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和尚守着一座寺庙纪录片(影视编剧孙复兴为您讲述大佛寺的前世今生)

2019-03-28 09:56 |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杨玉墀

一个和尚守着一座寺庙纪录片(影视编剧孙复兴为您讲述大佛寺的前世今生)(1)

“石城山森林点红染黄。昙光在树林里拣枯枝,把一堆枯枝用藤条扎成捆,扛在肩上,扛回隐岳洞。鹅毛大雪,石城山一片银白世界。洞窟内点起篝火,昙光坐在篝火边取暖、打禅。一只老虎无声无息地走近洞窟,隔着藤蔓看昙光。洞内篝火耀眼,老虎悄悄离去。”——这是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高僧昙光初创隐岳寺(即现在的大佛寺)的一个镜头; “天空晴朗,红日西斜,阳光把仙髻岩顶上密布的杂树照耀得好似一圈金色的花环。僧护耳中时断时续地飘来动人的仙乐,脑海中出现了昨夜梦境中仙髻岩佛祖形象,仿佛又听到佛祖对僧护的召唤。”——这是南朝齐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僧护在梦见佛祖真容后发誓,有生之年一定要竭尽全力在隐岳寺塑造佛像…… 新昌大佛寺名闻遐迩,并作为影视拍摄基地多次亮相银屏,但以它为主角的影视剧却一直不见面世。记者近日获悉,本县一位从业余文学创作起步的影视编剧以新昌大佛寺创建的传奇历史为题材,创作出了一部三集影视连续剧,讲述大佛寺的前世今生。

与佛结缘

孙复兴笔名胡杨,籍贯杭州,1954年随援建新昌工业品厂(新昌制药厂前身)的父亲迁居新昌。当年,他从房东阿婆那儿知道新昌有个大佛寺,跑去一看,少年的心就被这尊巨大的佛像震撼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一次又一次去大佛寺,站在大雄宝殿瞻仰大佛,心里开始琢磨一个问题:大佛诞生在1500年前的南朝,在那个生产力原始落后的农耕时代,仅靠一支钢钎、一把铁锤,这三个和尚是怎么把这么一尊巨大、精美的石佛雕凿出来的?这三个和尚为什么要克服重重困难,雕凿这尊大佛像?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孙复兴可以说是一个与厄运结伴同行的人。他父亲年轻时参加过抗日义勇军,在浙江定海抗击日军登陆战中英勇作战负伤,后被国民党收编;因为这段历史,在1959年肃反运动中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受到开除公职、一家撤销城镇户口去农村劳动改造的处分。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孙复兴虽然成绩优异,但只读了一年初中就被迫辍学。“高尔基只读过三年书也能成为作家!”在失学的彷徨中,孙复兴把一辈子的人生理想定位于学习文学创作,一边找机会做临时工,一有空就扎进图书馆,“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扑在书中”。20岁前,他就看完了大部分世界名著。 19岁那年,孙复兴随知青下放到沙溪林场,一只皮箱内装了半箱衣服半箱书,平时参加劳动,口袋里也总不忘随身带一本书。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被造反派关进牛棚,体验了五天监狱生活,成为他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1967年,朋友介绍孙复兴为县总工会业余文工团写一个“工业学大庆”题材的剧本,他在25天内创作出处女作——独幕话剧《309》,讲述了一个弄堂小厂利用一台报废的皮带车床,成功试制出“钱江牌”汽车309号轴承的故事。这个独幕剧参加地区会演获得成功。 1968年,孙复兴在农村当代课教师期间,学会了修风琴这门手艺。他业余爱好唱歌,1978年在丝织总厂跟师傅修理织机时,一次意外工伤使他患上了严重的多发性颅神经炎,并落下了说话结巴的后遗症。命运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歌唱家。1984年,他业余攻读三年,从浙江电大法律专业毕业。在国家给病退知青分配工作后,1993年,孙复兴在丝厂办了留职停薪手续,去上海一位亲戚的建筑公司担任法律顾问。两年后,他回到新昌,进入石城法律服务所,从事了八年法律服务工作。

重拾旧梦

退休后,孙复兴夫妇陪女儿到杭州读书。他办了一张浙江图书馆借书卡,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几乎把书架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创作理论书籍看了个遍。 文学来源于生活,“坎坷的人生经历是你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知青岁月和法律服务中接触到的形形式式的案件,以及走江湖修风琴的经历和对上海建筑工地民工生存状况的了解,为孙复兴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2009年10月,孙复兴重拾旧梦,开始创作第一个文学剧本《村委会主任》。这是他根据在石城法律服务所任职期间经手的一个“民告官”真实事例创作的,故事聚焦村级事务管理与民主制度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该剧本向“夏衍杯”电影剧本征集投稿,得到国家广电总局文学创作专家的好评。接着,孙复兴根据自己在沙溪镇大雾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第二部知青题材的电影剧本《虎背岩》。这个剧本反思了三位男女知青在“四清”和“文革”中经历的种种匪夷所思的故事。 以新昌大佛寺创建为题材的《成佛》,是孙复兴创作的第三部电影剧本。“大佛寺里那个大佛是怎么来的?”孙复兴在新昌生活了50多年,因为儿时的一个疑问,想知道大佛寺的历史。他曾多次向本地人提起过这个问题,但只有极少数老人告诉他:大佛是一千多年前一个和尚转生三世造出来的。他认为,大佛是新昌人民的瑰宝,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对它诞生的历史一无所知,是令人遗憾的。有一次,他在浙江图书馆看到一本介绍中国佛教寺院的书,厚厚的一大本,从头翻到最后一页,没有介绍新昌大佛寺的文字或图片,觉得这很不公平。 “灵隐寺的出名,并不是大雄宝殿里的那尊如来佛像,也不仅仅它坐落在西子湖边,而是那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济癫和尚扶贫济困的故事。这是令人深思的。”孙复兴说,这些年来,新昌县委、县政府对旅游事业非常重视,力图把大佛寺打造成一张金名片,但它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不够高。出于对四位高僧创建大佛寺不朽功业的无比敬佩,他决定用文艺体裁中传播力最大的电影体裁,来给大佛寺创作一部电影剧本。

续写传奇

摆在记者眼前的电影文学剧本《成佛——新昌大佛寺传奇》,以艺术化的语言,讲述了昙光开寺和护、淑、佑三僧雕凿创作新昌大佛的传奇故事。 孙复兴对记者说,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过来的,为了自身生存,人类始终保持着丛林动物弱肉强食的原始本性,这也是这个世界上不断发生战争和冲突的根本原因。佛祖释迦牟尼等思想先哲一直在思考并追求着人类的终极前途——互爱、合作,共同发展。僧护他们这么奋斗的目的,就是要把生活在苦难中的芸芸众生救渡到没有苦难、人人平等的极乐世界去。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祟高使命的驱使,没有惊人的意志力,是不可能做成这件大事的。 孙复兴认为,新昌文化资源丰富。新昌大佛寺是新昌人民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创建过程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真善美和为大众无私奉献一生的精神美,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美值得深层次开发。他在《大佛寺志》中了解到大佛寺创建和发展的历史后,受电视剧《乔家大院》的启发,决定以“觉悟、奉献”为主题,创作一部反映大佛寺创建传奇历史的电影文学剧本。 孙复兴介绍说,《成佛》是一个主要人物有真人真事的传奇故事,这个题材的创作必须融思想性、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性于一炉。为此,在创作过程中,他给自己设定了十二个字的原则:“以史为据,合理想象,艺术表达。” 孙复兴多次来到大佛寺,抄录了刘勰2280字的《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并买来《古汉语词典》对照释读。为了解佛学思想,他通读了《金刚经》《华严经》等多部佛教经典。他长期泡在浙江图书馆搜集素材,进行资料考证,历时5年,终于完成了近8万字的剧本创作。后来,他又多方听取有关专家意见,三易其稿,使剧本日臻完善。该剧本曾发表在《中国剧作家协会》网站,得到《电影艺术》杂志社编辑等专家、学者的肯定。后来,他又将这个电影剧本改编成了三集连播的电视剧剧本。 孙复兴现为中国剧作家协会和浙江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他说:“影视开发是一次投入,终生受益。”他想通过讲述新昌大佛寺的传奇故事,进一步提升大佛寺和新昌县的知名度,同时拉动第三产业发展,为故乡出一分微薄之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