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会试顺序(古代科举之会试)

古代科举会试顺序(古代科举之会试)(1)

会试是科举考试中第一场国家级的考试。

参加会试的考生们的对手不再局限于本省之内,而是和全国范围内的才俊们展开角逐。

由于会试之后的殿试基本上只是排定名次,不再淘汰,因此上会试可以说是一场选拔进士的考试。

明清时期的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乡试次年举行。如遇乡试开恩科,则会试同样在次年开恩科。

会试只有各省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才有资格参加,主、副考官均由皇帝钦点。

因为会试由礼部负责主持,又在春天举行,因此又称“礼闱”或“春闱”。

会试考三场,每场考三天。考中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考中了贡生,基本上就是未来的进士了。

明初只按排名录取,仁宗时规定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因南方富庶,文气盛于北方,按照南六北四的比例录取进士。后来,比例偶有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末。

这种录取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省份,在科考中有一定数量的进士进入国家政治中心地带,有利于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和保持对朝廷的向心力。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