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是真实的吗(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3)

欢迎阅读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系列

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1——我们是否真的该遗忘三国?

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2——为什么易中天不写五代十国?

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3——同样分裂,为何在隋朝重新统一了?

又重温了易中天中华史的《南朝 北朝》,这本书角度颇新,从中西对比的角度,分析了汉晋王朝和罗马帝国自5世纪开始的分裂,对比同时代全球游牧民族的兴起,以及对传统强国的挑战。

看完有一个问题萦绕在耳边:同样分崩离析,为何中国在隋朝重新统一了?而欧洲,自西哥特人攻克罗马城后,一直到今天都是分裂的,罗马帝国的版图一直未能恢复。

让我们先来回顾下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西晋一统天下后,迅速腐败了起来,晋武帝司马炎开始疯狂扩充后宫,人数多达2万,忙不过来了,哪管百姓死活?还纵容官员贪腐,石崇靠抢劫起家,成了巨富,奢侈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把蜡烛当柴烧,用人乳喂养猪,整个西晋人们沉浸在欢乐中,以为天下太平了。

没想到,争权夺利的司马王爷一个接一个粉墨登场,八王之乱爆发了,人民死亡几十万,与此同时,一场酝酿已久的大起义爆发了。

那个人叫刘渊,他是匈奴人,本来姓孪鞮,因为祖先和汉朝和亲所以改姓刘,他熟读经史,文武双全,很得晋武帝喜欢,其实他早就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了。

永嘉元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克了洛阳,俘虏了晋怀帝,中原板荡,人们纷纷南逃,向南,向南,再向南。

经历后赵攻灭前赵、冉闵夺权一系列混乱后,北方的东西两部分形成了前燕和前秦两个国家,前秦在千古良相王猛的率领下,前秦鲸吞了巴蜀,灭了前凉,代北拓跋国,最后灭亡了前燕,一统北方 。

前秦国主苻坚率领83万大军南下要灭亡东晋,那时东晋的人口是200万,军队只有20万,精兵只有8万北府兵,最后苻坚大意之下让东晋军队过了河,83万前秦大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晋军排山倒海一样的冲垮了,晋军一个个杀红了眼,为了国家而战,这时前秦军中的奸细朱序大叫“秦军败了”,结果前秦军队纷纷退去,互相践踏,唯留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前秦败了,北方又分裂了,一时间全中国居然有12个国家并存。

而以上出现的几乎所有国家都是胡族建立的(除了冉魏和西凉),汉人的政权则一直是南方的东晋。

最后年仅15岁的拓跋珪建立了北魏,才逐步统一了整个北方,与此同时,刘裕平定了孙恩起义和桓玄势力,又北伐收复山东,灭南燕,收复河南、陕西,灭后秦,建立了南朝宋,南北朝形成了。

易中天中华史是真实的吗(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3)(1)

以北魏皇帝面容塑造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大佛

北魏经过孝文帝改革后,盛极而衰,最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六镇大起义,一时间,似乎被汉化的胡族又一个个冒出来了,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匈奴人万俟丑奴、羯人尔朱荣、鲜卑人葛荣、羌人莫折大提、高车人杜洛周,好像又回到了五胡十六国的时代,汉化全面逆流回潮。

尔朱荣最终全面掌握了北魏大权,被孝庄帝杀死后,他的部将高欢、宇文泰最后东西对峙,北魏一分为二,为东魏、西魏。

最终北方形成了北周、北齐两个国家,南方的梁朝则被另一个羯族人侯景搅得天翻地覆,势力大衰。

易中天中华史是真实的吗(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3)(2)

南北朝地图(图片来自苍天熊猫制作地图)

鲜卑化改革的混乱和精神错乱在北周、北齐两个国家身上一览无余,浅层次看,皇族为汉族的北齐实行鲜卑化,皇族为鲜卑族的北周反而实行汉化,然而深层次看,实行鲜卑化的北齐却恢复了汉魏宫廷礼仪,被后世隋唐继承,还颁行了沿用数百年之久的《北齐律》,而实行汉化的北周反而搞起了虚无缥缈的周朝礼仪,还给汉人赐鲜卑姓名,种种混乱中,最终还是汉化制度取胜了,北齐被雄才大略的北周宇文邕所灭。宇文邕要统一中国,北征突厥时却突然暴亡。

最后统一天下的重任却落在一个汉人的身上,那就是北周大将军杨忠之子杨坚,杨坚自己韬光养晦,篡夺了北周皇位。混战300年,最终杨坚决定终结这一混乱,一统天下,经过7年休养生息,派年仅20岁的晋王杨广伐陈。

公元589年,杨广率领55万大军南下,西路军贺若弼攻下了安徽采石,东路军韩擒虎攻下了江苏镇江,他们会师南京,55万大军涌进秦淮河,一时河水被拥挤的竟然倒流。那一天中国重新统一了。

400年,湮没了多少尘封的往事。

然而,一个问题浮现出来了,为什么中国能在隋朝重新统一?

更进一步,易中天在书中一口气提出了5个问题。

1、四百年分裂动荡之后,为什么会重归一统?

2、统一的进程,为什么是从北到南?

3、在此之前,北方为什么还要再分裂一次?

4、从未分裂过的南方,为什么不能完成统一大业?

5、最后实现统一的,为什么只能是鲜卑化的汉人?

首先,还是回到了开头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样分裂400年之久,中国能重新统一?

关于这个问题,易中天是这么解释的,中国能重新统一,在于消弭了南北。而罗马帝国灭亡后,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一直相互争斗,日耳曼没有被拉丁化,拉丁人也未能被日耳曼化,除了两者融合出法国之外,今天的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德国还是泾渭分明,民族未能融合,统一自然无法谈起。

易中天说,“十六国与南北朝,是不同的时代。十六国大分裂,南北朝半统一。分裂的十六国变成统一的北魏后,历史进程就发生了逆转:胡人的北方不断进步,汉族的南方每下愈况。北进南退,统一大业便只能由北方来完成。”也就是说,五胡十六国是分裂的,代表着退步和混乱,然而鲜卑人的北朝却是半统一,代表着统一和进步,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到南北朝时期,历史进步了,而从退步到进步的变化,在于完成了汉化改革。

易中天更进一步说:五胡乱华之所以混乱,是因为胡人一下子成了中原大地的主人,中原汉人的民族优越感荡然无存,“长城之外的戎狄成了内地的主人,长城内外,天翻地覆。面对突然出现的权力真空和历史舞台,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自己的血性和蛮野,并把好端端的中原大地变成破碎的山河。五胡十六国之乱,原因就在这里。”

易中天说:“这一切,又都与那条南北分界线有关。事实上从东晋开始,淮河就既是地理分界线,也是军事分界线。后赵与东晋、前燕与东晋、前秦与东晋,都是隔淮而治。淮河南岸从东到西今之淮安、蚌埠、淮南、信阳一线,也几乎一直是东晋的边防前哨和国境线。”

在华夏文明的思想体系中,原本没有南北两方的概念。因为十六国的混乱后,胡族的北方实力强大了,从国变成了朝,胡与汉,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是老大。

于是,一个中心变成了两个,只不过一南一北。

结果是有了南北朝。

有了南北朝,这才有了南方和北方。

然而,有了南北并不意味着统一,唯有消弭胡汉,才能完成一统。

既然汉人太多,无法胡化,那么只能胡人汉化。易中天说:“作为少数民族和后起之秀,北魏即便能够实现统一,也无法将中国鲜卑化。这不可能,也不应该。他们唯一能做的,是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中国。要想得天下,必须中国化。冯太后锐意革新,拓跋宏全盘汉化,原因即在于此。”

因此,这也就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统一的进程,为什么是从北到南?汉化后的北方实力大增,而南方还没有像五代之后得到充分开发,人口仅为北方的十分之一,统一大业当然必须由北方来完成,也只能由北方来完成。

实际上,这也是必由之路。

统一的国家最好还要有统一的思想,魏晋南北朝以来,传入中国的佛教弥补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缺失的正统宗教部分,被南北方同时接受,无论是北魏的胡太后,还是南梁的梁武帝,都疯狂信佛,南北方信仰一致了,统一的国家信奉佛教,无论胡汉都不会反对,所以武则天直接用自己面容作了卢舍那大佛,毕竟唐朝是全民信佛的时代。

易中天中华史是真实的吗(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3)(3)

以武则天面容塑造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三四百年的民族大混血,至此功德圆满。

易中天的观点,其实还是陈寅恪隋唐混血帝国的观点,并不新鲜,只是他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南北朝的问题。

南北没有了,胡汉也就没有了。

易中天最终解释道,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

什么没了?

五胡。

什么有了?

南北。

五胡是被消融的。

南北差异还是存在的,但除了饺子、汤圆,今天的南北都是中国了。

易中天中华史是真实的吗(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3)(4)

南方和北方

那么,既然完成了汉化改革,为何北魏不是一统天下,反而发生了东西分裂了呢?这就自然到了第三个问题。在此之前,北方为什么还要再分裂一次?

对此,易中天说道:“汉化改革就意味着数典忘祖伤筋动骨,也意味着改变鲜卑人的文化传统,损害某些人的既得利益,鲜卑族,各族既得利益者都不会甘心,因此统一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北方还得再分裂一次。”

这是历史的小逆流,但是在历史大潮流面前,这点小逆流只是一个回坡而已,虽然是必然的,但是对于历史大势没有影响,阻碍不了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

所以,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也得各自再政变一次,变成北齐和北周。

北齐与东魏,北周与西魏,名为两朝,实为一体。因为掌握实权的,东魏和北齐都是高欢一族,西魏和北周都是宇文泰一家。宇文泰是汉化的鲜卑人,高欢则是鲜卑化的汉人。

事实上,无论是汉化的鲜卑人,还是鲜卑化的汉人,都无法最终融合民族矛盾,北齐调和民族矛盾,结果被北周所灭;北周要汉人鲜卑化,结果为隋所亡。只有做到了“汉胡互化,以汉为主”的隋,才最后成功。

虽然北方分裂了,然而版图却越来越大,南朝反而越来越小了。

易中天中华史是真实的吗(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3)(5)

南北朝形势图,从宋到陈,南方越来越小

在《北齐书》中,详细记载了北齐统治者在汉化和鲜卑化中间的种种精神分裂般的矛盾心理。北齐神武帝高欢本来是边镇上的一个普通少年,从小说着鲜卑语,有着“贺六浑”这样的胡人名字,还娶了鲜卑人娄昭君为妻,怎么看,他都是一个标准的鲜卑人。

但高欢本身又是一个汉人,在起义攻克河北之后,他认祖归宗,跟著名的门阀世家河北渤海高氏续上了亲,原来他居然是中原门阀汉人,只是因为太爷爷犯罪被发配到了边镇。

认同自己汉人身份的高欢后来一直以汉人自居,还给儿子高澄取了一个叫“子惠”的字,这是标准的汉人文化。

但高欢在家中还是说鲜卑语的,他在领导军队时说的也是鲜卑语,儿子高洋受他影响,更喜欢说鲜卑语,北齐就这样不可避免地鲜卑化了。

《北齐书》中记载了高欢为调和汉人和鲜卑人矛盾做出的种种努力,他用鲜卑语对鲜卑军人说:“汉人是你们的奴仆,男人为你们耕作,女人为你们织衣,上交粟帛赋税让你们温饱无忧,为什么还要欺凌他们呢?”

又用汉语对汉人军士说:“鲜卑人是你们雇佣的兵客,得到你们一些衣物吃食,为你们防盗击贼,能保你们安宁度日,干吗那么恨他们呢?”

高欢就这样纠结地在汉人和鲜卑人中间左右逢源,四处救火,当时高欢属下头号将领高敖曹是汉人,也是他的族弟,但高欢部下又以鲜卑将领为主,鲜卑人都瞧不起汉人,但都害怕猛将高敖曹。高欢在发号施令的时候,一般用鲜卑语,唯独只要高敖曹在,一定说汉语,匈奴将军刘贵和高敖曹不和,一次看到兴修水利好多人淹死,要求调拨军队,刘贵不允许,说:“性命不值钱的汉人,救他们干什么。”高敖曹大怒,直接拔刀要砍死刘贵,高欢及时阻挠。

人们才知道,北齐在平衡汉化和鲜卑化之间有多么矛盾。

高欢的矛盾有点像《天龙八部》中萧峰的心理,身在一个异族社会中,重新捡回自己的民族身份,是忠于国家还是忠于民族,种种矛盾令他们进退两难。其实,南北朝中的很多人都是萧峰的心理,民族认同上颇为纠结,王猛是汉人,却失望于东晋的门阀政治,选择为氐族的前秦卖命。孝文帝元宏是鲜卑人,却失望于鲜卑的军政,最终进行了汉化改革,他们又何尝不是纠结于民族认同间的萧峰?

易中天中华史是真实的吗(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3)(6)

萧峰

事实上,这恰恰是南北朝历史的精彩之处,民族的冲突迸发出的火花和民族融合汇成的细流交织成冰与火的史诗,两晋南北朝的英雄大多属于胡族,这也是这段历史不甚彰显的原因,和五代史一样,英雄多为胡族,这让很多汉人不那么适应,无论是黄发司马望长安,还是白头慕容哭参合,鲜卑族在这段历史时期太过于显眼了。

这就回到了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实现统一的,为什么只能是鲜卑化的汉人?因为这段时期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是民族矛盾,而当北方民族融合了,不存在异族了,民族矛盾消弭了,鲜卑化的汉人自然就能完成一统大业,谁能区分得出奋力解救李世民的尉迟敬德就是鲜卑人了,更不用说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也是鲜卑人,然而在唐代,鲜卑族已经消失,汉化为汉人,无论是尉迟敬德还是长孙皇后,在普通老百姓心中都是汉人。

这就可以顺带解答一个问题了,以前的南北朝历史鲜为人知,也很少有影视剧涉足这一时期,到了这几年,《兰陵王》、《兰陵王妃》、《陆贞传奇》、《凤囚凰》、《锦绣未央》、《花木兰传奇》、《琅琊榜》、《独孤皇后》、《独孤天下》、《楚乔传》、《孤芳不自赏》、《凤凰无双》,一系列南北朝古装电视剧呈现井喷状态出现,超过以往20年的总和,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以前的南北朝却无人问津,现在的南北朝却异常火热?

当然,原因很多,比如这些都是小说改的,历史背景不许架空,只好找个地方放放了,还有人说,乱世比较好编故事,安在南北朝反正大家伙也不熟悉,随便编编,也有人说南北朝这段历史天然具有神秘感,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这四百多年的历史都是都是一头雾水,唐宋明清的历史剧已经多到烂大街了,不如换换口味。

事实上,我觉得这些都没说到点子上,百姓愿意看是一方面,看得懂是另一方面,之所以以前的南北朝却无人问津,现在的南北朝却异常火热,是因为以前人们讲述两晋南北朝历史,着重点在前半部分,现在人们讲述两晋南北朝历史,着重点在后半部分。

三国之后的两晋时代,是很多人不了解的,也不想再看的历史,十六国和南北朝早期的故事自然无人喜欢看,而且民族矛盾突出,谁愿意看凄苦的民族互斗。

南北朝后期,尤其是靠近隋唐的一段,人们有了印象中熟悉的名人,比如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熟悉点了,自然喜欢看,而且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已经消失,可以安心编故事了,比如兰陵美男、独孤美女,这些故事自然很多人喜欢看了。对比下辽宋金时代,金庸的《神雕侠侣》中,杨过有两个红颜知己,完颜萍和耶律燕,她们都是前朝公主,神雕侠侣主要讲述杨过的爱情故事,而非民族间的争斗,如果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大侠杨过怎么好有两个匈奴、鲜卑红颜知己呢。

总而言之,南北朝作为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各方势力群雄逐鹿,各种思想激烈碰撞,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大剧,然而,真正的闪光点还是后期,特别是完成了民族融合之后的时期,毕竟人们希望看到曙光,而不是没有希望的黑暗。完成了汉化的鲜卑人和接纳了鲜卑人的汉人,最终凝结成了超级强大的新型帝国,足以完成统一大业,再造盛世辉煌。

虽然南北朝完结了,但我们不要忘记,跟鲜卑、匈奴一样消亡的还有契丹、党项人。

虽然唐宋并列,然而与大一统的唐朝相比,北宋只能算是局部统一,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恶果使得唐朝丧失了对辽西走廊和河西走廊的控制,而在这两个地区形成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辽国和西夏国。

因此,北宋和辽国、西夏国的对峙事实上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时期。

在这一时期,虽然雄心勃勃的宋太宗要攻灭辽国,却最终在高梁河之战中折戟,宋仁宗在和西夏李元昊的立国之战中,三次全军覆没,西夏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一直延续到南宋时代才被蒙古所灭。

如果对比下辽朝和北魏,发现不少相似之处,首先,根据记载,契丹人本就是未迁居中原的鲜卑人的后裔,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他们热爱汉文化,都对自身进行了汉化改革,今天的山西大同同时是北魏的都城、辽国的陪都,似乎暗示着辽国跟北魏的某种关联,某一瞬间,似乎辽国又变成了500年前那个一统北方的北魏王朝。

不过,辽国终究不是北魏,北魏入主了中原,迁都到了洛阳,被承认为中国正统,而辽国一直被北宋阻碍在中原之外,似乎称不上中华正统。

但金朝是例外,金朝灭亡辽国后,迅速进攻北宋,仅用了2个月就灭亡了北宋,导演“靖康之耻”,如果不是岳飞、韩世忠等名将拼死抵抗,南宋本会跟南明一样,连建国都成问题,如果说宋辽是南北朝很多人不服气的话,那么宋金毫无疑问是南北朝时代了,而且金国不仅灭亡了北宋,还把都城也迁到了河南汴梁,金国君主都学起了汉语,似乎500年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盛况又重现了。

在这一南北朝阶段,金朝和西夏都经历了自身汉化改革,也最终消磨了血性,成为了耕田种地的中原人,“辽以释废,金以儒亡”,难道不足以说明辽金夏都经历了信佛的阶段,信仰达到了趋同?最终他们都被蒙古一扫而空,无论是契丹人还是党项人,也变成了汉人,一如曾经的鲜卑人、匈奴人。

到了元朝时代,契丹人和女真人、党项人和北方汉人都被当成了汉人,一直到今天,俄语和中亚都以为中国的名字叫做“契丹”,这难道不是一种融合?

易中天中华史是真实的吗(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3)(7)

易中天中华史是真实的吗(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3)(8)

宋辽、宋金实际上是第二个南北朝阶段(图片来自苍天熊猫制作地图)

我想这就是南北朝和宋辽金历史吸引人的地方,毕竟冲突会有血与火,而融合会有文明之光,刀锋上的文明才格外吸引人。

只是,有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何大一统的隋朝和元朝能够融合胡汉、消弭南北,却无法拯救自身的命运?

这就要留待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4来解答了。

易中天中华史是真实的吗(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3)(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