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1)

制图李庆琦

◆大唐真的以胖为美?

◆谁说唐人没有夜生活?

◆大唐“下午茶”,除了葱姜还有盐?

◆戏里戏外,唐人故事今谁说?

◆西行取经,玄奘为啥不抄近路?

◆大唐绿卡,为啥恁多人想拿?

◆跨越千年,唐人遗存有几多?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绵延近三个世纪。1400年如过眼云烟,唐诗,唐装,唐人街,于今大唐似乎仍然无处不在,热闹喧嚣,时人却又难说真的知唐,唐之雍容,何以大唐。我,糖妞,中原胖妹子,绰号“贵妃”。日思夜想穿越回大唐,除了想利用这绝妙身材,更重要的,是想见识下那大气磅礴的盛唐气象,见一见那胸襟无比阔大的唐人。大唐之大,在于自信、在于开放、在于从容。大唐怎不让人向往?2018年的夏至,洛阳明堂遗址大型柱坑突然开启,糖妞消失在了一阵耀眼的光芒之中……

本期《河之洲》记录下了糖妞的大唐穿越之旅。

大河报体娱文创部出品 总策划:马涛 游晓鹏 执行人:张丛博 王峰 李岩 鸣谢:中国唐史学会、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巩义市博物馆、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阎立本《职贡图》

唐朝绿卡为啥恁多人想拿?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实习生 王梅竹

糖妞我这胖嘟嘟的仙女这次下凡,落在了天宝年间的长安城东。眼前是一片货物转运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船只忙忙碌碌,船上载着来自北方的红毡鞍鞯、南方的红橘、东北的毛织物、西方的绛矾……真是眼花缭乱!

这当然只是开放包容的大唐缩影,在大唐生活的外国人到底有多少?外国人可以在大唐自由和汉人恋爱结婚吗?糖妞到大唐实地走了一遭。

奇珍异宝见怪不怪?还是囤点胡椒面实在!

在玄宗时代,运河系统不仅可以满足漕运、运送丝绢,同时也能够运送外国来的奢侈品。

沿着大运河游历,大运河与长江接合部的扬州宛若一颗明珠,社会中流行着“扬一益二”之说,连素以殷实繁华支撑的成都也得屈居次席。除了丝织物、毡帽、青铜镜外,享有盛名的是扬州蔗糖,就是根据从印度摩揭陀国传入的工艺制作的。

追根溯源,这就不得不说说唐朝的海外贸易。作为重要海港的广州,在各大市场和商船上,可以很容易听到操着异国腔调大声讲价钱的外国商人。彼岸的阿拉伯作家笔下也有“停靠在波斯湾港口里的中国船”的描述。不过,后来由于贪官污吏的攘夺,一些外国商船转而驶往河内停泊,于是有了杜甫诗中的感叹“南海明珠久寂寥”。

《步辇图》局部

到大唐游历,丝毫不缺“活久见”的八卦。这不,一位宰相因为贪污胡椒粉被满门抄斩了。说的是唐代宗在查抄一个叫元载的宰相时,除了搜出金银财宝,更让龙颜大怒的是家里竟藏了800石(几万公斤)的胡椒粉!可别小瞧胡椒这玩意儿,在唐朝可是西域南亚的进口货,贵得很。

面对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城市居民,几乎是没有抵抗力的。甚至连天子也要一次次地发布禁令,禁止异兽奇禽以及各种奇形怪状的物品的贡献,以便为群臣作出榜样。唐玄宗继位时,将一大批珠玉、锦绣等珍贵物品放在大殿前付之一炬,身先士卒表达对奢靡之物的鄙视。只是坐稳了皇位之后,他对大量外国珍宝的免疫力日渐失效了。

糖妞的朋友、唐史学者冯立君印象深的外来物是“撒马尔罕的金桃”,这是产自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一种桃子。唐朝人通过“丝绸之路”广泛吸取欧亚文明,因而对西域粟特地区充满美好想象,来自那里最重要城市撒马尔罕的金桃被披上浪漫的纱衣。

“唐朝对于世界各个角落物质与文明的汲取是令人吃惊的,很多人了解了这些知识后可能会有一种‘原来我们祖上这么阔’的感觉。”冯立君说。

外国人想娶唐人为妻?是真爱你就留下来!

糖妞在东都洛阳的坊间闲逛时,偶尔听到唐人嘴里冒出来“富波斯”“黑昆仑”的说法,这是调皮的唐人为外国人取的俚语代号。唐人还经常在酒宴上摆放一个头戴宽檐帽、蓝眼睛高鼻梁胡人形象的小木偶人,木偶跌倒时指向哪位宾客,这位宾客就必须将杯中的酒喝干。

若你无意间闯入一座寺院,发现奉祀的不是佛祖菩萨,而是叫不出名的外国神祇,可不要意外。洛阳的波斯寺庙里,来自伊朗的居民虔诚地朝拜着,这些异国的居民地位不低,唐朝政府甚至专门为他们设置了对应官职来监管他们的利益。因为不肯屈服于大食的侵吞,波斯王室还曾流亡唐朝,图谋复国。洛阳出土的《阿罗憾墓志》从文字分析,阿罗撼应当出自波斯王族。

唐朝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他们中最主要的是使臣、僧侣和商人。都城的外来居民有突厥人、回鹘人、吐火罗人和粟特人等,当然还有大食人、波斯人和天竺人。到达官贵人家中做客,端盘上酒的奴婢很可能是外国人。唐朝蓄奴成风,只要经济基础达标,普遍也会买一两个男奴女婢使唤,中亚的胡姬、朝鲜半岛的新罗婢、南亚东非的昆仑奴都很抢手。

那些赴唐的外国人入乡随俗,身穿唐服,“回纥(回鹘)留京师者常千人,商胡伪服而杂居者又倍之”。但唐朝政府对此的态度有些纠结,甚至颁布诏令,“回纥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不得效华人”。广州城内还专门为外国人划定了居住区。贞观二年颁布的一道诏令规定,如果外来居民娶了汉族妇女为妻,他就得留在唐朝境内,绝不允许携带汉族妇女返回故土。

糖妞不解的是,种种“隔离”的政策,似乎与包容的大唐有些矛盾。唐朝对外国人的心态为何是这样?趁人不备,糖妞掏出手机拨通了冯立君的号码。

“唐朝有近三百年,前后也是有变化的。”冯立君说,前期开放包容,胡风满长安,但到了安史之乱,唐朝费力平定时引入回鹘等外部势力,因而之后上上下下走向另一个极端,排外意识上升,韩愈就主张过外来宗教都需要淘汰。唐朝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区分胡汉,“华夷秩序”重新被提出。“这是与唐朝走下坡路伴随始终的,很遗憾。不过,历史实情可能会有更多多样性的细节。”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2)

@焦响乐_

留学生考中进士想当官?欢迎欢迎!

如你所想,使臣很多来唐朝是为了乞求恩惠,但不乏怀揣求知理想而来的有志青年。唐代外籍人士在朝为官者不少,文职武将均有,有数字称多达三千,波斯人甚至官拜宰相。

新罗(今韩国)文人崔致远,少时来大唐求学,18岁中进士,先后任县尉、承务郎等职。28岁奉诏回国,向新罗宪康王献出自己在唐所著文集诗赋,“留唐”归来的他受到重用,是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

在唐的外国官员中,最著名的要数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汉名叫晁衡。由于对唐朝的仰慕之情,日本不断地派出遣唐留学生,唐代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阿倍仲麻吕与第八批留学生500余人一起来到长安城。

唐代对待外国留学生有一定优待,晁衡很快进入国子监太学,重点攻读礼记、周礼、礼仪、诗经、左传等经典书籍。毕业后参加科举,他一举考中进士,引起不小轰动,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他历经三代朝堂。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维都与他来往密切,据说他还赠给李白一件日本的裘皮大衣。

到了五六十岁时,晁衡想要回故土看一看,谁知天意难违,刚上船就遭遇台风,一直被吹到安南(今越南),差点丧命大海。听闻老友遇险,李白痛哭并写下一首荡气回肠的《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幸运的是,命硬的晁衡又回到了长安。如今的西安市和奈良县各立有纪念碑来纪念他。

宗教互动更是如此。当阿倍仲麻吕在大唐回国无望之时,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成为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并传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鉴真圆寂数十年之后,电影《妖猫传》里提到的那位空海,终于作为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团的成员来到大唐青龙寺,接受灌顶,学习密法,回国后创立了东密真言宗。

不难看出,外国人赴大唐时,也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这种双向交流的风气是如何形成的?冯立君说:“大唐对外国是开放的——你只要携带过所文书,就可以合法来到中国,人来了,他们所携带的异域物品、宗教信仰、多元文明也就进来了。这方面的气质和秦汉、明清不同,倒是和元朝有点像,那就是不分中外、胡汉,华夷一体。”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3)

玄奘画像

西行取经玄奘为啥不抄近路?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峰

玄奘取经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件宗教大事,同时这位高僧也是让糖妞在纵览唐朝历史时非常着迷的人物。想想看,他前后历经19年时间,学遍了天竺当时的大小乘佛教等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玄奘和他的弟子还翻译出佛典75部、1335卷,在十二卷《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了他西游过程中亲身经历的山川、物产、习俗等。

至于明朝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则是用通俗化的语言向世人通俗易懂地普及玄奘壮举的一本读物,图个乐就好,别当真。

在学习了解玄奘取经的过程中,糖妞也发现了很多挺有意思却不被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例如,玄奘取经其实是源于一次“偷渡”,这是为什么?而在现代地图上看他取经的路线,却是绕了一个很大的圈,这种舍近求远的行为,又是为哪般?

玄奘取经是奉命还是“偷渡”?

在《西游记》中,唐太宗为唐僧的西行取经搞了一个风风光光的送行仪式,不仅亲自到长安城外送唐僧出发,赐予紫金钵盂,还认唐僧为“御弟”。但在真实历史中,玄奘的取经可真没经过官方授权。

在讨论玄奘“偷渡”之前,先来关注一下他为什么要去遥远的天竺取经。玄奘俗名陈祎,隋朝末年出生于洛阳缑氏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偃师。历史记载,玄奘的高祖陈湛,做过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陈钦,曾任北魏上党太守、征东将军;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礼部侍郎;父亲陈惠,州郡举孝廉,授陈留、江陵县令。玄奘之母宋氏,是洛州长史宋钦的女儿。

由于父母双亡,年少的陈祎来到洛阳净土寺学习佛法,十三岁正式出家,法名玄奘,在打下深厚的佛学基础后,玄奘越来越觉得现有的经典已无法解答当时中国佛教中的种种纷争和歧义。当时,印度那烂陀寺僧人波罗颇伽罗蜜多罗在长安兴善寺译经传法。玄奘知道在天竺有一个藏经无数的佛教最高学府,“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

当然,玄奘并没有一开始就抱着“偷渡”的心思,他向朝廷上表,请求准许他西行取经。但在唐朝武德到贞观初期,北方的东突厥汗国与西突厥汗国都处在强盛时期,玄奘西行的路线更是同时处在东西两大突厥汗国的共同威胁之下,唐朝当时在西部边关修建了大量的军事防御设施,严格管制出入的人员,即当时的“禁约百姓、不许出藩”。玄奘西行的申请被上面驳回,但决心已定的玄奘决定“偷渡”出境。

公元628年,也就是贞观二年,当时29岁的玄奘开始了自己的取经之旅。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4)

@焦响乐_

路走得虽然绕却很聪明

糖妞翻阅玄奘取经路线图发现,他当年从长安出发,路过天水、兰州、武威等地,从玉门关经新疆后,到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才到达印度,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他是在取经的路上画了一个圈啊!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难道玄奘当年不认识路,一路跌跌撞撞走到哪儿算哪儿?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国到印度一共有四条路,第一条就是沿着丝绸之路向西,从中亚进入印度,中国和欧洲的商旅团队多走这条路,更重要的是东晋高僧法显曾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印度并成功取经,玄奘选择这条道路的理由显然很充分。

第二条是沿着文成公主入藏的道路到达拉萨,然后翻越喜马拉雅山。从现代地图上来看,这是一条最近的道路,但你让玄奘去翻喜马拉雅山?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就算他不知道喜马拉雅山的存在,当时也并没有中原人通过这条路成功进入印度。

第三条路,是通过今天的云南地区,经过缅甸进入印度,但这在当时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基础上,从来没有人实现过。什么?你说茶马古道?那是唐肃宗时才逐渐兴起并兴盛起来的,玄奘时期这条道路还没有成型,因此通过的危险性很大。

还有一条是走海路,这也是法显大师的返航路线,但玄奘为什么不选择走这一条路呢?原因很简单,他是偷渡出来的,没钱坐船。

虽然选择了一条成熟的道路,但旅途依然艰险,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中,后人得知,玄奘一路历经了九死一生的考验。从高昌离开以后继续向西,经阿耆尼(焉耆)、屈支国(库车)、跋禄迦国(阿克苏),又翻过位于帕米尔高原的雪山,走出今日中国的版图。“其山险峭,峻极于天。自开辟以来,冰雪所聚,积而为凌……加以风雪杂飞,虽复履重裘不免寒战。”“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馁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

公元643年,在外漂泊15年的玄奘终于开始动了回国的心思。不过他并没有选择原路返回,而是沿着恒河向西北出发,经过印度河上游,经过今天的阿富汗,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随后经历莎车、疏勒、叶城、和田、若羌等地到达罗布泊地区,再经过敦煌,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

玄奘为什么要选择不同的路线返回?这肯定不只是“观景不走回头路”这么简单,但具体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另外还有很多谜等待后人解开。比如史料虽记载玄奘取经后途经帕米尔高原,但他走的具体是哪条路?从哪个山口翻越的?糖妞也不知道,你们知道吗?

翻译佛经“五不翻”至今仍影响后世

公元645年二月初一,玄奘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接见,皇帝问玄奘:“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何不报朝廷得知?”玄奘无奈答道:“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皇帝说:“法师出家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钱文忠所著《玄奘西游记》中介绍,从玄奘回国开始,一直到圆寂,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译佛经。据史料记载,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钱文忠表示,翻译经书是玄奘后半生的主要生活,在《玄奘西游记》中,钱文忠引用复旦大学杨廷福教授的话做了总结,玄奘的一生分为两个时期,46岁之前是西行求法,46岁以后以翻译为主,兼顾著作和教育。还与其他学者合作,把《老子》《大乘起信论》这样的汉文翻译成梵文。

最后糖妞再提一个问题,你知道玄奘在翻译经文上有“五不翻”原则吗?那就是,佛经有秘密含义的可以不翻;当一个词或一个佛经专门术语有多种含义时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找不到对应物的也不翻;为了尊重古代的翻译,约定俗成的不翻;最后是如果有语句是有利于引发出人的善心的,可以不翻译。比如“般若”,它的意思就是智慧,如果把《大般若经》翻译成《大智慧经》,准确归准确,但好像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五不翻”理论至今仍被奉为翻译工作的准则。

本期《何以大唐》参考及推荐书籍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美]薛爱华著

◆《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著

◆《唐朝穿越指南》《唐朝定居指南》森林鹿著

◆《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黄正建著

◆《消逝的太阳:唐代城市生活长卷》黄新亚著

◆《唐画中的煮茶场景及茶具文物考》乐素娜著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5)

散乐艺人

谁说唐朝没有夜生活? “百乐门”里乐子多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实习生 王梅竹

夕阳西下,喜欢泡吧的糖妞兴致勃勃地要体验一把大唐夜生活。这时,三百下锣声传进耳朵,面前的店铺纷纷关门,顾客脚步匆匆……差点忘了,大唐实行夜禁!

难道夜场玩通宵的美梦就这样破碎了?

不用担心,夜色降临后,尽管各大街道人声绝迹,但各坊里还算热闹。坊相当于现在的社区,坊门一关,坊里的夜禁并不那么严格。一些达官贵人在自家的豪宅里通宵达旦、饮宴作乐,住旅舍的客人在同坊酒楼食店里喝点酒,和侍酒的胡姬说说话倒也无妨。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6)

《宫乐图》

◆胡姬你别急俺哥俩先跳支交谊舞

到大唐时间久了,糖妞还真有点羡慕这里的慢生活。不到日中午后,两三百下的市鼓不响,店肆不会开张营业,日落便又闭门谢客。细细想想也对,等天明吃个早饭、备备货差不多也就晌午了。

逛夜场自然要女扮男装,糖妞自称豫州人士,第一次到长安。一位新相识的仁兄便主动要当向导,领着开开眼。沿着长安城东面的城墙,由“春明门”往南的一个住宅区里有许多酒馆,异国情调浓郁。精明的老板娘雇用了面目姣好的胡姬,糖妞端起琥珀杯斟满美酒,看着胡儿吹箫伴奏下的迷人歌舞表演,心里那叫一个美!

听说若有朋友打算前往东都洛阳,这里正是饯友话别的好去处。大诗人李白或许便是在此《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有诗云:“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这些温顺可人、金发碧眼的胡姬美人使诗人们诗兴大发,李白在另一首诗中这样描述:“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这里不妨提一提唐人送别的习俗。郊区的驿站旁,你会看到一群人牵着马,手里拿着友人刚折下的柳枝,前一天他们一定还聚了一夜饮酒话别。“柳”与“留”谐音,表达依依不舍。别以为唐人矫情,那时候没有飞机高铁,再见已不知何夕。

闻名长安的平康坊,入夜后虽然关了坊门,倒无碍其内红烛高照、歌舞蹁跹。在所有西域年轻舞伎中,唐朝人最喜欢的是“胡旋女”,身着锦缎的她们翻腾旋转,以胡旋舞风靡一时,杨贵妃和安禄山也学会了表演这种舞蹈。只是三百多斤的大胖子安禄山扭起来是怎样的画面?真不敢想。

正当你陶醉其中时,朋友很可能还会端着酒杯走过来,请你秀段舞姿。唐代贵族男子在公众场合跳“交谊舞”很常见。

唐人感情热烈奔放,无论男女老幼,经常在公开场合随性唱歌跳舞。民间流行一种“踏歌”,一群男女手臂相挽,有节奏地整齐跺踏地面,边踏边唱歌,气氛热烈。说到这儿,你记起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吧。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7)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8)

唐三彩茶台巩义市博物馆供图

◆幻术又出新了!搭伴去寺庙看“百戏”

当然,以上这些只能算是酒吧、KTV的放松怡情之举,并不能涵盖大唐的文艺生活。想看盛世大唐的演艺,得到佛寺。

寺庙?你没听错,佛寺的“戏场”就像是现代的歌剧院、戏园,除了供寺里的和尚们做法事、开俗讲,平时还会上演各种伎乐、百戏、傀儡、参军等文艺活动。只是,这里的“戏”还不是后世才发展起来的京昆之类的复杂戏剧,双人表演的“参军”类似对口相声,“傀儡”像是木偶戏,而更多的是被称为“百戏”的杂技表演。

据说,佛寺举办的这些新奇的文娱活动,最初可能起源于印度和突厥斯坦的佛教国家。这些活动不仅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而且还可以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

在唐人眼中,百戏、幻术的表演和音乐歌曲一样不可或缺。幻人、走绳伎、柔软伎、吞火者以及侏儒伎等各式艺人的表演,被称作“散乐”。许多散乐艺人是从突厥斯坦、印度进入唐朝各地都市中。在凉州和洛阳等地的祆神寺里,还有定期举行的幻术表演。

在洛阳出生的唐玄宗,即位后在洛阳居住了11年,斗鸡、舞马、歌舞等百戏,成为宫廷不可或缺的享乐活动。杜甫诗云:“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玄宗曾训练出舞马一百匹,马在表演时,“衣以文绣,饰以珠玉”,随着音乐的节拍俯仰跳动,曲尽其妙。斗鸡比赛时,胜者则缠以锦缎。百戏的演出队伍中,经常能看到大象、犀牛等巨兽。

唐朝官方大体上对幻术表演持默认态度,玄宗皇帝甚至有所鼓励,不过这些来自异域的“江湖骗子”的表演,有时也会遭到当权者的禁止。高宗时,就曾命令将一位婆罗门胡人遣送还乡,驱逐理由是他“以剑刺肚,以刀割舌,幻惑百姓,极非道理”,而且还下令“仍约束边州,若更仍有此色,并不须遣入朝”。

幻术、整蛊在《狄仁杰》等影视剧中描述颇多,这是当时的真实再现吗?唐史学者冯立君表示,在中古时代,包括唐朝时期,社会上和民众中间的超自然力崇拜是超乎现代人想象的,这和古代科学常识的普及度有关,也和各种宗教、信仰、巫俗等的流传有密切关系,但它肯定不是当时社会重要现象。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9)

三彩骆驼载乐俑

◆在碰撞中“交响”无“胡”不音乐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是唐朝诗人王建《凉州行》里的诗句。

河西走廊上的凉州作为西域要道上的重镇,自然成为内地与西方交流碰撞的实验场。凉州音乐既融合了胡乐的因素,又保持了中原音乐的本色,用龟兹琵琶和古典的石磬“混搭”演奏,听起来既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又不乏亲切熟识的中原风格。西域龟兹音乐对唐朝音乐的影响最大,尤其是“鼓舞曲”成为唐朝雅俗共赏的一种乐曲,而最受唐人喜欢的龟兹乐器是一种形制很小的“羯鼓”。

在唐朝的宫廷演奏者当中,除了在一些庄重仪式上,要求用中国古代传统的乐器,特别是要求用钟、磬、琴等古典乐器来演奏传统的曲调。在非正式的场合,往往都有异族管弦乐队为唐朝的大臣和藩属演奏。这是因为诸国常常将音乐作为“土贡”贡献给朝廷。演艺者中,也有许多是远国君主作为礼物送给唐朝皇帝的,唐玄宗就曾在其梨园弟子中蓄养了演奏横笛的孩童“胡雏”。当然,也有一些慕名而来的音乐家和音乐奴隶。

欣赏外来音乐的风尚,就这样从宫廷传到了贵族之中,接着又蔓延到了城市居民的各个阶层。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10)

@焦响乐_

谈大唐音乐,避不开著名的《霓裳羽衣曲》。这是“音乐玩家”玄宗所钟情的曲子,但实际上这首曲子不过是西域的“婆罗门曲”的改写本。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运用一连串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摹写声音至文”,都为我们描绘了音乐大唐。

尽管箜篌、排箫、曲项琵琶等早已失传,但近年来音乐界逐渐开始利用历史资料进行古老乐器的复原研究,试图重新奏响大唐之音。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11)

莫高窟壁画中的胡旋舞

大唐“下午茶”,除了葱姜还有盐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岩

喝茶讲究,还能喝出文化?对!不仅影响了后世1000多年,还出了后世公认的茶圣陆羽。这,就是我糖妞在大唐朝发现的,你不服都不行!

虽然中华民族的种茶、制茶和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四千年,但真正开始盛行,风靡于宫廷和民间,是在大唐,正所谓“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从煎茶到煮茶,从饮茶到赏茶,从生活到艺术,唐朝那个时代,不懂茶道,人都不好意思跟人约会呢。

那么,如此霸气的唐朝饮茶究竟有啥门道?现在,且听糖妞给你娓娓道来。

◆1000多年前“功夫茶”已流行

1000多年前的大唐已是我国饮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到中唐时,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饮茶已经蔚然成风。

这种现代普遍认知,已有很多考古实物佐证,巩义市博物馆里就有不少,有空了可以去看看。

2015年5月,河南巩义一个建筑工地出土了3套26件唐三彩茶具,有炉鍑、碾、罐、执壶、盂、茶台等,就是大唐喝茶最常用到的工具了。当然,有钱的人,还可能会使用金器、银器,这个其他地方也都有出土,但功能可都是大同小异哦。

这些茶具,放在一起,估计你就能想象出来唐人碾茶、煎茶、分茶、饮茶的过程了。是不是有点像你们现在喝的“功夫茶”?

负责该项目考古发掘的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富良说,这些墓葬出土文物铭刻显示,墓主人去世年代与陆羽仅相隔了20多年,还有陆羽的塑像被发现,且能与文献相互印证,可靠性非常高。包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在内的众多专家认定,这次考古发掘,充分证明了饮茶之风在唐代民间已经比较流行了。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12)

《宫乐图》@焦响乐_

◆那些相当考究的茶道多是重口味

巩义出土的这些唐朝茶具,都能从陆羽《茶经》中找到原型。

巩义市博物馆馆长孙六明讲,那个时候,茶类以团饼茶为主。饮用饼茶的方法,是磨碎了在鍑中煮饮,所煮出的茶汤为浅黄色。当时,青瓷茶具因为方便观茶汤颜色,备受推崇。

在饮茶方式上,根据糖妞了解,主要是煎茶,盛行于唐朝中叶,先以饼茶经炙、碾、罗三道工序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存放在茶盒里备用。

煎茶时,先将水放入像锅的茶具“鍑”中烧开,到“沸如鱼目,微有声”时是第一沸,加入适量的盐来调味。待“缘边如涌泉连珠”第二沸时,舀出一瓢开水,用竹筴在“鍑”中搅动,使水的沸度均匀,然后量取适量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以搅动。到茶汤“势若奔涛溅沫”的第三沸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开水停沸,茶汤面上随之出现浮沫,汤花,即可“酌茶”,也就是分茶。

除了这种煎茶,唐代饮茶法,另有庵茶和煮茶等。

庵茶是将茶叶碾碎,再煎熬、烤干、春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浸泡之后饮用。此法民间和宫廷中均有流行。煮茶法是把葱、姜、枣、橘皮、薄荷等与茶放在一起煮沸(陆羽《茶经·六之饮》),或者使汤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者煮去茶沫。

尽管这三种饮茶方式,糖妞也不知道哪个更受欢迎,但他们的制作方法,不管是加盐还是加作料,相比于现在人的普遍饮茶方式,都堪称重口味。

◆文艺范儿的“下午茶”唐朝就有啦

唐人饮茶时配有茶点。巩义多座唐墓中各出土尺寸不一的长方形唐三彩茶台,茶台上摆放着饰清釉的水果和糕点,以及铲形勺子和筷子,一个茶台上还摆放有饮茶用的茶盏。

茶台上放水果、糕点,这么小资儿?糖妞我告诉你,没错儿,唐人已经开始喝“下午茶”了。

说起“下午茶”,是不是第一反应是“来自于欧美国家的洋玩意”。但今天,糖妞要郑重告诉你,“下午茶是欧美范儿?殊不知它的老祖宗,真有可能是在咱们大中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唐代出现的下午茶文化没有被发扬光大呢?有专家研究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只会喝最简单的泡茶叶,而当时的茶道复杂繁琐,这让他非常厌恶,于是下诏禁止制造茶饼,全国上下都学农民的泡茶方法。

◆唐人促成茶文化影响后世深远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至中期后,无论是宫廷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和民间茶艺,不论在茶艺内涵的理解上还是在操作程序上,饮茶都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饮茶之道。

首都长安,荟萃了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们办茶会、写茶诗、著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算是当时最著名的饮茶诗,喝了七碗茶能变成神仙,可见他们多痴迷。

陆羽还写出了《茶经》,创制二十四器,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10多个环节,将饮茶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开了品饮艺术的先河,使饮茶成为精神生活的享受。

这种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提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赓哲认为,是陆羽对于茶文化的重要贡献,但需要说明的是,陆羽的出现,是应运而生,是唐后期饮茶风气的体现,是历史的必然,即便没有陆羽出现也会有其他集大成者出现。

他说,对北方人来说,唐玄宗以前不喝茶。北方人饮茶风气起自于山东,跟佛教的传播还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在世界各地,基于中国唐代茶文化而发展传承的茶道很多。比如,在唐风时代的日本,日本学去的是唐朝文化的精神,其一大表现形式就是茶道。”他说。

跨越千年 唐人遗存有几多?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岩

核心提示丨公元618年,隋末唐国公李源晋阳起兵后在长安建政,至907年朱温篡权,大唐存在289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盛时期。

糖妞告诉你,在那个时代,洛阳这个被称为东都、东京、神都的地方,已跟长安齐名的国际大都市,名闻遐迩,先后有7个唐朝皇帝定都,作为大唐国都时长超过80年。

留下的文化遗产带着时代印痕

具体来说,在此前北魏等朝定都洛阳基础上,唐代自高宗始,也以洛阳为都,称为东都。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长期居洛,并于开元二十一年在洛阳置都畿道,天宝年间改东都为东京。

从光宅元年(684年)开始,武则天改东都为神都,洛阳又成了首都。

在唐朝,洛阳被诸多帝王费心营建。比如,唐玄宗曾敕令大修中岳庙,并赐风穴寺(在今汝州)内佛塔名“七祖塔”。武则天曾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建筑,称帝后以更大的规模开凿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便是盛唐雕刻艺术的辉煌代表。同时,武则天还令薛怀义为白马寺住持,大规模整修白马寺。

当时,洛阳城的繁华程度,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研究员王炬看来,相比于长安毫不逊色,即便是现在,唐代的文物遗存也不落西安下风。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唐代给中原大地留下了太多物华天宝。尤其是当时长期作为都城的洛阳,更是占尽天时地利,出现了以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为代表的顶级珍贵文物,傲视华夏。

透过这些烙刻着时代印痕的历史遗存,我们可以品悟到1000多年前那个盛世王朝的浑厚大气与辉煌成就,以及让后世仰慕不尽的世界文化遗产。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13)

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及近郊,南望龙门,北依邙山,东逾瀍水,西至涧河,洛水横贯其间,整个遗址面积约47平方千米。

文献记载,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是中国中古时代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也是隋、唐、五代和北宋时期都城的核心区域所在地,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沿用530年之久。

现代考古发掘显示,隋唐洛阳城按“天人合一”理念设计,皇城从东南西三面围宫城,“以象北辰藩卫”,南北轴线高大建筑均冠一“天”字,整个轴线可谓一字天,分为外郭城、皇城、宫城、含嘉仓城、圆璧城、曜仪城、东城和上阳宫,外郭城周长27516米,共开有八座城门。

王炬说,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洛阳城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制不仅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而且还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88年1月,隋唐洛阳城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隋唐洛阳城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首批36处大遗址之一,被列入重点保护。

升仙太子碑

在河南洛阳偃师市府店镇缑山之巅,有一座“升仙太子碑”,碑文是唐朝女皇武则天的书法作品。武则天开草书刊碑之先河,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巧隐十个鸟形笔划,作为唐代“飞白书”的唯一遗存而备受书法大家推崇。

据记载,此处原有升仙观一座,今已不复存在,仅留此碑,高6.70米,宽1.55米,厚0.55米,盘龙首龟座高1.3米。

2006年3月30日,该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

2012年记者造访时,此碑仍孤零零矗立于缑山之上,现在四周已经圈起了围墙,加以保护。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14)

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

要是糖妞不说,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位于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最具代表性、最引人注目的一尊佛像,也就是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

这个大佛像,刻于唐高宗咸亨年间,即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摩崖像龛南北宽36米,东西进深40.70米,为一巨型露天窟龛。大卢舍那石雕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通高17.14米。够大吧?凡是到过龙门的人,一般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

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的奉先寺,后代称九间房。奉先寺在开窟造像时,别具匠心,一反常规,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浩然大气。

奉先寺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艺术家按照佛教的仪规,雕凿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气质的大型群雕像,而且还把这组群像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得水乳交融、淋漓尽致。

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虽然如今人们已经无法真切地看到当初大佛被粉饰一新、受人顶礼膜拜的情景,但是仍可以推想出当初皇家贵族在此举行隆重祭礼的场面。无疑,这里的一切所表现的是大唐盛世的伟大和繁荣。

据王炬等多位学者考证,大卢舍那佛像的开凿时间超过3年,而整座大龛的营建至少要用15年以上的时间。

如此珍贵的佛像石刻,自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0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含嘉仓

含嘉仓位于洛阳市老城北,自唐代开始大规模存粮,成为国家的大型粮仓,历经唐、北宋500余年,后来废弃。

经现代考古证实,仓城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共有圆形仓窖400余个。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唐天宝八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古代粮仓。

目前,含嘉仓遗址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含嘉仓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按照王炬研究员的话说,也正是这些大型粮仓的出现,才有了后来的配套工程大运河。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15)

@焦响乐_

唐恭陵

要说大唐在河南的遗存,不得不说说恭陵。

这个位于偃师市缑氏镇东北2.5公里的滹沱岭上的“孝敬皇帝陵”,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开创了太子死后追谥为皇帝的先例。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则天从宸妃晋升为皇后,次年李弘被立为太子,曾一度监国,原太子李忠被改封为梁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太子弘从幸合璧宫,薨,时年二十四岁,同年八月葬于恭陵。唐高宗将其追谥“孝敬皇帝”,以皇帝的规格安葬,并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石碑立于陵侧。

恭陵神道两侧石刻做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是洛阳仅存的一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规制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唐恭陵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戏里戏外 唐人故事今谁说?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王峰

核心提示|专业考古工作者通过各种遗址和考古现场了解唐朝,史学家通过历史文献和文物研究唐人的日常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怎样了解这个1000多年前的朝代?最方便也最快捷的方式当然是通过影视剧及戏曲作品啦!也许你们会嫌弃“糖妞”我肤浅,但看历史剧确实是一种既不费脑子又能学习一些历史知识的方法,当然,你要避开很多张冠李戴的雷剧。那么哪些艺术作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唐人呢?来来来,“糖妞”带你一起找找……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16)

《妖猫传》场景图

《妖猫传》——陈凯歌的“梦回大唐”

虽然陈凯歌近年来的电影作品票房不是太好,口碑也各有争论,但他在对待作品上的认真态度是业内公认的。这不,为了拍《妖猫传》,他能够在襄阳活生生打造一座唐城。

为电影建影城,是陈凯歌的“规定动作”。1994年拍《风月》,打造了老上海一条街;1997年拍《荆轲刺秦王》,在横店搭秦王宫;2007年拍《梅兰芳》,在北京怀柔建景;2009年拍《赵氏孤儿》,在象山建赵氏孤儿城。英国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曾打趣道:“看来以后凯歌导演在什么地方拍片,我就去哪里投资房地产。”

2017年12月,陈凯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解释为何要大手笔打造一座城池,他说:“花六年时间建一座城,不是一个能轻易做出的决定。但如果我不建唐城,我怎么让黄轩演?全是绿幕?《妖猫传》里绿幕的部分,大约只占3%,全部都是实景。当一个镜头完成的时候,我看见那个静默的美少年脸上终于露出笑容,我也很高兴。这场奇幻之旅,也是我自己人生中很奇幻的一次旅行,有机会做这么一件事,也了了我自己的一个心愿,我做完了我的大唐梦。”

谈到唐朝对自己的吸引,陈凯歌认为,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做官,人们对文人特别尊重,诗人之间互相赞美。“比如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情感非常难得。”陈凯歌说,“我觉得我要是在唐朝拍电影,会比现在好。我在思考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什么不应该遗忘,用什么替代爆米花大片,用什么证明我们在进步。可能跟绚烂多姿的唐文化连接,才能有新的途径、新的道路开辟出来。”

《大唐玄奘》——关于玄奘的难得写实

影视作品中关于玄奘的描写不少,其中最出名的要数《西游记》,但是这只是戏说。关于玄奘,霍建起在2016年执导的电影《大唐玄奘》是一部难得的写实主义电影,嗯,虽然是黄晓明主演的。

《大唐玄奘》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从史书《大唐西域记》等历史文本出发,遵循了相对真实的表现方式,在人物塑造和事件选择上尽力接近真实历史,延续了导演霍建起电影一贯的艺术追求与唯美的艺术风格,以及对真实氛围的细腻还原。一方面无限接近历史真实,另一方面也建构了“有意味的形式”,呈现出了比画面更丰富的意蕴。

霍建起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特别想书写一次真实的玄奘,“这么多年来,唐僧的形象和真正的玄奘形象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用一部电影去表达和记录玄奘的真实经历是很有必要,而且是很有意义的”。

从影片效果来看,《大唐玄奘》在呈现玄奘取经经历的同时也以电影化的方式为观众普及了佛学常识,霍建起力图在影片中解释玄奘取经的行为动机和精神动力,隐藏了见自我、见人生、见天地等多重意义,并且在表现技巧上也独具匠心。因此,可能习惯看故事的观众在观看时会在观感上打折扣,但影片的丰富内涵是毋庸置疑的。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17)

《贞观长歌》剧照

《贞观长歌》——“贞观之治”的历史画卷

如今关于汉唐的电视剧作品层出不穷,但数量之多、质量之参差不齐也让观众犯难,戏说、雷人、对史实不尊重等现象时有发生。“糖妞”推荐一部2007年的电视剧《贞观长歌》,这部电视剧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开始,至唐高宗继位结束,刻画了唐太宗在位共23年的历史,尤其着重讲述了其荡平东突厥、处理太子李承乾之乱并挑选继承人等若干重大事件,通过休养生息、富国强民,最终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贞观长歌》由吴子牛执导,唐国强主演,“玄武门之变”后,天下初定,内外交困,百废待兴,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带领下,全国臣民内筹建设,外御胡夷。最初,面对山河满目疮痍的现实,太宗被迫接受了颉利可汗所提出的极其屈辱之和谈条件;但是,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日渐增强,唐朝大军生擒突厥大首领颉利可汗,从此大唐边疆安靖,一雪前耻。太宗对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并省官员、改革军事、惩治贪官、新兴科举等,终于实现了太宗即位之初所定下的“天下大治”国策的目标。《贞观长歌》就是这样,气势恢宏,力量雄健,把“贞观之治”中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做了生动地、艺术地描述,实现了片头所提出的“一幅唐朝战争与和平的历史画卷”。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18)

@焦响乐_

唐玄宗——被尊为梨园鼻祖

讲述唐朝故事的戏曲剧目不少,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这些唐朝的历史人物均是戏曲故事里常客,但“糖妞”感兴趣的一点是,唐玄宗李隆基是梨园鼻祖。

唐玄宗自幼精通音律,热爱歌舞表演,他令人在太常寺之外单独设立了管理和教授音乐的教坊——梨园。唐玄宗组建了一个歌舞艺术团,在管理朝政之余亲自教大家唱歌跳舞。他还亲自挑选了30名15岁以下的儿童,手把手地教他们学习声乐和表演。后世的戏曲演员都尊唐玄宗为祖师爷,戏曲演员也被称为“梨园弟子”。

在京剧和河南的豫剧、越调等多个剧种里,都有以唐朝皇帝及唐朝名人为主角的剧目,河南观众比较熟悉的有京剧《大唐贵妃》和豫剧《三哭殿》《打金枝》等。

京剧《大唐贵妃》讲述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梅葆玖、张学津、于魁智、李胜素、李军、史依弘等多位京剧名家曾联袂演出此剧,剧中的一曲《梨花颂》广为传唱。

豫剧《三哭殿》是豫剧大师唐喜成的代表剧目,讲述的是公主之子秦英打死詹太师,詹妃金殿告状,长孙后和公主金殿求情,唐太宗李世民没有简单地用皇权解决问题,而是耐心解劝,最后成功化解了矛盾。剧中的“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下位去劝一劝詹妃娘娘”等唱段脍炙人口,戏迷观众中学唱者众多。

豫剧《打金枝》演绎的也是帝王故事,却更像民间的家庭纠纷。驸马与公主发生矛盾,打了公主,唐代宗疼女也爱婿,更深谙解决家庭矛盾之道,不仅没有责罚驸马,反而给他“加官职连升三级”。该剧是豫东红脸王刘忠河的代表剧目,极接地气,久演不衰。

《簪花仕女图》局部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只知我胖?你还要懂我的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实习生 王梅竹

糖妞我每次站到体重秤上,总和很多妹子一样感叹:要是生到唐朝就好了!

不过,当我真的走在了大唐的小路上,看着熙攘的人群,总觉得人家怎么胖得刚刚好,而我似乎哪里有些不对。那么,大唐真的是以胖为美吗?

“以胖为美”的说法相传已久,支持者说起来头头是道:唐朝经济繁荣,吃饱穿暖,体格也就健康丰满了;唐朝文化包容性强,对应到女性身上便是心宽体胖;考古发掘出大量唐朝时期的壁画、陶俑等,女性人物体态也确实丰腴……

寥寥数语想必也难以让你信服,不妨随糖妞来看看唐朝的胖,探探唐朝的美。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19)

唐代陶俑

胖亦有度“肌理细腻骨肉匀

”了解一下

自古至今,时尚潮流从来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三百年大唐也如此。

“小腰丽女夺人奇,金鞍少年曾不顾”,唐初诗人吴少微笔下的《怨歌行》里,这个“小腰丽人”应该与今天的“A4腰美女”有一拼。唐初“以瘦为美”的另一例证是,隋末唐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图中为李世民抬辇、执扇、撑华盖的仕女们,腰身也算纤细。

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的盛唐风气逐渐开化,管不住嘴又迈不开腿,长胖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时期,周昉绘制的《簪花仕女图》那些衣着华丽的姑娘,身材明显比过去丰腴不少,但还称不上肥胖,顶多可以进入现在的微胖界,到了杜甫笔下也就是“肌理细腻骨肉匀”。

糖妞回想看过的影视剧,杨贵妃形象也非健硕女性,应算恰当,毕竟善舞的杨贵妃还得给玄宗跳“霓裳羽衣舞”呢!据文献记载,唐明皇给太子李亨选妃时,让高力士派人“选民间女子细长洁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可见,在玄宗眼里也是觉得纤瘦为美,如若杨贵妃真胖,那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毕竟“燕瘦环肥”,各有各的美。

敦煌莫高窟的《作战图》和《婚庆图》是晚唐壁画的代表,可以明显看出女士的身材又逐渐回归了苗条。这是否与吃不饱有关系?唐末诗僧贯休的《白雪曲》中有这样两句诗:“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意思就是,人无论贵贱,都不应该养成肥胖的样子。

“整体来看,唐朝的确是以丰腴浓丽为美的。”唐史学者冯立君说,唐代画作、陶俑、雕塑造像等各类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大多丰满、浓艳、亮丽,热烈奔放,自信张扬,史书记载中的女皇帝武曌,也是额宽、面丰、圆颈,呈现富态美。说完,君兄上下打量了下糖妞摇摇头,叹息一声:“身上有赘肉,可别拿大唐当挡箭牌。”

唐朝原来这么好玩儿(大唐真的以胖为美)(20)

@焦响乐_

唐代盛产任性girl“时装宠儿”是胡服

人靠衣装马靠鞍,身材好也要有时尚衣着来搭配。

唐初,出行“南船北马”,中原贵族妇女在骑马远行时,开始穿戴遮蔽扬尘的羃帷。这是一种带着包头巾的外衣,可以将面部和大部分身体都遮盖起来。到了七世纪中叶之后,端庄淑静的风气日渐衰退,长面纱也被“帷帽”取代,垂布只是下垂到肩部,甚至可以露脸。新疆的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陶俑中,就有戴帷帽的妇女形象。

不过妇女戴帷帽,在当时受到了非议。唐高宗认为这样有伤风化,曾下诏禁止那些“深失礼容”的女骑手,要她们出行时体面地坐进带顶的马车。之后的事实证明,唐朝妇女们似乎并不买账,到了八世纪上半叶,妇女们头戴帷帽,或者靓妆露面,爽辣的妹子甚至干脆女扮男装,在街市上策马驰骋。

盛世华服,大唐时装设计师很有创造力。开元年间的齐胸裙,胸线以下,裙服飞流直垂,奔腾扩散,肩上再罩短襦,外束披帛,富贵逼人。唐代还出现了一种无带的胸衣,称为“诃子”,据说可以起到塑形挺立的效果。

唐代女性的服装款式,从农妇到后妃,常服都以高腰裙和短襦上装为主,只是面料和颜色差别很大,贵重的绫纱锦缎,大红大紫的颜色,得是达官贵人才能穿着,平民男女只能穿粗布、麻布,颜色也限于黄、青、黑等,当然如果遇到了婚娶和佳节,也允许比照官员们穿些亮丽的衣着。

盛唐时,胡服、胡帽终成“时尚服装”宠儿,“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服,为豹皮帽……衣之制度,衿袖窄小。”安史之乱对胡服热潮有过冲击,但很快又开始流行回鹘装。花蕊夫人作的《宫词》“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正反映了回鹘装在深宫中的流行程度。八世纪的宫女,还时兴“回鹘髻”。

糖妞又要发问了,一般来说,大唐盛世不应该更有文化自信吗,但为何穿衣打扮却胡风浓烈?在冯立君看来,胡风恰好是文化自信的标志。

“胡人服饰、饮食等在长安民众中间流行之时,正是唐朝国力上升的时代。而政府开始限制胡汉混融,特别是汉人穿胡服、胡人穿汉服这样的事件发生时,唐朝恰好是在走向没落的时期。到了宋代,‘中国’意识进一步凸显,民粹主义才有更大的空间,再也看不到世界各地文化大熔炉式的长安了。当然汉文化的地位得到强调,和宋朝处在和周边各族逐鹿中原有很大关系。总之,唐朝的胡风弥漫,其实是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自信来理解更好。”

众美妆网红退后别被我大唐“血晕妆”吓倒

洛阳博物馆精美的唐代铜镜是重要的文物,当年对镜贴花黄的唐代美女们到底画什么妆?作为常刷抖音看“一秒变妆反差”的糖妞,看了唐朝的化妆术,只能感叹:祖师娘可比网络红人妖艳多了。

尽管唐代贵妇们的体型自开元后期就开始越发丰腴,但一直到了盛唐末期,流行的衣裳鞋履大体上还是比较窄小合身的,袖不甚阔,裙不曳地,妆面也只是细眉涂个大红脸而已。白

居易笔下天宝末年的《上阳白发人》:“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但到了中唐中期,不管是发型、妆面、衣裙鞋履的流行,都开始往夸张宽大发展。浓妆高髻大袖长裙之风越演越烈,怪异的妆扮也层出不穷。德宗贞元年间,堕马髻和啼眉妆流行,发髻偏垂一侧的雏形虽说可追溯到开元年间,但是在中唐演变得越发巨大夸张。画作八字悲啼状的眉毛,也代替了先前的弯弯细眉。

元和四年时,白居易又描绘了一种新妆扮“时世宽妆束”:在八字啼眉的基础上,不用红粉妆,却用赭涂面,乌膏注唇,圆鬟高髻,衣裙宽大。男人们往往看不懂这潮流的风向,元稹就曾直斥“怪艳”,说“近世妇女晕淡眉目,绾约头发,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

对此,大唐美女们才懒得理会,这种奇葩风不仅没刹车,反而变本加厉,几年之后又出现了比今天“烟熏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血晕妆”——将眉毛剃去,再在眼上下划几道血痕一般的横道。在安阳发现的文宗太和三年墓壁画中,可以看到,里面描绘的女性几乎都如此打扮,而这前后墓葬中出土的陶俑,也是各种夸张的高髻。

奢靡之风终于让皇帝看不下去了,文宗即位之后,开始禁高髻、险妆,禁去眉开额,禁大袖长裙。史书上还留下了一件有趣的“延安公主事件”,习惯了宽大华丽衣裙的延安公主,一次赴宫宴时不慎撞上了枪口,被皇帝一怒之下,赶回家换衣服,驸马还被罚了俩月薪水。

爱美之心靠诏令总归是“野火烧不尽”的,晚唐壁画、绘画里的妇人形象,大袖长裙者比比皆是,到了五代更成为一种常态。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徐华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