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里是河南鹿邑(河南鹿邑和安徽涡阳争)
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让后人瞻仰沉醉,但也留下许多历史疑点让人争论不休。围绕着道教鼻祖——老子,在中国历史学界、普通民众中曾经有过一场声势浩大的争论。
河南鹿邑有太清宫、九龙井、升仙台,而安徽涡阳同样也有天静宫(中太清宫)、九龙井、尹喜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随着"经济先行、文化之城"理念的兴起,决定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靠的不仅仅是GDP等经济实力,文化等软实力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不仅如此,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创新能力,可以与本地的建筑、资源等结合在一起,对本地区形成巨大的反哺作用,促进其经济的飞跃发展。近年来,依靠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案例越来越多,如河南洛阳、湖南凤凰城、山西平遥等等,使得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的现实作用。
老子故里之争,根源也在于经济利益之争。早在1990年,一位祖籍涡阳的台湾人马炳文回乡探亲,并且同河南鹿邑的老子学会会长张景志一起考察老子故里的情况。
随后,马炳文回到台湾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以修建老子故里的名义展开募集活动,共筹集了100多万美金。后来,在资金使用方面,马炳文认为,自己的故乡涡阳比鹿邑老子的遗迹更多,遂将这100多万美金给予涡阳,用来修缮与老子相关的建筑。
于是,关于"老子故里"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延续了20多年。目前的现状是:双方共同拥有"老子故里"的文化命名权,各自展开文化旅游工作。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主要是因为距今久远,古代和现在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然,"老子"其人在历史的模糊不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最早记载有"老子"应该是司马迁的《史记》,而他对于"老子"的描述是这样的:"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而他的另一种说法是:"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从司马迁这里,已经无法确定道家鼻祖老子究竟是谁了,是周守藏史?老莱子?还是太史儋?亦或是,这三个人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现代人更没有办法说清楚了。
因而,争论老子故里的具体方位实际上并不重要。不过,借助这场论争,却使得老子故里让更多人知晓,对于这两个地方来说,都算是一种无形的胜利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