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亭的里程碑(景真八角亭)
景真八角亭,中国古代佛教建筑,是西双版纳的重要文物之一。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景真寨,距县城14公里。因这座亭子在景真地方,人们通常称它为景真八角亭,在傣语中,大意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
佛寺始建于傣历1063年〔清康熙四十年(1701)〕,八角亭是寺内的一座附属建筑──"布苏",是景真地区中心佛寺"瓦拉扎滩"的一个组成部分。相传,这座八角亭是佛教徙们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丝台帽"卡钟罕"建筑的。在古代,它是个议事亭,在傣历每月15和30两日,景真地区的佛爷集中亭内,听高僧授经和商定宗教重大活动,也是处理日常重大事务的场所,同时也是和尚晋升为佛爷的场所。
八角亭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佛亭呈八角之状,屹立于昔日勐景真王宫之旁,人们依其形状和所在地称之为景真八角亭。当地傣族称为"波苏景真"。"波苏"意为莲花之顶冠,"波苏景真"意为景真莲花顶冠佛亭
八角亭是一座建在山丘顶部的佛亭,呈八角砖木结构。亭高21米,有31个面,32个角,墙面上31幅由象、狮、虎等组成的浮雕颇像一组画廊。亭外壁镶嵌着镜子和彩色玻璃,奇光异采使亭子更瑰丽,亭基之上的亭室宽6米,高2.5米,室内有24面墙壁,墙上用金粉绘有许多图案。亭顶为木结构呈锥形攒尖顶式的多层屋檐,12根10米长的横梁撑起10层别致的八角形楼阁,面铺平瓦,如鱼鳞覆盖。八个亭角上都塑有金鸡、凤凰和色彩鲜艳的异卉奇葩雕刻。亭最顶端是莲花华盖及一杆风玲,微风传过,一片悦耳之音。这造型精美的佛亭,就掩映在枝繁叶茂的百年菩提树下。
亭室设有东、南、西、北四道门,门面上也绘有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正门呈拱形,拱门上方设有卷龛,供奉铜质佛像一尊,两扇用红椿板制作的大门上,分别雕有傣式太阳花和双龙绞尾图案。门前有一木梯与石阶相连,两侧各立着一头雄狮和一条神龙。雄狮张牙舞爪,巨龙摇头摆尾,龙与狮的形态栩栩如生。亭子的外墙上镶嵌着镜子和彩色玻璃,不时闪耀着奇光异彩,使八角亭显得更加瑰丽。八角亭的亭阁呈八角状,所有的角都由人字形的屋宇组成。屋宇共有十层,呈台阶形状,越往上越小。屋面覆盖着精制的鱼鳞形琉璃片瓦,屋上装置着傣族艺人精心制作的陶质花卉、宝塔。八个亭角上都塑有金鸡、凤凰,风檐板间雕刻着色彩鲜艳的异卉奇葩。亭顶上有一把铝质莲花华盖,华盖之上有一铁质风铃长杆。楼阁上挂有无数风铃,不时传出隐隐之声。
八角亭是典型的西双版纳佛教建筑,它吸收了东南亚建筑风格,又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根据,八角亭的8个角,是代表帕召身边的8个"麻哈厅"(高僧);亭上的4道门是表示佛教传播4方。历史上曾是景真土司召集各地头人议事和僧侣决定重大事宜开会的地方,现已成为勐海县的旅游观光点之一,吸引了众多的国内游客前来观光。
景真八角亭自始建至今,经7次以上大的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寺毁,亭残,1978年国家拨款维修。
八角亭的东南是碧水清流的流沙河,西双版纳傣族著名的《葫芦信》悲剧,就发生在此,那水上漂来的葫芦信救了景真百姓,却使善良的南慕罕公主和她的丈夫召罕被活埋在八角亭附近;亭的西面是清波荡漾的景真湖,传说《召树屯》叙事长诗中的孔雀公主楠木诺娜,就是在这湖过遇上了王子召树屯,而给后人留下了优美的故事。在八角亭北边大约两里路的山顶,高耸着一座佛塔,与八角亭遥遥相对。八角亭以它婀娜的姿态,屹立于流沙河畔。在景真佛寺与八角亭之间,有棵巨大古老的菩提树,挺拔的树干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蓊郁葳蕤,点缀了八角亭的绮丽风光。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越南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966公里。 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澜沧江纵贯南北,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老、泰、柬、越5国出海汇入太平洋,誉称为"东方的多瑙河",因此,西双版纳既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