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丁忧(丁忧考议)

中国古人睿智通达古人设置节庆和规章制度都是有目的和教化作用的,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存在价值和必要丁忧便是一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关于丁忧?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丁忧(丁忧考议)

关于丁忧

中国古人睿智通达。古人设置节庆和规章制度都是有目的和教化作用的,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存在价值和必要。丁忧便是一例。

丁忧,又称“丁艰”,是古代遭逢父母之丧,官员和官学里的学生必须守孝三年的制度规定。丁忧期间,官员必须离职,但俸禄照旧,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期间不得举行婚嫁之事,参加吉庆之典。如果遇到特殊情况,皇帝可以“夺情”处理的,让官员继续在原岗位上开展工作。

丁忧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到了周朝成为一个习俗。汉朝以后,成为历朝历代的一项法律,违反了就要受到处罚。如《唐律疏议》记载:“诸闻父母若夫之丧,匿不举哀者,流二千里。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

关于“丁忧”,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

第一,所谓的守孝“三年”,实际上是指27个月,也就是说两年零三个月。

第二,亲生父母、养父母,继父母去世,都要丁忧。

第三,丁忧一般由儿子来完成,女儿、女婿,以及孙辈和重孙辈都可以不必丁忧。但也要避免娱乐活动和生子嫁娶等。例外情况是,如果儿子去世,则孙子必须丁忧。如果孙子也不在了,则由重孙丁忧。丁忧“不出三代”,从重孙以后,就可以不必丁忧。

第四,丁忧也有分类。若是父系亲属去世,称为“丁外艰”,如父亲、祖父、曾祖父去世。若是母系亲属去世,称为“丁内艰”,例如母亲、祖母、曾祖母去世。

由于对权力、官职的贪婪和追逐,古代官员在丁忧期间的不孝行为,史书不绝。主要可归纳为六种:匿丧不举;忘哀作乐;未满释服求仕;居丧嫁娶、居丧生子;居丧分家、居丧应试;其他“不孝”行为。包括吃荤、参加饮宴、剃头,等。

那么,丁忧制度的推行有什么意义呢?一是推行孝文化;二是有助于官员轮岗。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有利于官员个人成长进步。你想想吧,老人去世后,在墓地盖间小房子,吃住都在那里,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包括夫妻生活,能干什么?那就只能是读书思考锻炼身体了。能够完全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做人做事等各个方面的功过得失,为今后的复出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学术基础。相信三年的时间,足以使一个人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现在还有必要推行丁忧制度吗?农耕时代是慢节奏,现代社会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三年的时间太长了。三个月的带薪服丧还是很有必要的,也不必在坟头盖房子,居家服丧三个月,不参与政事和任何宴请活动,不能外出旅游,三个月的时间里学习、静思、平复心情、给自己充充电,陪护健在的老人,这样的服丧制度还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工作,完全不必担心,不管原来多么重要的岗位都有人可以替代,日常的工作运转是可以维系的。地球离开谁都照旧运转,何况三个月的时间不过弹指一挥间。

一切都要快,匆匆太匆匆,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未必就是好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