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啃老正在流行老年人苦不堪言(新型啃老出现了)

新型啃老正在流行老年人苦不堪言(新型啃老出现了)(1)

都说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生而为人的基本准则。

许多年轻人,也以“在家靠父母”为耻。

但是近些年很多“新型啃老”悄然出现,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明显的叛逆,似乎还挺上进和积极的。

但就是这样一群看起来为父母争光,又有出息的孩子,却实实在在的成为了啃老一族。

以学业为由 迟迟不参加工作

张阿姨家的孩子小海从小就成绩不错,985大学毕业后,老两口终于松了一口气,盼着孩子找个好工作,早点结婚生子,就可以安享晚年了。

毕业后,小海投了一圈简历,发现工作并不如他想象中那么好找,眼高手低的他差的企业不想去,好的单位又够不着。

他认为是自己的学历还不够,于是萌发了继续考研的想法

考研前,小海的父母远在老家。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刻决定:去北京,全力支持儿子考研。

一家3口在郊区租了一间小屋,月租2000元,小屋是毛坯房,唯一的电器是电视机,全家的衣服都得靠年过半百的母亲手洗。

看着母亲这样辛苦,他也尝试着一边投简历一边考研,如果有合适的工作,也可以先去上班。

但心气高的他,始终看不上基层和“卑微”的工作。

父母不但没有责备他,看着上进的孩子,他们任劳任怨,经常笑着安慰他:

“就应该趁年轻多读书。这叫智力投资,任何一种投资都存在风险,暂时的卧薪尝胆是为了将来的飞黄腾达。”

一晃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同窗好友,或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或在事业上小有成就。而他,考了几年,因为心态浮躁,都以惨败告终。

今年他终于决定放弃考研,开始脚踏实地的找工作。

然而,现在找工作比几年前更难,不仅年纪摆在那,工作经验也是一片空白,依旧必须从最底层做起。

《东周列国志》里有一个词叫“依人者危”,意思是说,如果老依靠别人,就会很危险,即使是父母也一样。

像小海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其实不少,名校硕士宅家啃老的新闻也再次刷新我们的三观。

他们对辛劳的父母,怀着发自内心的愧疚;对远大的理想,又有着不切实际的执着。

他们成绩都很优异,但对于现实生活又接触太少。学生时代过高的优越感,让他们对现实的世界产生了偏差。

矛盾交织之下,他们边“啃”书本,边“啃”父母,他们连心理“断奶期”都还没过。

很多少年得志的孩子,在走入残酷的现实社会后,总有一种“怀才不遇”的错觉,郁郁不得志中,一直靠着父母精神和物质上的“救济”过完下半生。

以创业为由 行啃老之实

如果说以学业为由,多少还只是生活开支的耗费和时间的蹉跎,而有的晚辈,每天激情满满的要自己开创一番大事业,更是花光了父母的血汗钱。

孩子有事业心,敢闯敢干本是父母乐意看到的事。但李大爷却苦不堪言,每次提及儿子便唉声叹气。

李大爷的儿子大专毕业,学的计算机专业,找个一般的专业对口的工作其实也不难。这孩子性格外向,能说会道,一门心思就想着搞点大事情。

父母觉得孩子灵活,就寻思着先给他搞点小生意也可以。

可谁知,这孩子今天搞这个项目,明天搞那个项目。

父母给他投资的钱,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每次创业开始都是激情豪迈,这次一定要赚大钱,每次收尾都是无疾而终。不是选址选错了,就是被人坑了或是回报率不高,做不下去了。

有一次项目稍微有了点起色,野心很大的他又把赚来的一点钱投入了更大的项目,结果血本无归。

5年时间,他相继投资了餐饮、外贸、游戏等,耗掉了父母大半辈子辛苦积蓄的三四十万。

到最后,父母被榨干了,也不愿意再拿钱出来投资,他就在外四处举债,一心要创业。

现如今,父母对他的要求很低,只是希望他找个工作,扎扎实实先做,哪怕一千二千也先养活自己。

可他对上班完全没了兴趣,就像一个赌博输红了眼的赌徒,一心想着再上“牌桌”扳本,觉得只有自己当老板才能出人头地。

有段话说得很犀利:

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世界认知的变现;

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世界的认知有缺陷。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

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

李大爷的儿子,不是不够努力也不是不优秀。比起那些每天不思上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他已经足够励志。

但父母不能一直为他“兜底”,比起一直往前冲,撞了南墙时懂得回头,学会及时止损,蓄势待发,更是一种智慧。

以孝顺为名 把父母当成了保姆

前些年,我听到一个骇人听闻的新闻。一位失偶的老太太连续带大一个孙子,一个外孙女,在得知儿子要生二胎时跳楼了。

跳楼的原因竟然是害怕再带孩子。

老伴去世后,老太太本是独自生活在农村。但随着大孙子的出生,老太太就来到大城市,住在儿子家,承担起了照顾孙子的责任。

小两口工作特别忙,家里所有的家务,孩子的吃喝拉撒都是她独自包揽。

在带大孙子的4年时间里,老太太就像一个陀螺一样转不停,每天的直径范围就是小区、菜市场和家。

眼看着小孙子终于上了幼儿园,老太太想要回乡下生活了。

这时,女儿又生了,公公婆婆身体不好,照顾外孙女的任务自然又落到了她身上,她本意不想去,但又觉得女儿辛苦,大城市的生活压力也大,想为他们分担一些,咬咬牙,又辗转从北京去了上海女儿那里。

到了上海,自然也是当初北京生活模式的重复。

孤独的老人,不堪重负,又不得不承受这份伦理道德中的“天伦之爱”。想着再熬一熬,就可以回农村安度晚年了。

几年又过去了,眼看着外孙女就要上幼儿园,终于要熬出头,儿媳怀上二胎的“喜报”成为了压垮老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时候,我自己还没有当妈妈,觉得不能理解老人极端的行为。带孩子,难道不正是老人享受天伦之乐之时吗?把父母从老家接到大城市来,一家人住在一起,相互照顾,难道不是孝顺吗?

直到自己结婚生子,全职带过孩子,才能在这份血泪的新闻中体会到老人心中的无助和绝望。

有多少儿女,以孝顺之名把父母接过去住,实际上却依旧是父母在照顾着他们?

老人每天做家务、搞饭菜、带孩子,围着一家人连轴转,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就像一个免费的保姆。

因为生活方式和育儿理念的冲突,有时还要被嫌弃,内心的苦楚也无法诉说。

不帮着带孩子吧,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让老人心里过意不去,自己身体还健康,不帮把手?显得自私;

帮着带吧,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种种琐碎和艰辛只能含泪往肚里吞。

勉强和儿女同住屋檐下,隐忍的晚年,成为了儿女榨干父母的最后一滴血。

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生儿育女不是为了靠着他们养老,而是看着儿女能够独立,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世上,也唯有父母,能够不求回报、毫无保留的爱我们。

然而,孩子成年而不自立,却成为了父母最大的心酸。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再心疼儿女,也要隐忍,要节制,懂得放手,学会狠心,才能双赢。

也希望天下的儿女,不要过度的消耗父母。勇敢地切断“脐带”,把晚年还给父母,让自己也真正的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