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
第5课
孔乙己/鲁迅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品读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理解小说的内容,体会作者蕴含在小说中的思想情感。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社戏》《故乡》《孔乙己》都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另外,《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他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三、写作背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五四”运动前夕,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封建势力依然统治全国;封建科举制度虽然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依然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孔乙己》就是一篇声讨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四、字词积累
羼水(chàn) 绰号(chuò) 间或(jiàn)
绽出(zhàn) 荤菜(hūn) 伤疤(bā)
笔砚(yàn) 夹袄(jiá) 颓唐(tuí)
门槛(kǎn) 模样(mú) 惋惜 乱蓬蓬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辩解。
五、整体感知
1.小说中的“我”等同于作者吗?
小说中的“我”不等同于作者,运用第一人称。
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含蓄平淡的口吻,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也更使得小说真实可信。
2.“孔乙己”是小说中人物的真实姓名吗?人们为什么这么称呼他?
“孔乙己”不是小说中人物的真实姓名。是主人公的绰号,是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截取的。
以此为题,既切合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的性格特点,又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划分结构。
开端(1~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发展(4~9):记叙孔乙己的生活经历,刻画其性格,表现他不幸遭遇。
高潮(10~11):写孔乙己腿被打折,难以生存。
结局(12段):尾声,揭示孔乙己的人生悲剧。
六、课文探究
1.文章第一部分,交代了怎样的环境和社会背景?
(1)地域文化特色:鲁镇酒店格局,盐煮笋、茴香豆等“下酒物”。
(2)冷酷的酒店氛围:掌柜是一幅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生气。
(3)社会现实:“短衣帮”和“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
过渡:这就是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也是他不幸的根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孔乙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2.孔乙己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用文中句子回答)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3.具体分析这句话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身份地位。
“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享受不了“长衫客”的待遇。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与“短衣帮”没什么不同。
“穿长衫”说明他舍不得脱下象征身份、地位的“长衫”,虚荣爱面子。轻视劳动人民。
“唯一”写出了孔乙己在众多酒客中的特殊。
过渡:这样鲜明的形象揭示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也为他的悲惨命运作了铺垫。
4.孔乙己形象
A.语言描写
(1)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
(2)“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表现孔乙己有钱时很阔绰,好喝,舍得花钱。
(3)“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表现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5)“温一碗酒,温一碗酒。”
说明他俨然失去了先前的阔气,同时也表明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很差。
(6)“不要取笑,跌断,跌,跌……”
说明他至死还是死要面子,始终没有醒悟。
B.神态描写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说明孔乙己死要面子,怕人讥笑。
(2)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3)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
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至死不悟。
C.动作描写
(1)便排出九文大钱。
“排”字向短衣帮显示自己的阔气,显摆读书人的身份。显表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不屑与众人为伍和一般见识的傲娇心理。
(2)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
用指甲蘸了酒。
“敲”和“蘸”表现了孔乙己想卖弄自己的学问。
(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
“罩”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穷困而又不乏可爱的孔乙己形象。
(4)摸出四文大钱。
“摸”字写出了孔乙己的自卑,困窘。身体残疾到如此的地步,还硬撑持着一步一挪到酒店来喝酒,完全是没有醒悟,没有改掉好逸恶劳的毛病。
小结:从“满口之乎者也”到“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从“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到“温一碗酒”;从“排出九文大钱”的显摆,“敲”着柜台的的斯文,到“摸出四文大钱”的自卑,困窘,再到“用这手慢慢走去”的悲凉,孔乙己让我们感到如此的辛酸。
5.小说除了写孔乙己,还写了哪些人?
“我”、酒客、掌柜、丁举人等。
6.他们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孔乙己?
鄙视,嘲笑。(从文中圈点勾画,众人对待孔乙己的句子)
相关句子:
(1)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2)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3)“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4)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5)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6)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7)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7.这些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有着怎样的不同?最让孔乙己感到困窘难过的是什么?
酒客们:嘲笑玩弄孔乙己,是一般人对弱者的践踏。(鲁迅《暴君的臣民》中这样写: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很安慰。《娜拉走后怎么样》中这样写:群众,尤其是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掌柜:对孔乙己,冷漠、贪财、冷血。
“我”:对孔乙己不耐烦。冷漠的氛围连小孩也变得麻木了。
最让孔乙己感到难堪的是对他没有考中秀才的嘲笑,让他自以为豪的“读书人”的尊严扫地。
小结: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笑声中表演,而结局又在人们的笑声中用手慢慢走去。这样一种悲凉的环境,孔乙己又怎会还活在这世上呢!
8.那么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仅仅是周围的这些人吗?
主观原因:热衷科举 好喝懒做 麻木不仁 至死不悟
客观原因:(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麻木不仁;(3)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9.鲁迅先生的态度
对孔乙己: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对封建科举制度: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七、拓展延伸
1.《孔乙己》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充满世俗的酒店,一群无聊的看客,一阵阵无情的嘲笑,一个恶毒的举人,还有一个麻木不仁的自我”,归结为一个残酷科举制度。这笑声中反衬出的冷漠社会让人不寒而栗。
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深哀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将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的艺术之林中。
2.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是当历史定格在孔乙己那个年代时,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因为读书不仅没有改变命运,却被社会扭曲了的知识分子,他疯疯癫癫的从笑声中走来,又麻木不仁的在笑声中死去。
虽然那个时代永远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身边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人,这样的笑声呢?
▼
注:本文由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整理并编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