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腊八节的诗词(腊八里的诗词盛宴)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自上古时代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一些地区还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佛教传入,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被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有关腊八节的诗词(腊八里的诗词盛宴)(1)

我国民俗中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吃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腊八节源于生活在漫长农耕岁月里的先民对自然的感恩、对生命的崇拜、对未知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人们也在节日中感受自然的力量,体验世态人情,或欣喜或叹惋,胸中用涌动着的情感与眼前的景物交织。除了纪念先祖、阖家团聚、祈福迎祥等节俗,腊八节还有一种诗意的打开方式,文人墨客拈韵赋诗,将岁暮之时的情绪、感悟与哲思倾注笔端,落笔成文便成了千百年浅吟低唱的辞章。

蜡日

陶渊明

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录自《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题解】

这首诗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诗人“蜡日”饮酒赏梅,即景言情,表达了超外物而意足、悠然自适的心境。

【评析】

世人皆知陶渊明爱菊,此处收录的恰是一首咏梅诗。诗的开篇交代时令,承题中“蜡日”,同时也为整诗奠定了明亮的基调。风雪中已近年终,但是温暖的时节还是来到了。门的两侧栽种了梅树与柳树,梅树的一条枝杈上有花绽放。正如庄子所说:“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佳”意为美、好,是诗人对初绽梅花的评价,也为下文诗人与梅花对话做好了铺垫。“我唱”“尔言”,写诗人与梅花之间的唱和。“得”字说明,人与花在沟通上默契投合。当诗人沉醉自适之时,景物不再是景物,而幻化为友人,诗人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自然之中,打破了人与花的对立,将自己的性情投射到景物中,才有了“得”字的浑融为一,营造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而“得”又加深了酒中趣的程度。“何多”为赞叹,极言对酒当歌之乐。这种乐趣莫可名状,用言语是说不清楚的。“章山”句,既收束全诗,又有宕出远神之感,使想象由近及远,韵味悠长。这首诗清新明丽,可谓“无我之境”(清王国维《人间词话》)审美境界的典范。

有关腊八节的诗词(腊八里的诗词盛宴)(2)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腊日

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录自《全唐诗》225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解】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人腊日得皇帝赏赐,内心欣喜万分,赋诗抒怀。

【评析】

首联开篇扣题,以“常年”与“今年”构成今昔对比,点明诗作创作时的天气特点,也因此为诗定下了轻快的调子。颔联写景,所谓寒极而春,诗人以雪色、萱草、春光、柳条写出了春色犯寒而来的景象,描写精致准确,蕴意深刻。首先赋予萱草以人的特点,以“侵凌”和“还(huán)”表明雪色消退,不是因为太阳照射,而是因为萱草的生命力强大。同时古人认为萱草是一种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暗示诗人此刻愉悦的心情。而柳树枝丫“漏泄春光”,则说明春意尚微弱,毕竟还是腊月时节,既是客观描述,又满载希望之意。颈联记事。诗人一散朝就回家,待到晚上打算畅快淋漓地喝上一顿。“良夜”即腊祭之夜,“良”字也源于诗人的心理感受。尾联为颈联做出解释。因为皇帝恩赐了口脂、面药、翠管、银罂等物,重感恩意,心生欢喜。如此看来,首联的春回大地之感,或许更多来自诗人的内心感受。

【相关链接】

唐朝贞观年间,蜡祭与腊祭分设,农历十二月寅日蜡祭百神,卯日祭祀土神,辰日腊祭先祖先宗。到玄宗开元定礼制,“三祭皆于腊辰,以应土德”(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见,唐时以辰日为腊日,尚未确定在腊八上。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腊日,皇帝在苑中召见近臣,赐给他们腊祭的供品,晚上,名臣近臣从皇宫的北门入内殿,皇帝为臣子们准备了酒食和特别的赏赐,即口脂、红雪、澡豆等。口脂类似于今天的唇膏;红雪、紫雪、碧雪均为面药(或称面脂、面膏)的种类,是将天然色素加入面脂中,类似于今天有调节肤色功能的护肤霜。此二者用以防止冬日里肌肤皲裂。澡豆则是以豆粉添加药品制成的洗颜粉末,许是对前代腊日沐浴传统的沿袭。上述赏赐盛装在碧镂、银罂这样精美华贵的容器中,外面再用香罗包裹起来,香罗上打个花结,并写上“敕”字,示为御赐。正如诗人王建《宫词》中描写的:“黄金合里盛红雪,重结香罗四出花。一一傍边书敕字,中官送与大臣家。”

有关腊八节的诗词(腊八里的诗词盛宴)(3)

清《雍正祭先农坛图》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录自《全宋诗》第39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题解】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作品,作于绍熙三年(1192)。已近古稀之年的诗人,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西村是山阴的一个小村庄,也是诗人常常游赏之处。这首诗写诗人腊八西村信步时沿途的节日风光,感慨年迈多病的闲居生活,表达了豁达的人生态度。

【评析】

首联以天气开篇,交代“时”常“散策”的原因。腊月渐有春意,诗人趁天暖随处走走,常常会路过邻近的西村。“腊月”扣题中“十二月八日”;“散策”扣诗题中的“步”;“吾邻”扣“西村”,并导引出颔联的景物描写。颔联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草烟漠漠”,柴门里灶烟弥漫,是人们忙碌生活的样子;“牛迹重重”,野外溪边到处都是牛的脚印。而诗人的状态,游离在这生活画卷之外。颈联“多病所须唯药物”,径用杜甫《江村》诗中的成句,表明自己年老多病,暗含冯唐易老之叹。承接“多病”,诗人自嘲是一个与差役、赋税都无关的闲人,流露出老迈体弱、力不从心的沉郁悲凉。颈联的抑,为尾联的扬做好了铺垫。尾联笔调突然一转,十二月八日佛寺僧人熬制佛粥,诗人“今朝”得佛粥增福延寿,不禁觉得腊八节的“江村”万象更新起来。一抑一扬,展现了诗人不拘与豁达的心胸。这首诗言辞平易,情感细腻,老笔尤健。

【相关链接】

宋代政权初建,统治者选择以恢复、发展佛教来治理国家,佛教也契时应机,逐渐倾向中国人的世俗生活,腊八节的出现就是一个证明。汉传佛教中,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成佛日,各地寺院在腊八日都会举行施粥活动,深得民心。加之宋代只有王侯官家仍在腊日进行祭祀,民间腊日的祭神、祭祖功能被分散到了除夕和春节,祭灶又被安排到了腊月二十三,佛家的腊八节便取代传统的腊日祭祀在民间流行开来。

据《佛所行赞经》所载,释迦牟尼六年苦修却无法悟道,一日,因为过度饥饿、劳累,他晕倒在地。一放牧女子从旁经过,将带在身上的杂粮加上牛乳熬煮成粥喂给释迦牟尼,他受食而恢复体力,终悟道成佛。因此,佛家将粥称为“药食”,具有挽救生命的神圣色彩。唐朝敦煌地区的寺院,就有腊日“煮药食”的习俗,大致为油、酥、面煮制而成的粥状食物。宋朝时,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佛家的七宝五味粥,是用奶、菇、核桃仁、百合等食材制成,味咸香,供佛及僧道、施主。而民间的果子杂料粥则没有定式,完全依吃粥人的喜好随意选材。人们不仅吃粥,还将所谓的“侑僧粥”“佛粥”作为礼物互相赠送。“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宋王洋《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之因成小诗》)。

有关腊八节的诗词(腊八里的诗词盛宴)(4)

清姚文瀚《岁朝欢庆图》 (局部)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苏轼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

吹笙只合在缑山。

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

他时一醉画堂前。

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录自《全宋词》第1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

【题解】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作品。张怀民,名梦得。词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与之交游频繁。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是年,友人张怀民将离开黄州回京受命,腊八节词人赴怀民处饮酒,临别感怀。

【评析】

上片开篇起兴,以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引出友人张怀民。卫青、霍去病是名臣元勋,韦氏与平氏皆父子贤相相传,词人以上述人物的家世类比友人,说明怀民亦是名门之后,且心怀大志、才智过人。“吹笙”句用周灵王太子王子晋驾鹤仙去之典,意在表达怀民本该在京城,不应屈居黄州。词人将怀民回京一事喻得道成仙,故有“驾彩鸾归去”一说。上片尽是鼓励,下片满载不舍。过片写实,交代此次饮酒的环境、地点、天气、时间。“他时”句为虚写,此时词人与怀民在烧香阁中饮酒,想象着怀民华丽堂舍沉醉的样子,既是对友人的祝愿,也引出下文之“莫忘”。“莫忘”句承上片“闲驾”句,运用对比衬托的方式,形成了词人与友人未来状态的强烈对比:同为贬谪黄州之人,一个老死异乡,一个回京任职,反差之大,使悲者更悲。这首词历史与神话无痕结合,情感与典故融合自然,言辞平易,情感真挚。

有关腊八节的诗词(腊八里的诗词盛宴)(5)

宋苏轼《木石图》

贺新郎·为徐晋遗催妆

陈维崧

时十二月初八夜大雪。

双绾同心结。喜今夜、新人二九,残年腊八。

几队纱笼徐引导,光漾黄金跳脱。

何况是、玉人如月。

小捉养娘帘底问,问徐公、城北人争说。

灯下看,果英发。

天公更自风流绝。响琼签、且烦青女,细飘珂雪。

为验谢娘才调好,故把吴盐轻撒。

不须虑、铜舆街滑。

我识李謩吹笛手,但今宵、凤竹休频擪。

枕函上,印红颊。

(录自《全清词·顺康卷》第7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

【题解】

这首词是明末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的作品。古人将赠给待嫁新娘的诗称为催妆诗,简称“催妆”。徐晋遗,词人的表弟。这首词是为徐晋遗大婚所作。清时遵古礼,晚上迎娶新娘。是日腊八,迎亲时遇大雪。

【评析】

上片写迎亲的场景。开篇“双绾同心结”,象征男女之间的忠贞爱情,词人以此祝福新人。“喜今夜”,引出婚礼之人与时间。“几队纱笼”“黄金跳脱”,写出了迎亲队伍的盛大与豪华。清代婚礼,新娘的车舆是在家中女眷或婢女陪同下前往新郎家的,女人们佩戴珠光宝气,故有“黄金跳脱”的光芒如水荡漾之说。玉人即新娘,“月”承上文之“光”,此句夸赞新娘品貌。“小捉”句,写出新娘对结婚对象的好奇以及对婚姻生活的期待。“争说”说明新郎有口皆碑,而“问徐公、城北人争说”,巧用《战国策》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城北徐公”的典故,以此说明新郎貌美风流。“果英发”,是词人假借新娘身份对新郎的评价,夸赞新郎的同时,表明二人情投意合。

下片用“谢家咏雪”之典故。据《晋书·列女列传》记载,晋人王凝之之妻谢道韫,是东晋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宰相谢安的侄女,自小聪识有才辩。一次,谢安召集子侄论文赋诗,天突然下起大雪,于是谢安问:“纷纷白雪像什么?”侄子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而谢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的比喻精妙,谢安听后很是高兴。是为佳话。词人化用此典故,一来以新娘比一代才女、女中名士,夸赞其才情;一来说明大雪是为新娘而来,为婚礼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因婚礼必须在子时前结束,因此以“琼签”表达出时间紧迫之意。天降大雪,路必定滑。继而词人以唐玄宗时期著名笛手李謩指代新郎。唐元稹《连昌宫词》有“李謩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是说正月十五前夜,唐玄宗新创了一首笛曲,次日夜却在坊间酒楼听到新曲,大为震惊。查明后得知是李謩在上阳宫附近赏月时,听到了宫中笛曲传出,便默默记下,玄宗感到十分惊异而未加怪罪。词人以李謩赞新郎才华出众、聪慧过人。这首词精于用典,兼负情趣,对新人的祝福倾泻而出,又不失精美。

◎本文转载自“中华书局1912”,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