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和阳明心学的区别(阳明心学最强大的力量)

王阳明的心学很多人很喜欢,也一直在学,但是往往只是学术上的学习,看了后云里雾里,却不能很好地在生活中应用心学。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心学”,我认为心学只是符合我当下的理解,也感觉很适合在生活中应用。

在理解“阳明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之前,我们先理解“致良知”。

致良知和阳明心学的区别(阳明心学最强大的力量)(1)

“致良知”

“致良知”我以“字面”的意思解析,致良知,“达到良好的觉知”,简单明了直指事物本事。

换句话说,阳明心学,其实就是训练我们的觉知,达到良好的觉知的一门学问。

明白了这一点,你再回头来看“阳明四诀”,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致良知和阳明心学的区别(阳明心学最强大的力量)(2)

无善无恶心之体

这一句是世界观,世界本源无善无恶,日月星辰,山川湖海,花鸟鱼虫,自然而然,生老病死。

狮子吃羊,羊吃草,草吸收大地养分,狮子羊死后又给大地养分……无善无恶,这就是天律,自然律。

世界本是如此。

有善有恶意之动

这一句体现的是价值观。

意,心之音也。善恶是怎么出现的呢?谁在判断善恶?

是你在判断。狮子吃羊,你认为是恶,羊吃草,你认为是善。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善恶相易相成,不断变化。

而这一切只是“心”的种种念头的冒起。

善恶对错因为你而起。

致良知和阳明心学的区别(阳明心学最强大的力量)(3)

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一句是人生观。我们往往把良知,当成良好的认知,甚至被当成良心。

传习录中,阳明先生这么写着: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可以看到,判断这一切的就是良知—————良好的觉知。没有这个判断的你,又如何定义善恶。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一句是方法论,格物致知的解释太多,也给新入门的朋友带来太多的困扰,还是以最简单明了的解析。

格物,就是把事物放在格子里分类,就能达到良好的觉知能力。

狮子吃羊,是生存,无善,我们放到格子里分类。

人类滥杀野生动物,非为生存,是贪婪,为恶,我们放到格子里分类。

当你把事物慢慢分类,你会发现,所有这些善恶都只是一个个念头,你把这些念头一个个放在格子里,细细的念头的起心动念也能被你捕捉到,你就有良好的觉知。

要知道念头往往会被你的“善恶”观给修饰,伪装成各种样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念头放在格子里,看着他们。

致良知和阳明心学的区别(阳明心学最强大的力量)(4)

知行合一

其实”良知“,”本体“这些都是我们本有的,只是我们受了后天习性,而使我们的“心”蒙尘。训练我们的觉知能力,就是为了扫清这些“尘”。也许最后你会发现“本来无一物”,压根就没有任何“尘”。

最后我们就可以理解所谓“知行合一”,从字面理解好像就是知道的事情要去行动,达到知与行统一的意思。

而这个“知”还是“觉知”的意思,觉知到你当下所有行为,就能达到合一。这也就是《心经》前三个字,观自在,“观察到自己当下在做什么”。

这也是当下经常所说的“活在当下”,但是许多人只“活”在当下,却没有去“觉”,是“谁”活在当下。

结语

扛,你就对了。

这只是我个人当下一点拙见,但是确实好用,这些话“不像空中楼阁”,高高在上,能够指导我的生活,这就足矣。

也许几年后我又会有不同的理解,欢迎您来指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