法一直很坚定。临近毕业分配,华耀国第一个带头报名选择了农村。父母不在家,他自己拿着户口本到派出所去销了户,就这样义无反顾,没留任何退路。
“后来,妈妈知道了,掉了眼泪。”华耀国回忆起当时的决定时说,这条路是自己选的,以后走得再苦、再累,也没有跟家里人抱怨过。
17岁的少年背起行囊,远离父母,来到江苏省宝应县黄埔公社曹坝大队。来到农村,和村民们一起生活,一起劳动,种田,挖河,住在工棚里睡地铺,被虱子咬得浑身是包。那个时代农民缺吃少穿,长年“瓜菜代”,一棵青菜舍不得连根挖起来吃,只把外面的菜叶子扒下来,里面的菜心长长又吃,一棵青菜从冬天一直种到春天。最怕春天的时候,粮食没下来,青菜也抽薹不能吃了,只能饿肚子。“现在,看到油菜花开,年轻人都觉得很美,可是我心里总有一种很酸楚的感觉,就是因为那时候留下的记忆。”华耀国说。
插队的岁月,华耀国并没有因为农村生活的苦和累而后悔,相反,他和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谁家收到信了,都要找他给读一读,写回信也是他给代笔。知青班组几个年轻人的衣物成了整个生产队共有物品,生产队长要去开会,年轻人要结婚,常常来他们这里借衣服、借鞋穿。他生病了,是农民抬着他走十多里乡间小路去县医院治疗。
有一年,公社有几个名额,可以去城里读书,一直在村里兢兢业业教书的华耀国得到推荐,却在最后关头被人顶替,是乡亲们挺身而出,为他仗义执言。大家一起写了联名信,满纸的签名和红手印让华耀国流下热泪。他说,后来读《的七年知青岁月》,很有共鸣,总觉得内心很多感受和是共通的。插队生活,他读懂了农村,感受到人民两个字的厚重,也感受到了什么是血浓于水。“是人民群众呵护着我,支持着我,一路成长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也建立起深深的情感纽带。”
上世纪80年代初,华耀国带领队员在大运河畔话今昔
孩子们心中的“妈妈老师”
华耀国刚来的时候,原来的一个耕读小学已经形同虚设,教室里简陋得没有桌凳,唯一的老教书先生年事已高,不能教书了。
1970年,村民推荐,华耀国成为生产队的老师。
学校就是猪圈旁边的一间破草房。教室里的30个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老师只有他一个,语文数学音乐美术都要教。
华耀国捋起袖子,挽高裤子,和村民一起“脱土坯”,晒干,帮学生们垒课桌。他买来许多张大红纸,裁订成描红本,教孩子认字写字。没有办公经费,他领着学生养蚕、采药材,换回文体用具。他的复式教学课多次成为公社示范课。他还作为一名村小民办教师出席了地区教育工作会议。
1977年,知青大规模返城,华耀国有了上学的机会,去读了师范,他的想法很简单,拼命学点专业知识,做个真正的人民教师。一年半,他又返回宝应,在宝应湖边的瓦甸学校当老师。
那时孩子们家里生活条件大多艰苦。早晨来上学,口袋里塞上一个冷山芋,就是一顿早饭;星期一来上学,扛上一小袋米、拎上一小瓶咸菜,就是一个星期的午餐;开学要交学费书本费,得分几次才能勉强交清。甚至还有学生因为吃不饱而辍学,华耀国就一次次家访,劝家长让孩子回学校。因为住得离学校太远,又没有交通工具,十几里路全靠步行。华耀国就帮忙想办法,建议孩子能不能借住在亲戚家,或者和同学挤一张小床。实在没有亲友的,他就跟家长商量:让孩子跟我住吧。
那几年,华耀国宿舍里总是住着几个孩子。他们多数是渔民的孩子,没有很好的卫生习惯,身上头上长满了虱子。他从不嫌孩子脏,给他们洗头洗衣服。学生生了疥疮,华耀国请在泰州工作的姐姐从皮肤病研究所买来药膏,天天给学生擦洗换药,洗净沾在被子上的脓血。后来,学生在作文里把华耀国称为“妈妈老师”。
华耀国记得,有个女孩叫小凤,是一户渔民的孩子。一次周末放了学回家,之后就没有回到学校。华耀国跑了十多里路,辗转找到她在湖边的家。见到老师来了,小凤很高兴,说,老师,我还想读书,可是家里不让上学了。
华耀国请村民把孩子的爸爸从小渔船上找来,问他孩子怎么不去学校了。家长为难地说,她是个女孩子,上学没啥用,再说也没地方吃住。
华耀国说:“孩子想上学,我可以想办法,让孩子住到我们老师的家里吧。”
就这样,小凤回到了学校。一天晚上上完晚自习,她突然发起高烧,华耀国和老师们七手八脚地用一个课桌板抬着孩子,一路跑到渡口,大声呼喊对面的艄公过来,把孩子送到乡镇医院。在医院,孩子被确诊为急性脑炎。经过一夜紧急抢救,第二天,家长匆匆赶来,留着眼泪说,华老师,您是孩子的救命恩人。
学生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父母总要孩子们“给先生送一些去”。端午节,学生们拎着粽子,跑到华耀国的宿舍窗外,往屋里一丢就跑了。华耀国追出去喊:是谁啊?孩子已经一溜烟跑远。
回忆起那段岁月,华耀国说,那时生活上的艰苦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但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心里都充满温暖和希望。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华耀国悉心培养的孩子们,已经步入中年。而“妈妈老师”,仍然为少先队事业忙碌着。2019年春节,华耀国回到瓦甸,与他教过的几百个学生相聚。当年稚嫩的面孔,如今已经两鬓染霜,也都有了自己的下一代甚至第三代。但戴上红领巾,仍然是那么熟悉亲切。“大家戴上红领巾相聚,又是少年,我这个将红领巾事业作为终生理想的辅导员,无比感慨。与大家相聚,大家的内心依旧阳光、向上,与红领巾一样美丽,这是我最感到欣慰的地方。”华耀国说,大家建了一个微信群,取名叫“少年伙伴”。“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时,立刻鼻子酸酸的、眼眶热热的——让我想起了30多年前,我们在一起度过的人生中最难忘、最有价值的一段岁月。”
2008年为四川绵竹灾区少先队捐建鼓号队和手拉手书屋
农村是少先队活动的广阔舞台
农村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在华耀国努力下,孩子们仍然拥有丰富多彩的学习和活动。
他看书、读报,翻阅能找到的所有资料,努力回忆自己在少年时代参加的队活动,在此基础上为孩子们设计活动。六一儿童节,他带着孩子们举办运动会,拿一个小酒瓶、一根线、一个回形针,就可以玩钓鱼游戏,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夏天的夜晚,他带着孩子们举办营火晚会,大家沿着大运河跑五六里路,举着火炬,一路传递到学校。星空、夏夜、荧光、火把……那些美好的瞬间,成为孩子们心中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在风景如画的京杭大运河畔,他带着孩子们举办“大运河畔话今昔”、“沿着运河去旅行”活动。每到春天,大家打着队旗,踏着田间小路,来到美丽的宝应湖边,野炊、放风筝、游戏、摄影留念。大家泛舟湖上,一边用棍子、木片、小手作桨,拨开清清的湖水,一边朗诵着由课文改编的诗句:“宝应湖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宝应湖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湖底的水草、泥沙,宝应湖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宝应湖真大啊,大得和天边连接在一起!”就这样把热爱少先队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种子扎进了队员的心里。
华耀国带着孩子们在红领巾农场里种麦种豆,种花生、油菜、棉花、药材,育苗圃,养猪,在河边采集草药……孩子们在劳动中收获了快乐,还创造了财富,通过小种植、小采集活动解决了活动经费,添置了各种文体器具。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科学,华耀国组织开展“农业科学宣传岗”活动,向社员开展“棉花芽床发生枯萎病怎么办”“怎样种花生”等宣传活动。队员们在向社员宣传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科学知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结合各科教学,华耀国开展“为祖国好好学习”“我爱上了植物学”等主题队会,一场场队会,让孩子们爱上学习,爱上科学。
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在农村困难比较大,但华耀国仍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爱上读书。他组织“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用自己的工资买书送给孩子们,中、高年级每个中队都有他送的书。他组织孩子们召开读书报告会、故事会、心得笔记交流会,让贪玩的孩子养成了读书读报、写读书心得的好习惯。
农村孩子活动范围小,见识少,他就带着孩子们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去认识祖国,参观工厂、水闸,观看电影、电视,组织红领巾旅行团,去淮安、扬州、镇江游览。在周总理故居,在勺湖、文通塔、镇淮楼,大家寻找着当年周总理的童年足迹,感受周总理留下的伟大精神财富;在瘦西湖、平山堂、焦山、金山、北固山,大家饱览大好河山,了解祖国悠久文化遗产,激发爱国热情……
在一篇文章中,华耀国深情地写道:“从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农村这块广阔天地也是少先队活动的广阔舞台,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就能演出一幕幕生动的话剧”。
建设“快乐的小队”
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担任瓦甸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华耀国组织孩子们开展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拓展农村少先队活动新领域。
改革开放的成就,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他组织孩子们收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品,举办一场小小的博览会。通过不同时代生活物品的对比,来反映改革开放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妈妈小时候没有文具盒,只有小布袋、塑料袋。现在我有双肩书包、漂亮的文具盒。妈妈小时候穿草鞋,下雨天在草鞋下面垫一块木板就是雨鞋,现在我有漂亮的雨靴……”孩子们深刻感受到现在的幸福。
华耀国特别注意把教育活动的重点放在中、小队,尤其是小队上,放在培养队干部民主、自治的能力上。响应《中国少年报》的倡导,华耀国组织开展“快乐的小队”活动,其中春游宝应湖活动、帮助五保老爷爷、农业宣传岗等活动都获了奖。
1983年暑期,华耀国和两名队员来到北京参加全国“快乐的小队”夏令营,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接见,还代表全省少先队员向邓颖超献了南京的雨花石。
1984年,华耀国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来到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一次全国少代会。瓦甸学校的名字也“飞”出了宝应,“飞”出了江苏,多次出现在广播里、报纸杂志上。
1984年的一天,校长找到华耀国,通知他,“县文教局决定,把你调到县实验小学当副校长”。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调动,华耀国感到很意外,他回答:“我在这做辅导员工作刚开始,还不想转工作,请帮我去说说吧”。
其实,他现实的困难不少。他从1968年插队下乡,已经十六个年头。父母、爱人都在南京,老人身体不好,需要他。当时,和他一批下乡的知青都已经回到城市工作,只剩下他一个人。但是,他留恋脚下这一片土地,舍不得这里的孩子们。
思来想去,他鼓起勇气跑到县文教局,一番诚恳交谈,终于使文教局作出“暂缓调动”的决定。就这样,他又留在瓦甸学校,继续做少先队工作。
一直到1986年,省教委一纸调令,华耀国才回到阔别18年的南京,在江苏教育杂志社做了一名编辑。在编辑岗位,他也做出优异成绩,在全国教育报刊评比中多次获奖。但是华耀国的心里,还是对少先队工作念念不忘。当年离开学校时,孩子们夹道几里路哭着为他送行的情景时常在眼前浮现;当年向中央领导所作的“要做一辈子辅导员”的许诺时常回响耳边。1991年底,得知团南京市委公开招募少先队总辅导员,对红领巾事业的向往促使他递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份申请,并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得到这份令他珍爱的工作。
进入团南京市委工作后,华耀国将自己多年基层经验和新的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勤思考,重实践,每一个脚步都走得坚实而稳定。通过调研,他发现,南京虽然是文化、教育大市,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但科技意识、科技活动在少先队工作中很薄弱。他深入学校,逐一指导,于1993年春天创建起第一批“少年科学院”。此后,中小学科技讲师团、少先队科技活动基地等新举措不断涌现。“少年科学院”很快成为南京少先队品牌。
1994年,他敏锐地把握团十三大修改颁布新团章这一契机,以推荐优秀少先队员作团的发展对象为突破口,在南京市中学少先队组织中实施推广一整套“推优入团”的成功做法,引起全国团队组织的关注。团中央为此在南京专门召开全国“推荐优秀少先队员作团的发展对象工作座谈会”。其后,华耀国参加团中央《关于做好推荐中学优秀少先队员作团的发展对象工作的意见》和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一系列文件起草,为全国中学少先队工作发展作出贡献。
2012年9月,华耀国来到西藏为辅导员培训
做忠诚的党的少先队事业工作者
1996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华耀国走上江苏省少先队总辅导员岗位。他说,我的经历和大家不太一样,当了18年的乡村教师,现在成为少先队总辅导员,我提醒自己要培养高度的政治自觉,不断贴近党的中心工作,争创一流工作。
1997年,江苏省少工委首倡“少先队教育现代化”;1998年,江苏少先队推动“初中团队一体化”试点;2001年,全国少先队德育工作暨“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现场推进会在江苏召开;2004年,“做了不起的新一代江苏人”系列教育活动更加充分体现出孩子们自主体验的效能……所有这一切,无不凝聚着华耀国的辛勤努力。
做党的少年儿童思想政治工作者,其根本任务就是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的朴素感情,做党的事业接班人。少先队怎么讲党,怎么讲社会主义祖国?如何破解这个题目?对此,华耀国谈了他的思考。
“少先队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教育,是少年儿童的主体教育,是实践体验的教育,我们要追求‘随风潜入夜’的教育境界,倡导‘领着孩子去寻求真理’的教育方法,努力把党团组织的‘大道理’转化为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小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少年儿童踊跃参与的‘小实践’。”华耀国认为,少先队不是把真理教给孩子去背诵,而是带领孩子们在实践中去寻找真理,体悟真理。他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四个“在”:要在正面教育中、在文化熏陶中、在实践体验中、在分析对比中,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红领巾寻访之旅
江苏省少先队有一项开展了长达13年的品牌活动,那就是“红领巾寻访”。对于这个名称,华耀国解释,“之前带孩子们做过很多访问活动,在‘访’前面加了一个‘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让少先队员自己去寻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红领巾寻访活动的主题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中心工作。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省文明办、教育厅等部门支持下,江苏少先队组织了“红领巾寻访春天的故事”活动,队员们到新兴的港口,到“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到新开通的苏通大桥……去感受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队员们追寻抗战老兵、寻访抗日儿童团员,去感受英烈抵御侵略、英勇抗争的气概。盐城是当年新四军重建军部的红色老区,如今还有着120多个以当年抗日烈士命名的村镇。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队员们走进潘黄村、特庸村、陈涛村、云彩村、正茂村、亭泉村……通过这一个个村名背后一个个英雄的故事,孩子们了解历史,把英烈的名字写在中队的旗帜上、刻在心中。
从“寻访强军之路”“寻访美丽乡村之路”,到“寻访强富美高新江苏”,队员们的寻访足迹到了神威超级计算中心、建造蛟龙号的工厂、风光渔电站、在龙卷风废墟上重建的现代化小区……每到一个地方,队员们都感到兴奋又激动,拍了很多照片,对老师说:“原来这些领先世界的高端制造,就在我们身边”!
除了寻访生活中的变化,还有身边的人。多年来,华耀国一直引导队员们走近各个行业领域的先锋人物。
“红领巾寻访最美江苏人”,向孩子提出问题,谁是最美的江苏人?他们中,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工程院院士、港珠澳大桥设计者,也有下水道工人;有时代楷模、先进模范,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有教师、农民、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者……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们的成长经历、奋斗故事和精神力量,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样才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记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曾经说过,‘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我们辅导员要把教育引领队员们立志向作为少先队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要立什么样的志向?”华耀国谈起自己的思考,“我想,要教育引导队员从小热爱党,从小关心国家的发展,关注家乡的变化,将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今天怎么跟孩子讲中国故事?在华耀国看来,讲历史、传统文化,固然是中国故事,但更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把少先队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联系在一起。
“红领巾寻访小康之路”就是一个新时代的精彩故事。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村有着红色传统。70多年前,82名新四军战士在这里英勇牺牲;10年前,这里是全省挂名的经济薄弱村;今天,这里成了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
2018年10月13日,淮阴实验小学“鸾翔中队”的队员们走访刘老庄。在烈士陵园听了烈士们英勇抗敌的故事。在村支部书记朱林爷爷带领下,参观了刘老庄村的日光能大棚、采摘园、精品苗木园、太阳能光伏发电厂、红色家园小区。孩子们感受到现在的刘老庄,不仅是红色刘老庄,还是金色刘老庄、绿色刘老庄。
队员们来到“手拉手”小伙伴严佳队员的家里。以前家里困难,爸爸妈妈需要外出务工来维持家里生活,现在爸爸妈妈就在村里服装厂上班,每天都能回家陪她,她已经不是留守儿童了。
“现在的农村变化真大,他们的房子又大又漂亮!”
“刘老庄人在党的关怀下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希望我们淮安农村的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一定不会忘记我们的队旗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我们一定继承和发扬八十二烈士的红色精神,发奋学习,时刻准备着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奋斗!”
这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受。
华耀国说,红色刘老庄的现代传奇,一头把历史连接起来,一头把今天连接起来。这里面有革命烈士的故事,有劳动模范的故事,有小伙伴一家人的故事。什么叫小康,孩子们都看得见,摸得着。华耀国到处宣讲这样的活动案例,他相信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孩子们心胸会宽广起来,学会关注国家大事,更为祖国感到自豪。
2019年春节,华耀国和曾经的学生重逢在大运河畔
让孩子读好抗疫这本书
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成长在互联网环境,思维活跃,接受信息途径丰富,这对少先队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少先队工作,不乏有一些意见,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不爱听或听不懂大道理,少先队教育还是少谈理想、少说大道理。
对此,华耀国有着深刻的思考。“换一个方面去想,孩子们身上的这些特点是时代的产物,他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中,成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网络信息发达的环境里,因此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但是他们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要具有什么,我们有没有给他们,这是少先队工作者应该首要思考的问题。如果孩子偏食,他们爱吃肉,不喜欢吃蔬菜,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只给他们吃肉呢?显然不行。为了他们的健康,不能让孩子偏食。”
华耀国坚定地认为,要用我们的教育去引导孩子们,哪些东西是必须要给孩子们的,哪些是有欠缺必须要加强的,这不能妥协,也不能迁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华耀国及时推出文章《读懂抗击疫情这部书》,点击量瞬间过万。他在文章中,希望辅导员引导队员们增强必胜的信心,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抗击疫情这场人民战争的中流砥柱,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祖国,坚强、团结的中国人民是保卫武汉、保卫湖北,最终取得胜利的无敌力量,将抗击疫情的斗争成为少先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过程。
抗击疫情也让华耀国对少先队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说,从这次和疫情的战斗中,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制度的优势,同时也彰显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那么多人为抗击疫情约束自我乃至牺牲自我,这离不开国人的集体意识、国家观念。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组织,面对西方社会的种种自由主义思潮,少先队要自觉保持教育定力,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组织意识、集体主义思想,学会遵守纪律,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顽强的毅力,这些方面少先队工作不能缺位。
华耀国带领广大辅导员,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江苏省少先队和湖北黄石、武汉、孝感的500多所学校结成“手拉手”对子,组建“苏鄂红领巾一家亲”辅导员手拉手微信群,约2000名两地辅导员参与。
得知黄石市辅导员口罩资源紧缺,泰兴市鼓楼小学教育集团、苏州市文正小学、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等学校想方设法筹集了10万多只口罩,解决黄石学校的燃眉之急。
3月5日,江苏省少先队开展“学雷锋、手拉手、同抗疫、献爱心”特别行动,短短两天,就为黄石因疫致困青少年捐款50多万元。截至6月1日,三个多月,江苏省少先队共为黄石市各中小学捐赠口罩、消毒水、图书、校服、体育器材等各类物资价值1000万元。“五块钱、十块钱的都有,这些就是大家的力量。”华耀国说,当年抗美援朝,全国少先队员通过搜集废铜、废钢铁,打柴割草,饲养小牲畜等,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和零用钱捐献战斗机,正是由当年江苏少先队倡议的,这是少先队的光荣传统。今天我们助力抗疫,捐款捐物资,捐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疫情期间,两地少先队员在精神上给予彼此支持。结对子的学校共同创作手拉手抗疫海报。同学们原创的同心抗疫歌曲、诗歌、快板、戏曲作品相继诞生,并由两地队员在网上共同演绎。两地结对辅导员还开设“手拉手”队课云课堂,设计制作《带领我们打怪兽》《伟大的民族精神》《战疫时刻见证中国速度》《红领巾寻访身边最美抗疫人》等优秀微队课。结对学校还共同组织少先队员开展“写一封暖心的信,画一张鼓劲的画,录一段温情视频,上一堂心理辅导课”活动,实现云加油、云祝福、云互动……在抗疫这场课堂上,孩子们都学到了很多。
2012年退休后,华耀国担任江苏省少先队名誉总辅导员,2014年12月当选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面对新的职责,他又有了新的思考:如何将多年的少先队工作经验,把江苏省少先队工作的做法,和其他地区共享。
他的工作范围从江苏省到了全国。这几年,光西藏他就去了11次,到过拉萨、那曲、山南……时间最紧张的一次,晚上从贵州安顺赶到贵阳,凌晨十二点从贵阳乘飞机出发,夜里三点到成都中转,凌晨五点飞往日喀则。早上九点到日喀则之后,他顾不上连夜的旅途劳顿,顾不上适应高原气候,甚至没顾上吃早餐,直接就去给辅导员们讲课了。
他的工作精神让当地少先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们感动不已。“主要得益于我有颗强大的心脏。”华耀国笑着说。
或许一生与红领巾为伴的原因,华耀国一直有着年轻的心态,他坚持锻炼身体,每天长跑五千米以上,思维也很活跃,关注新事物的速度有时连年轻人都跟不上。
“从当少先队员到做总辅导员,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雨花台。每每站在烈士遗像前,我总想:是什么让这些‘海归’‘富二代’放弃享受、不惧血雨腥风?我也问自己:你凭什么来做他们的后来人?——我明白,‘信仰’与‘忠诚’,这是做一个少先队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华耀国说,做好少先队工作,还需要职业精神,把工作做出新意,做出水平,一定要用专业的态度去研究,还有一样必不可少,是对孩子的热爱。
“看到孩子,我就喜欢;戴上红领巾,我就会激动。看到衣衫不甚整齐、红领巾沾上油污和灰尘的孩子,我就心疼地想‘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正是这份热爱,让他坚守农村讲台,一站就是十八年;也让他在少先队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使江苏省少先队事业成为一道靓丽风景。是这份热爱,让他在近七旬的年纪仍然为“太阳底下最美丽的工作”忙碌着、充实着、幸福着。
今年参加第八次全国少代会,在分会场聆听致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贺信,华耀国对自己热爱的事业更增添一份自豪感和责任感。他说:“我们要以更加高昂的政治自觉,更加积极有效的工作,肩负起少先队为党育人的光荣使命,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伟大事业中,在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伟大征途中,让鲜艳的红领巾和火红的队旗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2017年6月,华耀国和延安红领巾小讲解员的自拍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0年第15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