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校园欺凌(比影视更加残酷的是现实)
大家应该对《声之形》这部动画电影不陌生,电影讲述了校园欺凌。
一个患有听力障碍的少女西宫硝子在学校被孤立、欺负,而欺负他的少年石田将在东窗事发后,反而被全班同学孤立、欺负。五年后,成长的两人再次相遇,在跌撞的青春中,少年少女学会接受别人、接纳自己。
有评论认为这部作品可以媲美日本现象级电影《你的名字》,这部作品真正值得一提的是将目光集中在了“残障”与“欺凌”这两个对于日本社会非常刺眼的问题上。
说起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可能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被同学打了、骂了,找家长、被教导主任训一通可能就解决了。但校园欺凌在日本却不是这样简单的事情。性格孤僻的孩子在学校承受除了物理上的暴力,还可能是被撕书、被丢课本,书桌被乱写乱画,被冷暴力,以及受到欺凌时同学和老师的漠视……
日本校园欺凌现实
欺凌(いじめ)在日语中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汇。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中央政府行政机关之一,负责统筹日本国内教育、科学技术、学术、文化、及体育等事务)对“欺凌”的定义是:
当該児童生徒が、一定の人間関係のある者から、心理的、物理的な攻撃を受けたことにより、精神的な苦痛を感じているもの。
该学生(儿童)由于遭受来自具有一定人际关系交往的人,从心理方面以及物理方面的攻击,使得精神上感受到痛苦的事件。
可能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校园欺凌等同于校园暴力,但是在日语中“欺凌”的范围更加广泛,冷暴力也属于校园暴力。
尽管校园欺凌现象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但在日本更为严重。据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愈演愈烈,在长达6年的跟踪调查中,近九成学生曾经遭遇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
什么样的孩子会受到校园欺凌?据一个在札幌长大的日本学生介绍,日本校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金字塔结构。如同十分看重等级、辈分的日本社会一样,校园等级构成了校园秩序的重要一环。从金字塔可以看出,那些孤独的、特立独行的人,更容易受到欺负。
日本校园等级金字塔
你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既然欺凌现象如此严重,学校和老师都不管的嘛?
其实,日本从1980年就开始制定国家水平的应对欺凌事件的对策。2013年公布的《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首次将其法制化。该法将欺凌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也明确了国家、学校的责任。
然而现实很残酷,校园欺凌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尾木直树认为,相关部门失察、学校的成果主义及IT社会迅猛发展,是产生校园欺凌的诱因。日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及评价体系上存在的问题,是产生校园欺凌的根源。日本学校封闭性很强,而且日本民族重视集团主义及一致性,因此排除“异类”的校园欺凌会屡屡发生。
说到底,欺凌本身究竟是什么?在日剧《Legal High》中,律师古美门给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说明:
说起来,欺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作为加害人的学生?老师?学校?不,这些都不是本质,本质是更恐怖的东西,那不只存在于教室里,也存在于办公室、公司、家庭里,存在于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我们平时不得不察言观色,随波逐流,多数派自然地被认为是正义,意见相悖的就会被排挤。欺凌的本质是气氛,特别是在这个所有人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地移动着的国家,名为气氛的魔物有着十分强大的力量。在这个敌人面前,法律也许都无能为力!是个能吞噬一切日渐壮大的可怕怪物,别说面对,连逃脱它都难上加难!
影视剧中的校园欺凌
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校园欺凌主题频频出现在日本的影视、动漫中,其中不乏一些深刻的作品。这里阿研就给大家推荐几部具有反思意义的影视剧。
告白(2010)
导演: 中岛哲也
编剧: 中岛哲也 / 凑佳苗
主演: 松隆子 / 冈田将生 / 木村佳乃 / 西井幸人 / 桥本爱 / 芦田爱菜
豆瓣评分:8.6
说起日本校园欺凌作品,《告白》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电影讲述了一个痛失爱女的女教师向杀人者复仇的故事,第一次让人觉得以暴制暴是可以被原谅的。整个故事、所有角色都在用各种方式书写着悲剧——彻彻底底的将美好的、丑陋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是反思校园、反思社会、反思人性必看之作。
人间·失格(1994)
片名:人间失格:假如我死的话(人間・失格~たとえばぼくが死んだら)
导演: 吉田健 / 吉田秋生
编剧: 野岛伸司主演: 堂本刚 / 堂本光一
豆瓣评分:8.9
与太宰治无关,这是一部直白表现校园欺凌的日剧。在日剧最辉煌、尺度最大的90年代,作为著名编剧野岛伸司“校园三部曲”中最为残酷的一部,全剧充满了压抑与虐心。有校园暴力、同性恋、师生恋、死亡、复仇……每一个要素都让神经紧绷。
人生(2007)
片名:人生 ライフ
导演: 谷村政树 / 加藤裕将
编剧: 根津理香
主演: 北乃绮 / 福田沙纪 / 细田义彦
豆瓣评分:8.1
一部讲述校园欺凌与反欺凌的日剧。与90年代的那种残酷压抑感不同,这部日剧的欺凌虽然更加直白,但主角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懂得反抗,并逐渐从阴暗中走出来。相比于之前的无力,从这里能看出现在日本人对校园欺凌的反抗。
Legal High SP(2013)
导演: 石川淳一
编剧: 古泽良太
主演: 堺雅人 / 新垣结衣 / 生濑胜久 / 小池荣子 / 田口淳之介 / 矢野圣人 / 里见浩太朗 / 荣仓奈奈 / 广末凉子
豆瓣评分:8.9
金句频出、无限反转的另类律师剧《Legal High》推出过一个校园欺凌主题的特别篇,用另外一种风格解读了校园欺凌现象:学校的责任究竟是什么?教师为何会熟视无睹?同学的“群体沉迷”究竟有多可怕?被欺负者自身就没有过错吗?欺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尽管作品对于校园欺凌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痛斥,也为解决校园欺凌提出了有益的思考,但是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反转向作品,在故事最后也道出了一个令人无法反驳的现实,那就是: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甚至已经到了“烂大街”的程度。校园欺凌似乎成了日本影视作品中经久不衰的话题。这也从侧面反映,这一尖锐的社会问题,从来就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日本通过大量的影视作品,放大了校园欺凌的影响。在国内随着电影《少年的你》大热之后,就是各种讨论和争议不断。
每有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公众第一感受是同情受害者,继而是谴责施害者,呼吁依法严惩。这种朴实的情感,是正义表达。无论慰藉受害者还是惩戒施害者都很有必要,同时,我们更该关注如何防范校园欺凌。
欺凌者往往缺乏同理心,他们不能或无法与他人的感受、情绪联系起来,对自己的行为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内疚或悔恨。他们试图或倾向于和其他欺凌者为伍,导致频繁打斗或受伤,还可能会参加偷盗、人为破坏、药物滥用或犯罪活动。
受害者往往形体弱小、性格胆怯,不太可能为自己起来反抗。他们往往会在焦虑与害怕中煎熬,不知道下一起欺凌何时发生。孤独、抑郁、自卑或无力感等情绪反应,有时会表现为身体的疾病或疼痛。
专家明确指出欺凌者对旁观者的压力。尽管他们没有动手或动口,但旁观者被迫不泄露秘密,以避免自己也成为受害者,于是也感到害怕、焦虑、不安。同样,旁观者也要承担责任。
学生、家长和教师都要知道相关常识校园欺凌如此猖獗,如何防范?专家提出的应急预案是“计划”和“沟通”,在事件发生前就积极主动阻止麻烦。这就需要让每个学生、家长和教师都知道有关校园欺凌的常识,合力创造一个安全与优良的成长环境。
专家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错误观念:认为只有男孩会加入欺凌行为,欺凌只发生在小学或中学;欺凌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部分,每个人都得面对应付;不必在意孩子参与欺凌事件;教孩子被欺凌时还手打回去;受害者会渐渐自愈的;受害者都是些孩子,需要锻炼成长……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和家长对欺凌行为的干预。
专家希望教师和家长应关注“孩子们能做什么”,而非“孩子们不应该做什么”。比如经常提醒孩子“管住自己的手”“温柔地使用你的手”“注意慢慢走”“室内要安静”……这也应该成为家长在家里的态度和口头禅。
如何减少孩子的行为问题、帮助孩子获得亲社会行为?讲故事就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许多童书的情节会涉及社会矛盾与不公,简短的社交故事会设置特定的社交情景,列出几种解决办法。教师和家长可以跟孩子讨论书中的角色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你觉得这个角色怎么样?你觉得这个角色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如果是你,在这种情形下,你会做什么?你会怎么帮助这个角色,能让他感觉好些?
另外,角色扮演也很有用,特别是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分角色表现特定情境中的解决方案,孩子们可以做自己的图解说明,添加故事,表演练习他们选择的解决方案。
除了社交故事和角色扮演,教师和家长还需要教孩子直截了当地解决问题,比如直接走开或简洁直接地说出来。美国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屡屡告诫教师要教孩子学会两个简短的表达:“停!”“我不喜欢这样!”
同理心、尊重和合作是社交基本技能专家特别强调教师在防范欺凌时的监督作用,一旦意识到有欺凌事件发生,就要立即采取行动进行调解和解决。比如幼儿园教师要全景、全程看管孩子,每个孩子要随时随地在教师的眼皮底下,所有的活动场所(包括厕所)都要无死角被监控。
除了自身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孩子明白什么是良善、懂得感恩,教师和家长还要把同理心、尊重、合作这些基本技能教给孩子。比如用宠物、玩具娃娃、动物玩具等教具和孩子讨论关于他人的感受,指出侵略性和排他性行为的影响;引导孩子练习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声音,应该注意聆听别人的声音,当孩子不愿做倾听者时给予适时提醒;创造社交群体的氛围,让孩子在游戏中互相帮助完成任务,从而体验尊重、共享责任。
在反欺凌策略中,专家特意比较了重建(restitution)和处罚(punishment),认为重建是一种赔偿(compensation),有助于孩子了解欺凌行为造成的后果,了解责任和因果概念。
防范校园欺凌,应该成为家校之间常规性沟通的内容,教师要不断与家长交流实践策略,共同创造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
针对受害者,专家给出的建议是“赋权”及“说出来”,鼓励受害者及目击者讲出当时的情形,或者直面欺凌者大声、简洁、有力地说出来以摆脱困境。
给受害者赋权,是终止欺凌的关键。受害者不必还手,但需要找到自己的权力来源,比如沉默着直接走开,也可以大声说出“停!”“这伤害了我!“我不喜欢这样!”“这不友好!”帮助欺凌者习得亲社会行为。
针对欺凌者,专家给出了4条建议。
一是“干预”和“给予选择”,发现状况,立刻干预。同时鼓励欺凌者多参与亲社会行为,体谅欺凌者的无助和失控,帮助他们通过安全、可接受的方式寻求力量与控制,并提供选择和机会。
二是“提供领导者的机会”。领导能力要求有同理心和责任心,给那些寻求力量的孩子提供领导者的角色,是一条满足其感受力量需要的安全之路。比如当教师的小帮手或排队时的领队,示范如何穿衣、如何洗手等任务,让孩子在忙个不停中习得互动、负责等亲社会行为。
三是“认可与赞美”,及时认可孩子的每一个正面积极的行为。
四是“阴影效应”,把欺凌者放在受监管的区域。
以约翰和伊森在桌子旁玩沙子的事为例,教师注意到约翰在哭,就问怎么了,约翰告诉教师伊森推他。教师让约翰去告诉伊森他的感受:“我不喜欢你推我。”然后,老师说:“现在你们俩一人一边,这样你们俩都有地方玩了。”这就是在教约翰解决问题而不是反击伊森。
教师这样做,就是告诉孩子们解决问题是可以有选择的,是教受害者自己站起来处理矛盾,这就折断了欺凌的链条。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伊森移走,而不是教“受害者”约翰如何应对,那么欺凌的怪圈还将继续。
又比如个头儿较大的罗比老是欺负弱小的孩子,在家也经常欺负双胞胎弟妹。教师和家长决定给罗比“行为的责任”,挑出几个时段让他当督查领导、小帮手、规矩监督者,让他练习与同伴和弟弟妹妹的适当互动,重新定义自己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正面模范角色,并从中获得舒适与安全的体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