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童年讲的是什么(名人家庭教育系列)

欢迎关注“暖遇亲子关系社区”

专注于研究25岁前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对人一生的影响。


老实说有些沮丧,花10几个小时写一篇文章,阅读量寥寥无几。而我们却要不断查考资料,对语言进行编排、重组和创新,思考文章的结构、逻辑,还要使语言更流畅、文字更优美。有时为了一小段文字可能需要在十几本书中寻找相应的资料,但是结果常是像一块小石头落入了大海,没有任何波澜。然而想到如果有一个读者因为读到这篇文章就能够受益,那么,所有的辛苦就不算什么了。好了,话不多说,进入正题吧,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这位人物是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童年讲的是什么(名人家庭教育系列)(1)


“教养”决定了人的想法和行为。它是支配性的力量:它塑造出了我们的一切。教养是万能的。桃子从前只是一枚苦桃仁,卷心菜只是受过大学教育的黄芽白罢了。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都没有自由意志。环境决定人,而不是人决定环境。

教养无所不能。什么都不能逃过它的掌控范围。它能将恶习转变为美德,让美德堕落为恶习。它能破坏原则,亦能创造它们。它可以在一年——甚至六个月内缔造这些奇迹。

——马克吐温在一次采访中如此说

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无法得知我们何时将要出生,更不知道何时死去,甚至我们不能决定我们的父母如何来教养我们。而教养确实像极了一个埋藏在我们生命深处的遥控器,时时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判断和作出决策。

马克吐温童年讲的是什么(名人家庭教育系列)(2)

先与大家介绍下马克吐温的家庭和出生。

出生时间:1835年11月30日 地点:密苏里州佛罗里达

父亲:律师 母亲:未知

在这之前,他们住在田纳西州东部山区一个叫詹姆斯敦的偏僻村子,前面还有5个哥哥姐姐,共7个孩子,他是第6个。

家庭并不富有,经济拮据。

关于家庭简介,就到这里。至于其他的信息,例如他父母亲的家族背景等这里就不做介绍,有兴趣可以去翻一翻相关资料。

在上一期李云迪的家庭教育中,我们能很直观地看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云迪的影响。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物,却很难找到更多父母与他在一起的事迹。但不可否认,父母对他的影响,在日后的生活中还是能看到不少父母的影子。

我们在网上能看到一些关于他的家庭教育信息,似乎都是说他怎么成为了伟大的作家。但我们今天讲述的脉络,更多是说家庭教育对他一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一定讲的都是成功,可能还有一些失败。

马克吐温童年讲的是什么(名人家庭教育系列)(3)

受欢迎的丹尼尔大叔

这里迈不过的一个人物是丹尼尔大叔,是他约翰姨父家的一个黑奴。他这样描绘丹尼尔大叔在他心里的形象。“农庄上的这段生活,使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他的种族精神,并且打心底里欣赏他们的一些优良品质。这样的感情与欣赏六十年来从未变过,从未受到过哪怕一丝的损害。那张真诚的黑脸,无论在何时见到,对我来说,都是受欢迎的。”

尽管已经分开半个多世纪,但在精神上,丹尼尔大叔一直在马克吐温身边,从未离开过。这种无形的影响,来自于丹尼尔大叔的忠诚、老实、有爱心、有才能、极富同情心、为人真诚的品格。

所以,这个形象也常出现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一会让他乘坐木筏顺着密西西比河漂流而下,一会儿又让他坐在大气球里,飞跃撒哈拉大沙漠等等。

丹尼尔大叔不仅教他知识,而且教导他做人的道理。和丹尼尔大叔在一起,他学会了林中生活,知道了如何打猎,弄清了蛇、火鸡、鹿、鹰的不同习性,还明白了各种花草的生长规律,懂得了各种他所不懂的自然知识。同时,他也了解到黑人的遭遇,虽然当时在汉尼巴尔他们的农庄根本没见过人们虐待黑奴,但是在他心里却有了人人平等的意识。

马克吐温童年讲的是什么(名人家庭教育系列)(4)

有书上说:“和丹尼尔大叔在一起,他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他对文学的兴趣,为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我个人觉得稍稍有点牵强。丹尼尔大叔在幼年的马克吐温心中更多的影响应该是品格上的,而不是文学上的。你说没关系吧,确实也有关系,但这却不是马克吐温写作的直接原因。有的书好像把马克吐温未来在文学上的成就归功于丹尼尔大叔的启蒙。这一点,我们在他后来访谈节目中可以看到事实并非如此,丹尼尔大叔并未促使他决心想从事写作这件事。他曾多次谈到自己写作是被生活所迫。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我们靠辛苦写作谋生,其中一些人再怎么努力也养活不了自己。在他们看来,冬天时去卖柠檬水都能让自己的日子更好过些。我也那么想,而且也那么做了。毕竟,这总比饿着肚子写作强。拿着镐四处奔波寻找金银矿的时候,我第一次萌生了当作家讨生活的念头。我从没想过自己会走上这条路,当汽船领航员和福音传教士是我不变的两个雄心勃勃的理想。前者实现了,后者则成了一生的遗憾,因为我实在给不了它必需的信仰。当那些有名的文学编辑称赞我的小品文时,我开始相信自己有幽默文学的才华了。至于为什么写了那么多,那是生活所迫。不然的话,我可能早就败给了自己天生的怠惰了。

另一段话,

只有在不得不拿起笔的时候它才管用。无论何时,一项强加在我头上的任务带来的只有难以名状的愤怒和怨恨。我感觉自己跳进了奴隶堆里,我要反抗。从孩童时期起,我就身处那样的境遇,总是被命令做一些非常不情愿的事情。写作给了我很多自由。但我仍然被迫走上这条路——赚钱养家糊口是我愈加迫切的需求。

看到了吧,所以有些书上说的并不可信。

我想丹尼尔大叔之所以能一直在马克吐温心中留有一席之地,那是因为唯有美好的品格才能历久弥新,真正触动人心的,绝不是那张黑色的脸,而是生命中品格的魅力。

在孩子的生命早期,能遇到一个像丹尼尔这样拥有良好品格的老师,实在是一生之幸。在一个家庭中,影响孩子的不仅仅是父母,还有跟孩子相处的其他人,孩子如果能从小接触到这些优良的品格,这对孩子的成长将是极其有利的。而马克吐温自己也说:“我一直是个心地善良的人。”这跟童年时的丹尼尔大叔不无关系。

马克吐温童年讲的是什么(名人家庭教育系列)(5)

爱做发财梦的爸爸

马克吐温的父亲在他12岁那年就去世了,所以他与父亲交集时间较短。

即便这样,父亲的烙印却在马克吐温身上挥之不去。

《镀金时代》有一个塞勒斯上校,有一句台词不知道你知不知道“这可值好几百万啊——几百万啊!不错,不错!”这是他一贯的语调。虽然这个人物的原型是他母亲的堂兄弟,但是像极了他父亲对他所买土地的期望。

在他大哥四五岁,大姐更小,而他还是个被抱在怀里的婴儿时,他父亲一次性购买了十万英亩左右的土地,全部土地的价格为四百元左右。在当时,一次付那么多钱,已经非常不少了。父亲认为拥有了这片土地,将非常保险地成为富人。

他曾欣慰地说:“不管今后我自己的遭遇怎样,我的子孙们是保险的了。我不能亲自看到我这些地皮成为银子、金子,可是我的孩子们是能够见到的。”

他幻想着这片土地能成为无价之宝。他这样说道:“美国共有一千四百万人口,其中一千一百万人是最近四十年增加的,以后的增加速度还会更快。我的孩子们会亲眼见到移民一直向着田纳西州芬屈雷斯县冲来,到那时,他们手里拥有的这十万英亩好地,会令他们变成巨富。”

买田四年后,一八三四年,金融大危机爆发了。这场危机使他的财产缩水至原来的四分之一,夺走了他备受尊敬和羡慕的芬屈雷斯县最富有公民的称号。注意前面,他父亲和母亲结婚的时候啥都没有,这都是父亲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沉默、严肃而又傲气的父亲不甘心成为众人怜悯的对象,转而召集全家人向“西部”,荒凉之地艰难跋涉。在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搭帐篷住了好几年。

马克吐温童年讲的是什么(名人家庭教育系列)(6)

不久后,他迁移到了汉尼巴尔,从此以后,运气转好了一些,开始有了治安法官这样的身份,并在赛罗格特法院做起了书记官,当时没有任何人敢不理睬他发出的传票。在汉尼巴尔的头几年里,他干得很好,可是噩运再一次捉弄了他。他为艾拉·斯托特做担保人,可是艾拉故意钻了新破产法的空子,溜走了——这样做,他就可以舒舒服服地一直过到死去,可是这一下我爸爸却被毁了,因此他穷了一辈子,直到他进入坟墓。

父亲最后可值得期盼的就是那块地,他说,过不了多久,这块地皮就能让大家发财,从此过上幸福的日子。他是抱着这个信念,安然死去的。但是这块地皮,最终也没能让这个家庭富裕起来。至于为什么没有富起来,这里就不做多余的阐述。

尽管父亲的发财梦破灭了,但这个梦却一直延续到了小马克吐温的身上。

在采访中他这样说:

“我的发财梦从来就没有停过。年轻时,我满怀憧憬去了西部,期待在内华达发现储量丰富的马克吐温金银矿主矿脉。那时的我根本没有想过当作家,满脑子都是一夜暴富的念头。然而,事与愿违,一番努力徒劳无功,无奈之下我成了新闻记者。我讨厌这个职业,但又找不到能填饱肚子的工作。它满足不了生活开销,尽管我非常享受得到这份工作带来的快乐。”

当记者问到:这么说,您是个财迷啰?

他这样回答:并非如此尽管缺乏钱财是万恶之源。真正让我着迷的是当一位成功企业家的兴奋和满足感。我想做父亲做不到的事情。追逐财富的过程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美国人的可爱,仿佛这个国家的血液正流淌在我的血管中。我喜欢刺激的投机买卖,渴望为家人创造富足的生活,给他们一切。甚至在想到家庭之前就有了这种热情。

后来,马克吐温跟父亲一样做了不少投资,但以失败而告终。同样,我们这里就不分析他为什么失败的原因了。

从19世纪20年代安德鲁·杰克逊的任期直到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美国的经济体系已经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蜕变为工业化市场经济。由发明和工艺革新而来的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国家繁荣的一个标志。

在这样的情境下,许多虔诚的新教徒,把追求财富当作自己的职责,这一点在他父亲身上显得非常明显,而这一点又继承到了马克吐温的身上。

马克吐温童年讲的是什么(名人家庭教育系列)(7)

虔诚的母亲

(字数已经三四千了,觉得有点长,想停下来)

其实,本来还应该讲讲他母亲对他的影响。好吧,那我们就不细说,既然提到了,就稍微说一下。

马克吐温的言论中,我们能看到诸多决定论的影子。决定论起源于19世纪欧洲的生物和哲学,它反对前期浪漫思想主义和长期盛行的基督教神学中的自由意志。而他之所以倾向于决定论跟他的母亲又是密不可分的。

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新教徒,接受的是加尔文主义思想——预定论,在她母亲的熏陶下,他不自觉地接受了母亲的观点。后来,他广泛深入地阅读此类书籍,与声名显赫的理论家们通信,也都是源于此。

最后,再来简单讲讲他母亲吧,看看新教徒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母亲是八十八岁去世的,应该来说相比父亲,母亲对他的影响更为深远,但她四十岁的时候患上了不治之症,身体很虚弱。她体形瘦小,有着优美、突出而又可爱的个性,心地宽宏,宽宏到能够装得下每个人的痛苦和幸福。

马克吐温童年讲的是什么(名人家庭教育系列)(8)

别人只对少数几件事富有兴趣,而她则会将这种兴趣一直保持到死的那一天,并且是对整个世界,世界上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具有的。纵观她的一生,她从来不会对事对人半信半疑,或是划清界限,对部分事或人漠不关心。不论对什么事或人都怀有热烈而又永不熄灭的兴趣,并且对自己来说,一刻也不能够安静。

她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的兴趣都是热烈、亲热而又善意的。她总是有原谅家人、爱家人的理由,哪怕她自己为此受到牵连,她也不会在乎。

这个故事记载在他的自传里:

有一天,我在我们村子里,看到一个邪恶的科西嘉人,这个人是我们镇上谁都害怕的,只见他追赶着他家的大姑娘,很快地便把一些小心谨慎的男公民抛在了身后,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根粗绳子,据说是用来捆那个姑娘的。我妈妈将大门开得大大的,来迎接那个姑娘,接着不仅没有在她身后把门关起来上锁,而是站在门口,张开两手,阻挡着要过来的人。那个男人咒啊、骂啊,用他手中的那根绳子吓唬她。可她丝毫也没有退缩,也丝毫没有害怕。她只是站在那里对他进行咒骂、侮辱和嘲弄,在街中央根本听不到她说话的声音,但是,对于这个男人的良心,对于他那沉睡中的男子汉的人性来说,她的声音却是振聋发聩的。于是,他便请求她的原谅,并把绳子给了她,对天发誓说她在他所见过的女人当中是最勇敢的,说完便扬长而去,从此再没有给她找什么麻烦。从此以后,他们两人成了好朋友,因为妈妈身上有他一直在找的东西——对他并不惧怕。

马克吐温童年讲的是什么(名人家庭教育系列)(9)

这就是她的妈妈,一个有着虔诚信仰的妈妈,弱小的身躯,藏着大大的能量。妈妈的虔诚对于马克吐温来说,不得不说影响深远。

一个人透过他的家庭能看到这个人更深层的东西,也能够通过童年时期发生的一些事,理解他现在的一些行为、思想。借着了解他身边的人,他的形象从骨架到血肉就慢慢丰满起来了。

正是因为身边有这样的人,渐渐的就有了后来的马克吐温,幽默而富有才华。在他去世将近一个世纪后,马克吐温仍然位居最有生命力和最受欢迎的美国作家之列。而他的153条言论被收录在了《耶鲁名录》,比卡尔·马克思多了整整150条,被誉为美国的塞万提斯、荷马、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和拉伯雷。

也许,马克吐温的名字有一天会被忘记,但思想的光芒却依然熠熠生辉。一个家庭是培育参天大树的土壤,我们能给的就是尽量让这片土壤变得更加肥沃。

1910年初,他最后一次去了他特别喜欢的度假胜地百慕大群岛疗养;1910年4月21日,在家中与世长辞。

马克吐温童年讲的是什么(名人家庭教育系列)(10)

欢迎关注“暖遇亲子关系社区”

专注于研究25岁前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对人一生的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