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钢琴课怎么上比较合适(毁了终身的热爱)
大多数的孩子,对于艺术都是喜欢的,无论唱歌跳舞,吹拉弹唱,但这只是出于他们对美的事物的简单认知和单纯向往。一位专业美育老师认为,这种向往,一旦被赋予了评级证书,考级进阶等等这些成人化的,程序化量化的任务,原本美好的事情就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受刑。
随着美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社会上的小琴童越来越多,一些困扰也随之即来。“孩子不坚持练琴,可以体罚吗”、“孩子练了两年想放弃,怎么办?”、“班里孩子都在学乐器,可是我的孩子不喜欢,怎么帮他提高艺术修养?”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父母嘴上说他们没有很多期待,但其实心里对孩子学艺术这件事还是非常重视的。
对于艺术教育,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美育培养的是一个人一生对美的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兴趣绝不等同于技能。一个对美、对艺术没有深切热爱的人,被逼迫学习技能无疑是接受酷刑。
有时候我们需要把孩子学习艺术的目标放得低一点,先设定一个小目标。我曾经听到一位妈妈送女儿去学习绘画,她内心真实的愿望是:“我并不求她考出怎样的证书和怎样高的级别,只希望她长大以后穿衣比较有品位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愿望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大多数的孩子对艺术都是喜欢的,无论唱歌跳舞、吹拉弹唱,但这只是出于他们对美的事物的简单认知和单纯向往。但是,这种向往如果被赋予了评级证书,考级进阶等成人化的,程序化量化的考核指标,原本美好的事情就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受刑。
一位琴童爸爸跟我分享过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为了孩子学琴,这位爸爸不仅买了钢琴,还买了车送孩子去老师那里练琴。五六岁的孩子天天被逼着坐在琴凳上刻苦练习几个小时,一边练一边还得接受父母严厉训斥。终于有一天,父亲咆哮地喊道:“你这么不专心努力,再这样下去,我就把你和钢琴一起扔到垃圾桶里!”孩子大哭了起来,非常伤心。到了晚上孩子准备入睡的时候,还是怯生生地来找爸爸商量一件重要的大事:“如果你一定要把我和钢琴扔到垃圾桶里,那能不能把我和钢琴扔到不同的垃圾桶里?我不想和它呆在一起!”
我猜想,这个孩子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才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可想而知,这段钢琴孽缘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孩子!
美的感受启动终身的热爱,它将伴随孩子一生
在我从事儿童教育的这十多年里,我观察到许多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热爱音乐、绘画,他们渴望听到优美的旋律,渴望在优美的旋律中翩翩起舞;他们对音乐的起伏,往往有着强于成人的感受力,能够体会到音乐中的喜怒哀乐;他们可以轻易将小曲填上词,唱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美好。
我认为,让孩子体会到美、懂得欣赏美,远比学会一两件乐器、考出几级证书要重要得多。只有当音乐绘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追求,艺术才是真实的美好,只有当他们发现了这种美好,感受到乐趣,他们才有了真正开始学习这些技能的原动力。
我也亲眼见识到,当孩子被赋予了自由的权利,任意追求美的形式,感受美的魅力时,他们忘我地进行艺术创作的场景。他们甚至会几个小时地坐在那里,不停地画,不停地练习敲打,不知疲倦地寻求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所感,这才是美育和艺术教育赋予孩子真正的意义。
其实这个道理我们的先贤早已说得明明白白。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简而言之就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所以,如何发掘孩子对于乐器音乐的兴趣,继而广泛推进到知识文化以及其他美好事物的学习呢?这是一个过程,一定会经历一段时间和不断地尝试。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和探索。
学习艺术的氛围很重要
我曾经在回答诸多关于琴童学琴的问题之前问过家长们一个问题:你的家庭生活中有音乐吗?或者说你的孩子平常听音乐吗?家长自己听音乐吗?回答大多是没有。
我们知道孩童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个观察了解,再经过自我分析过滤,继而理解并再次输出的过程,也就是说要学着如何表现音乐,首先脑子里得有音乐,要有音乐的形象,有音乐的语汇,会用音乐来思考,用音乐来说话。就如同孩子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一样,首先要有美好的完整的富于生趣的语言交流输入,然后才会有我们所期待的琴键上流淌的美好音符的输出。所以,我建议孩子要大量地听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这个大量的输入并非刻意、正襟危坐地学习。可以在家中置办一个小的台式音响,音质要稍好些,随时开着但音量却要很轻,让悦耳的古典音乐若有若无般地弥漫着,原则上不干扰到孩子,不引起他的反感就好,慢慢地就会养成习惯,形成音乐和绘画属于生活的一部分的感觉。音乐的选择开始最好和他所学的乐器相关,比如钢琴,可以多听肖邦的钢琴曲作品,听夜曲的柔美绵长、如诗如画,听玛祖卡舞曲的欢快多变,听前奏曲和练习曲中浪漫情绪的波动变化;还可以多听巴赫的钢琴,比如《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哥德堡变奏曲》等等,在不知不觉中,巴赫的钢琴曲就会由点到面,循环往复、层层递进地在孩子大脑里构建一个极富理性的缜密严谨的音乐数理世界,这对未来的音乐乐理逻辑学习乃至思维逻辑学习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帮助。
给孩子愉悦表达的机会
其次,在孩子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愉悦的表达,游戏式的表达。这不是要孩子学了一段曲子就在人前表演,时不时去秀一把,而是让孩子将自己喜欢、熟悉的事物用音乐语言来表达。比如说让孩子自己作曲来讲述自己做喜欢的绘本故事;用音乐来描绘幼儿园小学的生活场景让爸爸妈妈来猜,用音乐来模拟家庭中各位成员的对话等等。在这过程中即使是所谓的 “乱弹琴”,但要看到孩子在这些音乐中是否在寻找他所理解的音乐元素,比如轻与重、快与慢,不同的音色是否表现不同的人物。多鼓励,多参与,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关注和赞许,增加表达的愿望。
音乐也罢,绘画也罢,无非就是欣赏世界、了解世界、赞美生活的语言。多一种了解的方式,多一种沟通的工具,就多了一份拥抱生活的能力,多了一份让自己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可能性。
这些曲目可以经常听听
附上一些适合琴童孩子以及家长营造音乐环境的曲目,三千弱水中的一瓢,愿美好可以从今天开始。
巴赫:
歌德堡变奏曲
勃兰登堡组曲
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
肖邦:
夜曲集
前奏曲(26)
门德尔松:
交响曲 A大调“意大利”
降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钢琴组曲:无词歌
贝多芬:
交响曲:第六号(田园)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G大调钢琴协奏曲第4
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第5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5号(春),第9号(克莱采)
格里格:
A小调钢琴协奏曲
比尔金特组曲
帕格尼尼:
小提琴协奏曲(1-6)
作者介绍
王海虎,翼展风迎(菩提书屋)家庭教育发展中心创始人,出身艺术世家,为家庭”人文美育“理论创始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