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三天一直低烧怎么办(如何应对宝宝低烧)

宝宝发烧,爸爸妈妈常常会急忙抱着孩子去医院服药、打针、输液,生怕孩子会“烧”出什么问题。其实,发烧并不一定是坏事,这说明孩子免疫系统的功能正常启动,弄清楚原因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处理。

宝宝发烧三天一直低烧怎么办(如何应对宝宝低烧)(1)

发烧是一种症状,身体的任何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持续低烧。低烧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很难查出,有些因细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烧,要通过细菌培养才能发现。

体温高于37.5℃但低于38.5℃称为低烧,,这个时候如果宝宝的精神状态良好,不影响吃饭、玩耍等,可以不用采取药物治疗。如果体温高于37.5℃,同时还出现精神萎靡、不想吃饭、咳嗽等症状时,就要进行检查并对症治疗,这个时候就需要咨询专科医生了。

低烧的时候服用退热药,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乱用退烧药,还有导致白细胞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危险。体温38.5℃以上时,才应考虑使用退烧药。那么宝宝发低烧时,爸爸妈妈该如何处理呢?可以使用以下物理性的退烧方法:

1.冷毛巾敷在前额,毛巾变热后再用冷水浸后重新敷用。用冷水袋或冰袋敷效果较用冷毛巾敷前额要好。

2.全身温水拭浴或泡澡:将宝宝衣物解开,用温水(37℃左右)毛巾搓揉全身或泡澡,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每次泡澡约10~15分钟,约4~6小时一次。

3.温酒精拭浴:酒精擦浴将70%酒精兑自来水1/1,或75%酒精兑水1/2,也可用白酒兑水1/4,放在一个小碗中。擦浴时将门窗关好,用纱布或柔软小毛巾蘸碗中的酒精,擦患儿手心、脚心、腋窝和上臂内侧、前胸和大腿根部。稀释后的水温约为37~40℃,再擦拭四肢及背部;若直接用酒精擦拭,会宝宝觉得很冷,很不舒服,甚至抽搐。可以再重复第二次,如此重复三次左右,体内外的温度可迅速下降。由于退烧速度较快,适合1岁以上之幼童,且超过40℃以上不易退之高烧使用。

4.以凉毛巾擦拭:用稍凉的毛巾(约25度)在额头、脸上擦拭。

5.多喝水:有助发汗,此外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

6.适当增减衣物:如果宝宝手脚冰凉,则表示宝宝体温有可能会快速上升,需要给将宝宝手脚捂热;如果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则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宝宝发高烧了,怎么办?有的爸爸妈妈会乱作一团,有的爸爸妈妈会伤心流泪,生怕烧坏宝宝的脑子。其实,宝宝发烧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采取争取的护理方法和治疗方法,很快就可以痊愈。

遵照医嘱服用药物退烧

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泰诺林等)、布洛芬(美林等)这两款退烧药使用最广,是临床相对安全性较高的药物。这两类退烧药虽属两种不同类型,但作用都是解热镇痛。服用时,需注意两者剂型的差别:对乙酰氨基酚类的百服宁、泰诺林等有滴剂、口服液、咀嚼片三种剂型;布洛芬类的美林,对儿童只有滴剂和口服液两种剂型。

1岁之前的宝宝,最好用滴剂,因为滴剂药物浓度小、刺激性小。在滴剂的用量上则要按体重选择。一般6-11个月的宝宝,对应体重为5.5-8公斤,用1滴管的退烧药。12-23个月的婴儿,体重在8.1-12公斤左右,吃1.5滴管。2岁以上孩子,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烧药。再大一点的宝宝可用片剂,这种像饼干一样的水果味咀嚼片,宝宝不会拒绝服用。此外,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退烧药,对患儿刺激性和副反应较大,吲哚美辛(消炎痛)类药,对胃部刺激较大,不建议使用。

为什么使用退烧药后还有发烧现象?

发烧是生病之后产生的现象之一,很多疾病都会引起发烧,当小孩发烧时应找到病因后加以治疗。各种退烧药的效果都只能维持几个小时,其使用目的是带给小孩短暂的舒适。如果疾病的过程还没有结束,退烧以后又烧起来是很常见的。如果发烧不退,必须持续就医寻找是否有其他病因,原因并不是退烧药无效。

关于发烧,应该抛弃这些老观念

1.发热会烧坏脑子?错

以前老是听老一辈说,发烧会把脑子烧坏了。但这完全是怂人听闻。台湾地区儿科医学会明确指出,41度以下的发烧不会对病人脑部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伤害,极度高烧有时候会使意识出现程度不等的异常。高热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出现高热惊厥,是唯一“烧坏”孩子的可能。

2.发热会引起肺炎?错

发热本身如果没有高热惊厥,就不会造成人体任何部位的损伤,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肺炎。要了解正确的因果,发热只是呈现在外在的表现,原因有很多。著名儿科医生张思莱就提到,发热只是肺炎早期的一个表现,引起肺炎的病原体早已经潜伏在体内。

3.穿厚衣服盖厚被子发汗可退烧?错

懂事以来的记忆中,每次一发烧,爸妈就给我盖很多被子,让我睡一觉出出汗。直到长大自己开始学习科普知识了,才惊觉爸妈那时候的行为真恐怖(也不能怪他们,貌似那个时代的爸妈都这么做的)。发热时体内产热大于散热,如果穿得多、盖得多,散热很难实现,退烧不但不会见效,体温还可能继续升高,甚至会诱发高热惊厥,如果捂出大汗还容易引发脱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