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人口少发展很好吗(蒙古国为什么人口那么少)
讲到蒙古帝国,我们脑中会想起草原铁骑,金戈铁马。那提到蒙古国呢?寒潮?疫情支援的3万只羊?事实是,蒙古国并没能继承蒙古帝国的财富遗产,反而非常贫穷,不仅仅是没钱,还没人。
人力枯竭的草原之国
蒙古国人力的枯竭,不仅体现在其国家人口数量少,还体现在人口分布不合理,人口密度低和人口增长率低上。
首先,蒙古国人口数量少。
截止到2021年,整个蒙古国的人口数也才达到330万余人。330万人口的体量,在我国也就是比县城大点有限,属于“加强县”、“地级市”的水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广西钦州市拥有居民330万,贵州铜仁市拥有常住人口329万。这还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级市的水平。
姑且不说居民数量超过2千万的重庆、成都、北京、上海,全国人口超过1千万的城市便还有14座。相比之下,可见蒙古国人口之稀少程度。
事实上,330万人还是蒙古生育工作者数十年辛勤努力的成果。因为战乱,蒙古国在20世纪3,40年代,人口一直在负增长。直到50年代,进入计划经济体制后,人口增长率才由负变正。
在政府干涉经济的制度下,为鼓励生育,国家为每对生育夫妇都提供大量福利。伴随着优渥的物质享受和良好的医疗保障,蒙古国迅速迎来一波“婴儿潮”,人口增长率快速提升至2.6%。
但是随着苏东剧变,蒙古国也不得不面对市场化转型。低迷的国内经济和国内外局势的迷茫,使得大部分人失去生育动力。直到进入新世纪后,其人口增长率才持续企稳。
人口数量的稀少一方面严重限制国内劳动力资源,令蒙古国很难集中国力进行大规模建设,另一方面也严重限制国内消费市场,使得商品经济持续低迷,整个国家失去活力。
其次,蒙古国人口密度低。
根据2018年数据统计,蒙古国的人口密度全球倒数。330万人口居住在面积达15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2个人。
就连在我们眼中“地广人稀”的典型国家俄罗斯,人口密度尚且是9个人每平方公里。蒙古国人口稀少的程度用“地广人稀”已经不足以形容,用“人迹罕至”算是比较恰当。
较低的人口密度使得单位面积内难以产生成规模的市场,令蒙古国商品经济萎靡,市场机制很难发挥调配资源的功效,进一步限制国家的发展。
再次,蒙古国人口分布不合理。
与全国“人烟稀少”矛盾的是,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人口密度格外高。有超过150万蒙古国人生活在乌兰巴托市和其周边的贫民窟。这意味着全国有一半的人生活在首都圈,该区域人口密度达到161人每平方公里。
失当的经济政策是造成乌兰巴托人员密集的主要原因。自从苏东剧变后,蒙古国政府开始推进市场化和城镇化。作为首都的乌兰巴托凭借较为发达的经济和社会配套设施,成为民众迁居的最佳选择。
而且因为蒙古国人口较少,劳动力和消费市场资源不足,蒙古国内难以支撑另一个与乌兰巴托同等级别的城市。这使得全蒙古国的各种资源无限度地向首都集中。
这一进程在早期确实极大促进乌兰巴托的城市发展,但后期过度膨胀的城市规模则使得民众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去过蒙古国的人,都会对乌兰巴托的割裂有极深的印象。
整座城市内,一面是市中心的高楼林立,繁华奢靡;另一面是市郊贫民窟的拥挤颓废,了无生机。空气与环境污染不必多谈,因为垃圾太多,甚至出现贫民窟与垃圾场相邻的情况。
最后是人口增长率较低。
客观来讲,蒙古国目前1.8—2.2%的人口增长率,在世界范围看并不算低,毕竟2018年时世界人口平均增长率仅为1.11%。但是对于蒙古国稀少的人口看来,目前的增长率显然不够。
依照蒙古国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蒙古国人口结构依然较为年轻,年龄在15至65岁的人口占到全部人口数量的65%以上。但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往往存在一定滞后性。
依照日本和我国历史经验,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往往会给国家20-30年的人口红利期。一旦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过去巨大的年轻生力军就会变成规模超大的老龄化人口。
参考蒙古国较少的人口基数,超大的老龄居民会彻底拖垮国家。所以蒙古国政府“催生”的任务十分艰巨,他们必须趁着这段“窗口期”,增加人口基数,以抵消未来可能承受的人口结构冲击。
综上,无论从人口总数,人口密度还是从人口增长率上,蒙古国都面临着人力资源枯竭的难题。如果处理失当,很有可能造成国家的崩溃甚至是消失。
工业社会的“不治顽疾”
事实上,人力衰竭并非是蒙古国单独的问题。老龄化加剧,出生率下降以及劳动力枯竭也逐渐成为困扰全世界各国的现实难题。人力资源的枯竭,逐渐成为工业化社会无法根治的顽疾。
在工业时代之前的农业社会,土地和壮劳力是国家最重要的社会财富。因为在土地要产出足够的粮食后,才会产生政府税收和商品经济。而土地的耕种需要国家有足够的劳动人口。
人口的增加可以为开垦荒地和精耕细作提供劳动力保障,农业发展可以反过来提升对于人口的食物供给。这种规律形成正向循环,促进从事农业的人口尽量增加生育。
所以无论国内国外,世界上的各文明都极为重视开垦荒凉土地和鼓励人口和牲畜的生育。我国古代就有“劝课农桑”和“轻徭薄赋”等德政,以恢复民间财富,充实国家势力。
尽管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粮食产量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会定期触发“马尔萨斯陷阱”,进而引发区域内战来“缓解”人地矛盾。但是由于农业社会底层生产逻辑不变,世界人口依然在稳定增长。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生产技术和资本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人在生产链条中,要么成为开发新技术,提供资本的“上位者”,要么通过打工成为企业的附庸,演变为消化过剩产能的“下位者”。
所以在工业革命时代,以至于当代,社会都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开发新技术,寻找新需求和经济增长点为核心目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蒸汽机的推广令纺织品普罗大众;第二次工业革命,令汽车和电器走进千家万户;第三次技术革命,令电子设备武装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单单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这一第三次工业革命分支的开创性技术突破,都令最近20年的世界经济发展迅猛。同时也引出一个不容怀疑的现实:工业社会不再需要更多的人口。
工业社会对于人的“需求量”降低,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因为工业社会核心驱动力在于先进技术,而先进技术的产生并不需要太多的人口。随着科学发展,经验性的技术被理论性的科学取代,我们更需要科学家。因为“知识就是财富”!
而数量占绝对大多数的普通人,因为视野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已经很难无法催生先进技术。社会角色更多转化为消费者和中下游劳动者。
固然市场经济需要有人消费掉那些商品,但是人口需求更倾向于有较多财富,具有较强购买力的“优质人口”。国家和政府对于人口增加的欲望已经不再强烈,甚至会出台政策抑制过多的人口增长。
其二,过多的生育会降低家庭、女性的生活质量和事业发展。
因为生产力空前发达,个体在社会上生存的难度大幅度降低。我们不再需要依赖团体存活。而且在高强度高节奏的生活下,事业与生活往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婴孩成为追求成功者最大的障碍。
现代人的生活,如此方便,只要手中钞票管够,自己不做饭,不洗衣,不打扫照样能够生存。但如果贸然诞下一个婴儿,则会彻底打碎如今“美好”的生活。
因为新生儿离不开亲人的照看,从呱呱坠地到上学读书,都需要身边亲人时时的呵护和照料。换言之,原本“轻松惬意”的双口之家,两人赚钱两人花,“潇洒”地不知天地为何物。
一旦拥有小孩,则意味着家中减少一位劳动力和收入来源,一人赚钱三人花。育儿的个中苦楚和生活的重压与琐碎会如狂风暴雨般向夫妇袭来。现代育儿的代价会直接劝退掉一部分家庭。
特别是对于女性,孕育新生命往往等同于未来最少2-3年,她将放弃工作和事业,与世界脱节,专心伺候这位“小祖宗”。这对于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欲望越来越强的现代女性而言,相当于灭顶之灾。
越是受到高等教育的女性,越是想少生优生。据统计,江苏全省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中,有将近7成人只愿生育一胎。可以想见,在现代社会,国家人口减少将是必然局面。
同为发展中大国,印度近些年来并未发生举国性质的灾害和战乱,也没有出台政策限制生育。但人口增长率也从1973年的2.33%,逐年下降到2020年的0.99%。可见“工业化是最好的避孕药”。
倘若以这种视角来看,发生在蒙古国国内的一切,又似乎拥有合理的解释。
因为历史和地缘因素,蒙古国内的人口本就稀少。虽然在计划经济时代因为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出现一波“婴儿潮”,但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推进,其人口增长趋势出现不可逆的下降。
间于齐楚的无奈地缘增加人口无非两途,要么对内鼓励生育,要么对外引进人口。但这两条道路对蒙古国来说都是荆棘丛生,前进艰难。
在国内,鼓励生育措施反应平平。
进入新世纪以来,蒙古国政府采取了很多切实措施,诸如国家与企业发放生育补助,加强生育生殖知识普及,提升女性医疗服务水平等,尽量鼓励本国民众增加生育数量,但是效果始终不甚显著。
据统计,蒙古国的人口增长率在21世纪初曾跌破0.9%。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在2015年已经恢复到1.7%以上的水平,在202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2.2%,可谓效果喜人。
但2.2%的人口增长率仅能保持人口平衡交替。考虑到蒙古国近330万的稀少人口,这一增长率依然无法从根本解决国内人口衰竭的问题。
对国外,人口引进举措谨小慎微。
既然指望国内民众努力生育已经不现实,那为何不打开国门接纳世界各国的移民呢?事实上,蒙古国对于接收外国移民一直十分谨慎,甚至到保守的地步。
据报道,2018年1月10日,蒙古国政府在会议上讨论2018到2020年度接收移民的方案。根据方案现实,蒙古国政府预备在2018-2020的两年间接收不超过100名外国移民。
这一方案的曝光,充分地反映出蒙古国对于移民问题的保守态度。因为根据这份方案,蒙古国政府根本就没有将接收外国移民作为解决国内人口问题的选项。
毕竟引入移民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应对国内劳动力短缺,人口活力不足的常规操作。2015年时,德国就接纳百万因叙利亚内战而流离失所的难民。
当时西方社会都将之视为“民主与自由世界”的巨大光辉,是“文明与开放的象征”。但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之后的“真情流露”却暴露白人国家的虚伪和险恶。默克尔透露接受难民是因为德国需要劳工,这些难民恰恰是最为廉价的劳动力。
虽然欧美国家接受移民“动机不纯”,但毕竟客观上为本国缓解人口危机。为什么蒙古国不效仿呢?这其实与蒙古国的地缘位置与国情密不可分。
蒙古国在民族地域混杂,民族问题较多的亚洲是一个“异类”。因为蒙古国是如同日本和韩国一般的单一民族国家。蒙古国的主题民族是喀尔喀蒙古族,其人口数量约占全国的80%,据绝对统治地位。
喀尔喀蒙古族在国内的一家独大,确保蒙古国内政治和经济格局的绝对稳定。这令蒙古国内没有产生较大的民族问题,但是也严重限制国家的未来发展。
因为国内民众低迷的生育率和较少的人口数量,蒙古国政府担心贸然大批量引入外来人口,会迅速冲淡喀尔喀蒙古族人在国内的统治地位。因为权力与经济利益分配的矛盾,将令蒙古国陷入分裂内战的泥潭。
其实这种担心并非“天方夜谭”,在世界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引狼入室”以致国家崩溃的案例,如约旦。
中东战争爆发后,约旦作为巴勒斯坦的邻国曾出于人道主义接收大量难民。但是突如其来的大量人口超出约旦的消化能力,约旦社会矛盾严重。以至于难民开始组织武装,企图篡夺国家政权。
巴勒斯坦难民武装曾险些刺杀约旦国家领袖,最终约旦爆发内战,至今都未能彻底弥合国家的伤痕。再想想接受叙利亚难民后,德国迅速恶化的社会治安,就能想到贸然开放移民的恶果。
除却担心国家稳定外,蒙古国还因为身边两位“过于强大”的邻居而对移民讳莫如深。众所周知,蒙古唯二的邻国是我国与俄国。出于政治因素考量,蒙古国在二战后一直以缓冲国的地位长期存在。
蒙古国名为缓冲国,实际上一面倒向苏俄,排斥亲中势力。因为掌权的喀尔喀蒙古族权贵,时刻担心会失去自己手中的权柄。所以历代蒙古国政府“联外制华”。
因为担心使用蒙文被我国的内蒙同胞“同化”,蒙古国一度废除本国文字,改用经过俄语基里尔文字改进过后的“蒙式俄文”。苏联解体后,蒙古再次转移亲近目标,在21世纪初与美国眉来眼去。
正是既出于担心引入国人,引发“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的危机;又担心引入俄国人,使得国家被战略绑架,失去间于齐楚的灵活与价码,蒙古国对于外国移民一直十分谨慎。“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排除政治考量以外,蒙古高原贫瘠的生存条件也是限制人口大规模增长的“先天不足”。
蒙古高原,在历史上属于“漠北”,由于气候干燥寒冷,水草不算丰美,因此大规模畜牧业发展较差。目前蒙古国主要的经济部门是矿产和石油天然气部门。
坐拥20多亿吨铜矿,3400吨黄金,80亿桶石油储量的资源产业是蒙古国的支柱产业。即便拥有这么多资源和这么少的人口,蒙古国人均GDP依然仅有4千美元,属于中等发展中国家。
蒙古国农牧业羸弱,资源产业过分强大,轻工业产品供应全部依赖进口。无法想象,人口暴增后的蒙古国经济会差到什么程度?
随着我国国力的日渐强大,蒙古国已放下过去的成见。被废除的蒙文重现人间,蒙古国也开始深入一带一路计划的整合。衷心希望生活在蒙古高原的人们生活会更加富足!
参考文献:
《蒙古国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2017年02期《现代农业》奥登其木格 刘海峰
《蒙古国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人口政策》2009年01期《人口学刊》李晓绩
《蒙古国人口健康状况分析》2009年02期《人口学刊》张广翠
《蒙古国人口发展研究》2012年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经济学博士 通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