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经典解读(国学经典细品论语)

细品论语——学而(第十五章 切磋琢磨)

论语十则经典解读(国学经典细品论语)(1)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十则经典解读(国学经典细品论语)(2)

译文

子贡问:“虽然贫穷但不会谄媚;虽然富有但不会骄纵,怎么样?”孔子答:“不错了。但是还比不上贫穷时能自得其乐,富有时能用礼来约束自己。”子贡又问:“《诗经》中说,要不断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是不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很高兴地)说:“赐啊,你很不错!现在可以开始与你谈论《诗经》了。你已经学会了举一反三,告诉你过去的事,你已经知道将来该怎么做了。”


论语十则经典解读(国学经典细品论语)(3)

解 读

这一章以子贡与孔子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儒家的贫富观,而且阐发了提高修养无止境,必须精益求精的深刻道理,对我们正确对待物质利益,树牢终身学习提高的理念很有启迪。

子贡通过发问的形式提出了自己关于贫富的观点,孔子给予了肯定,但也给出了更高的见解。而后面的一问一答,则体现出了子贡的机敏和孔子对弟子的欣赏。短短几句话,子贡好学机敏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形象跃然而出,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两千多年前孔子教授弟子的生动场景。

论语十则经典解读(国学经典细品论语)(4)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谄”,卑屈也,没有自信和尊严;“骄”,矜肆也,狂妄放肆,目中无人。意思是贫穷的时候不失去尊严,富有的时候不骄横放肆,也就是说能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

子贡向孔子请教,人如果能做到这两条,品性修养怎么样。应该说做到这两点也是不容易的,只有看淡物质利益、潜心提高修养的人才有可能做到,所以孔子给了“可也”的评价。朱熹在注解这一章时认为子贡善于经营,应该是经历了由贫到富或由富而贫的变化,才有这种认识。这一看法也许是对的。孔子之所以没有给出最满意的评价,是因为子贡还是局限在对贫富本身的感受上,并没有超脱于贫富感受之外,专注于学业道德。虽然贫穷时不失去尊严,但内心还是在意自己贫穷的状况的;强调富有时不骄横放肆,但内心还是享受富有的状况的。从修养的角度看,并没有达到最高境界,所以孔子并没有感到很满意,只给出了还不错的评价。

但是孔子并没有对弟子放任,而是负责任地给出了更高的标准:“贫而乐,富而好礼。”贫穷时能自得其乐,说明丝毫不以贫穷为意,这种境界显然高过子贡的“贫而无谄”。孔子对这一点并不是说说而已,他非常赞赏的弟子颜回就是“贫而乐”的典型。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通过比较颜回与其他人对待贫穷的不同态度,得出“贤哉,回也”的结论,足见他对“贫而乐”的高度认可。“贫而乐”反映的是不在乎物质条件好坏的达观,乐的是沉浸在学习提高过程中的愉悦,是建立在很高修养境界上的内心满足,不是那种不思进取的“穷开心”。关于“富而好礼”,这里采用朱熹的说法:“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礼,亦不自知其富矣。”就是说,因为好礼,所以能以平常心去做善事,遵循礼义而获得快乐,所以也不觉得富有有什么了不起。孔子倡导的这种观点已经超越了对贫富本身的看法,而是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不为外物所役使,不为别人的看法所动摇,可以说实现了内心的大自由。

子贡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自然不是等闲之辈,马上接着用《诗经》里的话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孔子的赞赏。孔子对《诗经》十分重视,多次谈论过《诗经》,并亲自整理修订,甚至于谱曲歌唱。史书记载,孔子对于《诗经》“皆弦歌之”。他对自己的儿子孔鲤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或见他对《诗经》的重视程度。子贡恰当地引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句。“切、磋、琢、磨”四个字,据《尔雅》:“骨之谓切,象之谓磋,玉之谓琢,石之谓磨”,是指古人用动物骨骼、象牙、玉、石材加工珍贵器皿的工艺。古时没有现代的切削打磨抛光等工具,只能耐心细致,久久为功。这种做法引伸为君子修身,那就是要时刻不停,精益求精。

切磋琢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安于小有所得而不思进取;也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而要从自己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积累提高。同时,切、磋、琢、磨都要利用工具切削打磨加工对象,去其冗余粗砺,最后才能形成各种精美器件。这告诉我们,修身也要注重以人为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见人之短,自警自励;相互碰撞交流,共同砥砺提高。这与孔子所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子贡用在这里,准确地说出了自己对孔子所说道理的理解,也道出了自己学问修养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切磋琢磨”不断提高的决心。这让孔子很满意,称赞他“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不只是称赞子贡可以谈论《诗经》,更肯定了他善于思考、举一反三,善于联系实际问题深化理解运用,即“告诸往而知来者”。这种活学活用、勤于思考、善于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简介: 解建勋,七零后,陕西渭南合阳人。喜欢唐诗宋词,有多篇作品在《解放军文艺》、《火箭兵报》、《小小说》、《西河文艺》等刊物发表。本平台经作者授权,刊载老解细品《论语》学习心得,愿共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