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梅艳芳那么受人尊重(如果梅艳芳没能还原给我们想要的真实)
该怎么形容梅艳芳这位传奇艺人,“风华绝代”可能最为恰当,香港影坛用一部传记电影来纪念这位绽放过的“女人花”。
当香港电影人的黄金一代逐渐凋零之后,这一批处在五、六十年代的中流砥柱到了挥手告别的年纪,吴孟达、沈殿霞、柯受良、张国荣、成奎安等人相继离去。近二十多年逝去了很多艺人,而只有梅艳芳保持了最高规格的礼遇。
用影像加音乐的方式展现一位文艺界名人的传奇一生,这容易让人联想到2018年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的成功给了《梅艳芳》的主创人员很大信心。
然而当电影《梅艳芳》上映之后,人们普遍认为它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拍摄真人传记影片最大的难点在于是否还原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真实事件,是否涉及到主人公身边大家熟悉的那些人物。
其实在《波西米亚狂想曲》当中也面临过这样的难题,大家太熟悉主人公佛莱迪·摩克瑞了,如果影片不着重真实表现他的经历,那么观众们就不会买账,他们会认为影片不尊重事实。但如果呈现人物的全部过程又会禁忌太多,《波西米亚狂想曲》在面对佛莱迪·摩克瑞比较私人化的性取向和一些众人皆知的恶习的时候就比较隐晦,不能表现得太过于直白,又不能故意回避。
影片《梅艳芳》自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相比较西方对艺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同,我们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道统的民族,我们对待艺人的道德水平要求更高,我们评估价一位艺人的时候常常将“德艺双馨”视为最高标准,这和我们含蓄的民族性有很大关系。
包括人物和同行艺人之间的矛盾或可能存在的感情纠葛该如何去表现,会不会涉及到当事人(毕竟许多梅艳芳当时圈内同行如今都还健在)。这些都是问题,处处都是雷区。梅艳芳本人在生活中可以说是百无禁忌,围绕着她的绯闻不计其数,有些自然是捕风捉影,而有些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可作为一部纪念梅艳芳的正向作品来说,私人情感生活就不能百分之百完全表现出来,只能用一种观众较为能接受的方式虚构的进行演义。例如在影片当中出现的日本男友近藤真彦,在电影中他易名出现,且他的戏份完全用正面形象来处理,了解梅艳芳感情经历的人都能一眼看出这个角色是在影射近藤真彦,而实际上这个角色与近藤真彦又有非常大的出入,一言以蔽之,就是尽善尽美的搽脂抹粉,对他进行美化。相比近藤真彦本人对这种处理可能会比较满意,但观众们却无法接受。
另外,梅艳芳圈外的男友保罗也因为篇幅或者其他可能存在的禁忌而没有在影片当中出场。林国斌则用了化名“阿Ben”。
曾一度被千夫所指的赵文卓,他的形象显然不能够出现在影片当中,尽管赵文卓在梅艳芳的生命中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他对梅艳芳之后的人生有过很大的影响,但影片实在不能捧一贬一。
其他诸如张学友、刘德华、成龙等那些圈内梅艳芳的好友都在影片当中缺席,而梅艳芳的亲人也只出现了姐姐梅爱芳,其他人也是因为怕涉及到隐私,没有进行呈现,过多在梅艳芳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纷纷在影片中缺席,这给人物形象的塑造制造了很大难题。使梅艳芳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缺乏刻画,人物的血肉,丰富度受到破坏,被迫沦为了一种脸谱化的形象。
因为不能对梅艳芳的私生活以及人物内心进行挖掘和刻画,影片的主要笔墨就用在了她在舞台上的表现。所以我们仍然看到的是舞台上那个光鲜亮丽的梅艳芳,所有人都了解,都认识的那个梅艳芳,而观众们不了解的梅艳芳始终蒙着一层面纱。
实际上只有一些铁杆粉丝可能知道,生活中的梅艳芳在物质方面相当奢侈,并且一生当中伴侣很多,感情生活较为复杂。而这些不利于梅艳芳形象的内容都被进行了“磨皮”。呈现出来的效果远远不如媒体新闻当中报道的那样锋利。
其实世界上人无完人,何况一个从底层爬起来的小姑娘,她的童年经历,以及她人生当中的遭遇注定给她性格方面造成很大影响。并不是要批判谁,但影片不能正视这些必然的经历就让人遗憾。不过也有人也认为,能为尊者讳也是港式义气的表现。
最让人期待的“哥哥”张国荣的形象在影片当中到是出现了,但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张国荣的形象早已刻入到人们心中,他才不过走了十几年而已,对他的记忆人们还非常清晰,显然由刘俊谦扮演的张国荣不能让张国荣的粉丝们满意,他们认为刘俊谦不仅外表和张国荣相去甚远,从一言一行方面的细节上也无法做到神似,感觉那就是一个不小心重了名的其他演员。
其实在之前的采访当中不难看出,无论从导演还是刘俊谦本人,他们都力求塑造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张国荣,因为刘俊谦知道,无论自己再怎么像张国荣,他也不可能是张国荣。索性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平时的习惯去演,反而可能赋予角色一些其他的魅力,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展示。
然而人们从不关心这个叫刘俊谦的小帅哥到底是个怎样的演员,他们只在乎自己心目中的张国荣是否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还原。
同样的问题在饰演梅艳芳的年轻演员王丹妮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修正,从外表上来看,王丹妮天生有着一种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气质,她非常漂亮,身材高挑,自带巨星光环。但五官上她和梅艳芳长得一点都不像。
连梅艳芳脸上最夺人眼球的痦子她都没点上,但从另一方面讲,这正说明了她不打算从外形方面入手,而是要把功夫全部用在舞台表现上。
影片结束的方式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波西米亚狂想曲》,主创人员们用了梅艳芳最为著名的一场演唱会作为压轴,用一首首经典曲目结束了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而这其中那些最让人动容的歌声片段竟然不是采用的梅艳芳原声,而全部是由王丹妮本人献唱。为了完成这几首歌,王丹妮在训练营里练习了整整一个月。所以至少在舞台方面王丹妮的塑造是成功的。
尽管许多人对这部电影并不满意,但其实作为电影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虚假的,一种让演员彰显个人性格特点的艺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产品,它既脱胎于真实生活和人物,又在真实的生活中被导演、演员、编剧重新以自己的方式再度进行塑造,一百个演员演一百个梅艳芳也不会千篇一律。
固然影片在对真实经历的还原方面缩手缩脚,畏首畏尾,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不能是评价这部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如果我们对《传记》电影的要求仅仅是最高程度地还原的话,那么还拍什么电影呢,直接拍纪录片算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