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怀念社会主义的俄罗斯人)
20世纪中期强大无比的苏联,一直是令美国头疼无比、全力以对的国家。为打败苏联,美国采用各种围追堵截、制裁遏制措施,虽有作用但却不是特别明显。
直到最后,他们的软武器“民主、自由”思维培育出一个“终极杀手”——戈尔巴乔夫,该人只用短短7年时间,启动一项叫做“改革”的武器,就完成了美国70年没有完成的任务。
苏联解体后,继承苏联的是现在的俄罗斯,但是受到重创的俄罗斯经过近3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然在二流水平徘徊。
以至于有半数的俄罗斯人,主要是那些在苏联改革时已经成年的俄罗斯人,他们认为,如果苏联没有进行“改革”,那么现在生活会更美好,他们开始怀念社会主义。
苏联
戈尔巴乔夫轻举妄动搞“改革”1985年,上台伊始的苏共中央戈尔巴乔夫雄心勃勃地在苏联用“新思维”推行“改革”,试图全面改造苏联体制,但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成为终结苏联的掘墓者。
但是,无论后世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这个人对于上世纪80年代而言,绝对是一个风云人物。他极擅长演讲,语言更是富有创造性和煽动性。他对内提出“公开性”口号,对外则提出“外交新思维”。
然而可惜的是,令全苏联人瞩目并寄以厚望的“改革”,却是一场戈尔巴乔夫自导自演,既缺乏正确方向,又缺乏总体判断与把握,更是缺少明确目标的路线图,根本是一场为表演而表演的走秀而已。
戈尔巴乔夫的这场“改革”在全国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因为他宣称要解决以往累积的所有矛盾,理所当然地得到各方的支持。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声称,要把社会主义和民主融为一体。他承诺的“改革”目标包括:食品和各类商品要满足市场需求,住房、医疗、教育和文化水平都要大幅度提高。
当然路线图也是有的,那就是首先要加大力度保护自然环境,这是没问题的。然后是偿清各类债务,推动经济进入健康发展轨道。
从当时苏联理论界的反应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思想奔放,甚至是要超过苏联学者们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理论水平。
仅此一点就让他圈粉无数,普通市民从各自的角度感悟到源自年轻的的政治思想和能量,他们不由自主地睁大欣喜的双眼,戈尔巴乔夫的形象在凡人眼中一度变得极为高大和伟岸。
然而,事实却是极为“骨感”,这次声势浩大、被人们寄以厚望的改革,最终却是导致苏联全境通货膨胀、失业率增大、物价上涨和社会分化。
以1985年为分水岭,也就是从戈尔巴乔夫上台时算起,之前虽然苏联GDP增加速度和总量不是很大,但确实是正增长,这是没有疑问的。
戈尔巴乔夫
以之前的5年平均数值与1987年做以对比,数据是令人如此吃惊。之前苏联国民生产收入年均增长率为3.6%,但到1987年却直接下降三分之一左右。工业品生产下降近五分之一,农业生产增长率更是几乎降为零,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任何增长。
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情况彻底发生逆转式变化:只有几种产品还保持着80年代初的地位,到1991年,经济从萧条和停滞已发展成倒退。
消费市场物品大范围短缺,供不应求,商品与食品席卷一空,物价急剧上涨,食品价格增加两倍以上,后期甚至在全苏联范围内出现大萧条时代才会出现的凭票证购买现象。
苏联大萧条
可以说,戈尔巴乔夫启动“改革”没有几年,产生的后果却是如此惨重,主要原因是:
首先,严重错误地估计改革的艰巨性和困难程度。戈尔巴乔夫和苏共面对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对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事实上需要制订必须切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同时,还要对改革的困难程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但是,他们实施的许多改革措施并非对症下药。相反,戈氏认为只要引进民主因素,通过苏共的努力和人民的参与,商店里就会有更多的商品,国家很快就会出现新的气象。
而且他还不切实际地制定过高的经济发展加速战略目标,要求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增长率达到 6%,根据苏联的实际情况,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绝无可能。戈氏却认为,只要给社会“输输氧”,它就会振作起来。
戈尔巴乔夫
其次,政策失误和不利因素的严重干扰。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措施是虚多实少,并且多数落在观念转变这个区域,相反对经济发展的调整力度却不大。
人为性的政策失误又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改革的顺利实施,戈尔巴乔夫总是心血来潮地临时弄出一些计划,有的来自国外,有的是直接采用某些经济学家的谈话素材。这些导致他下令出台的系列改革举措,很多不切实际,无法真正发挥作用,许多部委工作更是换汤不换药。
可以准确地认为,在推进苏联改革的进程中,戈尔巴乔夫纸上谈兵意味极浓,实践因素却极少,与“都市和工业性格的俄罗斯经验相距太远”。
戈尔巴乔夫与普京
其三,继续沿袭以前的投资体制,工农轻重比例进一步失调。苏联经济一直是在高度畸形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得到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生产却发展极其缓慢。
由于苏联社会经济结构中“军工联合体”的巨大影响,重工业投资比例极重。对于生活资料生产业要投资过少,在他执政后的几年间,对乙类工业(生活资料的生产业)的投资只占工业总投资的11.9%,还略低于1981-1985年间的12%。
农业方面改革进展迟缓,集体农庄在旧有的模式上继续运行,粮食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对农业的投资比例不增反降,从1981-1985年间的18.5%下降到 11.8%。
这种做法只能使原本就高度畸形发展的苏联国民经济继续恶化,市场供应更加短缺,严重挫伤人民群众改革积极性,加大对国家的离心力。
苏联国民经济
一意孤行推动苏联解体面对这种让人绝望的危机,对于“改革”的合理性与国家领导人扭转事态不良发展的能力所产生的疑虑在公众舆论中散播开来,而本该出面解惑并鼓舞局面的戈尔巴乔夫却变得很少与本国公民见面,他常常出国演讲。
他在国外的新闻节目频频露面,不断获取各类现金奖励,获得荣誉称号,这反常的一切使国民最终认定,这位本应是苏联人民的兼总统的人已经漂移到反苏的方向。
还是这个戈尔巴乔夫,为叶利钦开辟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的道路。1988年第十九次苏共全苏代表大会召开时,“改革”带来的破坏性已经变得极为明显,然而戈尔巴乔夫及其亲信所做的报告,对“改革”的成果却依然表述为令人感到高兴。
苏联工业发展
到1988年年底,在苏联实际上每个人都已渐渐清楚地意识到,国家进行的不是改革,而是走在全面消灭苏联的路上。
戈尔巴乔夫执政几年的“成果”是,到20世纪90年代初,工业经济几乎完全被摧毁,并丧失了适应新的金融和政治再生产的条件。
经济管理体制极度混乱,官员的小团体利益导致一些封闭机构形成,以新群体的自私计划代替国民经济的目标,并迅速占有“改革”前他们能管理的一切。
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却依然慷慨激昂地表述为:“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民共识,除了彻底重建社会主义的政治方针别无他途。”
可是,无论是“全民共识”,还是追求“社会主义的彻底重建”,或是在“没有选择”的坚决声明方面,在现在看来都没有任何真理成分可言。
当时的政治特权阶层以“重建与净化社会主义”、“民主化与公开性”的思想,以及推行经济领导人选举制等思想吸引民众,他们掌握“新政治思维”的用语,毅然走上将从前只由他们管理的事物进行私有化的道路。
苏联特权阶层开始进行“革命重组”,1988出台《关于合作社》的法律。合作社被赋予这样一些权利,可能独立从事出口业务,建立商业银行,在海外创建自己的公司,外币收入不能被没收。当然,这些合作社必然掌握在特权阶层手中。
苏联合作社
结果是这样的恐怖,合作社成立后的第一年,就从苏联运走三分之一的消费品,第二年也是一样,从此,国内消费品越发短缺,市场终于被人为弄垮。
与此同时,投机倒把又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来自国内市场的“本地”粮食常常冒充“进口”食品。
此时,苏联的大部分合作社根本不生产任何东西,也不提供任何服务,而是只发挥两项主要功能:“洗”脏钱,保障其合法化。把预算资金转给私人。
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国家的这些上层权贵掌握了“洗钱”和“私有化”的最初经验。这时出现影子经济成分,并获得前所未有的能量,其规模达到1500亿卢布,每年侵吞额为650亿卢布。
苏联黄金储备被拿来购买进口商品,到改革末期只剩下240吨,并且背负650亿美元外债。苏联政权长期取得的历史成果已所剩无几,世界面积最大强国的人民重新受到贫困和社会无权的压迫。
黄金储备
戈尔巴乔夫在破坏社会选择方面的不懈努力产生出恶果,并团结了国内有“民主化倾向”的活动家。戈尔巴乔夫开始为美国及其盟友提供越来越重要的“服务”。
1988年12月7日,戈尔巴乔夫在联合国发表的讲话震惊国际社会,他表示,莫斯科单方面进行裁军和削减常规武器,他的发言被评价为“等同于政治珍珠港的意义”。
“他一句话就免掉了北约成员国在国防领域中不能胜任的上万亿花销。”
他向所有“冷”战的参与者发出一个信号:苏联开始投降。
苏联形势每况愈下,1985年,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人均4953美元,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两倍,与日本不相上下。到“改革”末期,俄罗斯国内总产值的实物总量不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国内生产商的商品开始从内部市场上消失,科技进步受到阻挠,经济发展源头遭到破坏,生活保障系统处于崩溃的前夕。
国内出现两大人数和能力皆悬殊的阶级:
第一种是完全能满足生活需要的人。
第二种人中,大部分居民实际上连基本的生活费都没有,几乎达到食不果腹。
1985年之前,苏联领土达2240万平方公里,居住着2.9亿人,世界上一半的国家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盟国。
“改革”后的1991年底,这个曾经占据世界1/6 陆地面积的国家已降为1/8,国家领土减少532.7万平方公里,也就是将近24% 。人口减少到14654.3万,几乎减少一半。这些后果证实这种“改革”实质是叛变政策,“活着的几代人注定遭受痛苦,未来的发展前景显得极不明朗。”
苏联解体
深陷困境的俄罗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遗产不太好,作为苏联解体后主要继承国的俄罗斯,最后获得一种“程序上的民主”,事实上此时的民主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
此后,经济社会各方面几乎重建的俄罗斯一直在磕磕绊绊地发展,经济增长乏力,能源领域之外的出口收入明显不足,商业和投资活力降低,居民收入减少。
2016年初以美元计算的GDP与2006年时相差无几,平均工资若兑换成美元,也要倒退回去至少10年。国家已有多年没有铺设现代化高速铁路,新修公路里程下降为10年前的四分之一。俄罗斯所有港口的吞吐量增长仅相当于上海港的一半。
俄罗斯在工业改革方面毫无作为,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一直保持的免费医疗已经近乎消失,为他们所津津乐道的教育更是严重滑坡。更令俄罗斯人绝望的是,国家各级机构中贪污腐败成风,甚至是关系到全民福祉的社会保障支出也很可能无以为继。
俄罗斯工业发展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到多年没有改善的生活条件,看到国际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那些曾经对苏联时期留有印象的人,开始分外怀念当年的社会主义制度。
他们将现在的艰辛生活,大部分归于当年的戈尔巴乔夫实行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他们甚至认为,如果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也许就能像现在的中国人一样,生活会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