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小菜园(初夏时节菜油香)

乡情散文小菜园(初夏时节菜油香)(1)

乡情散文:初夏时节菜油香

文:黄浩

油菜作为一种广泛种植的油料植物,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种植。像我们所居住的“金衢盆地”,也有着极为悠久种植历史。现如今,老家石井也有蛮多人要种点油菜,给自己吃吃。五六月份,是油菜成熟季节,近日,回了一次故乡,恰逢田间收割油菜的老乡们,告知:“今年油菜收成不错!”踏上那块熟悉的故土,只见村头路旁晒满了油菜籽。沿路来来去去干活的乡亲们,笑容满面,洋溢丰收的喜悦。

又是一年油菜收割季节,此情此景,分明闻到这片眷恋土地上的泥土芳香,依旧忘不了那股浓浓的菜油香味。

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们,与油菜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怀。在集体化年代,小满节气农事忙。此时的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密切关系,意为“秋收冬种”正当时。田间地头生产忙,抓紧晚稻收割,也是抢种麦子、油菜的最佳时段。

在这段时间里,生产队“农忙”程度不亚于“双抢”。在那个还不是“机械化”的年代,全靠人工“操作”的,劳动强度特别地大。在少时的记忆中,为抢“农时”,社员们早早出工,晚晚休工,做到“收割”与“播种”同步。

晚稻收割后的田块,要立马翻地。这时生产队要安排社员将那些需种油菜的旱田,用“犁”翻耕过,再就是“耙”将之弄成细碎状,最后用锄头“整理”成一垄又一垄的田埂,接下去农活就是种油菜了!

——种油菜是移植的,所以先要播种油菜苗,提前做些准备,为此生产队要安排几个社员播种育苗了!

开种头天晚上,队长要做些分工,什么人带什么农具,派出那些人去拨苗的,安排那几个社员去种植。如晴天,还要安排浇水的人。

当天一早,围上汤布、戴上斗笠,挑上簸箕、带上锄头出发了!

——因“挖”与“种”是不同的,那些先到那些要种油菜田块的社员,用锄头挖出一个个小洞。不会儿,田埂上出现一个个间距均匀的小洞了!

接着,拔油菜苗的那些社员们挑着簸箕纷至沓来,放在田塍上。稍停,跳到田里,开始种了!用锄背敲打泥土,敲碎使之成细粒状,之后再把一棵苗放进洞里去了,培上一些细土,盖住根部,用脚轻轻踩几下,防止翻倒,提升成活率。最后就是给浇浇水。一片种完后,再“移师”到另一片,直至全部种完。少则两三天,多则四五天。——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施肥、管理了!

——后来的岁月,通过“改良”,生产队种油菜挖洞用上了“铁陀螺”(用一条“T”形木棒固定)。劳动工具的“改良”,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而劳动强度却是大大下降了!

除了生产队要种一些外,家家户户也要在自留地种点油菜。像我家也一样, 在“毛落青、里达坞”这些自留地上,要种上那么几垄油菜的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油菜“花生”在冬季,而花开在春天,三月里,正是油菜花烂漫的季节,绽放笑颜。那一丛一丛的油菜花,在漫漫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茎上就缀了金黄的小花,端庄素雅!放眼望去,村庄周边大片油菜地,如同披上一块金黄色的海洋。金灿灿,黄橙橙,美丽无比。一片片的油菜花,为故乡的春天增添了光彩。暖暖的太阳照在金黄的油菜花上,花儿显得更加鲜艳迷人。

在微风吹拂下,连绵起伏,清香阵阵——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可爱的小蜜蜂,追逐着,忙碌地采着花粉,酿造甜蜜的“生活”。

满山遍野的油菜花香四溢。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沁人心脾。我们徜徉在花丛中,那飘洒着的一缕一缕淡淡清香,扑鼻而来,春风拂面,让人沉醉于心底,令人心旷神怡!

约过了25—30天,“繁花落尽”,油菜结籽了!沉甸甸的“荚子”挂满整枝菜杆,黄压压的一片。走近一看,结满了粒粒菜籽,有的饱胀得马上要破裂。长势喜人,意味着又是一个丰收年。

每到五月初,上半年的抢收就开始了,农忙季节正式来临。随着初夏到来,油菜已经进入了全面的收割季节,社员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割油菜,要选择晴天(最少要个把礼拜),生产队队长在安排农活时,要预测一下“来日”天气,再定夺。

当天一早,乡亲们肩挑畚箕、手拿镰刀纷纷前往目的地。队长一声令下,大家纷纷跳到田里,收割了!一人一垄,左手握油菜杆上部,割断杆的根部,放在身后,前前后后,“一排又一排”地摆放在田里……

上午收工后,安排社员将割下的那些油菜挑到晒场(地基)上去。在这同时,派人将“地簟”(竹制品,用来晾晒稻谷等农作物)背到“地基”上,将它们一席连接一席摊开。把已挑过来的油菜,捧到“地簟”上去,整整齐齐地摆放好,晒个几天。晒到约七八成干,到了这种程度,就可以脱粒(打油菜)了!——吃过中饭,下午接着干,直到全部收割完毕。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打油菜了!在人们心目中,这也是最艰难的一道“工序”。大伙儿一字形排开,手拿“连枷”(也称“条车”,旧时一种农具),跟随着连枷翻滚起落,“落点”不停地咂到油菜荚上,使之破裂,一颗又一颗的菜籽接二连三露出来,纷纷滚到“地簟”上去。

傍晚休工前,用“竹耙”将表面的杆子“清理”掉,拿起来抖几下,让剩余颗粒落下,将杆堆放在一边,最后分到每家每户,用它做“燃料”。之后,用筛子筛去外壳,剩下的就是黝黑、发亮的油菜籽了!用畚斗将之搬到箩筐里,挑到仓库里存放好。

——刚“脱好”这些油菜籽,还含有少量水分,于是还得继续再晒几天,等它彻底干燥后,方能榨油。

在那个年月,都是传统“土法”榨油,其“生产”工具是“水碓”。到了这个时候,生产队要安排社员到“周家碓”榨油(当地人叫“打油”)了!

“榨油”,它是算是一项技术活,所以说,要派去的那些“劳力”,还必须能“操作”水碓。

当天一早,他们穿上草鞋、围上汤布,挑着箩筐,说说笑笑,沿着崎岖小路前往。

其工序:清理、烘焙、蒸籽、磨粉、踩饼、进槽、撞击、接油。

——出油前的最后一步,最精彩也是最艰辛的一环,那就是榨油。双手推起重达八九十斤撞杆(也称“撞头”),利用杠杆原理,借助惯性用力撞击楔子。

撞头需要两个人一起操作,一个站在前,一人站后,前面的人主要负责掌握方向,确保能够正面撞击木进上,后面的人大力地摇撞撞头,将重力与惯性发挥到最大程度。两人踏着游步,猛烈向木楔子撞去,发出了阵阵“嘭、嘭”声。它对坯饼施加巨大压力,依靠物理压迫,迫使油脂渗出,硕大的油槽浅黄色油细细淌下来了,香气扑鼻,香飘万里!

——打一榨约六七百斤菜籽,能出200来斤菜油。菜籽饼,也就是菜籽榨干后的渣,又壮又鲜,可以用来喂鱼,可以拿来做肥料。

人类的繁衍生息离不开油脂。在那个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菜油也就是除了粮食之外的又一生活必须品。在当年,吃肉是十分奢侈的,能吃上肉油的人家,少之又少,于是菜油也就成为人们最常用的食用油了!

——大家要把生产队分来的菜油,和自家菜油一起,放到坛子等容器里存放好。因在那个时代,商品奇缺,不像现在,植物油随时随地有出售。要慢慢地用一年,等到来年新菜油榨出方行!所以说,平时要精打细算,省着用,只有过年过节那会儿,才能尽情享用。因是这样,也有人家怕是“青黄不接”,平时炒菜也就舍不得放油了(如是这样没放油的菜,当地人称之为“白锅菜”)。

菜油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秀色可餐,美味相伴。菜油烧起来的菜来好香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多人都喜欢食用。

菜油的香味,能勾起回忆的当属“小麦粿”了!油菜收割时,也是小麦成熟正当时,家家户户做些小麦粿。将收割、脱粒后的小麦,磨成粉,便可做,半成品后,用茶油煎煮,“外焦里嫩”。有缸豆馅、有腌菜馅等等。也有些人家要做一些鸡蛋粿、肉粿。美味佳肴,鲜美无比,味道好极了,让人垂涎三尺!

那个时候,农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养上十廿个鸡的,以维持生活,所以说,鸡蛋更多的是出售换钱的。但是平时自家也要吃一点,以改善改善生活,像做一道“葱花炒鸡蛋”的菜吃吃。一把小葱,一个鸡蛋,菜油下锅烹炒即可,色香味俱全!

菜油(植物油)比肉油用途更广,除了炒菜外,还有更多的他用,如:煎饼、煎鸡蛋,发油条、发茶食,炒冻米塘、炒芝麻,炸鱼、炸泥鳅,等等。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大家还会把“肉油”当成最好食用油,来改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动物油”依赖也慢慢在减少,渐渐地被植物油替代了!

年轮流转,时光飞逝。满满回忆,浓浓乡愁。重回首,去时年,思念驻足在心间!昨天的发生“故事”,已变成为今天“历史”,一段往事,一段记忆,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