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通史(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一字不漏照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赵心放

北宋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通史(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一字不漏照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1)

司马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治学名言人人皆知。南宋朝代,有这么一个人,他摘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书,只字末改,不仅与“文抄公”风马牛不相及,却还成了流芳百世的史学大家。读者可能觉得奇怪吧?请耐心听笔者细聊,就能知晓其中的道理。

(一)司马光《资治通鉴》其书和袁枢其人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实,取材十分恢宏。由于采取的是编年体方式,只是按年份记述,如果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及结束要连续若干年,它就不能连贯记述了,要了解其全貌,就要翻阅N卷书。

袁枢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宋著名史学家。他多年来在《资治通鉴》一书上下的功夫最多,已达到耳熟能详的水平。按现代话说,算一个不折不扣的“光粉”。但他体会到,此书虽好,但多达294卷,浩博难懂。由于采取编年体写法,历经多年的历史事件,“一事隔数卷,首尾难稽”,无法在世上普及。经过多年思索,他想到如果把《资治通鉴》按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的办法来编排,就可以降低阅读难度,使更多的人能够读懂,让《资治通鉴》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宋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通史(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一字不漏照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2)

有了这想法后,他顾虑重重。当时史书的编撰体例只有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两个作者都姓司马,一个叫司马迁,一个叫司马光,都是举世公认的大咖级人物,而司马光还是自己崇拜的偶像。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书生,有能力来创造一种新体例吗?

此外,全部按照《资治通鉴》所述史实编篡,上面没有的他肯定没有,由于要取舍,上面有的他也可能没有,这不是当上了货真价实的“文抄公”吗?那要遗臭万年哟!

(二)在杨万里等朋友的开导下,袁枢历经二年完成《通鉴纪事本末》

袁枢和杨万里是好朋友,他毫无保留地向杨万里陈述了自己的设想和担忧。博学多才且心胸开阔的杨万里哈哈一笑,说道:这是件好事啊!据传《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希望写作班子以外的读书人来看一遍,但使他很失望,仅有一个名叫王胜之的人借去看了一遍,别的人面对这部巨著,碍于情面,有的只翻了几卷,有的只看了几页。《资治通鉴》由于篇幅太大,的确使人阅读困难这是不争的事实,司马光本人也感觉到了的。他晚年时曾想另写一部《资治通鉴举要历》,把《资治通鉴》简化一番,但斯人老矣,虽尚能饭,已力不从心来做这事了。

北宋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通史(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一字不漏照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3)

杨万里

后来,袁枢又与几个知己朋友聊了此事,大家都很支持他的想法。

在朋友们的鼓励下,袁枢经过约二年的努力,完成了《通鉴纪事本末》的编纂工作。全书四十二卷,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

特别的是,书中文字抄录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

取《资治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独立成篇,起讫了然,并自立标题。共记二百三十九事,另附录六十六事。

杨万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读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

据《宋史·袁枢传》载:当时朝廷的参知政事龚茂良,刚得到《通鉴纪事本末》一书,就立即推荐给宋孝宗。宋孝宗阅读后,赞叹地说,治道尽在是矣。宋孝宗命令摹印十部,以赐太子和江上诸帅,命熟读之。此外提升袁枢为大宗正簿。

北宋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通史(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一字不漏照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4)

资治通鉴

(三)《通鉴纪事本末》的问世,充分说明勤奋和机遇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袁枢从小聪明伶俐,擅长著文赋诗,且很有抱负,曾在他家乡南桥上题诗:玉龙倒悬过寒潭,人在云霄天地间。借问是谁题柱去,茂陵词客到长安。他是用借喻到长安,实则抒发自己到京城去参加科考取得功名的理想。他17岁进杭州太学,20岁以“修身与写赋”科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

袁枢属学者型领导干部,知识渊博不多说,其官德令世人景仰。他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时,北宋哲宗朝“奸相”章敦的后裔、浦城章惇曾以同乡的情谊,命家人将“章敦传”送来,请他润饰,被袁枢严词拒绝,他大义凛然地说: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后天下公议。当朝宰相赵雄夸他:无负古良史矣。

袁枢任大宗正主簿时,宋孝宗召他入殿面谈。他便以皇帝的自训语“小人不可不去”这句话为中心,讲述了从汉武帝至唐文宗,历代皇帝中偏听奸妄,招致祸乱的史实,忠告宋孝宗提高警惕。调任太府丞时,直言宋孝宗有宠任武士,厌薄儒生,猜疑大臣,想用近侍参与国是等一系列问题。宋孝宗感悟后对他说: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

北宋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通史(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一字不漏照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5)

南宋刻本《通鉴纪事本末》

宋代朝臣弹劾御史事例,据传就是从袁枢开始的。《宋史》夸他:临民则识治辨间,立朝则启沃忠谏,克尽乃职,为世师表。袁枢在严州任老师时,工作比较清闲。他人闲心不闲,抓紧利用较多的时间从事论著。那个时代的社会特点是,经济和学术文化有一定发展,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抱有忠君忧国之心,愤世疾俗之志的袁枢,拿起史笔,来抒发自己的报国忧民之情。为给内外交困的南宋朝廷提供安邦治国的药方,也为了解决阅读《资治通鉴》的困难,于是他产生了采用一种新体裁——即纪事本末体,来编纂《资治通鉴》的想法。

(四)补白

袁枢创立的以“事”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裁,弥补了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不足,丰富了史学体裁。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当然《通鉴纪事本末》也有它的先天不足。首先表现在取材上,《资治通鉴》是一部政治和军事史,有关经济、文化方面的记载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缺陷。另外,《通鉴纪事本末》记述的事与事之间没有联系,对于整个历史不能勾画出一个发展变化的线索,它只是记述了“治乱兴衰”的现象。

笔者需要给读者特别说明的是,开创一项新工作,要向袁枢那样,不仅要有创新的激情,还要特别注意打好自身基础,根据现实的需要而行动,如此勤到极致后才能成为大家。

北宋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通史(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一字不漏照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6)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推荐:

《水浒传》里王婆的营生中有一项叫“马泊六”,这是什么职业?

担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宋王朝不能养马?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