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汽车制造厂历史(老长春人的回忆)
每天早晚高峰的时段,街道上车辆川流不息,车水马龙的样子早已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场景。
汽车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日常的代步工具。但若将时光倒流回一百年前,汽车还是一种罕见珍稀的“舶来品”,而中国也还未发展出正在具有制造能力的汽车工业。
直到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破土动工,为掀开中国汽车行业的新篇章埋下了伏笔。
一汽的成立,经历了三年的筹备期,其过程困难重重。
1950年3月,重工业部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同年8月,召开了首次汽车工业会议,会上讨论了汽车工业建设的方针。
有了大方向后,建设汽车制造厂的工作便陆续展开,光是选址就费下了不少功夫。北京、沈阳、武汉、包头等城市都曾被列入备选名单,但都因为种种原因而「落选」。
1951年2月,时任中央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副主任的孟少农和同事一起陪同前苏联专家前往长春考察。经过再三的调查与勘探,最终决定将厂址定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宜的长春市西南孟家屯火车站西北的荒郊地带。
由于当时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又缺乏相关经验,一汽的建设基本复制了前苏联的汽车企业及其配套体系,在他们的指导下全面移植了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
1951年底,前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全苏汽车拖拉机工业设计院组织数百人完成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初步设计,之后又完成了汽车厂的技术设计。
此时中国的汽车行业就像一个刚刚开始学走路的孩子,在大人的搀扶下迈出了自己的脚步。
1953年6月9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该文件中指出:“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这对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积累建设经验,培养壮大建设力量并为接踵而来的其他重要建设工程创造有利条件,均有重要意义。”
只是这寥寥几句,足可窥见国家对其的重视。而一汽的建设,也得到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全力支持。
全国有100多个厂家为一汽生产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和协作产品,每天运载各地支援物资的火车车皮就有上百节。一汽的建设,可谓倾举国之力。
第一批“一汽人”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他们之中有从各地抽调的优秀干部、专家,有刚刚走出校门,满怀理想的大学生,也有先进的技术工人和农民。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只因建设一汽而聚到了一起,为了一个艰难而又伟大的目标奋斗了上千个日日夜夜。
三年后,在这些“一汽人”的努力下,原本的荒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37万平方米的厂房拔地而起,上万台的机器、30多公里的铁路、8万米长的管道、各种精密又复杂的设备……奇迹一般地出现在一汽,用「壮观」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1956年7月13日,一辆CA10型“解放牌”卡车开出了总装配线。这是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天,400多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坐上了“解放牌”卡车,组成了报捷车队,浩浩荡荡地驶向市区。街道两旁的市民同样怀着无比激动与欣喜的心情,眼睛紧紧地盯着面前经过的汽车,生怕错过它们的风采。
至此,一汽的基本建设胜利完成了三年建厂的目标。
从无到有,从依赖他国到独立自主,中国的汽车行业一路走来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与曲折。但走过布满荆棘的路,终将迎来一片坦途。
初代一汽人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汽车人,全国各地的汽车工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2020年,中国汽车产销均超过2500万辆,年产销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
我们必将走向更加远大光辉的未来。
部分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中国汽车工业诞生的见证》《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 (1920一1978年)》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十八
编辑:马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