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绝千古十首诗(千古第一才女借古讽今)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冠绝千古十首诗(千古第一才女借古讽今)(1)

译:

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冠绝千古十首诗(千古第一才女借古讽今)(2)

冠绝千古十首诗(千古第一才女借古讽今)(3)

神: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想:

靖康二年,也就是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了北宋的都城汴京,抓走了宋徽宗宋钦宗和大量的皇亲官员宫人。

当时,正担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也就是今天河南的商丘登基。但是登基后的高宗赵构,并不想收复失地,却如惊弓之鸟望风南逃,从扬州杭州一路狂奔。李清照,悲观绝望,写下了《夏日绝句》这首诗。

全诗四句,我们先看首句:生当作人杰,“人杰”是一个典故,她用的是《史记高祖本纪》中间刘邦的典故。刘邦当上皇帝后,最初建都是在洛阳,有一天呢,他在洛阳南宫设宴款待百官,在庆祝宴会上,他向大臣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问题,他说:我能打败项羽,夺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大臣议论纷纷,有两位大臣抢先回答:陛下,您派人攻城略地,只要打胜仗就重赏,这是和天下的贤者共享胜利的果实,项羽妒贤嫉能,迫害有功的人,猜忌有才的人,打了胜仗不赏,夺了土地不分,所以,最终失了天下。

刘邦听了这番赞美诗以后啊,头摇得像拨浪鼓,他说: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啊;能够玩转国家、安抚百姓、保证供给、不断粮道,我不如萧何;能够率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哪!这三位都是当今天下的人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才是我能够夺取天下的根本原因。项羽只有一位谋士范增,都不能用,所以被我打败。

可见,“人杰”是人中豪杰的简称,刘邦将张良、萧何、韩信称为人杰,李清照却把项羽称为人杰,这个评价是李清照的独创,但却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认同。

下面我们看第二句:死亦为鬼雄。“鬼雄”也是个典故,出自什么地方呢?出自《楚辞九歌》的《山鬼》: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意思是说,为国献身的英雄,死后的精神魂魄都可以成为百鬼之中的雄杰。

这两句结合起来看,李清照这首诗对项羽大唱赞歌,这一点非常难得,为什么呢?中国历来大行是“成者为王败者贼”的成王败寇的理论,李清照对失败的项羽赞赏有加,大赞项羽,出局依然是英雄。李清照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这首诗的后两句作了一个极好的说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两句让我们明白,李清照赞美项羽在战场失败之后,不愿意重回江东,东山再起。

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兵败垓下逃至乌江,原打算东渡乌江,刚好,乌江亭长划船等着他渡江,并且告诉他江东之地虽然不大,但方圆几千里,有几十万人,足够称王了,何况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来了无法渡江。原来打算渡江的项羽听了乌江亭长这话,这个时候放弃了渡江的打算。

他笑笑,从容地说:苍天要我死,我还渡什么江?当年我和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西进,现在没有几个人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宽容我,让我再度称王了,我有什么脸面再见江东父老,即使他们不说,我心中无愧吗?

于是项羽做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重大决定,绝不渡江求生,而是将宝马赠给亭长,将头颅送给已投降刘邦的故人,悲壮的自刎而死。文天祥曾经在《过零丁洋》这首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就是对项羽之死的最佳注释。

项羽在现实的斗争中失败自杀,但是历史却永远记住了他,因为历史,不仅记住成功者,而且记住了精神不倒者,记住了失败而不是逝者,每读《史记》自此,我都会为项羽之死深深触动。

李清照生为巾帼,擅写妩媚细腻小资情调的情词,却写出了如此豪放大气,如洪钟大吕的咏史诗,似乎从伫立楼头凝眸远望的弱女子,一下子蜕变为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汉子,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细想一下,不外乎两点,第一是感时而作,李清照生当两宋之交,最大的国事是繁花似锦的北宋竟然亡于金兵的铁蹄,从这首诗的写作来看,国虽破家尚未亡,但是在北宋灭亡的硝烟中纪继位的宋高宗赵构只图自保,没有复兴大志,更无迎回徽钦二帝的打算,划江而治,成为高宗赵构最高的政治诉求,这让李清照极为不满。

收复失地,不仅可以重回故园,更是关乎到国家兴亡的大事啊!她这么盛赞项羽,实际上是婉转的批评南宋的掌权者毫无当年项羽至死不过江东、不成功即成仁的精神。

第二,是诗与词的功能不同,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词人的大家,她的词几乎无一例外地叙写着她的忧郁、哀伤的心情,从少女的欢乐到晚年的凄怆,历史给了她多少才女的光环,同时也给了她多少个人的悲伤。

但是李清照词从来不写《夏日绝句》一类的内容,因为,这是诗和词的题材决定的,也是李清照一向主张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所决定的。

另外这首小诗,二十个字中间,一连用了“人杰”、“鬼雄”、“乌江自刎”三个典故,让我们对李清照这位以白描为主的女词人刮目相看,宋代诗人读书多,记述广,爱用典故的特点已经表露无遗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