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古遗址(广西贵港文物胜迹)

   贵港市(县)历史悠久,自秦建桂林郡起至明降州为县止,前后达1500年均为郡州治所,是当 时粤西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她还是太平天国革命发祥地之一,石达开的故乡、天地会 黄鼎凤反清斗争的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广西省党的活动中心、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 中秋起义的摇篮。她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极为丰富,名胜古迹众多。   早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已有不少文物出土。根据民国《贵县志》载,清宣统三年,北山 下里(今奇石乡) 福庆村农民于山间掘出铜鼓一只,重百斤有奇,此后陆续有铜鼓出土,达4 只之多。此外,还有古砖、古瓦、太平天国钱币等文物出土,但由于当时尚未有专门的文物 管理机构,有的散失,有的外流,均未保存下来。   广西区人民政府和贵县人民政府于1977年至1980年先后拨款在“中共 广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旁兴建革命文物陈列馆一座,在南山建历史陈列馆一座。展出革命 文物110幅(件),出土文物100多件和“一号古汉墓”复制模型。   从1963年起至1988年止,广西区博物馆和贵县文管所曾先后二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贵 港市境内的郁江两岸进行了重点普查。发现了文物地点有古墓葬群、古窑址14处,其中,春 秋战国至南北朝时期的遗物分布地点6处, 古墓葬4处,宋代窑址1处,还弄清了铜鼓滩水电 站水淹区范围的文物古迹分布情况。1987年7月20日起贵县文管所又先后八次下乡全面进行 文物普查,共普查了全市30个乡镇,263个村,行程达2420公里。共普查了有文物线索的305 处, 拍下照片415张,定为文物点的有102个点。其中,古遗址13个点,古墓葬3个点。古建 筑35个点,石窟寺及石刻15处,近代、现代主要史迹14个点,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6个点, 其他重要文物点23个, 发现存在各处的古庙铁钟15只,收购文物7件,采集完整文物11件, 陶瓷器碎片标本50多件, 古化石3件。基本摸清了城乡的文物分布情况。截至1988年底止, 共出土文物达10000余件, 大部分存于广西区博物馆,存于市文管所的也达3659件。这些文 物极为珍贵,大大丰富了广西和贵港市物质文化的研究内容。   1989年底止,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共广西特委扩大会旧址,南山寺石 刻(包括宋铁钟)、贵县古墓葬群等3处。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罗泊湾宝塔(原名安澜 塔)、大南门城楼、南山寺、翼王亭、大圩龙岩等5处。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分别以自治 区人民委员会,贵县人民政府名义行文公布,竖立标志牌加以保护外,还落实了重点文物的 保护单位。

古遗址

京屋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该址位于城南38公里的思怀乡京屋北侧。面积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采集有5000 年前古人类用过的石斧4件, 石□4件,削器1件及石器□件70片,夹砂陶片8件,石核1件, 砍砸1件, 残□残斧15件。均有绳纹、素面之分,厚薄不一。部分红陶有黑胎衣,文化层稍 受破坏。

上江口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该址位于城南28公里的瓦塘乡上江屯西北200米处。面积42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2.3 米,遗物种类多且丰富。已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石斧、石锤、刮削器各1件。还有石核、石片, 动物牙齿、骨头,夹砂陶片等30多件。其中夹砂黑陶10块,红陶20块,分绳纹、素面两种, 胎体厚薄不一,红陶有黑胎衣。该遗址除河岸处自然崩塌外,保存尚好。

郁林郡古城遗址

   该址位于今贵港市南江村。民国《贵县志》载:“相传吴陆绩为太守时所筑,遗址尚存”。宋李纲次贵州诗云:“青枫夹道鹧鸪啼,古郡荒凉接岛夷。陆绩故城依石巘。葛洪遗灶俯江 湄。风光冉冉吹香草,烟雨湿荔枝。欲作终焉卜居计,自应勾漏不吾欺。”据村民口碑:“1952年土改时, 政府曾把南江村以东沿江而下至渡冲江边方圆2.3公里的地方划为古城遗 址。这一带地方为郁林郡旧址,称为古城岭。古城东西两边有两座营盘,称东营盘和西营盘, 古城岭北面前有一井,称陆公井,又叫橘井。”今遗迹尚存。廉石、橘井为新评贵港八景之 一。

郁平县古城遗址

   据民国《贵县志》载:“郁平县废县址于贵县东南。”《兴业县志》载:“旧郁平县址 在兴业县城西北四十里的上古城。”根据以上记载,市志办和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组 成考察组,于1990年11月22日前往今湛江乡双联村上古城屯进行实地考察。众多老村民说, 因过去这里是郁平县治所在地,故本村屯名上古城,直沿用至今。郁平县古城设在附近的旧 屋村,古城西面有一条街,原叫城门街,今叫旧村岭。

瓦窑岭古窑址

   该址位于贵港市城南58公里的木梓乡武思村武思桥西南50米的瓦窑岭坡上。瓦窑岭东至 西50米, 南至北80米,内有窑堆两处,窑具瓷片废品堆积厚约3米,主要烧制瓷器。采集到 匣钵、瓷碗、碟、杯、壶、炉,魂坛等残片标本。其中碗、碟、魂坛完整。瓷片呈白中泛灰 色,釉色淡清泛黄。属北宋古瓷窑址。

郑村石道

   该址位于贵港市城东34公里的东津镇郑村殿僚屯以西,清代乾隆年间建筑。原长4公里, 宽0.75米。路面由一块块青石板横铺而成,随地形变化弯弯曲曲成一条石道。每块青石板长 约75厘米,厚5厘米。现尚残存石道约200米长。

古墓葬

   贵港市贵城镇郊区,有一个很大的古墓群,南起郁江,北到贵港市高中,西从今贵港糖 厂起, 沿风流岭, 大公塘,经旧飞机场,迤东到罗泊湾、南斗村和铁路桥。分布范围南北 2.5公里,东西7.5公里。在这个范围内,古墓葬分布密集,连绵不断。有的古墓留有高大的 封土堆,突兀于地面象座座小山岗,有的无封土保存。其中,已发现最大的有四座,即罗泊 湾一号墓,罗泊湾二号墓,风流岭西汉木椁墓和南江村古墓。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于 1963年2月20日公布,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54年起至1988年止,已发掘500多 座,出土文物达10000余件。

罗泊湾一号墓

   1976年6月, 贵县化肥厂扩建厂房时,发现了一号墓的墓道和车马坑,在墓道东侧的车 马坑内掘出一些鎏金的铜车马器。在贵县县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罗泊湾一号墓”挖掘 领导小组。广西区博物馆主持挖掘了这座大墓。挖掘工作从7月9日开始,至11月15日完成。在挖掘过程中,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王冶秋、自治区文化局局长华应申和玉林地委、贵 县县委负责人曾亲临现场检查指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到现场拍摄挖掘清理该墓的实 况。   罗泊湾一号墓是已发掘的古墓群中最大的一座墓葬。该墓位于郁江北岸约1公里处,西 南距罗泊湾约1.5公里,西距城区5公里。一号墓封土高大,群众称为大坡岭,是一座比较大 型的竖穴土坑木椁墓。全墓由封土、墓道、墓坑、椁室、车马坑、殉葬坑、器物坑7个部分 组成。   封土堆:呈馒头形。高约7米,底径约60米。封土系黄色沙土,层层夯实,每层厚10- 17厘米。地下有宽阔的墓塘。此墓早年曾被盗。   墓道:在墓坑的南边正中,方向156度,长41.5米,上口宽4.8米,底宽3.2米,斜坡 式, 坡度9度。墓道尽头底部高出墓坑底30厘米,与椁室底板平面基本相平,墓道两壁平整 光滑。东壁发现柱洞6个,西壁发现柱洞3个,底下还有横撑木3根。墓道填土为黄色沙土, 经过夯打。   墓坑:在封土的下面,上距封土顶3.1米。坑口呈椭圆形,南北长14米,东西宽9.6米, 墓坑深6.3米。但有3.9米是在地平上夯筑成的。平地以下挖入生土部分呈长方形,至底深 2.4米, 后部宽7.75米,前部宽5.53米。坑壁四周用火烘烤过,呈红褐色,十分坚硬。在墓 坑北部偏东一隔,接近椁室后部盖板的填土中发现铁插一件。   椁室:在墓坑底部,即墓深入地表以下的部分。平面呈凸字形,南北总长12.5米,可分 南北两段。南段长2.64米,宽5.1米,北段长9.86米,宽7.2米,通高2.4米,室内高1.8米。方向与墓道相同。椁室由盖板、壁板、隔板、底板、枕木组成。分前、中、后三室十二椁厢;椁室盖板由28根大方杉木南北并排平铺而成。椁室底板,也用28根大方杉木组成。在底板面 上铺竹席一层。承垫椁室底板由4根大方杉木组成,分前后两对纵向排列于底板之下的生土 面上。承托的底板则在下侧面凿出与枕木等宽的凹槽,使枕木嵌入底板内求其平稳。椁室内 有棺木三具:   主棺(1号棺) :位于椁室后室前部中间的主棺室,是一具双重漆棺。外棺为长方形,长 3.02米, 宽1.15米, 外表髹黑漆,内施朱漆。顶板两侧边沿各凿有两个缺口,北端墨书一 “北”字。内棺长2.55米,宽0.75米,高0.65米,结构与外棺基本相同,棺盖红漆。清理时, 发现内外棺两侧板被盗墓者凿了两个大洞,棺内空无一物。棺底残留一片竹席,人骨架已不 存,底面积有一层厚5-8厘米的红漆。   2号棺:清理时位于后室前部东边厢,棺盖已经脱出,翻倒在一侧。棺内仅存玉印(无字) 一枚,芋头壳一节。棺长方形,长2.19米,宽0.73米,高0.60米。外髹墨漆,内施朱漆。   3号棺:出土时位于中室中部椁厢,已浮移纵跨在门限上。南端伸入享堂内顶杠东侧, 北端仍在中部椁厢南部。棺长方形,长2.34米,宽0.69米,高0.60米。外髹墨漆,内施朱漆, 结构与主棺(1号棺)相同,棺盖已脱出,棺内空无一物。   车马坑:位于墓道尽头南22.7米,东侧4.7米处。坑呈长方形,南北长3.7米,东西宽 2.3米,深入生土1.8米。坑内出土铜、×带扣、[钅去]泡、衡木、轭勾、盖弓帽、铜环、 节约。鞭首、铁箍等车马器30多件,其中大部分器表鎏金。坑底还留有漆皮,板灰痕迹和车 轮槽痕,属随葬的一辆实用马车。   殉葬坑:位于棺室底板下,共有7个,据广西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组鉴定,其中一具男 性, 年仅13岁左右,其余6具都是女性,年龄最大的为26岁,最小的为16岁,有的还有少量 的随葬品。分述如下:   一号殉葬坑:死者为25岁左右的女性,死者头和左肩之间有漆奁一件,木简一枚(已残), 右臂侧边有竹笛一件,右手握青梅两枚,足穿鞋袜。棺外西南角有一竹笥,竹笥内有:三足 陶合一件,陶盒内盛青梅;叠放的漆耳环三件,其中一件底部刻划一“胡”字;木梳一件, 棺外南端东侧有米字纹陶罐和漆盆各一件,棺的北端有残篮一件,偏东紧贴棺盖竖放漆盘一 件,棺盖上刻有“胡偃”二字,底外壁刻有一“胡”字。   二号殉葬坑:死者为18岁左右的青年女性,死者脚上穿麻鞋。棺盖面中部有墨书“苏偃” 二字,棺外东北角有残竹笥一件,内有漆盘一件,耳环三件,陶盒盖一件。棺外北面有梳篦 盒一件,葫芦一件。梳篦盒内装木梳,木篦各一件,黛墨一包。   三号殉葬坑:死者为大于26岁的女性。开棺时,包裹骸骨完好,但死者的头颅倒置裹在 席内,一只平头鞋却裹在席外,胸部有木简一枚,已残,可辨四字,但不识。   四号殉葬坑:棺内骸骨尚好,死者为20岁左右的女性。其右手腕西侧有琥珀珠两颗,盘 骨上有铜带钩一枚。棺外南面有陶纺轮二件。   五号殉葬坑:死者为13岁左右的男性少年,骨骼完好。死者胸前有木拐杖一件,右侧有 带鞘铁剑二件,另有铁书刀一件。   六号殉葬坑:死者为16岁的女性青年,骸骨完好。随葬品除胸前有一木简外。别无它物, 木简字迹不清。   七号殉葬坑:死者为26岁左右的女性,是殉葬人中年龄最长者。坑内置圆木棺一具,在 棺两端和中部横捆三道篾绳,每道篾绳各用一根绞销栓紧,棺内死者骸骨完好。清理时,头 骨东侧有黑发一束,呈辫状,从头部下垂至左肘部,长约50厘米。还有黑地桔红色回纹锦残 片数块,浮在骸骨上面,不知原为何物。右臂西侧有木简两枚,文字已不可辨识。   器物坑:位于椁室的头厢板下。殉葬坑的北端,分东西横向排列的两个竖穴土坑。两 坑之间, 相距1米,大小相同,每坑长1.90米,宽1.20米,深0.80米,上面纵向平铺一层木 板,木板厚薄不一,长短不齐。西坑内一个大铜鼓倒置,鼓腔内叠放着三件铜盆,二件铜盘, 盘内放着三件带木柄的铜勺,铜盆上面横放着杯形壶。铜鼓腔内还存放着两块砾石。坑内的 西北角竖放着竹节铜匜,坑的正中放着一件木制革鼓,坑的东端散放着铁釜及釜架,还有铜 蒜头扁壶,铜盘口鼎等。东坑内的西端一个大铜盆覆盖着一件铜钵,一件铜锅,一件葫芦瓢, 两件叠放的铜匝和一件带盖的铜桶。坑的中部还有一件带盖的铜桶和一件大陶甑,坑的东部 挤放着两件铜桶,还有大小铜鼓、铜纺、铜壶、铜匜,铜三足案、铜九枝灯、铜鼎等。在铜 三足案上放着一件彩绘铜盆,盆内放着筒形铜钟和羊角铜钟。   一号墓随葬器物,从椁室出土的一件木牍“从器志”记载,墓中随葬品不论种类上和数 量上都是很丰富的,而且这些器物原来大都用竹笥盛装或用布帛包裹。由于椁室早年被盗和 长期积水,此次出土仅1000多件。随葬器物按质地分,包括陶、铜、铁、金、银、锡、玉石、 玛瑙、玻璃、竹、木、漆、麻、丝等。按用途分,包括生产工具、生活工具、车马器、乐器、 兵器、木牍、木简、植物种实等。其中:陶器50件,铜器192件,铁器25件,尺2件,木器仅 存208件, 漆器保存完整的22件,复原31件,木牍、木简和封泥共19件,丝麻织品原物均已 腐烂,出土时仅见到个别残片,植物种实共20种。   根据墓葬结构风格和随葬品,广西区博物馆推断,此墓的时代是西汉初期,上限到秦末, 下限不会晚于文景时期,即赵佗称王的南越国时期。墓主人生前很可能是当时地方政权机构 的最高官吏,布山县是南越王国的桂林郡治所在,桂林郡守、尉死后葬在这里,是完全可能 的。   1984年,贵县文物管理所用出土的墓木依原样复制了此墓模型,在南山文物陈列馆内展 出。

风流岭西汉木椁墓

   此墓位于今贵城北郊风流岭。为“古墓群”四大墓葬之一,于1980年7月9日至30日,由 自治区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主挖。   该墓早年已被盗,今出土文物主要有大铜马。该马约高83.3厘米,雄性,体型高大,昂 头张嘴,前腿后翘,呈奔驰嘶叫状,是一件较完整的出土文物。为广西区出土的文物少见的 珍品之一。   此墓除出土大铜马一件外,另一件是牵马架车铜俑。俑为一带须老者,面目端庄朴实, 戴帽、披肩,身着盔甲,双腿跪坐,两手在胸前紧握作牵马状。同时出土的还有鎏金铜车辖、 马衔、铜弩机,铁车戟和车马饰等文物共40多件。现存广西区博物馆。

古、近代建筑

古城、围堡

   大南门城楼   位于贵港市旧城内县前街(市府对面),是贵县古城五门之一。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原为 土城。元至正十二年(1352)以石修建,明万历癸卯年(1603年)加砖增高,清康熙二十五年和 光绪初年先后两次重修,楼高66米,长30米,厚8.66米,拱门高3.4米,今尚完好。   谷坡古围堡   谷坡古围位于贵城东南41公里的木格镇云垌村谷坡屯,占地约2000平方米。目前围墙仅 剩下20米长, 围墙高2.5米,通厚为1.08米,用石灰黄泥夯筑而成。围内是叶氏祖祠,清道 光年间(1821-1850) 建。座北向南,二进五开间,面宽24米,进深16米,中间有天井,砖木 结构。正门屋檐有细刻成褶红布状的封檐板,檐下有画、诗多幅。画、字清晰。挑手都经细 致加工。正厅神台前的木雕细致,高约5米,顶上刻双凤朝阳,颜色金、红、绿相间使用, 其他花鸟雕刻装饰也很细致。上下厅批石灰,左右顶部约40厘米处有缠枝墨绿色二方连续图 案,造型美、屋顶为青瓦。   武思村围   位于贵港市木梓乡武思村。是清道光末年由当地陈、黎、陆三姓联合所建。围城座西向 东,长55米,宽30米,墙用石灰黄泥筑成。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四角四楼,每楼两层,高 8.5米,每层有50×40厘米窗一只,炮眼8只。围内建有瓦面平房28间,门向中间。围墙通高 7米,厚0.4米。今尚存。   东井围   位于桥圩镇东井塘村委会西北1公里处, 围依岭而建。围墙西高东低,最高5米,最低 2.5米,厚0.7米,用石灰和青砖砌成。现仅存一座镬耳楼。此围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

牌坊、碑、塔、亭

   亚魁牌坊   位于今贵港市府对岸南江村,系明代举人黄守规建。整座建筑为花岗岩石结构,高5米, 宽6.5米,分成三门,门南北相通,中间门高3.8米,宽3.5米,两边侧门均高3米,宽1.5米。门顶双坡型,用石凿成顶脊和瓦筒状。檐下分别用扁条形梁坊以榫卯方法接四根坊柱,上乘 梯形朱儒柱以托起房顶。下面正中门额石板两面刻有“亚魁”二字和“嘉靖甲子(1564)科第 九名举人黄守规立”、“万历已丑年仲春吉旦”等字。牌坊下部两面有对称的护柱石,使整 座牌坊古朴大方、稳固、美观。今尚完好。   节孝牌坊   位于贵港市贵城镇永明街石灰巷北侧。光绪《贵县志》载:“节孝坊在县东门外江边, 旌表郭氏生员林中桂妻、举人繁峙县知县林储贤之母,道光十年(1830年)巡抚苏成额具奏奉 旨建立”。   全坊高11.5米, 宽8米。全部用花岗岩细凿精刻而成。顶部石板上正中有石葫芦,两边 是卧狮相伴。石板下正中有块嵌石,高36厘米,厚17厘米。两面周围有浮龙,两面有“圣旨” 二字。字径20厘米。“圣旨”石的左右各有两个石雕石人,一高一低。人物造型的东西外柱 顶上, 各立有一连座石狮,两面相对,石狮身长80厘米,连座高1.4米。坊的中部刻有字, 正背面基本相同。正中是“龙章宠锡”,右是“诰命”、左是“文魁”,属楷书,字径30厘 米。   全坊有柱10条, 各呈方形,底座各砌有方石墩。墩长1米,宽0.6米,高3米。南北砌护 石,有加固石柱之用。是今全市仅存的一座此类石建筑。   中山公园驰道牌坊   位于贵城镇的南江村边。北临郁江,西南80米是南江村委会。这座砖石结构建筑,建于 民国17年(1928年) ,高8.5米,宽11米。分成三个拱门,门口向北,中门拱门高4.5米,宽4 米,两侧门高4米,宽2米。牌坊下部4柱的南北两面砌有护柱砖石,坊的上部中间两望柱间, 有横置“=”号形两块凹入平面,高30厘米,宽4米,上块南北分别有“中山公园驰道”五字 (当时拟在南山寺建中山公园,后未实行),字径30厘米,楷书。字的上方砌有半圆形砖饰, 圆直径约1.5米,原有12角星饰(现已用石灰涂掉)。两侧的望柱较低,有竖式砖砌花窗装饰。整座建筑端庄、朴素、大方。今存。   翼王亭   翼王亭位于东湖公园内,是由当时广西省政府拨款5000元,县人沈锡琳设计制图,建于 民国23年(1934年)的我国第一座纪念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仿古亭。该亭是八角形砖木结构, 重檐琉璃瓦顶建筑。亭高9米,宽12米。亭内施天兰花板,砌八圆柱,刷红色,柱高4.5米, 周长105厘米, 下有鼓形柱础。原东向两柱楹联写“田畴历史卢龙塞,锦里馨香丞相祠”, 为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亲笔。亭外东向横额“翼王亭”三字,为黄旭初书。亭内原东向 横额书“还我河山”为李宗仁题字,西向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 河山”为白崇禧所书。柱间近顶有横木相连,八柱下间隔有四道水泥短栏,柱顶面宽30厘米, 每栏内又分三组白色花窗。地面台基分两级,级距10-40厘米,有二级台阶相连,亭周围有 绿树相衬,“文化大革命”期间,亭内题字均被毁。1979年和1986年,贵县人民政府二次拨 款修复。   先烈石达开纪念碑   位于东湖公园内,碑高6.67米。民国23年(1934年) 县长欧仰羲任内建.碑身镌李宗仁题 的碑名字,汪兆铭题的“太平人杰”和居正题词。此外还有欧仰羲、黄绍耿序文。碑座刻龚 政撰的石达开传。今碑尚存。但所有刻字在“文化大革命”时已被毁。   罗泊湾宝塔   罗泊湾宝塔, 名叫安澜塔, 又名漪澜塔。位于贵港市东面罗泊湾处,清嘉庆二十三年 (1818年)知县林大宏建。全塔高约30米,矗立郁江之南。分为9层,底层墙厚190厘米,八面 周长共36-62米。正北面向郁江有一门,上有对联“撮土为山培地脉,引人成事补天功”, 门额横批是:“漪澜塔”三字,门窗上有“文峰卓立”、“拔地冲霄”等字额。塔身上共有 35个门窗,每窗形状各异。塔内原有八层楼板,现已无存。   南山舍利塔   位于贵港市南山的狮头山、驴山交界以北的山脚下,由县人盛光庭于民国23年(1934年) 从广州带回装着舍利珠的铜塔回贵,发动各地群众捐献,1936年请木格石匠曾福有建成。   全塔分四层,高6米余,阔2.5米,塔顶书“舍利宝塔”四字,下有浮雕佛像一尊。塔左 侧有贵县书法家梁岵庐撰书的“南山舍利塔记”石碑一块,内有陈觉定喜捐桂钞一千五百一 十五元的字样。今完好。

寺庙、馆堂

   南山寺   位于郁江南岸的南山狮头峰下,依山据洞而建。始建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 ,至 道三年(公元997年)“以太宗墨迹赐天下名山”,同时获赐太宗御书224轴建御书阁安奉。景 祐元年(1034年)仁宗亲书“景祐禅寺”字额,赐给贵州南山寺,故南山寺又名景祐禅寺。元 朝亲王图帖睦尔,被流放海南岛两年,他南来北归时,都停宿南山寺,公元1323年被召返京 时,亲书“南山寺”三字留赠,寺僧把字刻匾悬挂。五年后,图帖睦尔登帝位,州官周天祥 于1329年把字刻匾摹下并加跋文一起刻石,称“御书碑”,立于石佛洞北壁地面上。   南山寺在元代和清初各大修一次,以康熙末至乾隆初(1714-1740年) 的修缮最讲究,历 代的主要建筑有南山寺寺门、八角亭、亭后石门、通堂、菩提阁(即东楼)、半山亭和舍利塔、 登山石级等。御书阁已于元末战火烧毁,半山亭于“文化大革命”时被捣毁。   南山寺是西江沿岸的重要佛地。礼佛的地方主要有金刚殿、大殿、观音堂三处。金刚殿 位于寺门后的八角亭内,供奉四大金刚,大殿在南山主洞内,大可容千人,供奉如来、三宝 诸佛,观音堂在大殿西边,供奉观音菩萨。此外,还有十八罗汉等。   南山寺的历史文物主要有古石佛,宋、明铁钟,御书碑,菩提树,舍利塔以及历代碑碣 摩崖等。   1963年2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公布南山石刻(包括宋铁钟) 为区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1985年6月30日贵县人民政府公布,南山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民寺   该寺位于贵港市城南面35公里的平悦乡政府西北200米平悦小学内。寺门向东,寺的前 座已拆。目前只有后座, 属砖木结构, 宽14米,进深10米。中间有4条大木柱,周长最大 1.45米, 高6米。上部为抬梁,穿斗式混合木结构,挂落有木雕,工艺细致。瓦顶用灰砂卷 筒瓦,盖着本地青瓦,瓦檐用青色玻璃剪边装饰。屋脊上有灰砂砌筑装饰,已残。山墙为硬 山型,顶用灰砂封护,砌起的马头饰已无存。从内看栋梁有字“皆大明威号正德拾壹年岁次 丙子季冬良长重修”,“×大清乾隆二十七年太岁壬午仲秋吉旦重修”。此寺建于明代初期, 历史价值较高。另留有寺钟一只,钟上字迹大部分不可辨认。   李氏弥庙(附李彬墓)   位于贵港市城南10公里的新塘乡永新村乌桕屯内,是座西向东两进三开间砖木结构,乾 隆年间的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平方米。主庙宽11米,进深24米,高 8.5米。门口走廊宽2米,有粉红色石柱2条和横石2米,柱下各有鼓形柱础,横条转角处有挂 雕饰。正门用石条框,高2米,宽1.2米。门顶上有红板黄字“李氏弥庙”四字,行书,字径 40厘米。入门第一进栋梁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天井两边有隔断墙,墙上有框 槛, 天井两边和二进厅交界处有青石雕刻的垂带抱鼓右,纵式排放,长约2米。顶端分别有 小石狮(长约50厘米),对面相衬。屋顶正梁下有字“乾隆十七岁次壬申(1752年)孟秋谷旦鼎 立” ,楷书,字径6厘米。后堂神台上立神主牌三行共15只,还有“左昭”、“右穆”字牌 分左右端立。上下脊顶正中有葫芦状焊铁饰,葫芦下有砖砌灰塑各种图案和马头状装饰。前 后两进山墙为硬山顶,用灰砂筑实护檐。光绪《贵县志》载:“国朝进士康熙九年李彬恩赐 内阁中书”。此庙是李氏子孙为纪念李彬而建的。   李彬墓位于“李氏弥庙”往东10公里的上兰岭上,碑文写“皇清进士原授内阁中书九十 寿厚斋李老先生墓” ,碑高1.3米,宽0.7米。还有石柱两条,高4.5米,上有对联“清朝高 洁无双士”“南国端方第一人”。柱边有石鼓。   庙和墓保存良好。对研究清代的古建筑和清代的不同级别的建筑特点,墓的样式区别都 是很好的实物资料。   木格镇三界庙   位于贵港市木格镇圩内。座北向南,是两进三间砖木结构四合院小庙。占地面积1500平 方米, 建筑面积320平方米。主庙庙门和后殿都是一层平房,宽12.2米,进深17.5米,最高 处约8米。门口有走廊,走廊上面及屋内横木,隔柱都用格木,属枱梁式木结构,檐墙用青 砖砌, 墙顶1米内有图案画和其它人物风景壁画,檐口琉璃剪边,正门檐有“万世威灵”四 字。屋顶用灰砂卷筒青瓦覆盖,山墙硬山顶用灰砂护檐上加风火墙马头状艺术装饰。前后屋 脊用青砖灰砂筑砌两头翘起,中间部分有双凤相衬,下有人物花草鸟浮雕伴衬,样色古雅。此庙建于乾隆年间,主祀冯三界。   福寿寺   位于贵港市覃塘高中内,原是两进三开间砖木石结构的建筑,面向西南,建于清乾隆年 间。目前仅存前座,后座及天井已拆毁改建学生宿舍,原状不详。寺前座宽16米,进深7米, 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前门外有走廊,走廊宽2米。正门高2.5米,宽1.4米,门框是红条石, 左右为对联:“鼎建百年神赫濯,重修四次寺巍峨”刻在红条石上,行书,字径10厘米。门 额石刻宽2米, 高80厘米,上刻“福寿寺”三字,字径40厘米,红底金字。横额对联四周有 精雕细刻的图案。门外走廊外侧有石柱两条,高3.5米。还有鼓型柱敦,柱上有对联:“福 寿重申一里家家沾帝德, 寿龄永锡四民代代沐神恩”。行书,字径6厘米。两柱外侧各有横 弓形石柱一条,交界下有挂落雕刻。屋顶为奴坡式,檐前有琉璃瓦档剪边状,青绿色。硬山 型山墙, 上筑灰砂护檐,门顶两面墙上,目前还有壁画12幅,有些已剥落不清。入门5米处 有柱两条,柱是砖砌的有矮墙相间,墙上有枱梁式的木结构支撑,木质坚实。大门外是一块 开阔地坪,左右50米处各有200年以上榕树一株,水井一眼。   镇安庙   位于贵港市大岭圩内,是嘉庆年间由乡人集资请广东师傅所建。此庙属两进三开间砖木 结构单体建筑, 总宽13米,进深10米,建筑总面积235平方米。正门高2米,宽1.2米,门框 四周是石条,门底两侧有四方石墩上有钱形纹饰。门顶石额“镇安庙”三字,两旁石刻对联 “镇压仗神灵两粤苍生欣颂德, 安全凭圣力万家赤子乐歌功”,正楷,字径7厘米,对联下 有雕狮一对。门有拖拢门,板门,门额顶有壁画四幅。前后座檐高4米,有琉璃剪边立体型 饰和其它花草浮雕,造型美观。入门有门楼,宽3.5米,纵深3米,是木板铺的,楼上顶梁有 “告大清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1891年)孟夏月暨祖里维修等重建吉日”。后座横梁字,不能 辨认。神台是新建的,原来的“关公”塑像已无存。前后座间的天井已覆盖屋顶。   东津粤东会馆   位于贵港市东津圩郁江南畔,是单层砖木结构,面宽两间8.5米,纵深两进13米,北向。主屋通高8米, 原有门口在扩大街道时已拆坏。后进向北,檐墙上有浮雕,彩墨画,门口檐 口琉璃剪边装饰(青绿色)。主屋内有四条大木柱,柱的周长为103厘米,上面是枱梁式构架, 四周墙是青砖批烫,墙端有连续不断带形的花鸟壁画,硬山顶灰砂卷筒瓦,灰雕脊饰,样色 古雅,艺术性较高。目前该馆的门面已改装,屋顶马头状饰有的已毁坏,由东津乡粮所管理, 属100多年的古建筑。   永梧天主教堂   位于贵港市桥圩镇永梧村西北长兴屯内。建于1925年,1982年重修,属青砖钢筋水泥二 层平顶楼房结构。座东北向西南,面宽14米,进深21米。前面部分为二层楼房,后面部分为 单层礼堂式大厅。屋高8.5米,正面檐墙上加砌三角形顶壁,上装铁十字架,十字架通高约 1.5米。教堂大门呈拱形,左右有拱形窗各一,门窗上方有外伸档水板,门高1.8米,宽1.2 米。入门可见正厅,是教会活动场地,可容1000人,正面有耶苏像,有讲台,白布摆布,布 上有红十字图案,旁边设置有宗教活动的用具,门有对联,现有83岁神父蒙子文带六、七个 修女在此传教。

府第、祖祠

   宋氏祠堂   位于贵港市城东南面35公里的桥圩镇西南方5公里的青塘村老宋屋内。建筑为一间两进 砖墙青瓦顶房, 宽4米,深8米,高6.5米。房内粉壁,中间有天井。后厅神台顶上,一横挂 樟木牌匾一块,匾长237厘米,高95厘米,厚3厘米,青底红字,红边,上书“德馨俎豆”四 字, 行书,字径50厘米。左右侧各两行细字,楷书,字径2厘米。右边是“礼部祠祭司郎中 叶树德员外张茁主事赵明英为顺治乙未年代行廪生崇记镇邑乡贤宋瀚立,左边是“乾隆壬子 科解元嘉庆已未科赐进士出身钦命翰林院编修四川、贵州正考官又侄孙湘书”。神台下是大 古“寿” 字,篆体,高60厘米,宽40厘米。两边墙上有木板对联,板呈黄色,宽乱2米,长 2.5米,刻字刀锋轻巧,字显刚劲有力,字体行书,黑色,字径8厘米。两对联分别是:“国 宾肇其编竹书香垂复,乡贤开泰赋梅德泽光前”,“铁石梅花太平宰相,山川香草古艳文章”。祠堂已有200多年历史,对考证本地乡间民俗有某些价值。   甘氏石兰公祠   位于贵港市东津乡石莲村甘屋屯内的岭坡上。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座西向东,宽12米, 进深35米, 正梁高10米,建筑面积450米,是三进三开间砖木结构。门口下有三层台地,共 有砖砌17级,两边有砖砌垂带相联,高出一般地面4米。门口走廊深2米,有右柱和弯弓状横 石条两条, 柱下有鼓形石柱座,柱中与横石相交的下角有三角形石雕挂落。大门高3.2米, 宽1.7米, 门框是红色石砌。门顶石块凿有“石兰公祠”四字,从右往左读,中间两字上还 有竖写“甘氏” 二小字。前檐高5米,山墙硬山顶,上面的装饰已无存。中座东西有天井与 前后座相连,两边厢房已开通,中厅两旁柱下都用青砖砌成花篮状须尔座,显得艺术上有所 变化。后座最高,山墙顶点离底部10米高。后座有砖砌神台宽3米,中间一木牌高0.6米,宽 0.35米,旁饰腾龙雕。顶部有浮雕双凤朝阳,有直书宋体字“甘氏历代先远一派宗亲之神位”, 字径0.35厘米,红底金字,两侧有神主牌28只。主厅两厢房1958年作大食堂,所有屏风,框 槛已无存,硬山墙上和脊饰已被毁,该祠对研究农村民俗有一定价值。   邱氏祖祠   位于贵港市木格镇东坡村平坦屯。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祠堂建筑面积2320平方米,主 屋两进五开间, 面向东南, 属砖木结构。建于道光年间,光绪年间重修,总宽17米,进深 16.8米, 屋顶双坡式,前面中间檐墙凹入,其它的墙2米。大门高2.2米,宽1.5米,门前有 两条四方石墩座砖柱, 门顶有2米宽樟木板上用楷书写“邱氏祖祠”四字。此板的两侧各有 横式壁画四幅,个别书年代为光绪。屋脊上有马头状立体装饰,风火墙在硬山型的山墙上, 两头有飞檐,上面的镬耳状装饰堂煌大方。中间三间两侧的瓦面较中低约40厘米,脊顶亦有 马头砌饰,山墙外侧人字顶有简单图案。中间天井,两边有通道走廊。后座正厅神台座上放 有三十多只神主牌。台前有巨幅木雕,分三部分,两边各宽1米,中间宽2米,有各种镂空木 雕装饰,工艺细致。顶部有彩色横木雕,画面是双凤朝阳,栩栩如生。横梁上写“福寿康宁、 百子千孙”。木雕屏风前有4条柱,左右各二,高4.5米。屋顶建筑基本同前座,屋外30至50 米处,原有围墙,分东西南北门。目前,北门城堡还存,正方形,边长4米,高约6.5米,墙 厚0.6米,上下层共有枪眼40多个,原盖有瓦顶,中有板棚,门顶石板平放,显得古香古色, 别具风格。对研究清代后期的古建筑有一定价值。   泉索司马第   位于贵港市平悦乡西面1公里处,是座坐西向东五开间两进式砖木结构,建于清代中期, 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原是杨姓的祖先任武职,为荣耀乡里而悬匾“司马第”的家庭建筑。面宽20米,纵深12米。富有岭南族建筑特色。   郑氏祖祠   位于贵港市龙山圩平塘屯内,建于清同治年间,座西向东,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 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是一座二进十一开间的四合式院落。四角有楼,楼高10米,每楼四面 有枪眼。过去有铜炮铁炮防守。全座屋总宽55米,纵深25米,屋前有1000平方米的铺地砖。四周有灰砂围墙,高2米多,厚35米。正门墙外还有池塘围绕。主屋檐墙瓦面出檐约70厘米。顶部有壁画共25幅,左右横排高约60厘米,边加连续图案,有“五麟图”、“五马归朝”、 “香山九老图”、“三进士”、“华山景致”等,画面清楚。主门高2.2米,宽1.4米,山墙 为悬山,顶上脊饰已残。厅堂内陈设已毁,剩下厢房部分框栏,硬木雕刻图案,刀锋灵巧, 艺术水平较高。四角四楼已拆毁。   花屋祠堂   花屋祠堂为张氏祖祠, 位于贵港市木格镇和平村以北2公里处,因全部建筑绘饰图形多 花,当地人叫花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座北向南,属二进五开间,砖木结构建筑。面宽 25米, 进深15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正门口两侧有红色石柱,柱下有花篮式柱础。封檐 板雕有各式花草图案, 大门高2米,颇有气派。两旁有刻在竖式红石板上的对联,门顶上挂 横刻木板匾额“张氏祖祠”,匾上方左右两边是各式书画和雕塑画共13幅。前座屋脊和山墙 顶上饰有各种马头状立体饰,前头两顶角上有小石狮高约40厘米。后座屋顶高约7米,檐高4 米多,两边山墙硬山顶,有“江西式”的镬耳屋造型,四角有翘屋鳌鱼饰各一只,显得古式 堂煌。正厅后面帐形神楼对称大方,各式镂空木雕,山水花草和顶部的双凤朝阳浮雕,着色 华丽,栩栩如生。两边有木刻对联,神台底下还有土地神位。该祠堂今各种装饰保留完整, 对研究近代建筑装饰工艺颇有价值。   龙殿庄   位于贵港市木梓乡回龙村西北角,土名龙虎爪,是一座四角四楼三进十一开间四合院砖 木结构,为谢为良祖先于光绪庚子(1900)年所建宅院。整座屋坐西向东,南北宽44米,东西 进深25米,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两侧附房各2间,檐高3.6米。正面两端是三层楼,高出 正屋3.5米。檐墙各有窗6只。正门高2米,宽1.3米。墙壁凹入0.5米,入门3.5米处,有屏风 板8块,宽3.5米,上雕花鸟树草,板顶有四方连续梅花图案木雕框槛。右侧转弯角壁上有一 幅宽2米,高1米的山水画,补画于民国32年(1943年)。第二进正门用木板作间墙,上饰双喜 构图木雕框槛工艺细腻。中座前有园木柱两条,红色油漆,柱间挂落雕饰。正厅有神棚,下 设祭台。中座外分别有天井与前后座相通,天井南北是厢房,用板作隔墙。中轴线正屋两侧 除厢房外,两边还有附屋各四间,共24间。后座屋两端各有三层楼一间,形状如前楼。龙殿 庄后面是一座土山, 高80米,象伏着的老虎头部。屋前面是空地,原有围墙2米多高,外有 水沟围着,沟深3米,宽3.5米。屋的布局美观,样式大方,有庄园式特色。   七星堂   位于贵港市木梓乡武思村,建于1922年,原为当地财主陈锡光的住宅,是一座回字形砖 木结构二层洋楼建筑。面宽五间,座西向东,明间为通堂。过了通堂,中间是一个天井,宽 4米,纵深5米,天井四周即为四面合壁的内向二层洋楼,上下沟通。檐墙砌成拱门式,拱顶 有灰雕复绒弦纹装饰,拱门下有琉璃砖砌檐栅,楼顶四角均砌成三角觚形檐壁。北面檐壁上 塑卷画凸面,上有墨书“七星堂”三字,行书,字径40厘米。其余各面檐壁及上下层交接的 檐壁间,也分别灰雕有花卉图案装饰,上下层共有厅屋32间。二层东北角房内有木梯可通顶 部阳台。外围砖砌女儿墙,高1米,上有枪眼多只。整座屋造型独特,工艺设计精细,人物、 花草、鸟兽等浮雕多幅,形象逼真,造型醒目,是研究中西结合建筑的教材。

古桥、井泉

   登龙桥   位于贵港市城东登龙桥村。左为东湖,右为蒙塘。清雍正年间始建,用青白石砌成。横 亘于湖的南北,长约90米,宽约3.5,光绪四年(1878年) 重修。被誉为“登龙胜迹”和“东 井名区”。   曾有联句“水从白玉环中过,人在青龙背上行”。晚清一品官,名书法家陈[王矞]书 “东湖”二字石碑,竖于桥头上。此地曾是黄鼎风农民起义军大败清军的地方。今石桥尚完 好。   广济桥   位于贵港市桥圩镇的黎村江上。是桥圩至木格的主要通道。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县 人邱清光倡建,道光二十六年建成。全桥均用人工凿洗的青石砖同灰砂砌筑。由三个敞肩拱 构成,长36米,宽5米,高约7米。桥两侧设有青石栏杆,高1米。过去桥东北端建有文昌阁, 西南端建有风雨亭和捐款题名石碑。整座桥造型古朴,结构严密,是贵港市同年代艺术较高 的石桥。除阁亭1958年已拆毁外,其余尚完好。   陈泉大井   位于贵港市平悦乡泉索村,古名陈索井。泉源很大,白天担得见底,晚上水溢出过面,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水冬暖夏凉,可作饮用、灌溉。井呈正方形,用砖砌成五级码头, 正方形的上边长4.6米, 往下逐级缩短,呈倒置正梯形状。旧志相传此井凿于宋——元代。今尚存。   郑村古井   位于贵港市东津乡郑村水井屯北面。水井座落在田洞中,井台呈正方形,边长5米,井 口也呈正方形,边长1.57米。民国《贵县志》载:井旁有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 石碑。故称古井。今尚存。   六贡井   位于贵港市五里乡六贡小学以北150米的田洞中, 建于清代中期。井下有一棵榕木,此 木空心,径约1米,把木锯断,水即从根部经木心冒出,人们就把此木心凿空,修成圆形井。每逢太阳正顶, 站在井边,透过清水,可见到井底的木头,故又叫木井。井口径1.3米,水 深5米。今尚存。   三凌泉   位于贵港市根竹圩南300米处的小溪旁。因三泉眼呈品字形,成三处出水,故有“三凌 泉” 之称。现其中有一泉眼已被山水冲毁溶于小河,尚存的两眼其一圆形,深约2米,直径 2.5米,水清澈见底,每隔一二分钟有簇簇水珠从底部冒出水面,景象迷人。另一眼正方形, 边长约3米,深0.8米,出水景象奇特,除冒水泡珠有趣外,更奇特的是,还随时可见水底沉 沙被泉水所冲四处翻腾开花景象。据当地群众说:1981年泉水曾停涌几小时。临断流时有红 水涌出。数小时后,泉水复出如故。至今未枯。   泡珠井   位于贵港市木梓乡六罗村海拔225米的双岭山西麓。井在半山腰20米高处,水从石缝里 涌出。井长2.3米,宽2米,深0.8米。乡人用石灰砂砌石储水为井,井的特点是在于每隔三 五分钟就会从井底分几束大大小小连发水珠冒出,最少时有十数只泡,多时达百余只泡,因 而得名。

石刻

(一)洞窟石刻

   南山石刻   贵港市南山寺,自古声名远播,是西江沿岸重要佛寺,吸引历代诗人墨客来游,留下了 许多珍贵的石刻和佛雕。据统计,共有碑碣摩崖100多块(处) ,石佛30多尊。这些都是中古 代华南金石艺术制作的精品。   石佛主要遍布于大洞北壁之上,大小30多尊,刻工精巧,法相庄严。其中最大的有三尊。位于正殿石壁间的弥勒佛立像,高约七八尺许,妙相庄严,素称艺术精品。弥勒佛右侧二尊 是坐式阿弥陀佛石像,高二尺,制作古朴。   南山的碑碣摩崖遍布于南山的大小石洞和八角亭内。计宋代14件,元代2件,明代15件, 清代50件, 民国8件,“文革”中被毁多件,现尚存72件。1989年,已拓印成册50件,形式 有诗词、题记、题额、序跋和修葺捐资题名碑等。书法有篆、隶、楷、行、草齐全,各显功 力。诗文和书法均有较高的水平。题书者有元亲王及郡、州、府、县官和历史名人游客。内 容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民族等,最古的是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贵州州学教授刻于 观音洞石壁上的《陈待制游南山诗》。最大的是南宋贵州知州陈谠的三份摩崖,即“北洞留 题”,刻于北洞顶上,为南山摩崖最高处;“南山”题额,刻于石佛洞东顶上,为南山摩崖 最大字, 字径约80厘米,楷书;《南山颂》诗刻于观音洞石壁上,为南山最巨幅共142字, 诗体古意, 书法工整,崖幅高250厘米。以上三幅合称南山石刻“三最”。南山石刻最小的 是刻于观音岩石壁上的闻实音和尚的“一窍有灵通地脉,半空无雨滴天浆”联额,摩崖高35 厘米, 宽20厘米,字径4厘米,楷书。还有宋的梁竦,明的林朝钥,清的李彬,杨燝、何世 文等幅,也最为书法爱好者留连观赏。   龙岩石刻   龙岩位于城东的大圩镇南郊,龙岩洞内有明、清人的题词、题额等摩崖。   其中南岩洞门石刻两幅,下幅为明知县林朝钥所书“古怀第一山”五大字,上幅为清康 熙贡生曾光国所题“东方巨观”四大字,岩大门上刻“天然胜迹”四大字。此外,洞内尚有 巨龙、小狮、石猴、石桃、石芝、罗汉、仙人等雕刻,形象逼真。明代徐霞客曾到此游览。   封候岩石刻   封候岩,原名马骝洞,位于贵港市古樟乡川山村,岩口约宽7米,高5米。岩口左侧的石 壁上刻有“封候岩”三字,系明万历壬子岁(1612年)仲春五山守备邹勋书题。岩口左壁还刻 有邹氏撰写的诗和序。诗句云:“四野岚烟静里收,承平无事履斯游。地铺衽席开华洞,天 巧生奇映碧秋。更透重天风细细,高悬明月水悠悠。登临恍若东山胜,勒石燕然且未休。” 岩内尚有几处石刻,因年代久远,无从辨认。   严岭岩石刻   位于桥圩震华村东2.5公里严岭洞内, 原有石刻10块,分布于门口,已炸毁。在洞门内 60米处有天然观音坐莲,观音头部岩壁上有摩崖一幅,高1.3米,宽2米,字黑色,多已漫漶, 不能辨认。下款“嘉庆辛酉年贻和书”字体为楷书,字径6厘米。

  (二)庙宇石刻

   天堂寺碑刻   位于贵港市石卡街内原规模宏伟的天堂寺墙壁上,该寺1958年已拆毁。四面嵌墙的碑刻 原有40多块, 现只剩下寺址西侧民房的砖墙中的14块,总宽11米,高1.7米,占墙底部面积 约20平方米。最大一块高1.7米,宽0.78米,字迹清楚。其中《重修天堂寺碑》立于雍正四 年(1726年),《重修天堂寺碑记》立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天堂寺琉璃碑》立于乾隆三 十三年(1768年);《鼎建观音殿容碑》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是研究清代寺庙兴建, 佛教史和当地民间风俗有价值的文物。   木梓三界庙石刻   木梓三界庙原座落在贵港市木梓乡政府左侧30米的地方。庙早已坏,现存石刻两块,一 块是《咸丰柒年重修神像碑记》 刻于1857年,石碑宽0.6米,高1.10米,现嵌在二进屋右侧 的墙上,序言共181字,正楷,字径1.5厘米,字迹清楚,叙述了三界庙的历史及这次修神像 的原因, 目的;另一块宽70厘米,高110厘米,现已作村委会入大门处的垫脚石,模糊辨字 是《重修冯圣爷庙碑记》,为康熙四年(1665年)所立。对研究本地三界庙的起源、发展有一 定的价值。   东津乡石刻   今贵港市东津乡政府大院内存碑刻7块。第一、二块(每块195×82厘米)是《重修迴风寺 碑记》的序文及捐款题名,刻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记叙东津古驿的地理位置及秀丽的景色。第三块(195×86厘米) 是《重修佛像戏台码头碑记》,里面记:“造河船以济人渡,而码头 兴作,始自明朝,台阁增辉”。第四块(143×83厘米) 是《重建玄帝堂暨佛像钟鼓碑》,正 文不可辨。第五、六块(两侧尚各少一块)为《光绪辛卯年重建……碑》每块(138×68厘米), 正文也已不清楚, 刻于1891年。第七块《粮串定章碑记》 (137×62厘米) ,刻于光绪七年 (1881年),里面规定“每张粮串只准收银三分,如有舞弊加收,即从严惩办”。对研究古驿 东津的经济发展及民俗有一定的价值。

  (三)墓志、碑刻

   沈希仪生墓碑   沈希仪(1491-1554),字唐佐,号紫江,贵城镇人,任过明代广东、广西、贵州总兵官, 最后晋至都督同知(从一品)加镇国将军。   明嘉靖戊申年(1548年)沈希仪为自己营造生墓,刻碑纪功。碑高2.83米,宽1.57米,厚 0.25米,另有碑座高0.65米,宽1.55米,厚0.73米。顶部正中直书“诰封”二字,左右两侧 文日:“荣禄大夫镇守总兵官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紫江沈公希仪之墓”。以上字径为9厘米, 楷书。正文1560字,字径1.5厘米,楷书,碑文为右佥都御史兼凤阳扶唐顺之所作。刻碑六 年后沈死。此碑有些内容为《明史》所无,是研究明朝镇压农民起义历史的珍贵资料。碑现 存市文物管理所。   甘其卓墓碑石刻   位于今贵港市石卡镇都蕴村东甘屋土岭上,墓碑高85厘米,宽40厘米。中间有字:“皇 清赐进士勅授四川省永宁协都司忠义定远慈考吴氏合墓”,上款是:“×乾隆肆拾肆年岁次 己亥孟冬月吉旦立、 内阁副都御史年家眷弟吕炽顿首拜题”,下款是:“奉祀男口贤 孙口 口同百拜”。民国《贵县木志》载,甘其卓是清乾隆时武进士,后任记名提督,守热河阵亡。   翼王石达开祖墓碑   《祖墓碑》原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冬立。此墓后被清廷毁。民国23年(1934年)县人龚 政等访石达开故居时发现,并在中山公园(今东湖公园) 建翼王石达开祖墓碑石座。座高3米 多,上嵌翼王祖墓碑及石柱残字,并刻胡汉民诗,龚政访石达开故居记,游翼王祖墓记,梁 岵庐翼王故宅歌及口书题字。翼王祖墓碑上有:“道光二十年孟冬月谷旦日立,十三世、清 显妣谥慈俭石门黄氏老孺人之佳城”等字样。墓主曾孙中有达开、祥开等列名。   渡船碑   《鼎建渡船碑记》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立,1979年冬在今奇石乡福田、六马两村 内发现。   该碑共三块, 用同样方整的石刻成,碑面各高116厘米,宽66厘米,简朴无纹饰,另用 碑脚可植入地,碑身尚完好,碑文楷书。   碑名6个字, 每字大8厘米, 分刻于三块碑顶端。第一块“鼎建”二大字,筹建缘起 ( 《序言》) ,约280字,分7行,字大2厘米。文后捐钱后题名6排,现仅见上三排,其中第二 排21名内有“石达开”名字和捐“一千文”等字样。据考建渡船碑立石时,达开刚9岁零1个 月,其父已不在世。   曾光国墓志碑   位于今贵港市新塘乡市场东头的围墙边,乾隆十二年 (1747年) 立。全碑高1.60米,宽 0.65米, 厚0.25米, 碑头有“墓志碑”三字。曾光国为清康熙贡生,协同李彬编修清康熙 《贵县志》。   岁贡石刻   位于贵港市东津乡郑村大村屯郑子明家门前台阶上。碑共两块,每块15×36厘米,顶部 弧形。两块分别有字:“乾隆壬辰岁贡”,“道光丙申岁贡”楷书,字径8厘米。两块碑离 顶部20厘米处均有圆孔一只。据传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道光十六年(1836年),这家分别 有人被选为国子监(最高学府)生员,称岁贡。   粮串定章碑记   《粮串定章碑记》 原埋在今贵港市人民政府大门东侧,1986年基建时出土。碑高150厘 米,宽70厘米,是清代光绪七年(1881年)的石刻告示。碑上方题字是:《粮串定章碑记》, 楷书, 字直径6厘米,碑文共378字,字径2.5厘米,楷书。碑文中规定“每张粮串只准收银 叁分,作为定章,永远遵行,如有书差人等,舞弊加收则从严惩办”。对研究本地二百多年 前的经济历史,颇有价值。现保存在南山历史文物室。

革命遗迹

(一)洪秀全赐谷村活动遗迹

   赐谷村位于今贵港市庆丰西谷村。该村是洪秀全到广西进行革命活动的第一个落脚点, 也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第一个遗址。目前该村小学校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座由贵县人民政府 兴建的纪念碑。碑的正文是:“天王洪秀全革命活动遗址”。上款是:“公元1844年至1847 年洪秀全到此宣传组织革命活动”,下款是:“1988年元月贵县人民政府立”。   洪秀全于1844年5月(清道光二十四年四月) 。同冯云山一起从广东连山上封川入广西到 赐谷村,住在他表兄王盛均家。1847年二次到赐谷村一边教书,一边宣传和组织拜上帝教, 发展会众。留下了不少遗迹。主要有:   门槛石,长1.5米,重约100公斤,左右有石鹿凿相,是洪秀全当年教书的书房门槛石。此石现放存赐谷村黄庆生家门前。   石凳,洪秀全当年教书时常坐的石凳有6块。现尚存二块。   蚂蝗冲拜上帝会遗迹,位于赐谷村背后的蚂蝗冲之中,是当年会众入会举行入会仪式的 地点。   天王井,位于赐谷村西边路口,以山石砌成,井深约2米,口宽约2.5米,呈蛋圆形,井 口有石阶。1979年被群众填平种菜,1988年贵县人民政府修复。是洪秀全为解决当时村民吃 水难而倡建的,故称“天王井”。   “斩妖”遗址,赐谷村北的六乌山下有一六乌庙。供奉一男一女的菩萨,当地的财主乡 绅利用六乌庙敲榨勒索农民。1844年洪秀全率会众把此庙男女菩萨捣毁,并提笔在庙墙上题 “斥六乌妖诗”(原诗载1862年颁行的《太平天国印书》、《太平天日》篇)。今庙已毁。   罗坡汶坝, 是洪秀全当年为调解当地水利纷争,所筑的拦河坝,坝长75米,宽3米,底 宽4.5米,1844年建。今尚存。

(二)石达开故居遗迹

   石达开,北山下里(今贵港市奇石乡)那帮村人,清道光末年参加冯云山组织的反清革命 运动, 在奇石, 龙山一带组织一支拜上帝会队伍。1850年9月石达开誓师反清到达金田, 1851年参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领左军主将,时年20岁,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年)封翼王。石达开故居遗址、遗迹有:那帮村石达开故居遗址、那帮村背练武场、可览山跑马场、石达 开祖墓、朝拜坪、朝拜山、道光二十年冬立的石达开曾祖母墓碑 (1933年发现,现存于东湖 公园内)、鼎建渡船碑记(1979年发现,今存东湖公园内)。

(三)岐山寨

   岐山寨位于覃塘圩北4公里处, 是黄鼎凤在贵县郭西里进行反清活动的军事据点。建于 清咸丰三年(1853年),此寨雄踞于今贵港市的黄练峡附近,两旁高山壁立,形势险要。黄鼎 风在岐山前沿开阔地上挖水塘一张, 后人称黄三塘,面积约60亩,在距黄三塘约200米远的 福龙河上筑坝,开渠引水入塘。黄三塘的南端建炮台一座,炮台高约3米余,面积15平方米, 呈四方形,炮台以灰砂混凝砌石成墙,开东西南北四门,墙上有炮眼。此台与岐山主峰的两 座炮台隔水相望。岐山主峰的前炮台面积约7平方米,护墙高约1.3米,建在主峰的半山腰上。主峰的炮台建在岐山主峰上,顶峰呈帽形,四面皆石壁,前后炮台之间无路可通,靠绳索吊 篮上下。岐山主峰下有黄三鼻为黄鼎凤当年抗清义军的大本营,面积约20多亩,是义军的练 兵场;昔年曾建有辕门营房。今仅存残址。

(四)平天寨

   清同治二年(1863),黄鼎凤失去覃塘、岐山等平原据点后,上小平天山建筑宫殿,称建 章王。小平天山位于根竹圩北面,东为大平天,两山峭绝,仅一路可通。黄鼎凤在平天寨上 建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炮台、关卡、粮草弹药储存库等,后人称为黄三寨。今平天山上尚 存油池、炮台、战壕等遗迹。

(五)中共广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

   位于今贵港市贵城镇榕兴街。这座建筑是一间城市居民的普通三进一开间的二层铺舍。当时屋主张国才为中共地下党员, 党组织以此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站。1928年6月16日,中共 广西特委扩大会议在该铺后座的二楼秘密召开。会议由广西特委书记邓拔奇主持,中央委员 恽代英到会指导。会议选出:朱锡昂,邓拔奇、雷经天、董铨汉、余少杰、郭金水等15名委 员, 朱锡昂为书记,董铨汉为候补书记。1963年2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公布该 宅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中共广西特委机关旧址

   位于今贵港市城北7公里的附城乡第八村。南距宾(阳)贵(港)公路2.5公里,北靠平天山 全村壮族。1929年至1931年曾为贵县和广西省地下党活动的据点。1930年10月至1931年8月, 广西特委机关设在此处,指挥广西地下党的革命运动。现仅存当年放哨的炮楼残址。

(七)中共广西省代表会旧址

   位于今贵港市三里镇西面2.5公里的罗村覃宅, 原建筑为悬山顶砖木结构。现仅存一小 闸门和一间敞口厅, 闸门门高2米,宽1.3米,上面砌砖秃顶;敞口厅是当年会场,宽4米, 进深6米,高7米,泥砖青灰瓦顶。1936年11月7日中共广西省郁江代表会议在这里召开,有7 个县2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由陈岸主持,会上产生省工作委员会,书记陈岸,委员有黄彰、 彭懋桂、陈湖光、滕雪心(女)等。

(八)明明书店交通站旧址

   位于今贵港市东龙镇正街二巷内,是中共地下党员梅竹公的铺屋。是一座平面呈纵长方 形两层砖木结构悬山顶铺面型民房,铺面向西临街,上下层之间高低木横梁两道,低横梁下 为企笼间隔三开式。1939-1944年是中共广西省工委黄彰建立和使用的地下交通站,解放战 争时期,地下党在此开办“明明书店”,秘密推销党和民主书刊,并为贵武两县游击队用作 通讯联络站。

革命烈士纪念建筑

中秋起义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今贵港市城北约35公里的奇石圩公路旁的山坡上。为纪念中秋起义,1987年 9月贵县人民政府建。座东北向西南,宽25米,纵深40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分成三级 台地,是钢筋水泥沙石结构建筑。主浮雕塑像一尊,形象高大威武,腰间扎皮带驳壳枪闸, 右手举枪直指前方,左手高高举起招呼后者奋力向前状。其下部是起义英雄造像。中部向公 路一边有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达开纵队(即桂中总队)司令员廖联原题字:“中秋起义烈士纪念 碑”,行书,径10厘米,座后是大理石上凿碑文,座前有两柱左右固立,柱顶有火炬装饰, 有原纵队副政委韦纯束题的金字对联:“中秋伟业永垂八桂,烈士殊勋光照九州”,行书, 字径8厘米。浮雕座周围5米有水泥花窗栏杆,向公路有台阶,两旁有小型纵向花围,台阶外 有翠柏树相衬。

桂东南抗日起义革命烈士纪念亭

   位于贵港市城南58公里的木梓乡簸箕坡岭上, 为纪念桂东南抗日起义革命烈士1989年4 月市委、市政府和木梓乡党委、政府所建。整座建筑是由主亭、台地、台阶和石碑等四个部 分组成。主亭立于100平方米水泥铺设的台地之上。是框架式钢筋水泥结构,由四根3.5米高 的圆柱支撑的圆顶建筑。亭总高5.5米,座北向南。东南面两柱底部约1米高处,以水泥板相 连。亭的正面有6级台阶。台阶呈梯形状,上窄下宽,从台地逐级向下伸展,亭正面的左右 两边分立“革命烈士纪念亭碑文”和“烈士英名”石碑各一块。   纪念亭的正面两边柱上,刻黄彰夫人高天梅题词:“革命义旗红万代,先驱壮志化宏图”, 横额“革命烈士纪念亭”等大字。

风景名胜

(一)南山公园

   南山公园位于城东南约3公里处, 是在南山寺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包括以寺山为主的 廿四峰, 现有面积1354.6亩,其中,石山占地472.5亩,是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区 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南山包括独寨山、风山、龙山、龟山、凤凰山、两面山、毡帽山、鸡儿山、马山、驴山、 衡山、靴山、风浪山、三台山、大钟山、朝笏山、螺山、莲花山、白鹤山、尖山、香炉山、 望天山、文笔山和狮头山共称为二十四峰,山形各异,似人似物,如画屏罗列。   狮头峰,又名寺山,海拔70米,为郁江畔廿四峰之冠,形象狮子。峰顶遍长一丛丛天然 植被“龙骨草”,毛茸茸、须拂拂,覆盖在狮头峰上,活似一只披茸的狮子。每每日出东升, 南山狮头峰活似一头醒狮正在沐浴晨光,在向朝阳顿首致意,构成维妙维肖的美景。“醒狮 朝阳”是南山首席名胜。   寺山共有大小岩洞11个。分布于前、后山。主洞在前山,最大,上穹隆下宽敞。其东南 有流云(出米)洞,西北有观音岩及通天洞,洞前有南山寺,金刚殿等古代建筑。半山有半山 亭,山顶有随云亭,后山有葛仙、振衣二洞相连,通称北极洞。北面山腰,有小岩名吕仙, 山后有舍利塔,丹砂井,山前西侧有甘液池,池畔有菩提树,为南山镇山“圣树”。名胜古 迹美不胜收。   南山自古享有“秀甲贵邑” 美誉, “文化大革命”期间,石刻、佛像受到严重破坏。1976年至1985年,自治区文化厅拨款数万元,修复南山寺。县财政拨款建南山文物陈列馆。1982年至1985年,贵县人民政府先后投资70万元建设南山公园,其中,1977年建筑登山石级 路两条,各宽1.3米,总长451.92米,路旁加筑拦杆。1978年在南山的东侧,扩建烈士陵园, 园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黄彰烈士墓一座,以及黄彰,董铨汉、谭寿林等塑像。1984 年建南山公园牌楼大门一座,围墙一条,长80米,把南山公园主游区圈围起来。1987年建筑 混凝土环塘路, 宽3米,长490米,园内铺筑混凝土地面400平方米。1988年县财政又拨款建 筑公园主干道一条,宽6米,长400米,此外,园内还有港胞捐建的香乡亭和邑人捐资建的功 德亭。今日南山公园更添秀色,既有古色古香又有现代气派,终日游人不绝。

(二)东湖公园

   东湖公园前身是中山公园,位于城区的东面。东湖古名东井,一名路云塘,是由20多个 大大小小的莲塘汇合而成的,故俗称大塘。东湖的东南边,雍正年间(公元1823年)用清白石 砌成一座登龙桥,横亘于湖的南北,状如巨龙。晚清一品官、名书法家陈璃书“东湖”二字 的石碑竖于桥头上。民国19年(1930年)由当时贵县县长黎庶希依湖建中山公园。民国23年, 由县长欧仰羲在园内建翼王亭、石达开纪念碑和翼王曾祖母墓碑座。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又 拨款于园内建革命烈士纪念碑,在湖内建湖心岛,游泳池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又多次拨款维修扩建。新建水泥钢筋“艇亭”一座, 主楼二层高12米,长30米,二层合计面积300平方米,是公园内最高的建筑。儿童乐园一座, 内设自动自控旋转飞机、滑梯、千秋、跨拦桥、大象、转椅、电车等10多种儿童玩具。桥梁 三座,其中达开桥从陆地跨湖面直通湖心岛。在翼王亭畔新建渡船碑碑座。在湖心岛上新建 石达开铜像一座,高3.15米,宽1.5米,厚2.2米。在湖中还建有“荷花仙女”“仙鹤”“大 鹏”等雕塑造型。   东湖公园,湖光闪闪,林木成荫,草绿如茵,百花盛开,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人们 游乐歇憩的理想场所。“东湖荷燕”,为新评贵港八景之一。   今公园总面积有744.5亩,其中,水面668亩。是广西最大的内陆湖公园。

  (三)西山

   西山位于贵港市西面15公里处,是贵港市四大名山之一。清雍正十一年 (1733年) 修的 《广西通志》载:“方竹产贵州西山”,清代已无存。西山是唐代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自 古有名的风景胜地。   西山五峰并峙,峰峦奇特,石笋参天。群山的南面有新桥江,西面有黄扬江,北面有大 茶江,清澈溪流,与群山相映,山青水秀,风景如画。   七星伴月山、黄桑山、唱歌山、匐船山、仙女井合称西山五大奇观胜景,游人置身其中, 心悦神怡使人留连忘返。   七星伴月山位于西山圩西北面一公里许,包括七个各自独立的石山。七山略呈圆形环抱 着一个圆形像月的小山。小山的周围是一片低洼地,形成一个大湖,叫七星湖。圆形像月的 小山就在湖的中央,形成七星伴月状,故名七星伴月山。七山的名称是:高仙女山、矮仙女 山、根竹山、塘塍山、麒麟山、象棋山、沙子山。湖中的小山叫月亮山(也叫蛤塘山)。相传 刘三姐就出生于此地的仙女寨。   黄桑山位于七星伴月山西南面二公里处,形似一高大的大象,共有甘四峰(又叫廿四顶) 峰峰奇特,最高的一峰叫狮子峰,形似一猛狮,狮身与七星山平行,但狮头却挠向七星山, 狮头的前面有一石桥,恰似狮子的两前腿,桥的尽头有一石圆球,象狮子抛球状。山腰有一 洞,叫黄桑洞,洞内有石桌、石床、石凳等。洞内尚有一水池,池中有一群群小红虾戏水, 相映成趣, 甚为奇观。黄桑山的前面近处又有一座较低矮的山,形似一童人作拉象状,称 “童人拉象”奇景。黄桑山与七星伴月山遥遥相对,互为衬托,既连成一体又各自独立成景。   唱歌山位于西山圩旁的东面,山上杂木丛生,郁郁葱葱,山不高而秀。唱歌山的东边南 面,有两座石柱突起,形状似人,上面高的似二少女,亭亭玉立,下面矮的一座似一男青年 书生,恰似对面而歌。相传这是刘三姐与秀才郎张伟望酣歌七日七夜,双双化仙而去所留下 的化石,故名唱歌山。后人曾在山下建庙以纪念刘三姐。“三姐歌台”为新评贵港八景之一。   匐船山位于唱歌山东面偏北约两公里处,是一座土岭,岭不高,呈长形,恰似一艘倒覆 而置的船,船底朝天,自古天成,确系奇观。   仙女井原名方竹凌,位于方竹村的中心,是一口千年天然古井,泉水从地下冒出,水清 味甜,夏凉冬暖,终年不竭。从井口溢出的水,涓涓细流,四季不断,后人在泉边周围砌石 成井。乱石作挑水踏脚之用,其中有一块石有一个深深脚印,相传是刘三姐到此挑水所留下 的脚印,仙女井因而得名。距仙女井的东面三公里处有一大岩山。大岩山山腰有一岩洞,像 狮子口。从山的南面狮子口入洞直通山的北面出口,北面出口有一面石壁平滑如镜,镜的对 面近处又有一印山(山如印故名印山),故大岩、村镜、方竹凌又合称西山一景。

(四)龙岩

   龙岩山位于贵港市城东25公里的大圩镇南郊。此山平地拔起,状似伏狮。山前有一石林 塘。山的四周,群峰围绕,形成一个山水秀丽的风景胜地。“龙岩珠影”为新评贵港八景之 一。   龙岩山又名龙安山,半山腰上有一洞府。洞府顶圆如盖,洞阔可容千人,洞内东壁石头 呈龙状,色朱黄与众石不同,长数十丈。石龙的前面丈许有一石珠,像龙欲吞珠状。龙腋下 有一幼龙,仰首作跳跃状。龙背上有一小狮作酣睡状。龙腰间有一天犬,作攀过状。洞内尚 有一天然石龛,龛内有一玉帝作坐禅状。周围石壁奇形怪状,有的象石猿、石桃、石芝、罗 汉、仙人、悬鱼、伏虎、分别作合掌皈依、听经、供佛、炼丹状千姿百态,引人人胜。岩内 尚有明清人的题额、题诗石刻。洞门顶上刻“龙岩洞”三字,为明李焘书题:侧傍有“天然 胜迹”四字。   主洞的南面另有一洞,称为南岩。岩内石壁上,有一大鹏,鹏旁有一人,似人欲乘鹏飞 仙腾云状。还有雄狮、白象并立,作相亲相爱状,旁边又有一关公像,红光满面,威风凛凛。岩门上有刻石题字两幅,下幅日“古怀第一山”(明知县林朝钥所书),上幅:“东方巨观” (清康熙贡生曾光国所题)。   主洞的东面又有一个洞,称东岩。洞顶有石梅、石藕、石鹤等。   龙岩山上除龙岩外,尚有天岩、地岩、十三太子岩、周公岩、秤砣岩等,各具特色。天 岩里有一石钟,以石击之,发出洪亮的“噹噹”之声,地岩有一狭长的暗道通山脚。   龙岩山的南面五六里处,还有一老龙岩,岩内有石钟,石鼓等胜景。   龙岩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有名的旅游胜地。明代地质学家、大旅游家徐霞 客于公元1637年中秋前三天曾游过龙岩及附近山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有的菩萨佛 像毁坏殆尽。1985年以来,群众集资12000元,进行初步修复,大圩街人龚敏忠捐资16000元 建半山亭及石级路。现已可供游人游览观光。

(五)北山

   北山位于贵港市以北4公里, 古名宜贵山,唐代建置贵州,即取一贵字命名,因其高峻 又名平天山,又因其状似龙头,故又叫龙头山。它是莲花山脉主峰,高1157.6米,绵亘数十 里,雄踞西江北岸,府视浔郁平原,是浔郁平原的制高点。明清二代农民起义,曾以此山为 活动据点。   平天山风景的特点:高大宏伟,巍峨壮观,莽中有奇,山头飞瀑直泻,谷底怪石嶙峋, 顶平如台,方圆3000余亩,漫游绝顶,霞烟袭袂,白云绕足,飘飘然如天上游,朝视日出, 暮赏落日,幻化万千,最为奇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水库,办林场,更添北山新色。林木满山,湖泊似镜,江环湖绕,山青水秀,一派林泉幽景。   平天山范围广阔,景观众多,山上有险绝的“黄三寨”、高山飞瀑“马撒尿”、幽雅的 “仙女浴池”、水清如镜的“石牛水库”、常年涌水的“高山水井”、呜声叮冬的“水鼓” 等奇观。“北岳仙池”为新评贵港八景之一。山下有宏伟壮丽的“石牛水库”高坝,横锁山 门,半山有“上龙楼”和“下龙楼”,山村房舍,隐现于白云深处,恰似天上人间。峰顶上 有“北岭仙棋”胜迹,旧传为仙人下棋处,至今遗有石台、石凳和没有下完的棋局,是原贵 县八景之一。

(六)封候岩

   封候岩, 原名马骝洞,位于贵港市古樟乡川山村华堂屯前东北隅茶九山麓,距古樟圩4 公里。   岩口约宽7米,高5米,岩口左侧的石壁上刻有“封候岩”三字,系明万历壬子岁 (1612 年) 仲春五山守备邹勋书题。岩口左壁还刻有邹氏撰写的碑文,碑文作者,以马骝即猴也, 猴候同音,而附会作雅称,改名封候岩。岩内尚有几处石刻,因年代久远,无从辨认。   岩内,夏凉冬暖,中层钟乳石林立,石柱,石笋、石幔、石龙……琳琅满目,有的似飞 禽走兽,有的活象罗汉人形,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岩之上层,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涧水,横 流于岩洞之间,四季不枯,缓缓而流,直通地下河,春夏水面涨至5米之宽,深1米多,秋冬 水面也宽2米左右、 深尺许,是一个天然的游泳池。岩之上部有小径曲曲折折千回百转,直 通山顶和山上的另一边。有民谣日:“封候岩,封候岩,上通天,下通海。”

(七)严岭岩

   位于贵港市桥圩镇震华村东2.5公里处。据民国《贵县志》载:“严岭在郭南里地方, 上连铜鼓岭,绵亘十余里,中有严岭寺内凉水井源出本岭最清洁”。严岭高出平地40多米, 是个山青水秀的游览胜地。山洞宽阔,各种石台,石凳、石棚天然而成,里面有大池,主洞 门宽6米, 洞深不可测。洞内石刻有10块,大部分布在门口,已被炸毁。在洞门内60米处, 有天然观音坐莲一景,观音头部岩壁上有清嘉庆间摩崖题刻一幅,高1.3米、宽2米,楷书, 字径6厘米,字迹已漫漶不清。

(八)尚龙岩

   尚龙岩山原名上龙岩山,在城北40公里的山北乡上岩村边。上石下土,玲珑透闢,有岩 在半山,尚龙寺据洞而建,可拾级而上。民国《贵县志》载:“洞口开敞,中多奇石,乃天 然邱壑,内设佛座,上如承尘,光洁可鉴,不亚于南山之胜”。为清初韦金宁所开。此洞长 达里。许,分前洞、中洞和后洞。前洞宽敞,可容数百人,洞内有南海观音莲座、西天佛仙、 擎天柱、天仙宫、仙人井(平水洞)、十八罗汉、父母坛等胜景。中洞狭长,中有通天洞,高 百十丈,顶有一圆形洞口,透光,称“天门”,一簇树木须根从洞口中垂吊而下,长数丈, 像人之须发,甚为奇观,人们称为“龙须”。中洞过道的左边有一“仙女舞台”由天然石幔 组成,透过帷幕、垂帘,可见戏台的中央有二石荀,宛若仙女,亭亭玉立,轻歌漫舞,活灵 活现,维妙维肖。中洞尚有“天河瀑布”,恰似一池春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气势不凡, 这是由钟乳石造成的天然奇景。后洞有诸多洞府,各具特色。这是贵港又一名山奇洞。我国 著名爱国将领蔡廷锴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率兵驻节此山。今乡人已略作修整,前洞可 供人游览。

(九)九凌湖

   九凌湖是平原上的一大水库,分九凌和五凌两处,分别于1956年2月和1957年4月建。坝 高8.5米, 坝顶宽3.5米,坝顶总长270米,总库容量1850万立方米,水面合13万亩。两库相 通,构成一大湖。统称九凌水库,虽是人造,宛若天成。   九凌湖位于贵港市西面13公里处。水源自湖底九个泉眼和五个泉眼的泉水补给,终年不 竭, 水质清沏透明,游鱼砾石,历历可数。水温稳定,冬暖夏凉,湖底平坦,水深4-6米, 湖的东南面是岩溶风景,奇峰峻峭,山下有岩,岩洞幽奇。临湖远眺,白云飞渡,青山浮水, 一派旖旎风光。西北两侧是土山起伏,层林叠翠,碧水长天,烟波浩渺。   九凌湖面广阔,山青水秀,四季候鸟云集,甚为壮观,是避暑、水上运动的佳地。“西 凌落鹜”为新评贵港八景之一。

史方志

贵港古遗址(广西贵港文物胜迹)(1)

​南山寺景区

广西灵山文物胜迹 广西融安文物胜迹 广西横县文物古迹 广西隆安文物古迹 广西鹿寨文物名胜 广西贵县剿匪纪事 广西籍抗日阵亡官兵之防城港篇 你知道"风景甲天下"的桂林阳朔县有哪些文物古迹吗? 邓颖超回广西“娘家" 广西全州这个地方乡下亭子真多,会不会是广西第一? 广西柳江剿匪纪事 广西奇闻轶事:田林篇 广西僮族为何改成了广西壮族?原来是中国一位伟人的提议 广西武宣剿匪纪事 广西上林县剿匪纪事 5广西桂林清官街里的古代全州官员:人数多、广西职位最高 广西奇闻轶事8:恭城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