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学教授读错字引发的一些思考 由大学教授读错字引发的一些思考
周末看到又有大学教授读错字的新闻,还是挺有感触的,也引发了一些思考。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先吧:
事件一:前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北京大学120周年的校庆纪念仪式上把“鸿鹄”念成了“hóng hào”,一时间让林校长“名扬四海”。并且导致他在2018年10月23日被名免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
事件二:最近,复旦大学的哲学博士,有网红老师之称的陈果也读错字了!陈果在一次给学生讲课时说:“中年少年青年还是耄耋,无论你是一个体力劳动者,是一个保安,还是一个小摊贩……”可是其中她把“耄耋”的音读成了“mào zhì”,在网上一下子又传得沸沸扬扬。后续会对她造成什么影响还有待观察。
其他事件:2005年5月,宋楚瑜访问大陆,并在清华演讲,校长顾秉林接待,并赠送书法,可念到“瓠离分裂力谁任”时,将“瓠”念成“瓜”(gua),学生们哄堂大笑;同年7月,郁慕明访问人大,校长纪宝成致辞,将《诗经》“七月流火”理解成天气炎热,成为两岸笑话;2006年4月,连战访问厦大,演讲后题字“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号称朱子后人的朱崇实校长,当场把“黉宫”错念成了“皇宫”,台下一片笑倒。
这些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已经是教授或者是最高学府的校长了,但是仍出现了这种低级错误,并且都在媒体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林建华甚至为此丢掉了北大校长的职务,可谓是代价沉重。下面就这些事件引发的一些思考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吧:
一、社会方面。我们这个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已经基本上是即时的了,非常非常的快,所以公众对于信息的获取已经是很方便快捷的,没有什么死角。而这些公众在对于这些热点事件的反应和批评就会出现明显的群体的特点。我曾看过一本非常不错的书:《乌合之众》,讲的就是这种群体心理的问题,建议大家都要好好读读这本书。而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事件,就一定会出现这种乌合之众的特点:人人的批评都非常积极、义正严词,毫不留情。但是这些乌合之众在平时的生活中,是不是就一定道德高尚?正人君子?这些批评者对于这些字是不是能够正确读出来也是存疑的。这都是要打一个非常大的问号的。另外从事件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我们这个社会的包容度正在下降,变得非常非常的低,容不得人犯错。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二、自身方面。事件的发生,事件主角是要负一定的责任的,这也就是自身的问题了。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一个人的治学态度以及敬业精神就显得犹为重要。试想,如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能够坚持不耻下问、严谨治学和钻研的良好态度,那么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可能性就低得多。此外,如果这些教授校长们能够再敬业一点,如在发表演讲或者上课前能够把演讲稿或者课件认真地先过几篇,那么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可能性也少得多。也就不会出现到了已经是高级职级的时候因为这种低错误而付出沉重的代价事件了。
三、朋友方面。为什么这些事件会涉及朋友方面的问题呢?我认为作为朋友来说,是应该起到一定的监督和批评指正作用,共同成长的。如果在日常的相处过程中,自己不能保持极度开放的态度和养成成长性思维的习惯,那么就容不得朋友批评自己,而自己存在的问题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改正,这样下去就会听不到真话,问题就越积越多,犯错的概率也大大增加。所以,我们在平时和朋友相处的时候,一定要能够接受朋友的批评监督,无论朋友指出的是对是错,我们都应该先行接纳再行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朋友的作用,我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好朋友真兄弟当如谏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我的头条号找来看看。
上面这三点就是我对教授校长读错字的一些感想,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够从中有所感悟。提醒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养成不耻下问、严谨治学、敬学敬业的态度,保持极度开放的成长性思维,结交敢于批评指正、讲真话的朋友,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不会犯上述高级知识分子所犯的低极错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