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元四家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画中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元四家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这里介绍赵孟頫精品绘画。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1)

赵孟俯象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在南宋曾任小职,入元后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卒后封魏国公,谥文敏。

他晓通音乐,精于鉴定,诗文亦佳,特别是书画造诣很高,博采晋、唐、五代和北宋诸家之长,其中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则师李公麟及唐人,亦工墨竹与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无论工笔、写意、青绿、水墨,都很精彩。

赵孟頫生于宋元鼎革之际,在半推半就中入元廷做官,却遭到皇室的猜忌与防范,而又无法摆脱朝廷的笼络与利用,心情十分矛盾和痛苦,乃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对艺术的追求。

赵孟頫突破了南宋画院,打破了马下江山的“清一色”局面。他画的花鸟,成为以后的范本。传世作品有《鹊华秋色图》《秋郊饮马图》《水村图》《秀石疏林图》《幽篁戴胜图》《浴马图》《人骑图》《调良图》《兰亭修禊图卷》《西图雅集图》《吹箫仕女图》《洞庭东山图》《欧波亭图》《重汉叠嶂图》卷、《双松平远图》卷、《红衣罗汉》图卷、《二羊图》《相马图》《兰花竹石图卷》等

赵孟頫的名字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而且被国际天文学会用来命名水星环形山。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2)

《鹊华秋色图》,纸本设色,纵28.4厘米,横93.2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图卷采取平远法构图,描绘的是齐州郊区(今山东济南)华不注和鹊山及其周围的秋天景色。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图中林木种类颇多,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直变化丰富,布置得宜,聚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此画写意笔法画诸岸树木,树干简略双钩,树叶用墨随意点成,笔法灵活,书法意趣浓厚。山峦皴法细密,青绿晕染。房舍人畜、芦获舟网均精描细点,再渲染青、赭、红、绿,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

综观全图,作者将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把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笔法灵活,画风简逸,含有寄趣林泉、向往自由的情感,显示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后人评价该画卷既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又有宋人之雄而去其犷。

元代赵孟頫《秋郊饮马图》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3)

元, 赵孟頫作《秋郊饮马图》卷,绢本,设色,纵23.6厘米,横59厘米。

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是画马大师,《秋郊饮马图》是他鞍马画中的名篇,描绘了清秋郊野放牧的情景。《秋郊饮马图》是赵孟頫晚年之作,反映其鞍马画的成熟水平。

画的右半部,一位身穿红色长袍的牧马人,跨马挽殭,手持马鞭,侧首看着两匹正在嬉戏的马儿。牧马人身边的树木,红叶颜色深浅不一,昭示着已进入秋天。

画的左半部,清溪中的两匹马,一匹正在俯首饮水,一匹似乎饮毕,回头向岸上望去,彷佛惬意地告诉后面的同伴,溪水甘醇可口。后面跟随而来的三匹马,低首缓行,迈向溪水。

画的左上部,两匹马在草坡上追逐,粗犷奔放中透出自由自在的闲适。

《秋郊饮马图》背景用青绿敷染,人物、鞍马分别施以不同色彩,丰富浓郁而又清丽,成功地将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唐人鞍马和宋人鞍马的风格融为一体。画面上的十匹骏马,形神各异,或奔腾追逐,或徐步缓行,或低首就饮。《秋郊饮马图》把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景展现在世人面前。

画的右上方有画家题写的“秋郊饮马图”五个字,左上方款署“皇庆元年十一月子昂”,钤有“赵氏子昂” 印,这幅画为赵孟頫五十九岁时所作。画卷的引首,有清代乾隆御书“清泉垧牧”四个大字,钤有“乾隆宸翰”等四方印章。拖尾有元代鉴藏家柯九思的题跋、清代乾隆皇帝的题诗,以及清代名臣汪由敦书写的《玉瓮歌》。画卷上还钤有乾隆、宣统等清代皇帝及清朝内府的鉴藏印章。

元代赵孟頫《水村图》卷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4)

赵孟頫《水村图》卷为纸本,墨笔,纵24.9厘米,横120.5厘米,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藏。

此《水村图》是一幅长长的手卷,画的是水墨山水,描绘的是朋友隐居的地方的风光,那里有江南山村水乡的平远小景。沙丘低峦,疏树荒村,渔舟出没,远山近水均在烟雨之中。一幅淡雅的水墨作品使宋代绘画精致的描绘传统成为了过去,代表着元代初期山水画的新面貌。此画线条已改变了过去常用的均匀流畅的线条,变化的如同书法一般的丰富。毛笔与纸面接触的痕迹是如此疏松而轻盈,恰如中国文人淡雅的心绪,如歌如梦。虽然《水村图》的创作时间与画家的另一名作《鹊华秋色图》相差无几,但与之相比,更具有元代典型山水画萧疏淡远的特征,更多地融入了己法,已经具备了新颖的面目。那是一片淡远的水边风光,汀沙澹荡,林树清幽,水光苍茫处,茅舍掩映,远山遥接,笔墨挥洒,从心所欲。

此图卷曾为董其昌所收藏,后收入清内府。《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水村图》的珍贵,除了艺术上的成就以外,还在于其难得的历史价值。从这卷画完成六百余年间,题咏不断,连篇累牍,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晰异常的流传史,对于作品和画史的研究的意义非同小可。

元代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卷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5)

《秀石疏林图》卷,元,赵孟頫绘,纸本,墨笔,纵27.5cm,横62.8cm。故宫博物院藏

《秀石疏林图》是赵孟頫“以书入画”的代表作品,是他“书画同源”之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元代文人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图中绘古木新篁生于平坡秀石之间,以“飞白”法画两块拳石,以篆书法绘树,纯用水墨表现,左右疏落地点缀丛竹、枯木、杂树。书法强调“中锋运笔”,认为只有这样写出的线条才“圆”、“厚”。

此图的拳石以侧锋“飞白”画就,显得极其洒脱灵秀。而疏林之竹、点叶树、枯枝,甚至石根之小草,则都用中锋勾、撇、点。竹乃矮枝新篁,用浓墨向上撇叶,笔力凝重。草则自下向上弧曲掠去,秀而遒劲。三株枯枝,皆呈鹿角状,但线条圆曲坚挺,犹存北宋遗韵。左边一株点叶树,枝干倔曲,用笔顿挫转折,叶则用中锋直点,含蓄内敛。

尾纸自题七言绝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这是赵孟頫关于绘画与书法笔墨相通之理论的名句,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至深。

元代赵孟頫《幽篁戴胜图》卷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6)

元 赵孟頫 幽篁戴胜图 绢本淡设色 25.4x36.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幽篁细枝,停栖着一只戴胜鸟。笔法工整细致,多用勾勒,画风严谨细腻,有南宋院体花鸟画法的遗意。设色清雅和谐,构图简洁明快。是赵孟頫花鸟画的精妙之作。

此图画一只戴胜鸟栖于幽篁之上。戴胜鸟以工笔的手法绘成,勾染结合,局部运用丝毛法。其颜色以淡墨色为主,背部罩以淡赭黄,局部重色的翎毛染以花青。整只鸟羽毛丰满,神采奕奕。鸟后的竹枝及竹叶均以双钩画成。用笔密而不乱,工中带写;笔法精致而富有变化,颇见功力。竹枝挺秀繁密,笔笔见力,富有弹性。整幅画笔法工整细致,画风严谨细腻,工而不艳,细而不拘,既无南宋花鸟画的浓艳之弊,又无北宋以来士夫画逸笔墨戏之陋。

此件作品曾经清初大收藏家梁清标和乾隆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著录。

元代赵孟頫《浴马图》卷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7)

《浴马图》卷,元,赵孟頫绘,绢本,设色,纵28.5cm,横154cm。现藏故宫博物院

《浴马图》展现的是一派栩栩如生的浴马场景。在碧波清流之上,垂柳梧桐岸边,9个马官正在溪水边为14匹骏马沐浴。画中人与马动作互相呼应,生动有致。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8)

画分入池、洗浴、出池三个部分,画中马姿态各异,神态生动,有的立于水中,有的饮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鸣,有的卧立顾盼。马官们牵马临溪,或冲浴马身,或在岸边小憩。

纵观整幅画,静中有动,马体精确细腻柔美,神情姿态舒展自如,马官各自分工不同,既不互扰,又互相照应,从中可以看出画家构图功力高深,布局讲究,色彩雅致,水清、人乐、马壮,画中马匹神态各异,或奔腾追逐,或徐步缓行,或低首就饮,或引颈长鸣,意态生动,是以马为题材的绘画上品。

本幅款识:“子昂为和之作”。另有清乾隆帝御题诗一首,钤“几暇怡情”、“乾隆宸翰”印。引首为乾隆御书“青溪龙跃”。尾纸有王稚登、宋献题跋。

元朝时期赵孟頫《人骑图》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9)

赵孟俯的马图用意含蓄深沉,以百无聊赖之形象,巧妙地折射出他怀才不遇、失去自由的内心痛楚,也与其“在山为远志”,秉承母训应召仕元,却遭人猜忌,落得个“出山为小草”的尴尬境地。此图人物雍和,意态从容,很有韵味。

元朝时期赵孟頫《调良图》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10)

此幅白描画一人一马,在疾风中,衣袖与鬃鬚随风飘扬飞动。幅中的人马,用细劲的中锋笔法描绘,生动而传神,呈现豪迈而沉潜的意态,虽笔意精练,却神形具全。画中弥漫出一种萧疏清远的气息,与汉马的剽悍、唐马的华贵趣味,大不相同。

元朝时期赵孟頫《兰亭修禊图卷》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11)

修禊,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古俗称之为“祓禊”。后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秋高气爽,文人怎能辜负这大好时光,自然会有“秋禊”,时间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十四。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修禊,当数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兰亭修禊的召集人,则是东晋名士、大书法家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水边,做流觞曲水之戏。游戏充满文趣,各人分坐于曲水之旁,借着宛转的溪水,以觞盛酒,让盛满美酒的觞顺流而下,置于水上停于某人之前,他就必须即席赋诗。

他们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也发表一些议论。这天,有二十六人作诗,编成了诗集《兰亭集》。大家推举王羲之写一篇序。王羲之为其作序,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就这样诞生了。王羲之乘兴作《兰亭集序》,文采灿烂,隽妙雅迪,书法更是遒媚劲健,气势飘逸,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序中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元朝时期赵孟頫《西图雅集图》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12)

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之第,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元丰初,王诜曾邀同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十六人游园。元祐年间,京中文人学士围绕在苏轼周围,拥戴他为文坛盟主。史称“西园雅集”,众人认为可与晋代王羲之“兰亭集会”相比。

元朝时期赵孟頫《吹箫仕女图》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13)

此图画仕女吹箫,坐于一矮塌上,其描绘细致接近于白描,只头发、衣领、衣带处稍稍设色。背景处以墨色烘染山石。不设勾勒,与前景的白描仕女形成鲜明对比。

元朝时期赵孟頫《洞庭东山图》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14)

《洞庭东山图》画洞庭湖东山之景。东山山势非高,圆浑平缓,山径曲折,云雾迷蒙,岗峦隐约。湖面波光掠影,一叶轻舟,由左方驶向对岸,岸上一人待渡。近处坡石,杂草丛生。描绘了湖中的优美景色,境界寂静。画上自题:“洞庭波兮岌岌,川可济兮不可以涉。木兰为舟兮为楫,渺余怀兮风一叶。子昂。”

元朝时期赵孟頫《欧波亭图》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15)

《欧波亭图》得以完整保存,是经明代皇室晋王府朱棡(朱元璋三子),明末王世贞、王世懋兄弟,清初韩逢禧,后经陈定、毕泷珍收藏,最后由江南大收藏家邵松年秘藏,因之此画流传有绪。民国十九年曾公开发表,轰动一时,后来战乱四起,《欧波亭图》历尽沧桑流传至今。

元朝时期赵孟頫《重江叠嶂图》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16)

赵孟頫 重江叠嶂图 纸本墨笔 28.4×176.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卷有「大德七年(1303)二月六日赵孟頫画」款记,画后有元人虞集、石岩、柳贯跋语。此卷画幅一般以为是忠实摹本,其后题跋或可信。赵孟頫以追复古人风尚为手段,此卷属李郭画风,再经北宋末王诜平远山水样式等相加参酌所致。构图具有宋人古法,但山石分块之笔墨则因摹本而有格式化笔意。卷后题跋中虞集、柳贯书跋均见收入相关文集,引首《重江叠章图》篆书为明初书家程南云所书。

元朝时期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卷》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17)

元代赵孟頫字画赏析《双松平远图卷》,纸本26.7×107.3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近景绘乔松二株及枯木坡石,隔水为起伏的山丘,画境简洁清旷,淡雅空灵。双松的画法稍工,山石则以带有飞白松动笔触勾括,略皴而无染。虽略存李郭画风之形,但简括异常,实属新体。画法上更具书法笔趣和文人墨戏的意味。

元朝时期赵孟頫《红衣罗汉图》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18)

元朝时期赵孟頫《红衣罗汉图》图卷,纸本,设色画,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此画图中身着红色袈裟的罗汉盘腿坐于大树下面的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态安详坚毅,似在说法。根据作者题记所言,因常与西域僧人往来,“耳目相接”,故能对西域僧人的神态特征刻画入微。图中罗汉取梵相,人物的造型及表现手段取法唐代阎立本,以铁线描勾勒,用笔凝重;设色浓丽,以赭石、土黄、石绿与大红袈裟形成鲜明对比;构图采用由左向右的开合形式,引人联想。此图作于作者五十一岁时,是高度表现了其艺术创造力的一幅杰作。

《红衣罗汉图》卷后有董其昌题跋“赵文敏曾画历代祖师像,皆梵、汉相杂,都不着色,不若此图尤佳,其自题知为得意笔也”。董氏评语值得商榷,但"红衣罗汉图"堪称赵之代表作之一毋庸置疑。

元朝时期赵孟頫《二羊图》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19)

《二羊图》,纸本水墨,纵25.2厘米,横48.4厘米,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这幅作品内容极为简单,画面中只画了两头羊,分别是左侧的绵羊和右侧的山羊。绵羊和山羊分别作抬头和低头之状态,并且相互之间有一个顾盼的关系。在唐画中,我们常常也可以看到画面中的这种人物与人物,或者人物与动物之间的顾盼关系。在这幅画卷中,赵孟頫依旧谨遵唐法,使得两只羊在画面中显得并不孤单,因为有了顾盼,便增添了画面一定的叙述性。从某种角度上看,《二羊图》比《五牛图》更富有延展性。《五牛图》中所绘的五头牛是彼此独立的,或也可说是五头独立的牛的画像。而《二羊图》让人感觉画面中的两头羊并非各自独立的。

绵羊的画法很有趣,采用湿笔在纸上晕开浓淡不一、大小不一的墨块,笔触“淹没”在水墨之中不是很分明。圆滚滚的身体说明此刻这头绵羊已经吃饱了。绵羊的面部表情显得神情祥和而知足。其头部有意缩小,而屁股部分则有意放大比例,造成一种视觉上的似真似幻的效果。我们可以看看唐代的一幅《贵妃上马图》中唐王的坐骑,也是类似的画法。应该说,赵孟頫是在有意运用“视觉典故”。

元代时期赵孟頫《相马图》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20)

元代赵孟頫书画作品《相马图》绢本,水墨设色,30.5x102.9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而元以后的绘画意趣更多地体现在书法化的写意上,那么,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成为画坛的主流,那末,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

元朝时期赵孟頫《兰花竹石图卷》赏析

赵孟頫的人物画真迹(元代画家赵孟頫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21)

元 赵孟頫 《兰花竹石图卷》 纸本墨笔 98.2x25.2cm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竹充分运用楷书中“永字八法”的各种笔法来加以表现,使所画竹子不但具备一定的形似要求,而且具有中国书法形式美。这就突破了那种单纯追求形似的如实描写,那种不讲究笔法的琐赵孟頫是他自己艺术主张的积极实践者,或者说其艺术实践与艺术思想是一致的。他在花鸟画领域中影响最大的方面,是他的枯木竹石。枯木竹石是文人画家创造的典型图式之一,所谓(枯木)或(窠木),绝不是歌颂死亡,而是要表现冬天的竹、树、石在寒风中独立卓绝的气概。在这方面,赵孟頫继承了北宋文同和苏轼等人的传统,把书法与绘画结合得更加紧密,融为一体,并首次阐发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给予同时代及明清许多画家以巨大的影响,成为文人画中的一种重要题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