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狼居胥地点(快去找封狼居胥碑文)

秦始皇琅邪刻石封禅勒石不是窦宪和班固的首创,而是由来已久从秦始皇泰山封禅勒石刻碑以来,就成为了文臣武将夸耀功绩的习俗,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封狼居胥地点?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封狼居胥地点(快去找封狼居胥碑文)

封狼居胥地点

东汉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后,在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勒石铭记了一篇《燕然山铭》,因属于大将军代替皇帝进行的封禅,所以又叫《封燕然山铭》,由此形成了“燕然勒功”夸功的典故。

秦始皇琅邪刻石

封禅勒石不是窦宪和班固的首创,而是由来已久。从秦始皇泰山封禅勒石刻碑以来,就成为了文臣武将夸耀功绩的习俗。

从《封燕然山铭》碑刻的现状来看,从东汉永元元年至今,经历了近2000年的风雨,碑刻已经被岁月蚀刻得不成样子了。观其岩石质地,《封燕然山铭》是用一块凝灰岩磨制而成,凝灰岩是一种石灰岩,因为雨水中融入二氧化碳形成了碳酸,石灰岩容易受碳酸的侵蚀。凝灰岩多由远古珊瑚岩或礁石形成,从《封燕然山铭》斑驳的蚀刻表面来看,这正是一块礁石。

杭爱山发现的《燕然山铭》

作为石灰岩的一种,凝灰岩膨胀系数较小,不像杭爱山普遍存在的石英变质岩一样容易破碎,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表面容易因碳酸的侵蚀而蚀刻得不成样子。

古代碑刻选材是很严格的,大多以花岗岩、玄武岩为主,像泰山石刻,就是典型的花岗岩石刻;而像著名的“岐阳石鼓”就是玄武岩;而像片麻岩、砾岩就要比花岗岩差上一些;最差的当然是砂岩和石灰岩了。

碑面侵蚀严重

《封燕然山铭》用石灰岩制成,一方面是条件所限,另一方面也说明,汉代对于石碑的选材还不够严谨;最后也可以看出,窦宪封禅勒石不是早有预谋;否则从中原地区带一块石碑,对于几万人的大军来说,也不算什么大事。

既然窦宪做了《封燕然山铭》来记述功勋,那么霍去病封狼居胥山,有没有《封狼居胥山铭》留下呢?这个疑问,也只能由偶然的发现来解答了。

可辨识的文字

我们来看《封燕然山铭》中最后的三十五个字吧。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东汉把燕然山作为北部边境的地标,唐代把北海作为北部边境的地标,每一个辉煌的朝代,都有值得夸耀的赫赫武功,威名赫赫的大将军消弥边患,为中华儿女开拓了巨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一篇《燕然山铭》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彰显其功绩的。

花岗岩石碑

作为大将军的窦宪,封燕然山显然是模仿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的功绩的,那么既然《燕然山铭》已经发现了,有没有《封狼居胥山铭》呢,《封狼居胥山铭》又在哪里呢?

玄武岩石刻

《汉书.霍去病传》记载: 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济弓卢,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按照地理学家的推断,狼居胥山就是今天蒙古国的肯特山,肯特山在今蒙古国北部肯特省、中央省、色楞格省之间,是蒙古帝国的发源地。肯特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0公里,克鲁伦河、鄂嫩河均发源于此。

如果《封狼居胥山铭》存在,那就必然在肯特山某个比较显眼的地方,期待着有进一步的发现。肯特山多的是石英岩和片麻岩,但愿骠骑大将军不要再用石灰岩凑合才好。

远眺肯特山

耕读,既耕且读,欢迎关注交流关于骠骑将军霍去病的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