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本弱为母则刚搞笑(妈妈的神奇小子)

女本弱为母则刚搞笑(妈妈的神奇小子)(1)

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根据残奥会冠军苏桦伟的真实经历改编,他生来因黄疸病导致脑痉挛,无法正常站立行走。而苏妈克服重重困难,不抛弃不放弃,不仅帮儿子站起来,还挖掘了他的跑步天赋。后来,苏桦伟被参加残奥会的中国香港田径队选中,夺得残奥会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这对神奇母子的热血励志传奇,被人们广为流传,享誉世界。

2008年北京残奥会,中国香港田径运动员苏桦伟以24秒65的速度摘得男子200米-T36项目的金牌,并打破该项比赛的世界纪录,这是属于他本人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届残奥会。至此,他在四届残奥会中共计取得了6金3银3铜的惊人战绩,这些故事被新上映的《妈妈的神奇小子》再度重现。

影片中,身有残疾的苏桦伟成长为优秀田径运动员,一位伟大的母亲功不可没,她“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孩子走向人生的辉煌,可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电影贴着励志、热血、燃、少年、母爱、温情、感人的标签,这些与亲情、家庭密不可分的字眼,让人唏嘘慨叹。一位原本连走路都困难的残疾人,竟能在赛道上奔跑驰骋,这绝对是一个关于运动的奇迹,像极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信命的哪吒。电影的前半段也是港版《阿甘正传》的写照,苏桦伟就是那种“输在起跑线上的人”,自从他降生后,医生就宣告他“以后能行走的机会很小”。

幼年时代无法行走,而后在母亲鼓励下逐渐能够站立走路,13岁时母亲看他被三个坏孩子追逐跑得飞快,就带他报名参加田径队并得到教练赏识,苏桦伟的人生走的是“后发制人”之路。苏桦伟与观众以往见到的运动员不太一样,有些人可以拼命补足短板,但有些人的短板今生注定是无法补足。苏桦伟沉溺于一次次起步练习:“我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一直练习起步,我只是想要跑步啊。 ”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只能用这种方式追上别人:“我知道我起步比别人慢,所以我才会更拼命在后面追上来,就像我的命一样。 ”

与其说观众能从该片感受到励志和热血,不如说这种从重压之下迸发的惊人能量背后,是一个家庭和一位伟大母亲倾尽全力的支撑。一个家庭想要培养出一个奥运冠军,背后付出的心血常人难以想象,尤其是苏桦伟这样在生活起居都需要有人照顾的运动员,片中苏妈帮苏桦伟剪指甲的情境让人心痛。不止如此,他们一家四口的精力和金钱,都放在苏桦伟的身上。

《妈妈的神奇小子》没有回避现实,直面苏桦伟作为残疾人运动员的现实困境。片中的苏桦伟一家四口,蜗居在香港老旧的居民楼里,父亲突然生病,整个家全靠苏妈打四份工支撑。苏桦伟一度在艰难的现实面前想要放弃运动生涯:“我跑步每月拿三千多津贴,但是我去送快递一个月可以拿七八千块补贴家用。 ”幸好,苏妈一直支持儿子苏桦伟——让儿子加入田径队的是苏妈,每次儿子接受采访陪在他身边的是苏妈,让儿子拍广告赚钱恢复训练的也是苏妈,儿子在最后一届残奥会比赛状态不佳,飞去赛场帮儿子调整心态的还是苏妈。影片中“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苏妈,让人联想起经典港片《岁月神偷》里也是由吴君如扮演的母亲。

毋庸置疑,电影中母子互相砥砺的感人剧情,的确拍出了积极正能量的体育传记之感,剪辑叙事节奏也行云流水,甚至还抛出了残奥与奥运获奖运动员待遇不对等的问题。但联瑞影业出品的电影,总是背负太多思想包袱。

诚如《燃野少年的天空》的天马行空构思,《妈妈的神奇小子》的编剧同样“背大锅”,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塞下许多情节。这是该片的第一个缺点,因为从亚特兰大奥运会一直拍到北京奥运会,太杂太乱的剧情,难以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电影中有些副线拍了等于没拍,比如弟弟那条线,父母认为,弟弟的出生只是为了照顾苏桦伟的后半生。片末,弟弟在爷爷的遗像前为哥哥在残奥会取得佳绩欢呼,但他长期以来遭受到苏妈不公平待遇的心结,似乎没有解释也没有解开。全程有些渲染情感的地方同样莫名其妙,电影真正让人感动的地方并不多,叙事工整平淡,没有情绪的起伏。可以说,金句和鸡汤式的台词,失去了渲染情绪的意义。

第二个缺点是普通话配音效果差,吴君如的配音让人容易出戏。

第三个缺点是作为传记片塞下许多情节,该拍的却没拍出来,苏桦伟一路跑残奥田径,整个过程未免太顺了。

作者简介:王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影评专栏作家,厦门广电集团记者。

来源: 青岛早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