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朋友简易心理学(那些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正常吗)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的一生之中会不断地结交许多朋友,现代社会也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通过建立社交关系形成自己的人脉,通过人脉获得自身的发展。

在自己的一生中,朋友对于自己非常重要。每个人都需要朋友的陪伴,好的朋友会不断鼓励自己,让自己往积极的方向发展。

有的人发现自己身边的朋友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自己一个朋友都没有的时候,心理学家指出这时候的你正在经历低配的人生。

真正的朋友简易心理学(那些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正常吗)(1)

有时候人们在纷纷攘攘的生活中忽然感到精神上的失落感,虽然自己的社交圈在不断扩大,但是能够真心交往的朋友却在不断地减少。那些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正常吗?

在自己经历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想要找个谈心的朋友都很难,来回翻看通讯录,一个能够倾诉的朋友都找不到。

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发现其实自己连个真心朋友都没有。

那些经常在一起的朋友只能算是酒肉朋友,遇到事情的时候一个雪中送炭的都没有,最后只能一个人无奈的伤感。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体现在自己能够在社交中处理好各种情感问题的能力上。

真正的朋友简易心理学(那些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正常吗)(2)

人们对于友情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有没有朋友对于自己意义不大。

也有的人认为自己不能没有朋友,朋友对于自己的人生非常重要。优质的人际关系可以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助力,与这样的朋友交往,能让自己得到提升,开阔眼界,受益匪浅。

从心理健康方面来看,有众多朋友可以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与他人交往更加融洽。

真正的朋友简易心理学(那些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正常吗)(3)

在认知方面,友情对于自己是最基本的一种情感体验,通过交朋友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涵养。没有朋友的人生是失败的,也是最低配的人生。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众多社交软件进行交友和交流,这种交友方式也成为现代人们主流的交友方式。

人们翻看着交友软件上几千人的通讯录,以为自己已经拥有了上千人的人脉。其实在具体事情上,能够寻求帮助或者想交流的朋友没有几个,甚至有的人一个都找不出来。

真正的朋友简易心理学(那些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正常吗)(4)

在你发的朋友圈里,有时候会有许多人评论,让你有种自己身边有好多朋友围绕的错觉,其实在这几千人的通讯录里,甚至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有了问题或者困惑的时候,只能自己一个人扛过去。

那些在朋友圈里嬉笑打闹的人,在关键时刻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你。

观众多于朋友

在心理学中许多学者都会研究人类的本性,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不能仅仅通过物质来衡量,社会价值的体现要符合人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真正的朋友简易心理学(那些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正常吗)(5)

所以,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社会关系都要靠朋友去经营和维系。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观众永远多于朋友。

观众的数量能带给你视觉上的感受,只是一个数字。而真正的朋友能够让自己得到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激励。

如果能有三观契合的朋友,能够在自己人生路上给予自己最大的帮助和支持。在你有错的时候,会明确指出你的错误,让你及时迷途知返。

这样的朋友才能称得上良师益友,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朋友、知己。

嵌入性理论(Embeddedness theory)

心理学中经常研究的社会关系,也是人们研究的常规课题之一。在过去的时候,人们对于朋友非常重视,将朋友关系作为构建自己社会关系的重要部分。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Mark granovi提出了嵌入性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人们之间的交际都是具有陷入性的。

“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是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曾经在《乡土中国》提出的,他通过研究人们在团体中的活动发现,团体都是有明显的界限的。

真正的朋友简易心理学(那些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正常吗)(6)

团队关系建立的社会关系,应该首先要建立团体的格局。个人与朋友建立的关系是个人之间的交往,而在这些关系之中建立的亲密朋友关系,才能促使人得到更大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加快,建立的许多关系都是比较薄弱的关系,而且都是因为利益相关才建立起来的联系。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能够建立起脱离了物质和利益的关系尤为可贵。其实一个朋友也没有的人是正常的,低配人生这也是属于人生的一个过程。

真正的朋友简易心理学(那些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正常吗)(7)

如果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朋友,就会让自己在社会中发展受到局限,只能过着低配的人生。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