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

作者:正二位都承旨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盘踞关陕一带的闯王李自成,在西安登基称王,定国号大顺,改元永昌,更名自晟,随后挥师东征山西,兵锋直指北京。历经天灾人祸的明朝,此时气数已尽,明思宗朱由检有心救国却无力回天,拿着吏部侍郎李建泰的奏疏叹息道:“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决定死守北京,守护朱家最后的尊严。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1)

在闯贼破城前,朱由检拔剑杀死妻女后,爬上煤山自缢殉国

同年三月十九日,大顺军即将破城,望着烽火彻天的京城,愧对列祖列宗的朱由检自缢于煤山,壮烈殉国,享年33岁。临终前,朱由检书衣襟为遗诏,对在位期间的无能深感自责,怒斥群臣误国,贪生怕死,同时劝李自成不要伤害百姓,自己的尸体则任由他处理。至此,延续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中原迈入群雄纷争的时代。

《明史·本纪二十四》

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自大学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数十人。

明朝覆灭,给朝鲜王朝造成了地震般的效应,朝鲜史官在《实录》里写道:“是时,我国与大明绝,不得相通,及闻此报,虽舆台下贱,莫不惊骇坠泪。”对曾经拯救自己国家的恩人,朝鲜士人无不痛心疾首,“北伐论”的呼声水涨船高。在这种大背景下,唯独有一人看清局势,他实事求是、务实看待问题,顶住压力致力于恢复国内经济,为日后朝鲜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这个人就是显宗大王李棩。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2)

李自成在军民的簇拥下进入北京城,大顺王朝建立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3)

李自成及麾下20万大顺军,在山海关遭清吴联军重创

根据《显宗彰孝大王实录》和《燃藜室记述》记载,显宗李棩,字景直,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二月四日,生于清朝首都盛京(今沈阳)城内的朝鲜馆。父亲是孝宗大王李淏,母亲是仁宣王后张氏,他是王室唯一的嫡子,亦是朝鲜历史上唯一一位生于国外的君王。

李棩降生时,正值中国朝代更迭,华夏硝烟弥漫。由于仁祖李倧降伏清朝,同意脱离明朝宗藩体制,尊大清为正朔,时任凤林大君的李淏迫于形势,跟随兄长昭显世子及众多朝鲜俘虏,被清军带回盛京加以软禁,足足待了8年。

期间,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李淏见证了诸多历史事件,其中就有亲眼目睹不可一世的李自成指挥20万大顺军进攻山海关,在一片石合战中被清吴联军打得土崩瓦解,最后沦为丧家之犬,新建立的大顺帝国灰飞烟灭。随后,清军顺利入关,开启一统中原的征程。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七日,因麟坪大君李㴭的替换,凤林大君李淏获释归国,年仅4岁的小李棩跟随父母,踏上了返回祖国的旅途。东归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清朝蒸蒸日上的国势,给小李棩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他日后亲政产生重要影响。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纯孝大王实录》

凤林大君还。时,国本未定,而大君素有令闻,上颇属意云,故肃拜之际,禁中人皆争观之。

凤林大君的归来,让原本焦躁的朝野暗流涌动。原来,在李淏回国的前一年,他的兄长昭显世子突然在昌庆宫欢庆堂离奇薨逝,年仅34岁,留下3子3女。关于昭显世子的死,韩国史学界众说纷纭,朝鲜丧葬官在处理昭显世子的遗体时,发现对方“举体尽黑,七窍皆出鲜血”,明显是中毒身亡的症状。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4)

朝鲜王朝第16代君王、仁祖大王——李倧(朴海日饰)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5)

崔鸣吉(李秉宪饰)向仁祖传达皇太极圣旨,宣布朝鲜臣服于清朝

那么,凶手是谁?至今仍无答案。有人说是仁祖宠幸的昭容赵氏,因为她经常造谣污蔑世子夫妇;有人说是仁祖李倧本人,因为昭显世子做人质期间,深得清廷赏识,逐渐变成亲清派,仁祖害怕世子威胁自己的王位,担心野心家举着“登位不正,投降蛮夷”的旗帜拥立世子篡位,遂下毒杀害世子,永诀后患。

至于真相如何,已无人知晓,但东宫储位空悬,成为宫廷内外热议的话题。仁祖膝下有6子2女,原配仁烈王后韩氏生育4子,凤林大君李淏位居第二,当时不少人支持让他接替世子之位。然而,“立嫡立长”是祖训,昭显世子的嫡长子李柏已9岁,直接跳过嫡长孙,貌似不能服众。

其实,早在凤林大君归国前5天,左议政洪瑞凤、领中枢府事沈悦等人就在朝堂上,明确表示应当册封昭显世子的长子为王世子,洪瑞凤的理由是立嫡立长是亘古不变的传统,擅自破坏规矩会导致国家动荡。但是,仁祖李倧却很不高兴,本来他就不喜欢世子,于是搬出世祖李瑈传位给嫡次子睿宗,而非给嫡长孙月山大君李婷的例子,表示“兄终弟及”未必不可,祖宗有先例,为何自己不能遵循呢?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纯孝大王实录》

瑞凤曰:“考诸往牒,太子不在,继以太孙,此乃不易之常经。反常行权,恐非国家之福。”

总之,这场议储之争,君臣吵成一锅粥,最后不欢而散。仁祖扬言李柏年纪幼小且孱弱愚钝,拒绝册封为王世子。右参赞金堉、礼曹判书李植等人则讥讽仁祖称嫡孙失德乃无中生有,以个人喜恶决断国家大事。至于领议政金瑬,原本想拍仁祖的马屁,举例让宁大君李褆(太宗李芳远的嫡长子)失德、败度之说,结果拍错位置,给仁祖扣上不孝罪名,落得众人哄笑。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6)

关于王世子人选问题,仁祖与群臣爆发激烈分歧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7)

仁祖李倧的家系谱

同年九月二十七日,在仁祖的强硬要求下,凤林大君李淏被册封为王世子,夫人张氏为王世子嫔,行礼于昌庆宫明政殿。因为父亲身份的转变,从普通宗室变成国家继承人,小李棩也跟着升格为元孙,3年后进一步被册封为王世孙,地位愈发尊贵。仁祖似乎挺喜欢这个小孙子,不仅亲自给他起名,而且担负起一段时间的教育职责。

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五月八日,负罪一生的仁祖李倧在昌德宫大造殿东寝薨逝,在位27年,享年55岁,葬于长陵。五月十三日,王世子李淏即位于昌德宫仁政门,是为孝宗大王,成为朝鲜王朝第17代君王,开始收拾仁祖遗留下的乱世山河。8岁的李棩则被立为王世子。

孝宗李淏是励精图治之君,早年历经磨难,因此颇有一番志向。自即位起,他迅速收拢涣散的人心,团结臣僚、宗室,在国内推行“大同法”,让朝鲜经济得到恢复。但是,由于被清朝俘虏以及反清复明思潮的影响,孝宗始终敌视清朝,一生都在为北伐做准备。他大肆扩充财政和军备,戎守汉阳的御营厅总兵力飙升至21000人,装备有大量制式火铳和火炮。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8)

朝鲜王朝第17代君王、孝宗大王——李淏(延宇振饰)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9)

清军在朝鲜国内的烧杀抢掠,让孝宗仇恨交加

孝宗曾对宋时烈坦言,以10年为期限,50岁前率领朝鲜军横渡鸭绿江,号召中原义士共同推翻满清统治,光复大明江山。只是,孝宗满腔热血,遭遇现实的层层阻拦,北伐清朝的计划一拖再拖。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五月四日,戎马一生的孝宗李淏薨逝,享年41岁,一代热血君王化作历史尘埃。五月九日,时年18岁的李棩在仁政门即位,是为显宗大王,成为朝鲜王朝第18代国君。

《朝鲜王朝实录·孝宗显仁大王实录》

予以十年为期,十年则予年五十矣。十年内不成,则志气渐衰,无复可望矣。

显宗李棩即位后,随即面临2大挑战,一是庞大的军费开支,二是日益显露的朋党之争。显宗是朝鲜历代君王中唯一一位出生在国外的人,相比于父亲孝宗而言,他没经历过战火洗礼,对清朝没太多的仇恨,对所谓的“北伐论”也不感冒。士林儒生口中的反清复明,在他看来更像是一种口嗨,这帮人压根不懂战争的残酷。

正因如此,他能更加务实地看待清朝·朝鲜两国关系,认为清朝取代明朝已成定局,再揪着汉虏问题不放,就是钻牛角尖,应该顺应形势,积极与清朝搞好关系。这时候挑起战争,无异于找死,更无任何理由。所以,显宗着手裁军,对军队进行整编,裁撤大批冗兵,让沉重的财政压力得以缓解,把更多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

显宗对清朝的恭顺态度,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三藩之乱”。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二月,康熙皇帝下旨撤藩,平西王吴三桂揭竿而起,三藩之乱爆发。霎时间,整个中国南部陷入一片混乱,不少明宗室也加入叛乱,企图恢复大明江山。毫无疑问,此时的清朝内忧外患,外有蒙古察哈尔部、沙俄远东势力、准噶尔汗国环伺,内有三藩之乱、台湾明郑、地方叛民袭扰,给予新生的清朝巨大考验。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10)

清朝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11)

公元1673年12月,因不满康熙撤藩,平西王吴三桂(曹永祥饰)揭竿而起

清朝内乱的消息,经燕行使传回朝鲜。翌年五月十六日,儒生罗硕佐、赵显期等人向王廷上疏,劝显宗抓住机遇,厉兵秣马,响应反清号召。七月一日,持平尹鑴亦上疏,极力鼓吹朝鲜出兵,配合三藩、明郑、蒙古等势力夹击满清,夺取辽东地区。但是,显宗皆不予答复,相反以灵慎君李濙为陈慰使,到北京觐见康熙,打消对方疑虑。

《朝鲜王朝实录·显宗彰孝大王实录》

吴三桂既据南方,蒙古亦不亲附北京,天下事变,迫在目前。乘此机会,炼兵峙粮,大可以复讎雪耻,小可以安国保民。上虑其烦泄,不赐批答。

显宗在外交方面的务实,让康熙皇帝乃至整个清廷尤为满意,为朝鲜争取到和平的国际环境。在稳住国际局势后,显宗回过头,开始整顿内部的朋党问题。至于显宗平衡朝野势力的主角,便是仁祖继妃、庄烈王后赵氏,她在当时被尊为慈懿大王大妃,是王室辈分最高的女性。这位历经挫折的女人,到晚年仍无法摆脱命运的戏弄。

孝宗李淏薨逝后,根据王室礼法规定,王族男女应为大行大王服丧。可是,赵氏是孝宗的继母,辈分高于孝宗,到底是将孝宗视为庶子继行期年服,还是将孝宗视为嫡长子行三年丧,群臣各执己见。以宋时烈、宋浚吉等人为首的西人党依据《仪礼》古制,主张实事求是,将孝宗按庶子继身份处理。以尹鑴、尹善道等人为首的南人党则坚持按嫡长子制进行处理。

这场围绕服丧问题爆发的争执,史称“己亥礼讼”,令赵氏十分无语。一个丧礼问题,搞得像全国辩论赛,口水满天飞。而作为裁决者,显宗一开始并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反而饶有兴趣地听取双方意见,组织群臣发表看法。最后,见大家吵得差不多了,显宗以《经国大典》为依据,决定采纳西人党的意见,此次礼讼暂时落下帷幕。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12)

仁祖继妃、庄烈王后——赵氏(高熙媛饰)

原以为不会再出现此类争论,谁知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二月二十三日,孝宗原配、仁宣王后张氏薨逝,再次引发争论热潮。搞笑的是,50岁的赵氏老当益壮,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被推上风口浪尖,如何服丧问题重新回归群臣视野。照例,又是一番口舌之争,史称“甲寅礼讼”。

在这次礼讼中,西人党主张赵氏为张氏行大功服,张氏以庶妇身份配享祭礼,仍坚持“己亥礼讼”时那套玩意儿。但是,南人党瞅准时机,主张张氏应以长妇身份配享,而非庶妇。南人党的观点,可谓是恰到好处,挑拨了显宗的情绪。因为张氏是他的母亲,如果继续采纳西人党的建议,自己这个君王的出身岂不是低人一等?愤怒的显宗当即站队南人党,西人党遭到降维打击。

通过上述2起礼讼事件,相信各位十分眼熟,跟明朝嘉靖年间发生的“大礼仪之争”性质相似,都是假借礼仪争论,进一步增强中央王权。而我们也从礼讼事件中,窥见显宗对朝野朋党的制衡,即支持一方打压另一方,如果一党势力膨胀,就及时重用敌对党进行制约,保证权力平衡。无可否认,显宗玩弄政治的手段实在厉害。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13)

在“己亥礼讼”和“甲寅礼讼”中,显宗巧妙制衡西人党和南人党

在显宗李棩一顿操作下,衰败的朝鲜社会再度焕发生机,因战乱被毁的家园得以重建,为后来肃宗乃至英祖、正祖的施政,奠定了坚实基础。期间,朝鲜国内爆发大饥荒,数以万计的朝鲜民众流离失所,显宗以身作则打开内帑,亲自组织赈灾,维系社会稳定。同时,对于漂流到朝鲜的中国汉人,显宗也给予援助,帮助他们返回祖国。

显宗李棩是传统意义上的明君,不仅施政了得,而且为人也很不错。李肯翊在《燃藜室记述》里记载到,李棩还是王世子时,有人向宫廷进献了一只小熊。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小熊受制于人,不再保留纯洁的天性,处处以人的号令行动。

见小熊蜕变,内侍向孝宗提议,应该趁早杀掉小熊,避免它被奸人利用。孝宗表示同意,但李棩阻止了父亲,他认为小熊并无害人之心,如果因为猜忌就杀了它,实在有失偏颇,可以将其放归深山。孝宗听后大喜,称赞儿子仁德,以后做他臣子会很幸福。

《燃藜室记述·显庙睿德》

上(显宗)在东宫进曰:“熊虽害人之物,而姑无受其害者,今若虑其未然之事,而先杀之,则恐非仁人之心,宜放诸深山也。”

国有明君,乃万民之幸。正当众人憧憬着未来美好生活,显宗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印证着“好人不长命”的俗话。自幼年起,显宗的体质并不好,曾患病致使双目失明,无法阅览奏疏,群臣奏事全靠口述,引发众人担忧。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十一月十七日,显宗头上长了个小瓶大小的瘤子,疼痛难忍,内医们面面相觑,不敢贸然下药。见内医迟迟无反应,显宗怒叱道:“医官如是之多,议论何能归一乎?速取受针诸具来。”为表明立场,显宗还脱去上衣,让内医大胆治疗,抽出1升浓水。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14)

昌德宫俯视图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15)

印刻岁月痕迹的朝鲜王陵

治好瘤子后,显宗的身体并没有因此变好,反而越来越差。康熙十三年八月八日,就在“甲寅礼讼”落幕不久,显宗忽然感觉全身燥热,皮肤发烫,让药房派人看病,一连几日喝药都不见好。终于,在八月十八日亥时(21点~23点间),显宗李棩薨逝于昌德宫斋庐,在位15年,享年33岁,群臣上谥号“纯文肃武敬仁彰孝”,庙号“显宗”,葬于崇陵。

临终前,显宗召见领议政许积、左议政金寿恒、右议政郑知和,嘱咐他们辅佐王世子李焞,避免国家再遭大难。言罢,便驾鹤西去。5天后,王世子李焞即位于仁政门,是为肃宗大王,开启长达46年的执政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当显宗李棩薨逝的消息传入清朝时,康熙皇帝给予显宗相当高的评价,他晓谕礼部,“朝鲜国王李棩,袭封以来,殚竭忠枕,克尽藩屏之职。今闻溘逝,朕心深为悯恻。可从优给与恤典,于常例外,加祭一次。”

【参考文献】

1.《明史·本纪二十四》

2.《朝鲜王朝实录·仁祖纯孝大王实录》

3.《朝鲜王朝实录·孝宗显仁大王实录》

4.《朝鲜王朝实录·显宗彰孝大王实录》

5.《燃藜室记述·显庙睿德》

PS: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请尊重版权。

⭐经典韩国电影推荐(第十八期)

崇祯帝的真实画像(显宗大王反清复明实乃笑话)(16)

群盗:民乱的时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