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团队管理学习心得(个人自我修炼和团队管理感悟-2008)
注:临近过年假期,准备在假期阶段不再写新的技术类文章,而是对自己15年来的博客文章按年为单位做下总结和整理。按新浪博客当前记录是4229篇博客文章,其中3000篇以上的个人原创文章,接近4年的博客日更写作。
今天整理下2008年个人博客写作文章,在08年实际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汶川512地震,一件是奥运会。记得在512地震当天,我们在科技园中兴大楼26楼开会,当时就感觉到大楼有些晃动和头晕,大家都跑了下来才知道四川地震了。同时08年也是自己大学本科毕业10周年,专门回成都参加了10周年同学聚会,也是感悟颇多。
实际在08年重点关注的内容仍然是IT项目管理和CMMI,产品管理和PACE高效产品研发,个人知识管理,国学佛学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前两项内容和工作强相关,最后两项属于个人自我修炼和积累。
今天重点只整理个人自我修炼和团队管理感悟方面的文章,对于技术类的文章不再整理,在梳理这些文章前还是对08年整体写作做个总结。
个人2008年写作总结
个人2008年的关注点主要包括产品管理,过程改进,个人知识管理,敏捷开发,自我修炼,佛学学习几个重要的方面内容。在08年总共发了570篇文章左右,原创的比07年有所减少,估计占1/3左右。对于经济学,投资,PPT制作,Web2.0和SaaS也有所关注。
具体2008关键词主要是。
组合管理,资源管理,多项目管理,结构化,产品管理,阶段决策,管道管理,PACE,IPD
过程改进,CMMI,PPM,PPB,QPM,量化,6Sigma,过程稳定,过程性能模型,子过程
个人知识管理,知识粒度,PKM,分类,结构化,方法论,模式,沙堆模型
敏捷,迭代,交互设计,精益生产,看板,可视化,教练,团队,沟通,
职场,修身,道,无为,处下,和,慎独,平衡,静心,包容,放弃,厚积薄发
金刚经,心经,六度,内观,无我,渐修,顿悟,因果,持戒,知见,入世
2008年的关注点有所转移,主要集中在了产品管理,项目和团队管理,个人知识管理,PPT制作,国学和佛学的学习等方面。2008下半年开始主动分享知识,多进行团队培训和知识传递,构建团队博客形成企业内虚拟团队社区。
对于博客主题阅读,现在已经整理完成12个,主要包括了项目管理实践,读书笔记,问题和思维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人月神话-读书笔记 (经典巨作 细细品味)
交互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交互 易用性 UCD)
人在职场-职业经理人自我修炼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产品管理-高效产品研发 (IPD PACE 结构化)
项目管理-PMBOK和PMP考试 (九大知识体系 PMP)
项目管理-CMMI过程改进 (过程改进 CMMI)
项目管理-方法工具技术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项目管理-五大过程组 (PDCA 全生命周期)
自我管理-问题和思维 (彼此独立 互无遗漏)
自我管理-个人知识管理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项目实践-进度游戏 (目标驱动 迭代进度)
诸法无我-学佛点滴 (云水禅心 自性自渡)
在2008年在投资上对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有了明确的认识,原来区分的不是很清楚,《趋势跟踪》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另外对宏观经济的了解比原来有长足的进步。对PPT制作在2008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个人知识管理,个人自我管理,PPT呈现技巧已经工作的平台解决方案等几个PPT都比较满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2008年团队建设上,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即管理管理者的概念,在组织机构和团队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必须要形成一种核心的管理团队,必须要让每个团队成员都意识到自己就是一个管理者。
在2008年我在产品开发和产品管理方面的知识积累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关于组合管理,资源管理,结构化决策,需求管理,过程管理,工程变更,组件和平台建设等方面。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将是09年逐渐系统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可能涉及工作内容,很多可能暂时无法写出来分享。
我算不上严格意见的佛教徒,但是我仍然喜欢研习佛学,佛教很多知识给了我很多启发。而在08年最大收获就是初步理了《金刚经知识地图》,对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认识加深了。明年重点仍然是读《金刚经》,这是我现在最喜欢读的一本书。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周国平
个人自我修炼
“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是什么?一是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职业;二是通过对职业规律的掌握、控制而实现人生的理想。这两点我们都拥有了,我们就是最幸福的人。”
从听余世维老师的《职业经理人》视频讲座课程,对职业经理人这个概念也逐步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不仅仅是职业化和专业化,更加重要的是心态修炼和道德修养。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日常做到,身在世故之中,心在世故之外。富贵、钱财、功名不贪,而淡然处之。来则受之,去则听之,逆事至而识以为魔,美事至而认以为幻。外不自矜,内不自持,随遇而安,从容自得,逍遥自在,修心心不驰,修性性自定。认真理路,勇往直前,抛开鼎炉之说,纯从心性动静中下功夫,—这将是我们职业经理人身心修炼的最高境界。
再次推荐《职业经理人十大修炼指南》这本书。因此再对该书谈到的职业经理人的心态修炼做一个总结。
我希望你能日渐成熟,宠辱不惊如花开花落;我希望你能日趋平和,恬淡写意若云卷云舒;我希望你能如碳纤维般轻盈与坚强,能独自享受风的轻抚,能独自承受雨的洗礼!
书里面谈到了10大心态修炼,内容可以看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职业经理人这个领域的进一步展开和延伸,具体内容在这里不再展开,目录列出供大家参考。
阳光心态(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感恩心态(心存感恩,知足惜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零度心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积极心态(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走过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
执着心态(上天完全是为考验我们的意志,才在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
共赢心态(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
老板心态(向你的老板学习,就有了成为老板的机会)
空杯心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和谐心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修身心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俞敏洪老师写过一篇文章谈专注的好处,在这里摘录部分供参考。
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所以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出世和入世
出世和入世是佛家对尘世的两种不同的面对态度和修行观点,一般来说,小乘佛法讲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我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
用出世的态度做人,用入世的态度做事,这是涉及到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必须要辩证地来看待。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金刚经》开篇即将佛法即在世间,佛法即是穿衣吃饭,但是穿衣吃饭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佛六度修行的思想,福德是入世而功德是出世,必须是要福德和功德双修,才能够到达既渡己也渡人的境界。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保持一颗厌离心,菩提心和慈悲心,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点,以一种出世的心态来做入世的事情。
入世的修炼困难在于我们往往并没有经历先出世再入世的过程,而是想在入世中直接修为一种善护念的安心,入世的太多的诱惑在打扰着我们的这种自我修炼过程,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一种入世太深而无法自拔。
梁漱溟谈到过人生的三种态度,即逐求,厌离和郑重。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郑重恰好就是介于出世和入世之间的一种人生态度,既需要不反观自己向外用力,又需要时刻反观自我向内用力,这才是一种真正能够活在当下的态度。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野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高瞻远瞩和好高骛远
最近在做个人自我管理的ppt突然联想到了这两个词,在个人的自我规划和学习中这两个词是很重要的,必须要处理好这两个词的关系。具体核心是什么呢?仍然是如何《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即既要有明确的定位,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又要脚踏实地,按照迭代的思路一步步的去像专家一样践行。
你需要关注外面的世界,扩大自己的圈子,每个人的格局都要大一点,眼光要放长远一点,树立一种长远的规范和发展目标。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当你站得高的时候你才会发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还有很多你原来没有接触到和感兴趣的知识和内容,而这些完全影响到你的职业锚和定位,所以刚毕业工作的一开始职业发展不明确是正常的事情,你需要的往往更是扩大的你的圈子,多接触些行业和业务领域,慢慢来发现你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如果一直封闭在一个小圈子的话,你可能连这个机会也丧失了。
所以高瞻远瞩其实涉及到很多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你有一颗包容和宽广的胸怀也是高瞻远瞩的内容,有了这个往往就能更好的自我调整心态,不会将自己的思维约束到一些小事情上而放弃的长远的一些思考。我们谈的个人长远职业发展规划也是高瞻远瞩的内容,这可能是你终身职业和奋斗的目标。在个人知识管理中谈的要先确定自我知识体系结构,再个个去突破和深入也是这个意思。你有了这种大格局和长远目标,往往就能够跳出固有的模式,跳出封闭的盒子,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来观察你自己,思考你自己。
目标和方向重要,高瞻远瞩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仍然是像专家一样缜密仔细的,一步步地去实现,否则就变成了好高骛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呢?
我们也遇到过一些情况,比如刚毕业工作的说起自己的三年规划,五年规划头头是道,一个让每个人看了都很羡慕的伟大蓝图。但当问他们这个月,最近一个月的计划是什么呢?他们往往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而这也就是我们常谈的长远规划和目标没有分解,没有一种迭代的思路,没有将目标转化为每个月,每天的行动,自然到了每个月,每半年自我也无法去检验自己的进展。一年,两年过了回过头来看自己往往还是在原地没有多大的进步。回过头来想自己工作和学习也努力了啊,就是没有效果,确实我们也努力了和学习了,但是由于没有目标驱动,没有迭代的思路,你是不清楚你的每一个努力和学习对目标的贡献度。所有脚踏实地的践行不是让你闷着头一个屋子一个屋子的扫,而是要让你先看到天下是什么样子,再回溯回来认认真真地一屋一屋地扫,而且你这个时候也很清楚每少一屋我又离天下近了多少。
在科学人生观中我们仍然会谈到社会的发展,自我的发展都是一种批判式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带着PDCA循环的螺旋上升过程。你不仅仅要循环,而且要通过循环来螺旋上升,这样才能够离目标越来越近。没有高瞻远瞩只有按部就班往往就是在某一个高度不断的循环而不能上升;只有高瞻远瞩而不迭代思路去践行往往就是停在圆圈上的某一个点上,想往上爬又爬不上去,干着急。所以只有同时具备了高瞻远瞩和像专家一样迭代践行的思路才是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过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过行之前先把方向搞清楚,先把地图摸透,这就足够了。
时间管理的核心
时间管理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所有的管理都从时间开始,所以也可以看到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花了大量的时间来介绍时间管理。
而时间管理的核心就是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那么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来源于哪里?
这些事情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计划和规划,因此时间管理也涉及到个人自我的项目管理,对于我们的计划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够去比较差距和持续改进。如果没有了改进目标时间管理就变成了日复一日的日常工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时间管理的第二个核心的真正提升自我效率。
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我们让我们能够抽出时间来做我们规划的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要能够高效的完成重要紧急的事情。因此这就带出了时间管理的拓展核心是提示自我的效率,只有效率提高了才可能事半功倍。要提高效率就必须要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效率差在哪里?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去收集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制定改进措施,行动改进,这些内容恰好就是个人知识管理中的PDCA循环。
时间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一样,贵在实践和行动,而行动的第一步就是记录时间,因此请首先从记录工作日志做起。只有有了足够的时间数据才谈得上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
工作就是愉快的带薪学习
工作就是一种愉快的带薪学习,只有我们认真的思索这句话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到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工作和自我职业发展关系,工作和知识技能,工作与经验积累之间的关系。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和自我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并真正转化为了经验,自己的个人价值才能够被认可。
在工作中不思索,不学习那么本来开始从事的是一种脑力劳动,到后面全部转化为一种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工作后期完全无任何经验积累,反而知识在不断的退步。不重视自己的工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将失去工作的兴趣,失去在工作中学习和持续改进的兴趣。为了工作而工作,自己被企业所束缚,无发展的兴趣和源动力;或者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当前工作没有做好或者基础没有打好就期待更高层的工作,这样最终将跌得很惨。
不要把自己的关注点仅仅放在工作所涉及到的内容,工作内容往往仅仅是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的1%或者更少。应该多关注工作所涉及到的业务领域和技术领域,多关注领域发展趋势和前沿论点,多注意平时的资料收集和积累,多参加各种培训和实践活动巩固知识。周期性的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和流程都能够系统化和结构化,多写工作总结和学习心得,多思考可以改进的过程,多尝试和实践新方法。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两者都显得很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要对自我的工作丧失了兴趣,如果确实没有兴趣就应该考虑换其它工作,这样才有改进和学习的驱动力。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学习,终身学习,就不怕从头学习,知识间本身就是触类旁通的。
能够系统化的把你总结的东西讲给他人听或者通过文字表达出来,都是梳理自己工作经验的好方法。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对于我们工作了半年或一年的工作内容,我们往往却只能给别人讲述不到10分钟;或者我们读了一本书,确连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书中得到哪些收获也不清楚。这些都说明工作和学习的内容没有转换为自我的知识和经验,自我没有得到任何的提升。
最后希望工作的人在三年里面真正能够积累到三年的工作经验,而不是仅仅获得了三个月的工作经验。
写Blog和个人品牌塑造
品牌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行为,需要花很多时间去修炼自我。个人品牌营销只是手段,支撑个人品牌的仍然是品牌的内涵,而个人品牌的塑造没有捷径,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专注自我的定位和持续的学习。
个人品牌 = 内在修养 专业技能 可信任度 机智幽默等个性化要素
提到个人品牌的内涵其重点就在于对自我修养和专业化的持续学习和积累,而写Blog就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式。写Blog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消化,实践和总结的过程,通过坚持写Blog我们就很容易看到知识积累和自我的进步。
在Blog上面一篇文章可以造假,但是如果上百篇文章都在持续造假,在连续几年都在造假却是很困难的事情。只有你坚持不懈的写作就能够塑造个人品牌和专业形象。你要相信长期主义的道理,即在一个细分垂直领域持续学习和积累。
从知识到智慧
在2008年个人随感中写了不少以智慧为标题的文章,实际也是个人自我感悟内容的整理。从知识到经验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复盘,而从经验到智慧则需要的是真正洞悉事物的本质。
包容的智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包容的人就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一个人如果有了宽广的胸怀他就有了高尚的灵魂和无上的智慧。如果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慈悲心和宽容心,都能够像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那么你就能用心去体会和发现生活中的和谐和美好。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包容的人是一个有着高尚道德和注重自我内心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相互尊重和共赢道理的人。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要想有博爱的胸怀首先要自己是一个充满慈悲心和爱意的人,是一个心怀感激的人。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要大胜还需要以德服人。
佛六度里面专门谈到了忍辱,而忍辱也是包容的智慧的体现,需要的是慈悲心和宽容心,而不是时刻的都太执着于自我的想法,完全固执己见的考虑问题。了解了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的道理,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包容的内涵。
包容不是缺乏主见,盲目地附和和认同,也不是目无一切的主观臆断,而是互相尊重和平等交流,需要的是积极耐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后再给出合适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值得信赖。
平衡的智慧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东西需要平衡,工作和生活,短期利益和长远目标,金钱和健康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平衡。而平衡不仅仅是智慧,而是一种选择。许多人觉得抉择困难的原因就在于首先没有一个平衡需要依据的原则从而导致摇摆不定,所以在《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里面给我最大收获就是原则这个词,有了自我的原则一切平衡就变得容易了。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必要为没有时间找借口,你需要做的就是做好时间管理并且提高自我效率,自我效率提高了你就会在平衡上更加游刃有余。如果平时都是忙得喘不过气来,工作老是在救火而缺乏前瞻性,那么就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平衡的问题。
帕特·基辛格在《平衡的智慧》一书中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一个人双手抛起3个网球大小的球。第一个代表上帝,第二个代表家庭,第三个代表工作。我当时的生活就是这样,我得时刻注意让这3只球都在空中旋转,根本没机会暂停或休息。如果我稍有分神,一只或更多的球就会掉下来,摔到地上。
当然,你不能总抓住一只球不放,而是必须分清主次(接住最重要的那只),用点时间处理它(抓住它),让后迅速把它抛出(扔上去),这样才能做好准备接住下一只。然后你就要不停地重复这些动作,以免某只球飞出去掉到地上,那无疑是一场灾难。
而给我的思考就是如何像杂耍艺人一样让球在空中呆的时间更长一点。
放弃的智慧
持之以恒的坚持和专注一件事情很困难,而要放弃一件事情却很容易,但是真正的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却就更加困难了,所以放弃比坚持更需要智慧和更多的思考。在我们疾步如飞地奔向目标的时候,如果不懂得慢下来或停下来思考和反省就很难真正的走得更远。而放弃的道理也一样,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争而善胜。
首先放弃的不是目标,而是我们做事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要懂得迂回前行的道理而不能失去了方向。我们要达到一个目标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做多件事情来完成,当我们在某件事情上受到阻碍的时候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寻求改变,寻找新的解决问题方法和思路,而不能固执己见的钻死胡同。我们寻找目标和道路的方向没有变,只是在过程中有一小段时间我们走了一条小路。
其次放弃就是要量力而行不能莽撞和硬拼。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都很长,要看到这种远景而不是只为眼前的一时得失,只有这样才能够笑到最后。一次的放弃并不代表终身的放弃,只要目标还在就还有机会。而如果我们不懂得放弃的话就可能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一次得失高估自己,这样虽然坚持完成了一件事情却使自己元气大伤,退出了竞争的跑道。
最后放弃就是不要太固执于自我的想法,放弃本身就是一种包容和互相尊重。有得必有失,放弃的过程就是一个平衡的过程,通过放弃平衡了短期和长期,物质和精神,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利益。
不偏不倚,过犹不及,放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庸的思想和急流勇退的道理。
处下的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几近于道。
在《道德经》中我们从水的品质上看到了处下的智慧。处下的内容个人理解应该包括谦虚,不争,内敛和忍辱等方面的内容。
谦受益,满招损。为人谦逊,戒狂妄自大是处下。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在易经中也唯有谦卦为非吉即利。谦虚是一种美德,也是自我心态的一种修养,懂得了谦虚就更加懂得了如何更好的尊重他人,如何更好的取他人长处补自己短处。民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放弃了高以下就放弃了根基和基础,自然很难得到长远的发展。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处下的另外一层意思应该是不争,不争的重点则是要去掉自我的一些执着和欲望。抱朴守拙,少私寡欲。如果能够做到利万物而不争,往往才能够达到大道的境界。有时候我们太执着于自我主观的意愿和方法,不懂得换位思考,盲目地否定一切,不愿意听取他人的任何意见和建议,这样使我们都是看到的事物的表象而非本性。
内敛也是处下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内敛的一个表现就是平常心,道法自然,平常心即是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我们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修炼,保持自我身心的平和。这样我们做事情就会显得更加自然和有条理,不盲目也不张扬。
处众人之所恶,而没有什么抱怨,所以处下还有一层意思即是忍方面的内容。孔子说过,百行之本,忍之为上。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往往是策略的最高境界。只有忍辱后才能够达到精进和般若智慧。忍不是低三下四,任人摆布,而是自我内心充实和无所畏惧的表现,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智慧。
慎独的智慧
《中庸》中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道无处不在,当然也包括独处的时候。实际上,正是因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最清楚、最敏感,所以对自己而言,那些最隐秘的事情其实是最暴露的,最微小的事情也是最明显的。说它暴露、明显,原因在于这些看似隐秘微小的事情,一定是一览无遗地呈现在自己的心灵当中。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都要戒惧警惕,不让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隐晦细微处表现出来。
慎独不仅仅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自我的内观,一种专业的体现,一种心态的修养,一种自我的反省,一种诚意正心的个人品格,一种追求自我内心宁静的境界。
在你最孤独的时候往往是你最能够反省和内观的时候,孤独是一种宁静之美,拥有了孤独才能够完善自我,能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洗涤。所以我们要善待孤独,善用孤独,自寻孤独和宁静的时分,有了静和止,有了思考才能够更好地前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慎独是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清人将慎理解为诚,将独理解为身,慎独即是诚身,和《大学》里面谈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自我修身方法是一致的。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按照我们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按照自我的原则来完成的,所以慎独本身就是一种专业精神和职业化的表现。
慎独的本意当然还是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自律,当我们在独处,别人看不到和听不到的时候,我们更加的严以律己,谨慎的对待自己的所思和所行,按照原则做事情,而不是受到外界环境和人员太多的干扰。相信对于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开会不说,会后乱说的人最终是得不到认可的。
期许伟大-模仿和超越
早在06年就看过了主任评估师何丹博士的关于CMMI的相关文章,听了何丹老师最后的预评估总结后,感觉老师关注的很多内容跟我很类似,也关注国学,也学佛信佛。也关注CMMI过程改进给我们真正带来的收益和效果,也再次重申了人的重要性,过程改进绝对不是固化和僵化了人,否则也谈不上他文章里面谈到的期许伟大了。
何丹老师谈到过程和改进真正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价值的直接体现就是利润的增加或成本的降低。在过程改进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烛光而不是法官,我们要通过自我的积极参与和持续改进去影响别人,而不是成为一个指手画脚的批判者。
在过程改进中我们时刻都要关注目标,我们要拒绝平庸,关注真正的价值创新。只有能够给公司带来实际的利润和价值的过程改进,才能够持续长久地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爱因斯坦在16岁时很贪玩,有好几门功课都不及格。一天他正要和朋友们去钓鱼,父亲拦住了他,问他为什么不用功补习功课?他告诉父亲其他一起去钓鱼的同学也不及格。父亲提醒他:你是独一无二的,不要复制别人的平庸。爱因斯坦的智慧在那一刻被猛然点醒,我不需要按照别人平庸的生活方式(流程)来生活,我需要创新。从此一个全新的爱因斯坦出现了,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模仿和超越
模仿的目的仅仅是加快我们的启动的脚步,前人多年的经验和总结我们需要去学习和吸收,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模仿必须要拒绝平庸,在模仿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时刻关注自身的特点,要拿来主义中我们必须具备这种批判精神,我们需要时刻的总结和反省,只有这样才能够超越。
流程和思想
思想是灵魂,流程是外在。往往僵化的模板让我们放弃了思考,丢失了思想,而遗留下来的只是僵化的执行。没有的思想的流程是不可能有任何的生命力的。流程如同是一个躯壳,它的灵魂是流程使用者的心。一个优秀的流程远没有一颗热情的使用流程的心重要,因为只要有这颗激情洋溢的心,这个流程就会持续改进,这个流程就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有为和不为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很多时候你必须要做出抉择,而抉择的重点就是始终要围绕企业业务目标进行选择,而不是人云亦云,僵化的按照模板做事情。太多的流程,太多僵化的模板,往往就正是我们在过程改进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更没有时间去考虑哪些东西能够真正创造价值。
文化和创新
每天进步1%,其实是要求让改进成为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形成需要对流程的有效执行,流程就像戒律,对流程的执行会养成人们的习惯,最后融入文化和品格。 著名高僧、音乐家、教育家弘一法师(李叔同)对好人的定义是:好人就是一天比一天更好的人。那么按照这种逻辑,好的团队就是一天比一天好的团队,好的公司就是一天比一天好的公司,也就是把改进变成习惯的公司。
我们每个个体、团队、公司都需要长大,需要在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一次次实现回归,一次次在改进中实现凤凰涅槃,让我们在一骑绝尘的改进中给我们的后来者展示一个优美的马臀……共同期许一个个伟大员工、团队和公司的诞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