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武术研究现状:中学武术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中学武术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中学武术研究现状:中学武术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学武术研究现状:中学武术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中学武术研究现状:中学武术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中学武术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文/平恒

1.研究目的

解释武术的内涵及其特征,明确学习武术的目的,理解科技时代武术的意义。

目前,中学武术教学课时不足,教材偏离武术本质,教学内容套路演练,师资力量薄弱。据此,我们应该采取开足课时,改编教材,废止套路,突出技击,兼顾体用,培训师资的对策,让武术真正走进课堂,让学生真正学会技击。

武术拳种林林总总,门派千差万别,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大千武术中归纳一套从初级到高级、从根基训练到实战训练、从徒手对抗到持械搏斗的适合各学段循序渐进学习的武术体系,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

2.研究方法

2.1 概念解释法

什么是武术?武术是人与人搏斗的技术。武术涵容所有的徒手搏斗内容和原始械斗内容,技击是其本质特征。学习武术的目的就是学会如何打人和如何不被人打,从而保护自己,消灭敌人。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到汉武帝征服匈奴,从戚继光平定倭寇到三元里抗击英军,不论是国家的建立还是抵御外来侵略,每一场战争都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武术从血雨腥风中走来,历经沧桑而不衰,流传至今,历久弥新。而今,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人类进入到科技时代,但在未来的战场上,擒敌捕俘,白刃格斗,武术仍然可以大显神威;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正当防卫,惩恶扬善,武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武术还可以磨炼意志,培养勇气,增强自信,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开发潜能。

2.2 简单枚举法

当今武术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套路表演,二是竞技比赛,三是实战搏斗。而中学体育教材中的武术属于第一种——套路演练,这种具有表演性质的武术与其本质特征相去甚远。事物之所以相区别,是因为每一种事物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武术之所以是武术,而不是舞蹈,不是体操,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技击特征。

2.3 调查分析法

目前,除民办武校外,大多数中学没有开设武术课,即使有一部分中学开设了武术课,也是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教学内容套路演练,学生学不到真正实用的武术。

2.4 类比归纳法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少林武当,内家外家,如春兰秋菊,各呈秀色。如何从林林总总的拳种中抽象出一般武术,必须采用类比归纳的方法。通过分析、类比、提炼、简化、归纳,将千姿百态的武术进行创新,使之形成一套从初级到高级、从根基训练到实战训练、从徒手对抗到持械搏斗的适合各学段循序渐进学习的武术体系。

3.结果与分析

3.1 走出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受科学知识的局限和文学艺术的渲染,对武术的认识还处于蒙昧状态,什么踏雪无痕、踩荷过河、意念取物、刀枪不入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小说家言,子虚乌有。人体生理是有极限的,超过这个极限,就违反了生理规律,不但没有骇世惊俗的奇迹,反而会因此伤害身体。超极限的东西是没有的,发挥到极致是刻苦训练的结果,金钟罩、铁布衫若真能刀枪不入,帝国主义列强的炮火岂能轰开中国的大门!用科学思想武装头脑,用科学知识认识武术,才能揭开武术神秘的面纱。

有人认为,武术属于三教九流,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并且已经过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观点是对武术的一种偏见,考察武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武术既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手段,也是人类自身革命的武器,它对于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因为少数人以此谋生就贬低武术的价值,也不能因为人类进入科技时代就忽略它的存在,恰恰相反,武术在执行特殊任务、维护社会秩序、开发人体的良质良能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夸大武术的功能或轻视武术的观念都是错误的。

还有人认为,学习武术就是为了打人,为了报仇,惹是生非,违法犯罪,于是乎武术成为了罪恶的代名词。这种观点难免有失偏颇,一方面,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人民内部矛盾可以依照法定程序予以解决,任何人不得采取非法的暴力手段解决纠纷,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另一方面,武术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习武者如何认识它,利用它。一般地说,绝大多数习武者都能遵纪守法,维护正义。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习武者违法犯罪而全盘否定武术,事实上,那些欺凌弱小、横行霸道、违法犯罪的人,又有几个是习武之人!因此,武术神秘论、武术低级论、武术过时论、武术罪恶论可以休矣!让我们走出武术认识的误区,还武术以真正的面目。

3.2 普及武术教育

武术滥觞于中国,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让武术一洗“东亚病夫”之耻辱,一改民族体质之柔弱,普及武术教育成为必然选择。

纵观武术传承的轨迹,家族传承、门派传承、武馆传承,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们或有门户之见,秘不示人;或唯我独尊,目空一切;或唯利是图,误人子弟。只有让武术教育走进课堂,才能够大规模地培养武术人才。以金庸、古龙、梁羽生为代表的香港新派武侠小说作家和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为代表的武打明星,把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推向了世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国功夫热,使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崇尚武术,学习武术。在这种背景下,那些传统的武术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规模复制武术人才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那就是学校武术教学。毫无疑问,学校武术教学是普及武术教育的最佳方式,正如著名武术家万籁声先生所说,“不求个个成为武术家,但愿人人都会几下子,身心健康。”

就目前现状来看,武术教育还没有真正走进课堂。虽然各学段体育教材编辑了武术内容,但教学内容过少,教学思想模糊,教学课时不足,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武术教育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只要一提体育,人们就知道跑、跳、掷,而对武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却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为了武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当前最紧迫的是改编教材、开设课程、开足课时、培训师资,让武术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3.3 完善教学体制

3.3.1 改编教材。目前,中学武术教材存在着严重缺陷:一是缺乏理论支撑,习武者难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领悟武术真谛;二是指导思想出现偏差,武术的本质在于技击,武术为什么不叫舞蹈、不叫体操呢?那是因为武术具有鲜明的技击特征。只强调套路的演练,不过问攻防的对抗,失去了武术真义;三是技法单一落后,未能构建立体的攻防转换体系。因此,教材的改编迫在眉睫。新教材应该是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战练习,既有丰富的技法,又有典型的战例,从林林总总的传统武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一套适合各学段各年级学生练习的武术体系。

3.3.2 培训师资。有了好教材,还应该有好老师。教育部门应该采取长期与短期、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师资力量,让一批品德好、能力强的教师成为爱武术、懂武术、会武术的明理之师。

3.3.3 开设课程。虽然课程标准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武术教学的内容,但事实上,很多学校都没有贯彻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领导对武术教育不够重视,对开设武术课心存疑虑,加之教学体制不完善,导致武术课有其名无其实,甚至根本就不开设武术课。对此,只有提高认识,消除疑虑,建立完备的教学和监督体制,武术才能真正走进课堂。

3.3.4 完善教学评价体制。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明显,还应该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体制。对学生平时训练水平要做过程性评价,对学生阶段训练水平要做终结性评价,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3.5 建立学习交流机制

正确处理传统武术与域外武技的关系。对于传统武术,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对于域外武技,我们要学习、吸收和借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全盘接受,反对全盘否定。

加强交流与合作。武术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和交流。战争时期,武术的实用性可以在战场上得到检验,而和平时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武术闲置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习武者不进行切磋交流,就不能检验自己的水平,不能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因此,建立交流平台势在必行,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

4.结论与建议

4.1 鉴于目前中学武术教学课时不足,教材偏离武术本质,教学内容套路演练,师资力量薄弱,我们应该采取开足课时,改编教材,废止套路,突出技击,兼顾体用,培训师资的对策,让武术真正走进课堂,让学生真正学会技击。

4.2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拳种林林总总,门派千差万别,从纷繁复杂的大千武术中抽象出一般武术,必须通过分析、类比、提炼、简化、归纳的方法,将千姿百态的武术进行创新,使之形成一套从初级到高级、从根基训练到实战训练、从徒手对抗到持械搏斗的适合各学段循序渐进学习的武术体系。

4.3 创新是教育进步的灵魂,是教育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武术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创新,武术就缺乏发展的动力,不创新,武术就失去进步的源泉。传统武术需要扬弃,推陈出新;域外武技需要借鉴,兼容并蓄。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武术,完全可以从纷繁复杂的武术世界抽象出一般武术。

轨迹拳学创始人李紫剑先生开武术创新之先河,他从传统武术的许多拳种中,经过分析、类比、提炼、简化、归纳,创立了一个全新的比较完备的武学体系——轨迹拳学。轨迹拳学认为,武学是人体运动学——大形、轨迹、得手和发力。大形和轨迹是武学运动的表象,得手和发力是武学运动的实质。大形就是人体框架,由身、臂、腿三条线构成;轨迹就是人体动态,由平、立、斜三类圆派生;大形的相对运动衍化得手,自律的轨迹切线运动形成发力。这就是武学真谛!古今中外所有的武技概莫能外!轨迹拳学的创立,给武术后学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我们呼唤更多的像李紫剑先生的同道,为武术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努力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