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危还有救吗(病危之后的生死22天)

口述/邵胜强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 陈敏

战“疫”青年 封面人物⑤

痊愈者邵胜强:病危之后的生死22天

截至2月17日9点,全国确诊新冠肺炎患者70635名,治愈人数10853名,死亡人数1772名。

每一个数字,都链接一个人,一个骨肉相连的家庭。

31岁的邵胜强,武汉创业者和公益人,1月3日开始发烧咳嗽,1月12日入院当天病危,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2月3日痊愈出院。

从武汉协和医院到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他与病毒生死缠斗近一个月,克服死之恐惧,加深生之思索,也重新理解医护人员、同胞的含义。

邵胜强即将与家人团聚相庆,而为了他人的幸福,奔赴前线甚至付出生命的战疫者包括医护人员,他会铭记一生。

疫情残酷,生者将带着逝者的希望与祝福,努力活下去。

这位微信名“梦何寻”的年轻人,发了条朋友圈:

“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而言

世界上确实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

依旧热爱生活”

以下是邵胜强接受《中国青年》杂志记者独家专访时的述说——

01

救我的张教授,在一线感染了

1月3日,我正在自己开的第二家“喜鹊”面包烘焙店和人谈事,为听力障碍青年提供工作岗位,下午开始咳嗽发烧。

年底搞了十几场活动,我以为是累的,只吃了退烧药,但半夜又烧了起来。

1月10日,我已经发烧一周,窝在青山的家里。母亲来看我,拉着我去社区医院看病。医生只说是普通感冒,不让输液,只开了药。

1月12日,情况还是糟糕,我去社区医院照片子,已经是白肺,这才去了武汉协和医院。当时我只能小口呼吸,一深呼吸就会剧烈咳嗽。发热门诊有很多人排队,咳嗽声不断。

烧得迷糊时,我觉得自己基本上快挂了,就听到有位穿白大褂的医生在对护士说:“这个孩子快不行了,必须抢救。”我说自己还能走到抢救室,这位医生让我保存体力,亲自借了辆轮椅让我坐下。

护士说重症监护室的病房全满了,他又给院长打电话,说病人的情况太危险,再腾空加张床。下午6点,我被推进重症监护室后,直接上了呼吸机,高流量吸氧。

只要躺上去,就能活过来——我不认识他,但知道是这位戴眼镜的医生救了我的命。

后来,我从新闻里看到张劲农教授的报道,才认出是他。

“2019年12月31日,疫情伊始,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立即成立专家组,随即,经历过SARS、经验丰富的急诊科主任张劲农教授被任命为专家组副组长,主要负责制定疫情的临床救治方案和优化治疗流程。”

求诊的发热患者成倍增加,张教授坚守岗位天天接诊,极度疲劳,又不断接触发热病人,半个月后成为首批感染新冠病毒的医护人员之一……

我从网上的报道看到,张教授目前正在家隔离治疗,他说“倒下了,大不了再站起来”,康复后要继续上一线,与同事们并肩战斗,治病救人。

病危还有救吗(病危之后的生死22天)(1)

张劲农的日常工作照。感染后他居家隔离,目前逐渐恢复

我问我妈:“张教授怎么能一下子就看出我快不行了呢?”

我妈说:“你当时面无人色,一推进去,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单。”

如果没有不顾自己安危的张教授,我现在会在哪里?希望好人平安。如果以后能见到他,我一定要当面向他说声感谢。

02

我妈一边陪护,一边在医院当志愿者

抢救过程中,我不清楚自己就在鬼门关,身边的医护人员,穿得都像外星人。我看不清他们的面孔,但他们冲在一线的英雄气概,让我在命悬一线的时候,也不那么畏惧死亡。

我苏醒后,母亲说当晚有位来支援一线的心外科医生王晨,观察过我好几次。

1月13日,我不发烧了,15日终于能进食。

我才31岁,第二家新店正等着开张,自己的猎头公司还在发展,我还兼着武汉青山区青联副主席,在团市委和“年轻一代”联谊会也有千头万绪的事,我必须像个战士一样,打赢病毒,赶紧出去工作。

1月23日晚上10点,武汉封城,公共交通暂停运营,离汉通道关闭。

第二天就是除夕,但买不到什么东西了。之前,除了医院的简单盒饭,妈妈会在附近的地铁通道里买点吃的。

也是这一天,武汉决定全面实现发热市民分级分类就医服务,我转院到了红十字会医院,它是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接诊的定点医院。

病危还有救吗(病危之后的生死22天)(2)

转院前,邵胜强与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合影,称“这群最可爱的人,你们都是英雄”

永生难忘的除夕夜,是妈妈陪着我,走上医疗车;其他病人被抬着上车时,是否也看到了没有烟花的夜空。

感染住院以后,妈妈就一直陪着我。她知道病毒有传染性,但她觉得我从没独自经历过这些事情。我躺在床上时,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也希望有亲人陪着。

妈妈陪了我20多天,没有睡过一天床,累了就靠着凳子、靠着墙,拿外套当枕头,休息一会——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病危还有救吗(病危之后的生死22天)(3)

邵胜强给母亲拍下这张照片时,忍不住哭了

当时疫情已经很严峻,医院保洁员也不来了,护士忙得一路小跑,妈妈就主动去病房消毒、做卫生,帮忙打开水、给病人发盒饭……我担心妈妈过度劳累,感染的风险太高,她就趁我睡着了悄悄去帮忙,提了30多瓶开水送到病房。

我跟小姨发消息,让她劝劝她姐。小姨说“她应该还会去”,我说:“我们这家子的家国情怀都是骨子里的啊。”小姨回:“这是好事!一个人如果连这个担当都没有,与动物无异!”

外公也勉励我:“虽然你还在恢复期,但若是力所能及,还是做点事情好,自助救人,为国分忧。”

表弟则想当武汉青山区疫情防控的青年志愿者,我说他没技能,不如乖乖待着。他说:“不好意思,我已经报名了。现在正是党号召的时候,身为共青团员,当然要响应。”在报名登记表上,他表明心迹:“志愿去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是,小姨说得没错,一个家族的风貌精神,构筑起一个人的三观。

03

什么是同胞?就是在最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保护你的人

住院期间,完全颠覆了我对医护人员的认识。

我无非就是一张病床好好养病,但是医者,真的仁心。

在协和,一组医护人员有7位左右,时刻监测30位重症病人的生命,抽血、输液、测体温和血压,随叫随到……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更多人康复。

有的护士长期隔离而不能回家,无论除夕、元宵、情人节,在举国欢庆、万家团圆的时候,她们只能独守病房,穿着隔离服在病床之间穿梭,承受高强度的工作。

我看到护士妹妹哭过,当她彻夜不眠照顾的患者去世之后……她觉得治不好,自己有责任;她们还要忍受委屈。武汉人脾气比较躁,对医护要求高。不管患者怎么要求,老人怎么不理解,医护人员噙着泪还是会把事情干完。

病危还有救吗(病危之后的生死22天)(4)

“得知我转危为安,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相拥,喜极而泣。”邵胜强抓拍了这个场景——病人的安康,就是医护的幸福

印象深刻的还有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科护士长王伟仙姐姐。

当时发热门诊聚集了大量待诊的病患和家属,情绪躁动,总有怨声。我等着扎针,因为比较胖,护士一时很难找到血管。王护士长注意到后,凭着多年经验,熟练地在我的另外一只手打了留置针。

尽管呼吸困难,我努力抬起身子说了声“太谢谢您了”,她就很感动,后来还跟记者提起这一幕,说连日来加班的疲惫感都消失了。

这位王姐姐每天早出晚归,有一次忙到凌晨两点,才发现家人的未接来电。她就回了六个字:“人还在,你放心。”

这么坚强的人,听到一句谢谢,眼眶就湿了。

病危还有救吗(病危之后的生死22天)(5)

王伟仙忙到凌晨,才给家人回了六个字:“人还在,你放心。”

医护人员都承担着多重因素的压力,但有时他们只需要多一分理解,说一句谢谢。

护士长姐姐说我是最乖最配合的一个,我只是希望尽量减少医护的工作量。

1月27日早晨,来查房的护士换了四川口音,我才知道,赴鄂泸州医疗队35名队员正式加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的轮班,昨晚他们刚刚下飞机,次日早晨就投入一线的工作。

这位护士来自四川泸州的西南医科大学,我感谢她不远千里来帮助武汉,她笑着说:“当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湖北和全国各地都给予了四川很多支持和帮助,所以这次,我第一个报名。我们是怀着感恩的心来武汉的。”

我尽力给这群来支援的白衣天使帮忙,在护士站消毒。忙完有个天使问,你到底多重啊?我说了个数字。她们不信,说看着不像,非要我称一下。然后……秤坏了。

天使们在防护面罩后笑了,我也开心,她们平常太不容易了啊。

在发热第七病区,都知道我这个“胖哥”打针特别难。住院期间,我被抽了100多管血做各种检测,血管很不好找,而护士们戴着护目镜和几层手套,做静脉穿刺更加困难,但她们总是很耐心,从不抱怨。

病危还有救吗(病危之后的生死22天)(6)

三个护士协同合作,为“胖哥”扎针

2月3日一早,我的两次核酸测试都成阴性,在红会医院第一个出院。当时的医疗队队长、西南医科大学呼吸与危重症教授李多,平日雷厉风行的大男人,也不由哽咽,说“值了”!

病危还有救吗(病危之后的生死22天)(7)

邵胜强(中)出院当天,下了班的医护人员也赶过来合影,“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随着疫情日益严峻,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也在增多,但是全国16个省都派了最精锐的部队驰援湖北16市,医护人员无惧危险,救治病患,让我特别感动。

“水域荒原总有诗”,疫情下的情感比诗歌更浪漫,白衣勇士成了武汉人的生死之交,也让我第一次理解了“同胞”的含义。

什么是同胞?就是山海迥异,日月同天,在最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保护你的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戈矛,与子同战——有了同胞,有了奉献和爱,国才成了家。

病危还有救吗(病危之后的生死22天)(8)

邵胜强抓拍了医护人员查房的情形,不管多么繁忙,“他们都非常认真、专业、热情”

04

伤口总会愈合,带着教训成长

刚发烧时,我在朋友圈吐槽“烧39.7”“高烧退了,上吐下泻”……1月9日停更,直到1月23日发了张与医护的合影,朋友们才知道我就是新闻里的“确诊患者”。

2月3日出院后,还需要隔离14天,我报名志愿者的计划只好延后,但开始在家接“诊”——头一天就接到17个朋友咨询。

怕死,人之常情。我是从死神手边出来的人,看得见摸得着,大家希望身边有个活生生的例子,就像抓到救命稻草。跟我沟通,他们就能得到安慰和信心。

找我的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重症病人的家属。

还有一种是自己没病,总觉得自己有病,人心惶惶。

我是拖久了,其实这个病大部分会治愈。

一是要心里定。

网络上的信息多,但碎片化、不系统,有的人越看越怕。我身边就有例子,焦虑失眠,总觉得自己得“新冠”了。各种奇葩的理由,自己吓自己。有一句话,恐惧源于无知。要多了解医学知识文献,不信谣、不传谣;正确认识疫情,培养独立思考、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是要多吃。

各种疫苗都是不能复制的病毒,白细胞想方设法地灭掉病毒,身体才产生抗体。但细胞也需要补充能量。我起初也吃不下、睡不着,努力能吃点东西了,病情才逐渐好转。

三是要防护,但也别关注过度。

我们在医院,几个小时才测一次体温。有熟人一小时测一次,还做个体征曲线图发给我看……封城之前,聚餐喝酒、走亲访友,没落到自己身上都不觉得是个事儿。封城之后,囤积方便面和双黄连,每天惶惶不安。

有句网络语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我听说有人排挤武汉人,有人着急出国,甚至有人高价卖口罩、发国难财。

我大学开始创业,改革开放造就了腾飞的中国经济,年轻人才能发展、致富。中国不缺成功的商人,但缺少为信仰布道的战士。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命运结合,把事业追求和人民的幸福结合,这不是空话。

我们是在巨人肩膀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跟大环境息息相关。先富起来的青年人,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天下为怀,苍生为念。

我也期待早日恢复工作,报答医护人员,为国为民,奉献自己。

病危还有救吗(病危之后的生死22天)(9)

病危还有救吗(病危之后的生死22天)(10)

邵胜强创办的“喜鹊”面包烘焙店,曾为快递小哥免费提供爱心晚餐,并免费为孩子们开设烘焙课

这个疫情还暴露出一些问题。

我在朋友圈也转过朋友的求救信,她的父亲发烧到呼吸困难,但当时医院一床难求。全世界都在往武汉捐东西,可医疗资源跟不上,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医疗卫生系统的疫情预警机制还有短板……

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关注这个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党和政府也在给予强劲有力的支援,我们一定能迎来战疫大捷。

你问我这次疫情的创伤,是否会永远留在心里?我想,武汉人所表现出的大局意识,自我牺牲精神,在疫情下的担当与责任感,都在证明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这个城市的伤口会愈合

会重新长出花朵

人类会在教训中成长

更好地活下去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