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碑的真实故事(让距今706年的元代古碑)

文:沛县 杨德俭

(一) 元碑概况及碑文浅识

2000年大旱,卞庄村西北干涸之昭阳湖中出土元代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古碑一通,碑身尺寸220×88×22﹙厘米﹚。

古碑的真实故事(让距今706年的元代古碑)(1)

另有碑头,高107厘米,精刻双龙图案,栩栩如生。

碑头正面刻“重修洪福寺碑”,背面竖向两行:“顺公论主”、“宗派之图”;横向有“南无释迦如来”六字。碑身正面镌有碑题《》。

碑文载洪福寺兴建经过与重修原委。

年既久远,风剥日蚀,碑体斑驳,字迹漶漫,又有人为损坏,部分字体已无法辨识,洪福寺之庐山真面目难窥全貌。

现就碑文可辨识之字上下串联,揆度其本意,略述一二。

洪福寺为佛教寺院,盖取洪福齐天之意。该碑当于重修寺院大功告成时的元代延佑三年所树。

碑文所载:“甲申游观本寺,东接广野,西临古港,北耸凫山,南漾泗水”诸语,为今人提供了寺院的一些基本信息。

根据《水经注》等史书记载,古港当指菏水与泗水交汇处的宋代古港—秦梁,凫山在今山东省邹城西,古泗水从方与(今鱼台)经古湖陵城南绕沛城而过。

据此,大致可推知洪福寺在今沛地杨屯镇西北昭阳湖中。

村民挖出该碑之处,五间大殿遗址尚可辨认,下挖可见古砖砌成的建筑遗址,砖墙宽达80厘米,柱础内径40厘米。

结合碑文提及庙产至少已近三百亩,再加上原观音院庙址,可以想象当初建筑之宏伟,规模之巨大。

若挖碑处就是洪福寺旧址,则确切位置当于北纬35°54’220”、东经116°47’310”处。

由寺院“东接广野”及〝其本寺东十有五里有樊村耆年人等施白地两顷……〞等文字,可知元延佑年间微山湖并未形成,碑记为研究微山湖形成提供了难得的证据。

同时也证明了元代今杨屯境域以及今昭阳湖区都是平原田野、乡村人家。

结合《明沛境图》及康熙《鱼台志》中“胡陵城在县东六十里……今城址犹在,居民聚族其中。相去不远,复有城址,土人曰‘胡陵东城’,其南近戚为沛,东北为滕。”的表述,说明在元、明、清时期,今杨屯、龙固沿湖一带就有人(原沛民)居住,而且境内还有“胡陵东城” (遗址待考)。

古碑的真实故事(让距今706年的元代古碑)(2)

由此,可以将民间一直公认的今沿湖客民区的人文历史自清咸丰五年至少追溯到元代。

又据民国《沛县志》载,“洪福寺,《旧志》:在贺固集迤东”,而明嘉靖《沛县志》说“贺固集在县治西北四十里”,明万历《沛县志》寺观中却未载洪福寺,可以推测:大约嘉靖年间黄水浸沛之时,洪福寺为黄水淹没而沉埋地下。

同时,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洪福寺的大体方位。

碑文题款为“济宁路□□(疑“鱼台”二字)县新兴乡□(疑“统”字)竹里冯庄村重修洪福寺碑”,也为研究当地历史提供了更为丰富史实。

民国《沛县志》载:“元至元十八年,济宁府始升为路”。

《鱼台志》:“元至元八年,升济州为济宁府,沛县、湖陵改属济宁府。元至元十八年,济宁府始升为路,隶属如故”。

沛县旧志载:湖陵于南朝宋时废县,曾划入方与县,北朝魏时,划归高平县(今鱼台 )

民国《沛县志》:“到了元、明,疆域和从前一样”。

虽然元延佑年间湖陵归属何县尚未见史书记载,但也可初步判断湖陵城及城北边的洪福寺为鱼台县境。

古碑的真实故事(让距今706年的元代古碑)(3)

重修寺院者主要为□竹里的冯庄村村民,结合背面碑文可知,盖捐助修寺者多为冯庄等周边各村中的知名人士及百姓。

这行文字还说明洪福寺位于当时新兴乡境内,而且乡以下设里,应该相当于今行政村。

碑文中还涉及冯大、冯二、王大、樊村、湾里村、西里村、毛村、冯庄、付(?)里村等村名.

由于元、明、清期间,正是境内黄水肆虐的年代,古籍遗失、湖陵废县加上史书对县以下记载甚少,因此无法查到新兴乡与以上诸多地名的有关记载。

碑文还提及沙河镇,言“殆将沙河镇观音院一所施于本寺,永远以助”,可知洪福寺修建过程中已将沙河镇观音院并入,或可推知洪福寺亦在沙河镇域范围内。

可见元代沙河镇已经存在,所辖区域大致包括今龙固、杨屯一带。

由碑文 “兹洪福寺殆自元初建,□□□□□重修”可知,如果该寺不是《鱼台县志》所载金大定三年(公元1168年)所建洪福寺,则该洪福寺应该创建于元初,后来重修过。这次至少应是第二次重修。

碑文正文前三行锈蚀严重,特别是下半部文字无法辨认。结合第三行中有“王吉祥书丹”字样,可推测前三行文字记述了始建及第一次重修洪福寺的经过。

古碑的真实故事(让距今706年的元代古碑)(4)

碑记文字长达3000余字,其中正面1700余字,是沛县境内迄今所见文字最多的碑刻。

碑文除备述重修洪福寺的前后经过与寺院规模建制、周围景物外,还以不少篇幅论述古代哲学思想,包括庄周“鲲鹏游乎沧海”、“浩渺与天地相始终”的自然生命哲学等。

碑记关于杨朱、墨翟的评说较多,并将儒家“仁民爱民”学说与杨朱、墨翟学说相比较,意在阐释佛家“苦炼修行,普渡众生”之教义,与华夏哲学有诸多相通之处。

关于重修洪福寺的倡修人,据碑文记述,洪福寺重修功成时,寺院主持为圆通法师,碑记即为其所撰。

然始倡者为其先师:“吾先师□□修洪福寺,遵其遗绪”。又云“先师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可知圆通法师之前,其先师于甲申年(1284) “游观本寺”后,已开始重修寺院,然事未就而逝,其弟子圆通法师按照原定修建计划继而续之,最终功成,历时32年,从中亦可映衬出重修洪福寺工程的规模。

寺院僧侣与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策划、设计并实施了重修工程,冯元庆当是社会人士的代表,其家族不少人参与其中,这也是碑文中多次提及冯氏的原因之一。

碑文最后载明,参与镌刻立石者为圆明、玄悟、寂照大师,沙门前亭,□僧正珂,修内司石局提领冯祥及王彬、赵铭、张义等。工匠为邵科、冯贵、邵淳。

此碑镌立,时在“大元延佑三年岁次丙辰八月丁酉”,即公元1316年八月。

古碑的真实故事(让距今706年的元代古碑)(5)

背面碑文上部刻有先(?)师及以“德”、 “觉”、“能”等排位的门人40余名,疑为洪福寺历代主持及管理人员;

中部刻有诸如 “前漕运司奏差”、“修内司石局提领” 、“社长”、 “大夫” 等人的姓名及众多百姓名字,且多为两个字的人名;

下部字体较大,且刻痕较深,故清晰可辨。但第5-8行字迹全无,疑为洪福寺毁于大水后,有人为侵占庙产而剔除了这些文字。

重修洪福寺碑是沛县地区目前所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元碑之一,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碑文所涉及的区位名称、人物事件较多,是研究沛县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

重修洪福寺碑现存于杨屯镇卞庄村天光寺内。

(二) “重修洪福寺碑”碑文

正面碑文如下:

济宁路□□县新兴乡□竹里冯庄村重修洪福寺碑

……资后,大天等赐,神光慈照,明□□眸。广大禅师□路释教……都□统庆……济地□长老……圆通法师住持□兴□识,论……王吉祥书丹……

□□□□珂公□□为忘年友矣,六世□□两厅不立,及成仙,位已□□□□□□法容内悲智双轮□现□工灵机,演法教化□流诱引。祥生会归里,□□□大府规陈详备。

□□黎□至今有丘,世代□□代□□□□几弘让建寺一,或创保□佛,皆安身行道以成佛。□□□亥后忍灵□。我先师□公修洪福寺,遵其遗绪□□藩者林者云机者矣。

秋之法灭其天常,□发伦理出,三代后而不□□□□□后,前而不见,岂无以久哉!火焚迹绪□□□□□□□□□□□几乎□□南□□友见笑。

□藩□之材,□雪露砂□,作记文石志于将来。愿□□□则治也,念□内□□尽也,又何□□□再三□□□□□不绝(复?)已路拾其遗云耳。佛之灵也。

□□移风,齐盛治国□□□□□□,后亲遗训,迄今功及有亲者弗孝。□□游化诸国。之后,区□□□长修功□□国者,非□可□□忠及□□,天道之□(衣旁加几)事毕也,匹同杨墨,何后人之矣。

杨朱不望名利,□□独善其身,以乎义不知有□身之方。墨翟不若□□立德(信?)兼济天下,以不仁不信自知□之。临洙至归,天下之殊□□□□门则录,进本则行,德不溥明,分□□□齐序□墨下,进本之焉分墨明哲乎而已。

冯子距之则防微杜渐,朱□至□□□□受之祸,□释□□不□王侯,笃尚其□□师庭,有王□□□□□□□昔崇其教者,先恩二亲,次仁□□同妇道,亲□而仁民,仁民而□牧焉。

古碑的真实故事(让距今706年的元代古碑)(6)

杨墨者天渊□,纪其规贡□□□□□□尘离信神(伸?)释□合□,天下□□□而□行,□□□□而火宅灭过人欲则制□之。防关之修,天□则保护之,安存之至始终?□□□化,其日则□照□□□遥教无不□□□□□□州之说,□初而语哉?

□□卧□□之后,竺□深深□□□,今都邑村皋,仙兴梵刹,弘其道者不可胜记。

兹洪福寺殆自元初建,□□□□□重修,□□曰□□。值金元氏兵燹,□旧基址,我□□祀□□□□□□划一海内,天下清宴,□仙重□寺,度僧天人向化有草芥,功名浮云□。

赍□(与下四点)时褐出者之矣。忠公□其□也,□□□□□,□慈灯传□府公之出处在运,诸□□□水自迳绕。

甲申游观本寺,东接广野,西临古港,北耸凫山,南漾泗水,景仪动静,鸿摽仁智,捻斯胜筑,江河所之,蓬洲籀盂,菱馀葵烁,心务土木。

□里功德主冯元庆等,家至户到,助焉。籀筑□□后□堂□□□□□□□凶堂二十五□(间,楹?)雕木释迦三仕。寺东隅一里馀、南北河西岸置田五十亩。

耆年人于寺东十有馀里施田二百亩,松□旧□椒栽以周边。墓地二十五亩□□□□□□□□费力殆,将沙河镇观音院一所施退于本寺永远,以助不给。公年五十八岁,至大□(德?)四年五月初三日□□而逝,葬于寺右。

沙门弟子德昶等十有□(馀?)人,俱以□符称□□□。公学传□□□□于年,青出于蓝矣。

古碑的真实故事(让距今706年的元代古碑)(7)

俗姓成,父瑄,母毛氏,散竹人也。筆□□籍□□俗累摅心,佛域跋涉,参访□□,奖□披剃,执巾盘积,学佛□有者,祐成珍事。

冯氏□□人鉴,为公出家,恩主□□□□午□且粥供给不乏。公□起卓慨。

然发迹遂浮之江淮名山大川,穷崖绝谷,云林□涧,无不遍览。□宇胜筑,□□其气。

大德壬寅,界(去?)里赴大丞相府,□□过□□老人印澄□□忽□所劝,请开堂付□圆明、玄悟、寂照大师转运□□□院□□门,僧正司提控□□陞亳州僧正,住内俱以清□□□□□务卷怀,自□寓店林泉祢神,籍归见本寺殿□□□成。

先师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捨自衣厨。于是巽□□□场三亩,寺东北置地三亩建香积厨六楹,印《悬谈》四十部。塑门王堂北有垤斛侍,□□玉、丁镇抚等响公道义,持□请住大圣院。温宪、王义、王彬、温□、温海等请住青龙院。

公于一□孜孜焉、栗栗焉,营茸弗惰,其人□洪福得辟。弟子觉琇等七人□年住领,以弘传其□□□□楼□丹穴□□,鲲鹏游乎沧海,□(草头下加沾字)培楼汉洿,信非凤鲸之所寓?

□□浩渺与天地相终始,所□□□□□□□□□声光□□□纲不荐之士心服焉?又以焚膏继晷、摘句寻章□□□□之□□□□。

鸣乎!世有隆渊,□□有升降,何□(其?)众志共灯,将成则□。□□□正炽则□之。若非襟(审?)度去从焉?□此栋梁,□海公之□□余本纪之大概也。歌□赓雪曲。

古碑的真实故事(让距今706年的元代古碑)(8)

铭曰:

□□空劫波,□万化□。创建斯寺,内垂神灵。云行雨施,轰雷电火。宅火消辟,忘醒同归。宝所北□,□助王道。大之钧僭。俯视九流,如签□□。□浪息□,□□传芳。□派生神,僧志公方。进多殊能,□□公□。

□□为云,怜得智恙。天□惊人,法备祥祯。珂公□□,浜澜层滂。碧□门下,润音大振。碣昊□□,云山烟□。汤汤泗水,□无生□。山□兴□。广修洪福,□□赞皇。化□□水,□□□同峥嵘。

杞石施主邵潭□,邵洪符施碑。□□主王长、王□、王□、王宝、王孜、王兴、王七、王八、王十、王十一、王十二、王十三

本寺功德主冯禧、男冯瑞、弟□祯,姪冯仁、冯义、冯通、冯吉□□□。僧德因宁寺兴□□□祖魏助缘,僧讲主□吉祥智□德郁□林□

大元延佑三年岁次丙辰八月丁酉 □明、玄悟、□照大师□□□沙门前亭□僧正珂吉祥等立石 修内司石局提领冯祥并王彬、赵铭、张义刊 木匠邵科、冯贵、邵淳。

背面下部碑文如下:

其本寺地基东□路东□□路东南窑场,□□计地三亩,南至河西北二,至河(以下四行约23字缺失)。其本寺巽方东河西□置到带桑地五十亩,东至河南,西二至沟北,至西冯大。其本寺东十有五里有樊村耆年人等施白地两顷永远做长住,东至王大,南至庙沟路,西至冯二,北至界沟。

作者简介

杨德俭:沛县汉文化研究协会会员、沛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沛县谱牒文化协会会员、沛县微山湖文化研究会会员、杨屯镇昭阳书画院院长、《杨屯镇志》主编。

古碑的真实故事(让距今706年的元代古碑)(9)

(作者近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